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哺育我们不断成长;感恩妻儿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拥有休憩的港湾;感恩朋友给我们友爱,让我们在无助时看到希望和阳光……感恩之心是人生最珍贵的所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一个真诚待人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才会充满温馨;常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灵魂才会更加纯净。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感恩的观念,是智慧的财富;感恩的心灵,是无穷的宝藏;感恩的习惯,是做人处世的榜样。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它是一种最美的心态,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林清玄等著的、黎娜主编的《有一种幸福叫感恩(典藏版)》是一本关于感恩的温馨之书,精选了100余个凝聚着人间至情至性的关于父爱、母爱、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文笔质朴无华、情感炽热动人,告诉你尘世的温情,家庭的温暖;告诉你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体例编排上,本书注重艺术理念和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清新的版式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营造出一个舒适轻松的阅读氛围。请翻开本书,阅读用爱编织的故事,安静领悟感恩的祝福,让感恩涤荡你我的心灵。学会感恩,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有爱,让有爱者幸福。当你合上这本书时,希望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心里播种、生根、发芽……懂得感恩的人,终会幸福。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二十岁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时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风靡整个台湾地区;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他在文学上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
爱与希望;它是一种最美的心态,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感恩父母,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人间,让我们品尝
到世间的苦辣酸甜;感恩伴侣,感谢他们与我们同甘
共苦、冷暖相知,因我们而变得背渐驼、体渐宽;感
恩孩子,感谢他们让我们担起了责任,让我们率先垂
范;感恩朋友,感谢他们为我们分担痛苦、与我们相
知相惜,让我们不再孤单……感恩可以让世界充满美
好的气息,让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感恩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才会充满温馨;
常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灵魂才会更加纯净。感恩
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感恩的观念,是智慧的财富
;感恩的心灵,是无穷的宝藏;感恩的习惯,是做人
处世的榜样。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修
养的人,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
个内心富有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终会幸福。
不知感恩是因为麻木,不懂感恩是因为无知,不
会感恩是因为迷茫,不能感恩是因为软弱。一本好书
可以让颓废的心灵得到鼓励,让忧伤的心灵得到抚慰
,让迷惘的心灵得到指引,是打开心门的钥匙。这是
一本关于感恩的温馨之书,是送给父母、孩子、亲友
和自己的最好的人生礼物,是温润心灵、感动一生的
经典读本。本书精选了100余个凝聚着人间至情至性
的关于父爱、母爱、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文笔
质朴无华、情感炽热动人。
一篇文章影响一生,一则故事感动一生,一种关
爱珍藏一生。书中的文章和故事将告诉你尘世的温情
,家庭的温暖;告诉你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来自人
与人之间的关爱。在体例编排上,本书注重艺术理念
和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清新的版式与生动的文字相
结合,营造出一个舒适轻松的阅读空间。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你身心疲惫的时
候,驻足下来,翻开本书,安静地领悟感恩的祝福,
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爱的流淌,感悟生命中最
真诚、最质朴的爱,收获心灵上的安宁,忘记生活里
的烦恼,在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惜父母、亲友、爱人陪伴在生命里的每一天,在感
恩中完成蜕变。
生命中每一个日子都应该是美丽的,生命中每一
分钟都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学会感恩,让无力者有力
,让有力者有爱,让有爱者幸福。当你合上本书时,
希望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心里播种、生根、发芽……
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
一本好书可以让颓废的心灵得到鼓励,让忧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迷惘的心灵得到指引。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翻开林清玄等著的、黎娜主编的《有一种幸福叫感恩(典藏版)》,安静地领悟感恩的祝福,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爱的流淌,感悟生命中最真诚、最质朴的爱,收获心灵上的安宁,忘记生活里的烦恼,在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父母、亲友、爱人陪伴在生命里的每一天,在感恩中完成蜕变。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身在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这是父亲典型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然后又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簸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又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在外人的眼中,我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我童年时代,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高兴的时候。他对母亲也非常地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这三十年来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上菜市场,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父亲是影响我最深的人。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由于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这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地上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20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笋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20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
也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没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40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我自以为比别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母亲常说父亲是劳碌命,平日总闲不下来,一直到这几年身体差了还常往外跑,不肯待在家里好好地休息。父亲最热心于乡里的事,每回拜拜他总是拿头旗、做炉主,现在还是家乡清云寺的主任委员。他是那一种有福不肯独享,有难愿意同当的人。
他年轻时身强体壮,力大无穷,每天挑两百斤的香蕉来回几十趟还轻松自如。我最记得他的脚大得像船一样,两手摊开时像两个扇面。一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一手把我提起还像提一只小鸡,可是也是这样棒的身体害了他,他饮酒总不知节制,每次喝酒一定把桌底都摆满酒瓶才肯下桌,喝一打啤酒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就这样把他的身体喝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