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1世纪是一个“以快代慢”的大加速时代。网络从业者讲求自我颠覆,否则就会被颠覆。 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杰夫·贝佐斯,这三位Facebook、谷歌、yamaxun老板的共通点是:不仅心怀远大,而且惊恐万分。他们担心更快的事物随时出现,夺走他们的用户;担心自己的步伐还不够快,快不过大众的喜新厌旧。 《大加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作者,英国资深互联网记者、剑桥政治学者罗伯特·科尔维尔调研了互联网、技术、政治、经济、新闻、社交、物流和未来发展等领域不断加速的趋势。他认为,当前人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建设一个史上最伟大、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迎来惨痛的结果。选择哪条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大加速的奴隶,还是积极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作者简介 罗伯特·科尔维尔(Robert Colvile),英国政治学者、专栏作家、资深互联网媒体人,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为SKY新闻台常驻学者,“21世纪研究项目”(PS21)全球研究员。他曾任门户网站BuzzFeed英国区新闻主任,《每日电讯报》时评编辑、首席作者,文章曾刊于《金融时报》《旁观者报》等主流媒体。他的研究报告《互联网如何影响英国政治》被原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赞誉有加。 目录 引言 大加速 本书的七个主题 第一章 永不停息的革新 芯片改变一切 颠覆简史 创造性破坏的继承者 顾客永远是对的 越庞大,越幸运 今天的硅谷,明天的世界 第二章 大脑的反应速度 欲罢不能的愉悦感 注意力碎片化 现代社会压力山大 被钉在办公桌前的人 无眠的漫漫长夜 学会自我调整 第三章 方便快捷的交友套餐 少女塞尔达的故事 塞尔达的青春期 “坦诚相待”之祸 欲求加速,欲壑难填 右滑喜欢与婚外情 性爱机器人为您服务 这样的社会并不存在? 第四章 速度裹挟艺术 轻浮的艺术快餐 深沉的艺术享受 音乐行业的赢家通吃 市场趋势:随大流 茁壮生长的草根 游戏市场的两极分化 谁还需要人类呢? 第五章 今天的明日要闻 新闻跑的比记者快 新闻越快,质量越烂? 电视新闻的困境 新闻消费的新途径 前所未有的深度新闻 未来新闻自动化 第六章 狼狈的政治速度 生命不息,竞选不止 政府VS新闻与网络 发胖的政治家 民主政治与看脸的时代 反复无常的民意 不知所措的政府改良 信息化政府的代价 注定不完美的未来 第七章 时间就是金钱 目光短浅的金融市场 混乱中的赌博心理 福祸相依的金融速度 所向披靡的股市网虫 贸易的光速赛跑 “正义”的高频交易 拔电源也无法拯救的闪电崩盘 股市风险控制 第八章 特快星球的人类 堵车导致大减速 脆弱的货物链条 亚洲走向全球 更繁华的城市 第九章 加速奔向毁灭? 人类的毁灭性胃口 全球夏季与单调口味 富足星球的错觉 从盛宴到饥荒 地球已到达极限? 农业新技术,不止转基因 未来是光明的 结论 衰老的星球居民 充满可能的未来世界 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 致谢
序言 一切物体皆在运动、奔跑、急速变化。 ——未来主义画派的技巧宣言 下次你走在街道上,请留意行人的脚步。不消片刻, 你便会发现,无论你身在何处,周围的行人是多是少,他 们都是一个紧跟着一个地向前行进。你可以想办法打破这 种模式,刻意加快或放慢脚步;可稍有懈怠,你就会发现 ,自己只有步幅大小有所变化,步速 依然和周围人一致。 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对节奏与生 俱来的感知是如此之强烈,内在的节拍是如此之强劲,以 至连意念都无法与之抗衡。即使你耳朵里插着耳机,听着 音乐,情况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也许你的手机正放着舒伯 特的曲子,而在一侧行走的人正在听Jay-Z的饶舌歌曲,但 你们的步伐还是会完全保持一致。 我们之所以会不自觉同步,是因为一种叫作“节律同 步”(entrainment)的生物学现象。在其影响下,生物 体的生理节奏无意识地相互调节,达成一致。正是因为这 股神奇的力量,燕子整齐划一地在天上盘旋或俯冲;狨猴 加快或放慢交流的速度,去适应同伴们的节奏。于是我们 很自然地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在步行时不自觉地和周围人 同步,是因为在我们体内有某种像心跳那样的原始生理节 奏。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人们所处 的地 点不同,步速也会有所不同:有时我们的步子像蜗牛 一样缓慢,有时我们的步子像野兔一样飞快。 决定我们步速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所处环境的特征。 而城镇越大,居民走路越快。有人曾说,19世纪普通纽约 人走路时,“总像是前有可口的晚餐在等着他,后有警察 在追赶他”。如今,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逛超市的速度,是 小城镇长大的孩子的两倍,后者花在和超市工作人员沟通 或查看商品上的时间,要比前者多出许多。不仅如此,如 果你让人们注意一定时长的声音停顿,来自人口逾百万城 市的人声称停顿的长度,是那些来自农村的人所感受到的 两倍。 但是,这种差异的形成因素并不只是取决于社群大小 ,还取决于社群文化。一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 学家罗伯特·V. 莱文(Robert V. Levine)来到巴西休 假。在休假期间,他发现美国人对守时的重视与当地悠闲 的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他决定集中研究世界各地生活节奏 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他的学生历时三年,前往 31座不同的城市,测量了各种与生活节奏相关的差异。 他们的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工业化程度 越高,文化越倾向个人主义,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就越快 。西欧和日本忙忙碌碌,而非洲和拉丁美洲却悠闲散漫。 美国范围内,东海岸节奏最快,西海岸次之,而中部地区 则慢悠悠地跟在后面。 然而,文化会随着时间改变,与此同时,生活节奏也 会跟着发生变化。2006年,一位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 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英国文化协会 (British Council)的协助下,再次进行了莱文的实验 。该协会在全世界32个城市的职员在8月的一天走上街头, 像十年前莱文的团队所做的那样,他们在各自城市的中心 地带标出一段60英尺(约18米)的无障碍人行道,然后端 杯咖啡,开始用秒表计时。 这项实验发现,世界各地的行人走过同一段路所花的 时间,整体上比20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10%。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亚洲的城市也不幸中了这种叫作“速度”的传染病 。莱文当年曾惊奇地发现,虽然东方繁荣喧闹的城市一直 以匆忙著称,但那里的生活节奏远没有僵化的旧欧洲快( 他提出的解释是因为东方城市的气温更高)。不过,在两 项实验中间的那些年里,新加坡和广州的生活节奏从排不 上名次,到和最匆忙的西方首都不相上下——这种趋势正 如亚洲经济先是学习西方高度活跃的气质,然后将这种气 质变得更强一样。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规模文化 帝国主义影响下,似乎不仅学到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 文化特色,还被传染了忙碌感。 …… 第五,难以预测的代价中包含着脆弱的代价。随着变 化的节奏加快,我们适应的余地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发 生灾难性错误的可能性在增加。准时送达的物流系统能让 我们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和更优惠的食物,但也会为我们 带来惊吓和混乱。网上搬家服务简单便捷,却也容易被非 法侵入。同样,金钱、想法和病原体因为缺少阻碍,能在 世界范围内轻松传播,这意味着灾难会在我们尚未察觉时 蔓延,我们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第六,促成大加速的种种趋势相互依存。我们被城市 生活的快节奏吸引,来到城市——城市生活提高了我们的 创新力和生产效率——更高的创新力和生产效率产生更好 的技术,带来新的思路——这些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 快,并且让我们更富裕——随着我们变得更富裕,我们也 变得更加都市化。以此类推,类似的反馈回路一次次不断 地发生,每一次都在进一步加快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 第七,也是最后一点,这个新世界未必是公平的。借 用赛车手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的话:“ 对于完美的事物来说,速度是一种统治力;对不完美的事 物来说,速度是一种毁灭力。”那些不善于对加速做出反 应的人或机构会深受其苦,而那些愿意并且(尤其重要的是 )能够适应这种加速的人或机构,会从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 力和行动速度的那些运行速度更快的设备、更强化的生物 技术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在这本书英文版初版发行的一年时间里,世界的加速 度又有所加剧。大西洋两岸的欧美民众对这种加速的反对 情绪也更加高涨。因为这些动荡,要想说服人们相信未来 是光明的,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总的来说,大加速对人类来说仍是件极好的事情。虽 然它的好处分布并不均匀,它所带来的危害也几乎和它带 来的机遇一样大,但这也是为什么懂得如何消减变化的最 差后果、拥抱变化的最佳效果从未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 无法阻止这种加速,但我们能利用其巨大的潜力来满足我 们的需求。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建设有史以来最伟 大、最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自取灭亡。我们 到底会选哪条道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受困于大加速的 奴隶,还是力争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导语 yamaxun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从不懈怠,他坚信快的事物必将取代慢的事物。颠覆自己,否则你将被颠覆。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一个速度狂,一个极简主义者。“如果不够快,那就死定了!”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相信,他们不过是顾客的奴隶,更快的事物随时会出现,只有彻夜无休的编程马拉松才能让人心安。 英国顶级新闻记者、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21世纪项目全球研究员罗伯特·科尔维尔为你历数这世界加速狂奔的方方面面。《大加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剖开混乱繁杂的事物表面,带你看清全球趋势。 精彩页 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得更快。 ——黑莓平板电脑的广告口号 “谷歌已死。”比尔·阮(Bill Nguyen)说这句话时漫不经心,几乎可以说是轻率,反正不像是宣布真相,倒像是提起尽人皆知的消息。他仿佛在说:什么,你们还不知道吗? 那是2011年5月,这个打扮利落、彬彬有礼的小个子越南裔美国人是科技行业的新贵。他在40岁之前创办了多家成功的公司,最近的一家则被苹果公司收购。他刚为新建的照片定位分享网站Color筹到4100万美元的资金。这家网站受到大肆炒作,被吹捧为“奇迹”“变革”,有可能打败谷歌和脸书(Facebook)的新新事物。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邀请他前往伦敦总部,向报社记者发表演讲,他答应了,这被报社管理层视作一件了不起的重要成就。 阮的这句话基本上是在说,网络正逐渐偏离谷歌开创的自动模式,转而采用脸书所使用的社交模式,即你所看到的网络内容是你的朋友从他看到的内容中选出来的。他这句话还隐约暗示,谷歌的魔力已经消失,已不再是科技行业最酷的公司。比谷歌更有活力、发展更快、理念更时髦的新公司正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将其取代,比如他创立的Color。 我们把时间往前快进几周。很明显,Color惨遭失败,华丽的失败。阮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他不得不承认,他想吸引的用户群已在脸书安家,并且无意搬迁。在接下来的数月里,Color被彻底重建,最终不过是成为脸书庞大的生态系统中的又一款应用。一年半内,这家公司将会彻底关闭。 这个故事讲的只是高层的狂妄自大吗?还是它仅仅是在告诫我们,硅谷那些痴迷新奇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有多糊涂?恰恰相反。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商业界所奉行的颠覆性创新文化的一些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将在本章看到,这种文化推崇野心、速度以及能改变世界的想法。在其影响下,成功的回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失败的代价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文化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加快、商业运作的加快,尤其是消费者品位和需求更新加快的基础之上。 芯片改变一切 Color和许多科技公司一样,其运营的核心理念是速度。它的APP的思路是,仅仅使用手机,你就能拍摄高清数字图片,并让它瞬间出现在身处另一个大陆的朋友的屏幕上。 这个想法现在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很新奇,因为它需要依赖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 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迅速升级是驱动大加速的最显著因素。关于这点,最著名的例子是摩尔定律(Moorets Law)。1965年,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单个集成电路上可容纳晶体管的数量一直是每两年翻一番(最初的表述是每年翻一番),而且会持续以这样的速度增加。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这个预言已经应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计算能力每年增长58%。因此,虽然今天个人电脑的价格是1981年的六分之一,计算能力却是当时普通电脑的五百倍;因此,现在你家冰箱的计算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计算能力。 迅速增长的不只是一般的计算能力。美国未来学家、技术专家雷·库兹韦尔(Rayr Kurzweil)表明,包括计算能力、数据传输、记忆存储在内的几乎所有技术指标都能适用他所谓的“加速回报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在其影响下,这些指标以指数倍增长,而非线性增长。他说,想象一下某个国王要奖赏发明象棋的人。狡猾的发明者要求国王以指数的方式奖赏他,即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1粒大米,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以此类推。当米袋刚搬进来时,皇帝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逐渐地,指数曲线的效果明显起来。截至最后一格,皇帝要奖赏这位发明者263粒大米,也就是9223372036854775808粒,约重2500亿吨,相当于胡夫金字塔重量的四万倍。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