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
之一
——钱穆
目录
一 传习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二 白话传习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精彩页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①。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③,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望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⑤。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⑥。
注释
①《大学》,《礼记》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郑玄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人已有《大学》专本。南宋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程颐谓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为之作注,称《大学章句》,则区全篇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记之云:“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而以旧本为误本。《大学》有“致知在格物”一语,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补释“格物致知”之义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说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语出《中庸》;言垂法于后,堪以俟待后之圣人,虽远至百世,其道不异也。
③二氏之学,言释与道也。按守仁门人钱德洪诸人所为年谱,守仁至二十七岁,始“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岁,“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以诤谏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龙场,五年升江西庐陵县知县。其在贵州,为始论“知行合一”之时。
⑤昔九方皋相马,观其精而不措意于牝牡骊黄。此处言见其粗而弃其精也。
⑥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从守仁游,守仁器之,妻以女弟。举正德进士,历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恸。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①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②,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大学篇》首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章句》据程子曰:“亲,当作新。”注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作新民”系《大学》引《康诰》语。
②《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见《书·尧典》。
④《书·尧典》云:“……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别章明也。
⑤见《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孔子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语。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②。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③者,得之。”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学》语。止,所止之处,指至善也。言知
导语
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全能大儒王阳明思想精华所在!
语言大师叶圣陶精心校注之作,后世《传习录》校注本之范本!
尘封民国绝版藏书,88年后精心修订再版!
除叶圣陶校注解读部分,增加《白话传习录》,阅读更流畅、更通俗易懂!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精)》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语言大师叶圣陶精心点校版《传习录》,是更严谨、更完备、更周详的心学入门读本,也是五百年来引领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的不朽巨作;另一部分为《传习录》完整版白话译文。
序言
一、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守仁的弟子们记录老师的学术
讲话及论学书信的集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所谓“传”,是从老师传授下来的。“习”是
把承受的“传”来熟习。《传习录》题名的取义,
就是从这上头来的。最先做这工作的是徐爱,他是
守仁最得意的弟子,可惜早死。薛侃得他的遗稿,
在虔刊行,是正德十三年(1518)事,守仁四十七
岁。后南大吉续刻于越,增人他自己及同门收集的
守仁的论学书信,时在嘉靖三年(1524),守仁五
十三岁。今本《传习录》共分三卷:上卷是徐爱、
陆澄、薛侃所记,中卷是论学书信,下卷是好几个
门人所记,钱德洪所编定。、据钱德洪跋文,末书
嘉靖丙辰(1556),其时距守仁的死已二十多年了
。中卷也经德洪增损,又改为问答体,看他的题记
可以知道。
二、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
年(1472)。父名华,字德辉,成化辛丑(1481)
进士,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幼年读书,问塾师
说:“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守仁觉得疑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
或读书学圣贤耳。”他的父亲听见了,笑说:“汝
欲做圣贤耶?”年十五岁,游览居庸三关。边塞的
风物,防御的设备,给予他深深的印象,因而引起
经略四方的志愿。十八岁,谒娄谅于广信。娄谅是
一位笃实的儒者,给他讲宋儒“格物之学”,以为
圣人可学而至。于是开始做格物的功夫,遍求朱熹
的遗书来读。一天,忽然想起儒者所说众物必有表
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对着庭中竹子去
“格”,要沉思出它的理。结果是一点理也没有悟
得,反而患了病。便相信圣贤自有定分,不是任何
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改作辞章之学。二十六岁,再
到京师。其时边报很急,他受着影响,博览兵家的
书籍,但是不多时就烦闷起来,以为辞章艺能都不
足以通至道;想要访求有益的师友,又很少碰到。
心头郁悒不得开展,旧病重又发作。偶然从道士谈
及养生,便想遗世人山。二十八岁举进士,赐观政
工部。其时边患很厉害,他上“边务八事”,说得
非常剀切。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奉命录囚江北
,多所平反。事罢复命,见京中一班旧友专治诗古
文辞,互矜才名,因叹说:“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
无用之虚文也!”就告病归越,筑室于阳明洞中,
行导引术。不多时悔悟说:“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重又屏去。可是学道的念头并没有抛却,总想
脱离世俗,飘然远去,只因舍不得祖母同父亲,因
循不决。好久,忽又觉悟,以为“此念生于孩提,
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于是渐悟仙、释二氏
之非,回过来又想人世。青年期的王守仁,到这里
差不多成一段落。在这个段落里,他努力地追求,
总想得到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把全部生命沉浸在里
头。这样厌倦了换那样,那样不满足又另换一样,
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他样样都来。但
是没有一样足以使他安身立命的,都只报答他一个
烦闷。
三十三岁,主考山东乡试,试录都出他的手笔
。从此,世人方才知道他的经世之学。明年到京,
对于时下沉溺于辞章记诵的一般人竭力提撕,教他
们做修养身心的功夫,立下必为圣人的志向。这是
他一生中聚徒讲学的开场。但是与习俗不相合,便
得了“立异好名”的讥谤。明年,宦官刘瑾专政,
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进谏,即被矫旨逮捕下狱
。守仁上疏援救,也就得罪下狱,廷杖四十,既绝
复苏,末了迁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行至钱塘,觉
察有刘瑾的人跟随在后,意欲谋害,便假作投江自
尽,乘着船想就此远遁。后恐怕累及父亲,仍旧登
程,到了龙场。龙场在万山之中,毒虫瘴气,到处
都是,几非生人所堪。其地又没有居室。与土人相
见,言语不通,可以共语的,只有些中原亡命之徒
。像这等遭遇,戟刺是受足了,痛苦是尝够了,如
是平常的人,免不了就此颓丧下去,自认命中注定
是恶魔的俘虏;但在非常的人却不然,甚深的戟刺
和痛苦往往就是新生活开始的序幕。他,自然不是
平常的人,处这境界,先自超脱一切得失荣辱的念
虑,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后来觉得胸中洒然
,连先前不能摆脱的生死一念也不复相牵累。因此
,觉悟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前求理于事物之
间是不对的:这就立定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见
解。又默记《五经》里头的话来印证,觉得都相吻
合,乃作《五经臆说》。三十八岁,始论“知行合
一”。明年,刘瑾伏诛,升任庐陵县知县。从此门
人渐多,时时有所讲习,也时时有所阐发。从前的
烦闷再不来扰他的心曲,多年的追求已经得到了归
宿,他归宿于儒家,归宿于唯心的理想主义。此后
的生命就准对着这方向走去,不复徘徊。
到四十五岁,他的官阶已历吏部主事、员外郎
、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其时闽境
巨寇为患,兵部尚书王琼特举他为左佥都御史,巡
抚南赣。兵事是他从前留心过的,到此着手实做,
便平定漳南、横水、桶冈、大帽、涮头许多地方的
盗寇。他给这些地方的人举行乡约,勉励大家要敦
习礼让。又兴办社学,让他们的子弟受教育。四十
八岁,因福建军人谋叛,奉命往勘。行到中途,听
得宸濠谋反,便回船到吉安,起兵声讨。宸濠是武
宗的叔叔,他这一宗世世想要起来争夺“皇帝”这
件宝物,到他手里才算做了出来,在南昌起兵。守
仁接战,终于把宸濠擒住。宸濠笑说:“此我家事
,何劳费心如此!”但在当时,这自然是一件大功
,守仁就被封为新建伯,升南京兵部尚书。他在兵
中,总理一切军务,案牍纷繁,终不废讲学。因为
经历许多患难,对于平日的见解,更觉体认得真切
。五十岁的那一年,开始揭出“致良知”之教,以
为这是儒家的真法门,简易明白,只是沉埋了好久
,现在却重又发现了。他说:“近来信得‘致良知
’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
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他又说:“我此‘良
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他又
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
已与人一口说尽。”从这些话,就可以想见他水到
渠成,心地充实,一种怡悦的光景了。五十六岁,
奉命往征思、田。思、田远在西南边隅,其地土官
仇杀为乱。明年就平定了,用的是安抚的方法。归
途病作,在南安停下。门人周积奉侍在旁,问可有
什么遗言。守仁微笑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就死了。这可见他的造诣是终身受用着的,临
死还表现出他有非常的修养。这一年是明世宗嘉靖
七年(1528)。
他的门人非常之多。当集会讲论的时候,歌声
相和,互为问答。像这样真情流露的环境,给同人
以无量的人格的感化。及他死后,门人还是集会讲
习,阐明他的遗教;又往往在他所经历的地方建立
祠堂,岁时奉祀。他虽然不是宗教家,却有教主那
样感动人们的力量,他的学说也差不多被看作一种
教义,受人崇奉,也受人排击。在门弟子及后来治
王学的人中间,确然有许多践履笃实、学问可观的
人;但也有专事谈论心法,只顾调息默坐,嘴里嚷
着圣贤,操行却并不讲究的,这是所谓“王学末流
”了。
三、王学
王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这样回答:王学
是人生哲学,是唯心的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
本来儒家的学说,自从孔子起,就有偏于人生
哲学的倾向。言人生哲学不能不论修养,言修养自
然要探讨到心性。孟子、荀子所以都有关于心性的
意见。自从东汉时佛教传人,经六朝到唐,流布极
盛。其中禅宗一派,不立言诠,不重仪式,专以明
心见性为教义。别一方面,道家研究老庄、《周易
》,参详《太极图》,则侧重于宇宙观的探讨。宋
儒受着这些的影响,便产生出儒、禅、道混合的理
学。到朱熹、陆九渊,理学分为显然的两派。朱熹
主张“道问学”,须就天下之事物,一一穷极其理
。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只要修养得这个心正了
,就什么都完成了。朱熹自然也不废向内的功夫,
可是他一生勤恳地注释古书,研究学问,很显明是
偏重于“道问学”向外的一边。陆九渊却完全向内
,以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更不用向外面事物上
去求什么理。后来因为朱熹的著作极多,他所注解
的书风行天下,他的教义差不多就成为国教,读书
人研究和信奉,若非他的教义几乎就是异端。到了
明朝,又因同姓的关系,尤其推崇朱熹。照朱熹这
样做学问,假若是没有统摄力的人,这方面也要去
钻研,那方面也要去考求,结果极容易流入支离破
碎的弊病,同时把为学同修养拆开了。又,政治势
力作一派学说的护法,就使一般的人奉命唯谨,再
不想挺直身子自己去辟道路。所以崇朱的归结,是
养成些恭顺附和的人,思想界现出萎靡的气象。但
是,这等情形,在生命力极丰富,努力要追求充实
生活的人是非常不满的。王守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从事追求,未得归宿的当儿,当然要入了朱熹
的藩篱而不能安居;在自求有得,立定脚跟的当儿
,当然要归入陆九渊的一边。他是竭力提倡陆学的
,以为唯陆学直接孟子之学。又曾力辨陆学与禅学
不同。陆学的少有人称道,他非常感慨的。到这里
,我们可以结束说,守仁的学说是对于当时思想界
的反抗;它的源流是陆学,所以后来就并称“陆王
”;它所受到影响的是禅与道,虽然他早年曾好仙
佛而后来舍弃了,但实在宋以来的儒家,因为时代
的关系,没有不受禅与道的影响的。
四、王学大概
守仁的学说有他的最先的大前提,此外诸说,
都从这大前提演绎出来:这就是“心即理”的观念
。这观念陆九渊阐发得极详尽,守仁即直承他的系
统。所谓“理”是什么呢?就是原则、规律,也就
是至善。他们承认宇宙所以存在,所以维系,全由
于有这个“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所以人心所
具的也就是这个“理”。理是整个的,不可分析的
,人心既具理,自然具有它的整个,不是一枝一节
,所以完全肯定地说“心即理”。
伦理上的最高究竟不是求达所谓“至善”么?
而至善就是理,理又为人心所固具,那不是绝无问
题,人人都是绝对的善人了么?将怎样去解说世间
那些有形迹可见以及无形迹可见的恶人?于是他们
更承认有所谓“私欲”,这是遮蔽“天理”的(加
个天字更显明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恶人的恶,以
及平常人的不能达至善,都是这“私欲”在那里作
祟。这就来了做功夫的法门,守仁说:“只在此心
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他屡次把明镜来比喻
此心具足天理,把染在明镜上的灰尘来比喻私欲。
可见所谓“去人欲”,犹如拭去灰尘;拭到净尽,
镜子完全明澈,还它本来面目,犹如人欲去尽,此
心还复到“心即理”的本来面目。他主张至善只求
诸心,是这样的意思。
他说“知行合一”,也是根据“心即理”的观
念。唯其心即理,故凡有所应接,同时发生一种迎
拒的力量,或迎或拒,都任自然,而绝没有不得当
的。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
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
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这里有可以注意
的:这所谓“知”,与知识、知解等不同,它是无
待修习的;它具有热而动的情意,所以知了便好,
知了便恶——同时就是“行”;这“知”与“行”
又一定是是当的,因为都源于心,而心就是“理”
。倘若有人以为守仁所谓“知”就是通常的“了解
”,“行”就是通常的“履蹈”,那是完全不对的
。照他的意思,知行简直是一件事,说知又说行,
不过从一般人说罢了。他说:“知之真切笃行处即
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又说:“若会得
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
在。”都是说明知行本来合一,无可分割的。
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好的,如何能达到它
呢?守仁的意思以为论理是人人本能够达到的。因
为人人有个心,“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而知即是行。“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
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私意障碍,这个“知
”就不明澈了,也就不会有笃实的“行”。“胜私
复理”是回复心的本体,回复个明澈的“知”。“
知”一回复,笃实的行是不用说的,当然一存而并
存。他说:“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这个“意诚”,正
就是他所称“行”字的解释。这话不是明明表示一
存并存的意思吗?
到这里,自然见得人生修养只有一条路,便是
“致知”;换一句说,便是“胜私复理”。所以他
在五十岁的一年,把许多涵义相近似的术语都不用
了,把这样那样的说法给凝练了,归结到极简约,
极扼要,揭出“致良知”之教。其实他先前已经感
觉到这层,劳唇费墨,也无非是这个意思;不过还
不相信这么一点点就算了。直到这时,才信这个以
外再没有别的。所以说:“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
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我们如要把守仁学说的大要简单地述说,就是
这样:他相信心的本体是纯乎天理的,良知充塞流
行的;有感斯应,无物不照,故又是知行合一的。
障碍本体的东西是私欲。因有私欲,所以天理昧了
,良知昏了;感不真,应不切,甚至没有知行可言
了。如何可以去私欲呢?只有致良知。致得良知,
就是复归本体,而本体原是没有私欲的。
五、余语
王学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大支,在人心上发生
过极大的影响,我们当然要知道它。这部《传习录
》,是守仁学术讲话及论学书信的集子,无疑地,
是了解王学最切要的材料。在守仁的全部著作里,
《传习录》只占六分之一,其外他的诗文案牍,也
灌注着他的学说的精神,而且更寄存着他处事立功
的实绩。然而《传习录》却完全是哲学的、思想的
,所以说它最切要。当阅览的时候,如其先自立下
一个条目,把各则分隶各目,比观通览,必能认识
得真切且详尽——研究关于思想学术的旧籍,这是
不祧的一法。
王学当然极能影响到我们的修养。如人与万物
为一体的观念,止至善的观念,都把个人看得极崇
高,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伟大的人格。成就大事
业、大学问,这种培养是很重要的。又,知行必须
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知”又不是
“了解”,这“行”又不是“履蹈”:这是教人勿
下转念,勿为这般那般的顾虑,而且要始终持之以
诚。伦理的见解会因时代而有转变,有些德目会从
黄金化为泥土,但是像守仁所想象的这个“诚”,
内与外一致,动机与效果一致,却永久是有价值可
宝贵的。我们能“诚”么?正不妨自为省问,更自
为奋励呢。
至于那个大前提“心即理”是或否,“良知”
这件东西有或无,都是问题。大概这些偏于信仰方
面,正负两端都不能折服其他的一端。编者无所见
,不能述及。
关于详细的研究及王门诸家的概要,可看《明
儒学案》。
内容推荐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精)》是叶圣陶先生对《传习录》的点校本。《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的语录是王阳明本人审阅过的内容,中卷是王阳明的亲笔书信,是其晚年著述,下卷的语录虽然没有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但具体地叙述了王阳明晚年的学术思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