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1681年后有人将其改编为喜剧收场,一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再度重拾原作,此后对本剧的溢美之词有增无减,甚至被评为莎翁最伟大的悲剧。
王权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神圣至上的力量,李尔王一出场就命令女儿说出对自己的爱,透露出他这种怪异心态和专断独裁之间的深层关系。另外,剧中也表现出许多原型的家庭关系:手足的敌对意识、失去父母宠爱的恐惧、父母害怕子女冷漠无情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尔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威廉·莎士比亚 |
出版社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尔王》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1681年后有人将其改编为喜剧收场,一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再度重拾原作,此后对本剧的溢美之词有增无减,甚至被评为莎翁最伟大的悲剧。 王权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神圣至上的力量,李尔王一出场就命令女儿说出对自己的爱,透露出他这种怪异心态和专断独裁之间的深层关系。另外,剧中也表现出许多原型的家庭关系:手足的敌对意识、失去父母宠爱的恐惧、父母害怕子女冷漠无情等等。 内容推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由梁实秋的序、朱生豪的译、兰姆姐弟的改编、名家的评说、经典的插图组成,汇聚了莎士比亚的悲喜表情,是有史以来文字版莎剧的最完美呈现。 目录 序 梁实秋 李尔王 朱生豪 译 李尔王(故事)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 改编 范锐 译 名家评论 范锐 辑 试读章节 肯特,葛罗斯特及爱德蒙上。 肯特 我想王上对于奥本尼公爵,比对于康华尔公爵更有好感。 葛罗斯特 我们一向都觉得是这样;可是这次划分国土的时候,却看不出来他对这两位公爵有什么偏心;因为他分配得那么平均,无论他们怎样斤斤较量,都不能说对方比自己占了便宜。 肯特 大人,这位是您的令郎吗? 葛罗斯特 他是在我手里长大的;我常常不好意思承认他,可是现在惯了,也就不以为意啦。 肯特 我不懂您的意思。 葛罗斯特 伯爵,这个小子的母亲可心里明白,因此,不瞒您说,她还没有嫁人就大了肚子生下儿子来。您想这应该不应该? 肯特 能够生下这样一个好儿子来,即使一时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 葛罗斯特 我还有一个合法的儿子,年纪比他大一岁,然而我还是喜欢他。这畜生虽然不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莽莽撞撞来到这世上,可是他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我们在制造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场销魂的游戏,这孽种我不能不承认他。爱德蒙,你认识这位贵人吗? 爱德蒙 不认识,父亲。 葛罗斯特 肯特伯爵;从此以后,你该记着他是我的尊贵的朋友。 爱德蒙 大人,我愿意为您效劳。 肯特 我一定喜欢你,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常常见面。 爱德蒙 大人,我一定尽力报答您的垂爱。 葛罗斯特 他已经在国外九年,不久还是要出去的。王上来了。 喇叭奏花腔。李尔、康华尔、奥本尼、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娅及侍从等上。 李尔 葛罗斯特,你去招待招待法兰西国王和勃艮第公爵。 葛罗斯特 是,陛下。(葛罗斯特、爱德蒙同下。) 李尔 现在我要向你们说明我的心事。把那地图给我。告诉你们吧,我已经把我的国土划成三部;我因为自己年纪老了,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康华尔贤婿,还有同样是我心爱的奥本尼贤婿,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我想还是趁现在把我的几个女儿的嫁奁当众分配清楚。法兰西和勃艮第两位君主正在竞争我的小女儿的爱情,他们为了求婚而住在我们宫廷里,也已经有好多时候了,现在他们就可以得到答复。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高纳里尔,我的大女儿,你先说。 高纳里尔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考狄利娅 (旁白)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李尔 在这些疆界以内,从这一条界线起,直到这一条界线为止,所有一切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广大的牧场,都要奉你为它们的女主人;这一块土地永远为你和奥本尼的子孙所保有。我的二女儿,最亲爱的里根,康华尔的夫人,你怎么说? 里根 我跟姊姊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以判断我。在我的真心之中,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正是我爱您的实际的情形,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考狄利娅 (旁白)那么,考狄利娅,你只好自安于贫穷了!可是我并不贫穷,因为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 李尔 这一块从我们这美好的王国中划分出来的三分之一的沃壤,是你和你的子孙永远世袭的产业,和高纳里尔所得到的一份同样广大、同样富庶,也同样佳美。现在,我的宝贝,虽然是最后的一个,却并非最不在我的心头;法兰西的葡萄和勃艮第的乳酪都在竞争你的青春之爱;你有些什么话,可以换到一份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说吧。 考狄利娅 父亲,我没有话说。 李尔 没有? 考狄利娅 没有。 李尔 没有只能换到没有;重新说过。 考狄利娅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 怎么,考狄利娅!把你的话修正修正,否则你要毁坏你自己的命运了。 考狄利娅 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姊姊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姊姊一样再去嫁人的。 李尔 你这些话果然是从心里说出来的吗? 考狄利娅 是的,父亲。 李尔 年纪这样小,却这样没有良心吗? 考狄利娅 父亲,我年纪虽小,我的心却是忠实的。 李尔 好,那么让你的忠实做你的嫁奁吧。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凭着黑夜的神秘,凭着主宰人类生死的星球的运行,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儿女的生番,比起你,我的旧日的女儿来,也不会更令我憎恨。 肯特 陛下—— 李尔 闭嘴,肯特!不要来批怒龙的逆鳞。她是我最爱的一个,我本来想要在她的殷勤看护之下,终养我的天年。去,不要让我看见你的脸!让坟墓做我安息的眠床吧,我从此割断对她的天伦的慈爱了!叫法兰西王来!都是死人吗?叫勃艮第来!康华尔,奥本尼,你们已经分到我的两个女儿的嫁奁,现在把我第三个女儿那一份也拿去分了吧;让骄傲——她自己所称为坦白的——替她找一个丈夫。我把我的威力、特权和一切君主的尊荣一起给了你们。我自己只保留一百名骑士,在你们两人的地方按月轮流居住,由你们负责供养。除了国王的名义和尊号以外,所有行政的大权、国库的收入和大小事务的处理,完全交在你们手里;为了证实我的话,两位贤婿,我赐给你们这一顶宝冠,归你们两人共同保有。 肯特 尊严的李尔,我一向敬重您像敬重我的君王,爱您像爱总把您当作我的伟大的恩主—— 李尔 弓已经弯好拉满,你留心躲开箭锋吧。 肯特 让它落下来吧,即使箭镞会刺进我的心里。李尔发了疯,肯特也只好不顾礼貌了。你究竟要怎样,老头儿?你以为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干下了愚蠢的事情,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保留你的权力,仔细考虑一下你的举措,收回这种卤莽灭裂的成命。你的小女儿并不是最不孝顺你;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就是无情无义。我的判断要是有错,你尽管取我的命。 李尔 肯特,你要是想活命,赶快闭住你的嘴。 肯特 我的生命本来是预备向你的仇敌抛掷的;为了你的安全,我也不怕把它失去。 李尔 走开,不要让我看见你! 肯特 瞧明白一些,李尔;还是让我像箭垛上的红心一般永远站在你的眼前吧。 李尔 凭着阿波罗起誓—— 肯特 凭着阿波罗,老王,你向神明发誓也是没用的。 李尔 啊,可恶的奴才!(以手按剑。) P5-11 序言 一、版本历史 《李尔王》最初在书业公会注册簿登记的日期,是一六○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旋于一六○八年出版,是为“第一四开本”。其标题页如下: M.William Shakespeare:His True Chronicle Histoties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Lear and his three Daughters.With the unfortunate life of Edgar,son and heir to the Earl of Gloucester,and his sullen and assumed humor of Tom of Bedlam:As it was played before the Kings Majesties at Whitehall upon S.Stephans night in Christmas Holidays.By his Majesties servants playing usually at the Globe on the Banekeside,London,Printed for Nathanael Butter,and are to be sold at his shop in Pauls Church—yard at the sign of the Pide Bull near St.Austins Gate。1608. 此本现存者仅有六部,而其内容则六部并不一致,正误之处非常凌乱,其中只有两部内容完全相同。此本排印出版之仓卒可以想见。 但同于一六○八年另有一四开本《李尔王》出现,内容大致相同,惟讹误较前述本更多,殊无独立价值。此本标题页仅列出版人名姓而无地址,故“第一四开本”有“Pide Bull edition”之称,无地址之四开本则为“第二四开本”,又称“N.Butter.edition”。“第二四开本”大约是袭取“第一四开本”而成,此两种版本间之关系,剑桥版莎士比亚集之编者阐述綦详。有些学者还以为“第二四开本”乃一六一九年之出品,标题页虽标明“一六。八”字样,而实系伪托云云。 一六二三年“第一对折本”出版,其二八三面至三。九面即为《李尔王》。据D.Nicol Smith之估计,“四开本”约有三百行为“对折本”所无,“对折本”亦有一百一十行之数为“四开本”所无。其出入若是之巨,二者关系究竟若何,实为莎士比亚版本批评上难题之一。据一般学者研究之结论,“四开本”大概是在宫廷表演时的速记盗印本,而“对折本”则系经过删削之剧院实用脚本。但“对折本”往往保存了“四开本”的舛误。这事实颇难解释,也许是排印“对折本”的时候参考了“四开本”的缘故吧。 就大致论,“对折本”绝对的优于“四开本”。不过“四开本”亦有可取之处。例如:第四幕第三景为“对折本”所全删,是很可惜的。现代通用的本子,大概全是集二者之长编辑而成。 英国复辟之后,经德莱顿之提倡,莎士比亚戏剧往往改编上演,以适合当时戏剧之环境。故当代桂冠诗人泰特(Nahum Tate)遂改编《李尔王》,于一六八一年出版并上演。此改编本,以爱德加与考地利亚相恋爱,并以情人团圆李尔复位为煞尾,中间复羼人新景,“弄臣”一角则完全取消,与莎氏剧之本来面目大相径庭。然此改编本霸占舞台一百数十年,直至一八二三年名伶Edmund Kean始恢复悲剧结局,然犹未恢复“弄臣”一角;十五年后名伶Macready始完全恢复莎氏剧之本来面目。到如今,改编本已成历史上的陈迹了。 “对折本”之《李尔王》已有幕景之划分。一七○九年Nicholas Rowe编莎氏全集出版,为最初之近代编本,在版本方面虽仅知依据“第四对折本”,无大贡献,然其改新拼音、标点,加添剧中人物表,及剧中人物上下等之舞台指导,则厥功殊伟。《李尔王》之版本历史至此可告一段落。自Rowe以后之各家编本则据Furness所列截至一八七○年已不下三十余种,益以最近数十年间出版之编本,当在六十种以上。 二、著作年代 《李尔王》之作大约是在一六。五年之末或一六○六年之初。其重要证剧如下: (一)据书业公会注册簿,此剧初演系在一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二)爱德加所说的几个魔鬼的名字系引自Harsnet's “Declaration of Egregious Popish Impostures”。而此书乃一六。三年出版者。故知李尔王之作不能早于一六○三年。 (三)第一幕第二景提起关于日蚀月蚀的话,这或者与一六○五年九月间之月蚀及十月间之日蚀有涉的。 (四)据文体考察,李尔王当是莎氏晚年最成熟作品。例如:有韵脚之五步排句极少,仅有三十七对;不成行之短句有一百九十一行之多,为莎氏剧中最高记录;散文所占分量亦巨。 平常在宫廷出演之剧,率皆新作,故《李尔王》既于一六○六年冬演出,则姑断其著作年代为一六。五或一六○六年,谅无大误。 三、故事来源 关于李尔王的故事其来源甚古,自Geoffrey of Monmouth:Historia Britonum以降,以诗体及散文体转述此故事者不下十余家。但莎士比亚确曾利用过的材料恐怕也不外下述几种: (一)Holinshed's Chronicles——何林塞的史记出版于一五七七年,再版于一五八七年,莎士比亚戏剧之历史材料常取给于此。李尔王的故事见该书英格兰史卷二第五第六章。在这里,李尔没有疯,没有格劳斯特一段穿插,没有放逐化装之坎特,也没有弄臣,也没有悲惨的结局,故事的纲要略具于是,莎士比亚无疑的是读过的。 (二)“The Faerje Queene”——斯宾塞的仙后之前三卷刊于一五九○年,卷二第十章第二十七至三十二节便是李尔王的故事。在考地利亚这一个名字的拼法上,斯宾塞与莎士比亚是一致的。还有,国王之无意识的问询三女之爱,及考地利亚之死于绞杀,这两点也是斯宾塞的创造而莎士比亚采用了的。 (三)在莎士比亚写《李尔王》之前,李尔王的故事已经被人编为戏剧而上演了。一六○五年出版的The True Chronicle History 0f King Leir,and his three daughters,conorill,Ragan and Cordelia,作者不明。其内容完全按照传统的李尔故事加以戏剧的安排罢了。此剧是莎士比亚所熟知,殆无疑义,莎士比亚不但袭用了此剧中一大部分的结构,即字句之间亦有许多地方雷同。所以此剧可以说是莎氏剧的蓝本。不过莎士比亚自出新裁的地方仍然很多,这是在比较之下就可以看出来的。 (四)Sidney's Arcadia——西德尼的小说阿凯地亚刊于一五九○年,第二卷第十章有一段故事,与《李尔王》中格劳斯特一段穿插极为类似,故曾予莎士比亚以若干暗示,殆无疑义。 上述四种,为《李尔王》之主要来源,但剧中尚有一大部分则纯为莎士比亚之创造,例如:悲惨的结局,弄臣之插入,格劳斯特故事之穿插,李尔之疯狂,皆是。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编剧的手段。 四、艺术的批评 批评家大概都认定《李尔王》是一部伟大作品,但为什么伟大呢? 诗人雪莉在《诗辩》里说:“近代作品常以喜剧与悲剧相搀和,虽易流于滥,然实为戏剧的领域之一大开展;不过其喜剧之成分应如《李尔王》中之有普通性,理想的,并且有雄壮之美,方为上乘。即因有此原则,故吾人恒以李尔王较优于儿底婆斯王与阿加曼姆农。……《李尔王》如能经得起此种比较。可谓为世上现存戏剧艺术之最完美的榜样。”雪莉此言是专从悲剧喜剧之混和一点立论。哈兹立(Hazlitt)则更笼统的说:“《李尔王》为莎士比亚戏剧中之最佳者,因在此剧中莎士比亚之态度最为诚恳之故。”像这一类绝口赞扬的批评,我们还可以举出斯文本(Swinburne),雨果(Hugo),布兰兑斯(Brandes)等等。 《李尔王》之所以伟大,宜从两方面研究,一为题材的性质,一为表现的方法。 《李尔王》的题材是有普遍性永久性的,这戏里描写的乃是古今中外无人不密切感觉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伦常的关系乃是最足以动人情感的一种题材。莎士比亚其他悲剧的取材往往不是常人所能体验的,而李尔王的取材则绝对的有普遍性,所谓孝道与忤逆,这是最平凡不过的一件事。所以这题材可以说是伟大的,因为它描写的是一段基本的人性。 单是题材伟大,若是处置不得当,仍不能成为伟大作品。但是我们看看莎士比亚布局的手段。T.R.Price教授说得好: “《李尔王》的故事本身,自析分国土并与考地利亚争吵以后……仅仅是一篇心里研究……只是一幅图画,描写一个神经错乱的老人,因受虐待而逐渐趋于颓唐,以至于疯狂而死。……所以这故事本身缺乏戏剧的意味,这是莎士比亚所熟知的,绝不能编配成剧的。我想即因此之故,莎士比亚乃以格劳斯特与哀德蒙的故事来陪衬李尔与考地利亚的故事。……经过此番揉和,故李尔个性的描写以及其心理溃坏的写照成为此剧美妙动人之处,而哀德蒙的情绪动作以及其成败之迹乃成为戏剧的骨骼与活动。”(见PMLA,V01.ix,1894,pp.174—175。) 这一段话非常中肯,两个故事的穿插配合不能不说是成功的技巧。 再看《李尔王》的煞尾处,莎士比亚把传统的“大团圆”改为悲惨的结局,虽因此而为十八世纪的一些批评家所诟病,但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诗的公理”在此地是没有维持之必要的。Tate的改编本虽然也有一百五十七年的命运,终归经不起Iamb的一场奚落! 就大致论,《李尔王》的题材与表现都是成功的,不愧为莎氏四大悲剧之一。不过短处仍是有的,如Dradley教授所指示,至少有下列数端: (一)格劳斯特之当众挖眼是太可怕的。 (二)剧中重要人物过多;故近结尾处过于仓促,于第四幕及第五幕前半部为尤然。 (三)矛盾或不明晰处过多,例如: 甲、爱德加与哀德蒙住在同一家中,何以有事不面谈而偏写信? 乙、何以爱德加甘受乃弟蒙骗而不追问贾怨之由? 丙、格劳斯特何以长途跋涉至多汶仅为觅死? 丁、由第一景至李尔与刚乃绮冲突,仅两星期,而传闻法兵登岸,据坎特谓此乃由于李尔受其二女虐待所致,但事实上瑞干之虐待李尔仅前一天之事,传闻毋乃太速? 戊、李尔怨刚乃绮裁灭侍卫五十名,但刚乃绮何曾言明数目? 己、李尔与刚乃绮各派使者至瑞干处并候回信,而李尔与刚乃绮亦均急速赶赴瑞干处,何故? 庚、爱德加何以不早向盲目的父亲自白? 辛、坎特何以化装至最后一景?自谓系有重要意义,究系何故? 壬、何以白根地有先选考地利亚之权? 癸、何以哀德蒙事败之后良心发现不早解救彼所陷害之人? (四)动作背景之确实地点,殊欠明了。当然此等琐细处之缺憾,不能损及此剧之伟大,然缺憾如此之多,恐怕就不能使此剧成为“完美的”的艺术品了。Bradley教授说:“此剧为莎士比亚最伟大之作品,但并非如哈兹立所说,‘最佳的作品’。”此语可谓不易之论。 托尔斯泰曾严酷的批评莎士比亚,以为不能称为第一流作家,即以《李尔王》为例曾详加剖析,谓莎士比亚之作实远逊于其蓝本,这可以说是很大胆的批评。但至少在两点上托尔斯泰的意思是不无可取的,一是莎士比亚的文字太嫌浮夸矫饰,太不自然,太勉强,一是《李尔王》的事迹太不近人情,太不自然,太牵强。这是任何公正的读者都有同感的吧? 书评(媒体评论) 莎士比亚的李尔是不能上演的。那些用来模拟李尔出走时所遇的风暴的不值一提的道具,完全不足以表现真正的风暴所产生的恐怖,正如任何演员都演不好李尔一样。……李尔的伟大不在于他的高大的身躯,而在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身躯的摇颤与衰弱,狂怒而无能为力;而在阅渎时,我们看不见李尔,我们就是李尔……李尔把他的老年等同于上天的老年,他责骂上天对子女的恶行视而不见,提醒上天“你们自己也老了”,这是何等的崇高!舞台上的表情变比、声调高低,和这种境界根本就不搭界。 ——[英]C.兰姆(1775-1814,散文家,《莎士比亚故事集》作者之一) 李尔在我们看来,也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牺牲品,其行为中充满着骄傲的自我认知;他觉得伟大的是他自己本身,而不是他手中掌握着的权力;这种行为同时也是对他骄傲自大的专制精神的一种惩罚。 ——[俄]H.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文艺理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