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向手工说再见
分类
作者 阿木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阿木,本名张箫杨,80后自由作者。曾经的广告人,后转向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曾在杂志、报纸等媒体发表多篇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
目录
壹 古琴之乐
贰 一身行头的分量
叁 书写的背后
肆 十平米的旧时光
伍 剪头发还是剪心情
陆 衣服的温度
柒 印刷之美
捌 一杯茶的味道
精彩页
“那一年,我把德格印经院的木版画列为自己最幸运的发现,然而至今我对它仍所知甚少。 ”
——阿木
德格印经院,历史上隶属于更庆寺。更庆寺是颇具影响力的萨迦派寺院,以前是德格土司的家庙。不过,德格印经院并无教派之分,所藏经版囊括藏传佛教各个教派,还根据佛教五明分类,保存了大量医学、文化典籍。这与德格土司建立的文化传统有关。当时的德格土司信奉萨迦派,却并不排斥其他教派。在德格境内,宗萨寺、八邦寺、竹庆寺、丁青寺分属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宁玛派和苯波教不同教派,而各寺的佛学院也分别是各自教派在整个藏区最好的佛学院。
1729年,在第十二世德格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丹巴泽仁的主持下,德格印经院开始修建,经历了几代土司的努力才建成。据说当时德格印经院不仅印经书,也聚集了一批研究的学者。所以,德格印经院的经书不仅印制精美,而且“德格版”也往往代表藏文佛教典籍中的善本。先巴在《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一文中描述当时德格印经院的编审制度道:“为了提高印版质量,土司规定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即书法家们负责对写好的印版原文进行两次校核,以便及时修补错漏。然后经编审师们复审和终审后,方可交刻工雕刻。刻完后编审师们在清样上还要进行三校。版面改动较多的必须重刻,改动较少的进行补刻,规定的校次不准任意减少或变动。”可见从建立之初,印经院就有极为严谨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组织完善、管理规范的出版机构。2009年,四川德格印经院和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联合申遗,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之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直到现在,德格印经院依然是藏传佛教权威的印刷机构。在我住的村子里,僧人们使用的经书都是德格印经院的。对于他们来说,印经院的经书不仅精美,还有加持的作用。当地人称德格印经院为“巴宫”,有的人长途跋涉去印经院,并不是为了买经文,只是去转巴宫。这或许出于藏人对文化的一种朴素的尊敬。
这座占地三千平米的三层藏式建筑,体量上可能不如城市的高楼大厦那么宏伟,但高高的红色围墙给人一种神秘感。屋顶华丽的金色孔雀和法轮,标志着德格印经院崇高的地位。进入庭院,到处都雕梁画柱,目力所及全是令人目眩的繁复纹饰。空间是狭长的,像置身谷底,仰头看上方的建筑和四角的天空,感觉自己格外渺小。庭院里,几个义工在洗刷用过的经版。在当地人眼里,为印经院工作是特别殊胜的供养。
在去德格的路上,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当地的寺院参观。并非出于信仰,而是因为寺院里往往集中了当地最精湛的手工技艺,每一个参与修建寺院的人都会献上最用心最诚挚的技艺,表达信仰的虔诚和获得福德。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德格印经院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印经方式。每年开春天暖了以后,到秋末天冷之前,大约半年时间印经书。幸好,我赶上了印经的季节。
经书格式从贝叶经的装帧形式发展而来,长条形书页,横向排版,一页一页散着摞在一起。僧人们会按页码顺序把经书夹在两块相同尺寸的硬纸板之间,再用红色或黄色的绸子裹起来。念经的时候打开来,横放在面前,看过的部分整整齐齐摞在旁边。
经版是用秋天落叶后的红桦木做成的。为了能够长期保存不开裂,刻制前有一套复杂的准备工序。秋天的时候,选取挺直无节的树干,先锯成段,然后再锯成厚100px左右的板材,用微火熏烤脱水后运回家,放在羊粪堆(或粪池)里沤着,等到次年3—4月取出来,经过水煮、烘干后,推光刨平,做成刻版形状的木坯。刻版的形状也是特别的,长条形,带一个手柄,印的时候方便手握。
刻经版时,把写好经文的纸张反贴在经版上,然后由刻工刻制。这是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一般都是由有十几年功力的老师傅操刀。据说为了保证刻版质量,还有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的规定。刻好的经版校对无误,涂上酥油、晒干,反复三四次,防止干裂。然后再用有毒性的“苏巴”草根熬的水洗净,以防虫蛀。再晒干后就可以入库了。
顺着狭窄的楼梯上到德格印经院的二层。高原强烈的阳光透过打开的窗户,在狭长的过道投下一道柔和的亮光。纵深的空间里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架子,借着亮光,能看到上面整整齐齐存放着经版,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神圣。这里保存了大约28万多块珍贵的藏文典籍印版,有些已经是孤版。
印经用的手工纸由瑞香狼毒的根须制成。这种植物在藏区挺常见,开一团一团的小花,粉色、白色、黄色,很漂亮。瑞香狼毒的根须经过淘洗、分层、捣浆、沤煮,就可以做成纸浆。做出的手工纸,颜色微黄,质地较粗较厚,但纤维柔性好,不易碎。瑞香狼毒含有轻微毒性,所以这种纸不怕虫蛀鼠咬,是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印经院很珍视自己的手工纸,上面会钤印 “德格印经院藏纸”专用章,藏纸章的轮廓也是独特的刻版形。
印经是在一个半开放空间,靠内的一侧没有墙壁,只有柱子和护栏,像露台一样,是印经院里采光最好的地方。
导语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手艺人和工艺品迎来了它的春天。阿木著的《不向手工说再见》围绕国内八类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与匠人,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示手艺人的故事、情怀和有趣好玩的手 工艺知识。陶艺、瓷艺、印染、漆艺、花艺、缝艺、缂丝、刻印……这些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工艺背后蕴藏着文化内涵与精彩故事。
序言
每一个爱手工的人都有故事
阿木
终于交稿了。回想一年来的采访、写作、思考
,觉得真是件有意思的事。
2017年夏天,我和成成开始商量要写一本关于
手工的书。
成成一直在做“匠人志”,是一个专门介绍手
艺人的公众号平台。而我此前写过一些关于手艺的
文章,一直保持着对手艺的关注。手艺是我们认识
的因由,也是共同的兴趣。那时候,“工匠精神”
成了热门关键字,到处都能看到商家宣称自己秉持
“匠心”,我们见面时经常相互吐槽“手艺圈”的
喧嚣。
反观自己对手艺的兴趣,有一阵子的确是同情
心泛滥。只要是一双手做出来的东西,不管有多粗
糙,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拿起工具才操练了一个月,
都觉得是好的,在心里给人贴上“手艺人”的标签
,附上混合着怜惜的敬意。成成也反思自己做的事
,“有的人只做了一两年,写完之后没多久,人家
又转行了。”我们心中有一个相同的问题:什么样
的人才能称为手艺人?正好成成有出版社的邀约,
那么就一起做一本书吧。
最初,我们有一些粗略的共识,比如采访对象
做的年头不能太短,而且是会一直做下去的;比如
从生活出发看待手艺,而不是从“匠心”出发;比
如客观呈现手艺生态的多个面向。
这些基本的原则,贯穿本书的始终。然而,从
最初到最终,想法还是有许多变化。现在你所看到
的顺序,与我采访与写作的顺序基本一致。如果你
从第一部分按顺序读到最后,大约能够感受到
其中的变化。
第四部分写了一次不成功的采访。那时,一些
原本模糊的东西开始清晰起来。我是要写一些真正
的手艺人来反拨现在过于宽泛的“手艺人”概念吗
?我是要以一己之力在手艺人和非手艺人之间划一
道界限吗?我是要加入歌颂手艺人的万人大合唱中
吗?
我想,这些并不是本书的目的。
当我们取下外界赋予“手艺”的耀眼光环,将
它放回到生活之中,会发现它其实源自我们从小都
做过的——手工。小时候妈妈织的毛衣,爸爸打的
家具,我们折的纸船、纸鹤,这些都是手工。这些
事,现在或多或少地还有人做,依然是做的人的生
活或者乐趣。我嫂子回老家的时候,发来许多照片
,她爸爸箍的蒸饭用的木桶,亲戚用毛线钩的拖鞋
,邻居家结婚做的轿子,然后问我:“这些是你要
的手工吗?”当然是啊!只要需要,人们依然愿意
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
我想起闻一多先生谈孟浩然的诗:“真孟浩然
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
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
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
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
孟浩然,更为准确。”
手艺之于生活也是一样,平均地分散在整个生
活中。当我们将它分剥出来谈时,就像看到一捧精
心搭配的鲜切花,光鲜亮丽却已不是它在土壤当中
的样子。但扎根土壤中的鲜花,那种原生的对于手
工的热爱,才是更为鲜活的,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
,能够让手艺更加自然地传承下去的。
人间万象,手工在生活中的形态也有万象。这
本书一共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故事,呈现
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每一个受访者
谈自己与手工的故事,我并非认同每一个人,但作
为一个客观记录者,我会尽量撇开自己的喜好,勾
画出受访者给我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也只是受访者
生活中一个刹那的展现。二十四个刹那,加在一起
连一秒钟都不到。何其渺小!它们完全不足以定义
手工生态,只是手工生态当中渺小的存在。从这个
角度,这本书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可以无限写
下去,它就是与手工有关的生活。事实上,你也可
以写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爱手工的人都有故事。
我的角色是观察和记录。采访时,我脑子里往
往会进行一种类似拼图的活动,注意力集中在受访
者的描述是否足够拼成完整而鲜活的图像。一次,
一位受访者突然问我:“你觉得自由是什么?”一
下子被将了一军,我脑子里还正拼着图呢!暂停拼
图,我开始思考他的问题,觉得有点茫然。其实我
明白受访者的意思:“喂,你自己的思考是什么呢
?”这有点像禅宗的当头棒喝,我特别感谢这位受
访者。
现在回想起每一次采访,都觉得受益无穷。很
多采访,是我和成成一同去的。我们会在路上讨论
每一部分的具体思路,彼此分享最近获得的信息,
探讨对于手工的新思考。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手
工的认识,也在不断演进。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采
访更像是聊天,只要受访者没有时间限制,我们都
特别喜欢“跑题”。有时受访者会突然问:“我是
不是跑题了?”我们正听得津津有味,赶紧回答:
“没有没有,特别好。”在我看来,跑题的部分往
往包含采访的精华,那正是受访者在放松状态下特
别真实的表达。
有些时候,采访并不顺利。尤其是一些经常接
受采访的受访者,会有一套应对采访的固定思路。
一次,有位受访者半开玩笑地说:“你就照着自己
的想象,把我写成孔雀就得了。”我当时有些生气
,我知道你是孔雀、熊猫还是哈士奇啊,就给你写
成孔雀?后来一个下午的时间,我都在旁边看他工
作。有意思的是,当他开始工作,就自然转变为一
种专注而又专业的状态,与聊天时的感觉完全不同

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是面对面的交谈,第三部分
的民族学博士莫力是个特例。莫力的博士论文是关
于一个手工造纸村落在申遗前后的变迁,她的研究
视角是我觉得至为宝贵的,但无奈她人在国外,联
络不易。于是我拜读了她的博士论文。论文本身已
经是丰富一手材料基础上深入思考的产物,对我非
常有启发。后来我又问了她一些问题,关于村子是
否有新的变化,以及她自己是否有新的思考。这些
最终组成了莫力这部分内容。
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第
七部分的德格印经院算是我夹带的私货,那是我个
人特别喜欢的地方。去德格印经院是在2013年,那
时我主要基于兴趣,观察了每个能够看到的工艺步
骤。在这部分,我也写了查阅资料的过程和感受。
查阅资料,让我对它更加了解,也更让我觉得自己
对它不够了解。这种类似的遗憾,不止发生在德格
印经院这个主题下,每次遇到的时候,都忍不住在
心里叹一口气。
本书的名字来自编辑于善伟先生。他在看过样
章后说,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合适,名字源于三毛的
一篇同名文章。惭愧的是,我完全不记得三毛的那
篇文章。不过我很喜欢《不向手工说再见》这个名
字,它听起来特别生活化,没有拿腔拿调的架势,
里面又藏着对手工的珍视。这本书成稿之后,我因
为担心雷同而专门看了下三毛的那篇文章。后来想
了想,我也是想多了,怎么会和文学前辈雷同,差
得远呢!三毛讲述的是自己的经历,而这本书是采
访记录。要说雷同,恐怕就是喜爱手工的情感雷同
吧,但也纯属偶然,绝非抄袭。于善伟先生还同时
对篇章结构提了一些很棒的意见,要特别感谢。
另一个要特别感谢的人是本书的策划者成成。
从一开始模糊的雏形到现在真正成为一本书,呈现
在读者面前,其中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成成的辛苦。
与出版社联络,约受访者,陪我一起采访,与受访
者核实文字内容,安排图片和排版,一年来,成成
一直是这本书得以成形的坚实后盾。她也是喜爱手
工的人,做这本书也是在完成她的一个心愿。希望
这本书完成的样子,符合她的心愿与期望,也特别
感谢她的全程参与和不计回报的付出。还要特别感
谢的是我的导师王南教授,像批阅论文一样认真阅
读了这本书的初稿,给了我许多细致而又宝贵的意
见。他专门找了一个下午,跟我聊这本书里的人给
他的感受,聊他自己对手工的观察和生活中有意思
的经历,聊喜欢的文字和什么是好的写作,让我受
益良多。
最后,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受访者,愿意向我坦
露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接受以“素颜”的方式
进入这本缺乏修饰的书。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也是
我历时一年交出的“手工”作业。当我全部写完再
看第一部分时,觉得不太满意,但只能有限地修改
,没可能推翻重来。我想我可能会一直对过去的自
己不满意,因此也只能将已完成的部分当作成长记
录。虽然每一部分都尽心尽力地写,希望能呈现他
们更鲜活、丰富的面向,但无奈心高手低,我也在
不断成长之中。从好的方面看,这会鞭策我继续努
力,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写作者。
感谢读者诸君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能够读到
这本渺小的书。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尽可
能做到严谨,但由于能力和认知的局限,还是要为
可能出现的错误道歉,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8年7月15日
内容推荐
人间万象,手工在牛活中的形态也有万象。阿木著的《不向手工说再见》这本书一共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每一个受访者谈自己与手工的故事,作为一个客观记录者,尽量撇开自己的喜好,勾画出受访者给我的印象。二十四个刹那,加在一起连一秒钟都不到。何其渺小!它们完全不足以定义手工生态,只是手工生态当中的渺小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这本书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可以无限写下去,它就是与手工有关的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