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阅读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著的《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寻找自我的魔法)(精)》之前,请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你害怕自己没有天赋吗?你害怕自己会遭到拒绝、批评、耻笑、误解吗? ·你害怕已经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吗?你害怕别人不把你放在眼里吗? ·你害怕你的创意没有市场吗?你害怕别人会偷走你的创意吗? ·你害怕现在重启梦想,为时过晚吗? ·你害怕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吗? …… 是的,我们内心中经常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它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世界知名作家、TED演讲人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下这本鼓舞人心的作品,旨在帮助读者学会与恐惧同行,挖掘内在的宝藏——灵感,从而实现梦想人生。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魔力的书。它不是一本关于创意人生的方法论,而是一个关于一位女性如何探究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的创意灵魂和平共处的故事。所有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一种肃穆的平和与安慰。 在吉尔伯特看来,“如果你不学会与恐惧并肩旅行,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到达任何有趣的地方或尝试任何有趣的事情”。 无论你是准备写一本书、创作一件艺术品,还是准备直面工作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本书都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奇迹与惊喜的探索之旅,让你拥有更多的快乐、爱、幸福,以及富足的人生。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美国知名作家。2006年,吉尔伯特所著的小说《美食,祈祷,恋爱》(EAT,PRAY,LOVE)成为其代表作,目前在全球已有30多种语言的版本出版。2008年,吉尔伯特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人物”之一。 此外,吉尔伯特的短篇小说选集《朝圣者》(Pilgrims)入选国际笔会/海明威奖决审名单,《最后一个美国人》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与美国国家书评奖的决赛环节,其小说《美食,祈祷,恋爱》和《承诺》(Committed)一经出版便直冲纽约时报畅销书书榜前列,其小说《严肃的男人》以及《万物的签名》则入选英国百利女性小说奖初选名单以及英国惠康图书奖决选名单。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都需要勇气 挖掘隐藏在内心的宝藏 打造创意生活 直面恐惧,别为自己的弱点辩护 为你的恐惧腾出空间 与恐惧同行 第二部分 创意大魔法 当灵感来袭时 如果你对创意说“不 如果你对创意说“是 与灵感合作 和创意擦肩而过 灵感也会“脚踩两只船 灵感,来之我幸 感受惊喜,感受神秘 第三部分 我的人生我做主 敢想敢做,随心而为 积极行动,切莫被动等待 来点儿自大的归属感 真实且真诚的创意,让你独一无二 理性规划人生,释放创意之心 靠自己,屡败屡战 停止抱怨,走自己的路 放轻松,快乐大于意义 第四部分 坚毅,再坚毅 坚守目标,锲而不舍 现在永远不晚 接受挫败,成长到死 拥有梦想,又要活得现实 和创意激情幽会吧 完成,不要完美 保持创作,坚持就是胜利 没人在乎你 尽人事,听天命 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五部分 无条件的信任 痛苦不是创意之源 摆脱痛苦成瘾症 相信灵感,快乐工作 殉道者vs.魔法师 别把作品当成你的孩子 好奇心比激情更重要 接受失败,另辟蹊径 狂热的信任 第六部分 奇迹无处不在 偶来的惠赐 结语 致谢
导语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寻找自我的魔法)(精)》是超级畅销书《美食,祈祷,恋爱》(又名《一辈子做女孩》)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第一部自助励志类作品。作者基于自己的写作经历,告诉大家,如何坚持内心的梦想,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踏踏实实地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本书内容轻松幽默,却发人深省,并且能给所有渴望成功幸福的读者以启发。 后记 结语 创造力既神圣,又不神圣。 我们创作的东西既重于泰山,又轻于鸿毛。 我们在奋斗时既是一个人,又有神灵相伴。 我们既胆小,又勇敢。 艺术既是一项累人的苦差事,又是一项美好的 殊荣。 只有在我们的玩心最大时,神性才能认真对待 我们。 在你的灵魂中为这些理论腾出一些位置,这些 自相矛盾的理论句句当真,我保证,没有什么是你 创作不出来的。 那么,请你平静下来,继续回到创作中去,好 吗? 你内心中埋藏着的珍宝,都期望着你能回答“ 好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吉尔伯特勇敢尝试撰写的一本励志书。作 为一位世界知名的作家,她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生活 中的私密点滴,以及偶尔来袭的令人无力前行的恐 惧和沮丧。本书主旨就是让我们拿出更多勇气,面 对自己的创意人生。 ——Elle杂志 在这本阳光般温暖的书中,满含吉尔伯特在改 变人生方面有效的建议。不仅如此,她还为大家展 示了表达心声的方法。 ——《华盛顿邮报》 读完这本书后,相信你对于创作的态度已经发 生了巨大的转变。 ——《赫芬顿邮报》 吉尔伯特的文字和见解中包含的真诚、隽永以 及偶尔闪现的幽默,会让广大读者找到共鸣……这 本书励志且温暖人心。 ——《柯克斯书评》 吉尔伯特相信、创意就在每个人的体内,而且 创意应该得到表达。表达创意是度过精彩人生的绝 好途径。 ——《纽约时报》 在这本书中,吉尔伯特引领读者在灵魂和现实 之间拿捏平衡,同时打破创意牢笼,寻找快意人生 。此书只应天上有。 ——Bustle网站
精彩页 挖掘隐藏在内心的宝藏 从前,有一个名叫杰克·吉尔伯特的男人。很遗憾,他跟我并没有血缘关系,这是我的遗憾。杰克·吉尔伯特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你从未听说过他也没什么关系,这并不代表你孤陋寡闻。他一向淡泊名利,但是我了解他,也会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深深地仰慕着他。那么,先让我来讲讲他的故事吧。 杰克·吉尔伯特于1925年出生于美国匹兹堡,并在这座城市的废气、噪声和工业文明中长大。他一开始在工厂和钢厂里做工人,但他在年轻时便对写诗产生了兴趣,并毫不迟疑地回应着上天的召唤。就像僧侣的皈依之路一样,他将写诗当作一项虔诚的修习、一种因爱而生的行为以及为寻求恩典与超脱而进行的毕生奉献。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走上诗人之路或许是极好的。其实,这样走上任何一条召唤你的内心、为你带来生机的路,都是极好的。 杰克本可以闻名遐迩,但他对名声不以为意。他具备出名的禀赋和感召力,但对名声满不在乎。他于196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摘取了赫赫有名的耶鲁青年诗人奖的桂冠,并荣获了普利策奖提名。不仅如此,他还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这对于近现代的诗人而言,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让大家为他倾倒。他英俊潇洒、热情性感,在台上魅力四射,他是女人的杀手、男人的偶像。他在《时尚》杂志上的照片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人们为他而疯狂,他本可以成为一颗耀眼之星。 然而,杰克却选择了消失。他不希望被滚滚红尘所打扰。他在晚年时曾表示,名声让他感到厌倦——这并不是因为出名有违道德或使人堕落,而仅仅是因为出名所带来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他想要探索更加丰富、更有内容且富有变化的东西,因此他选择了消失。杰克去了欧洲,在那里一待就是20年。他在意大利和丹麦各住了一小段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希腊山顶的一个牧羊人小屋里度过的。在那里,他思忖着永恒的谜题,静观光影的变化,独自一人创作诗歌。他收获过爱情,遭遇过险阻,也赢得过成功。他是幸福的。他四处谋生,勉强度日。他的需求少之又少。他允许自己的名字被人遗忘。 20年后,复出后的杰克·吉尔伯特出版了另一本诗集。又一次,文学界为他而倾倒;又一次,出名的机会近在眼前;但他又一次选择了消失。这次,他消失了10年。这成了他一贯的规律:先是遁世独居,然后出版一部惊世之作,再回到遁世独居的状态。他就像是一朵稀世的兰花,每次开花都要间隔多年。另外,他也未曾用任何手段为自己做过宣传。(在吉尔伯特为数不多的采访里,有一次,别人问他觉得自己远离出版界的行为对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大笑着回答:“我觉得这种影响是致命的。”) 杰克·吉尔伯特在垂暮之年回到了美国,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在诺克斯维尔市田纳西大学担任了创意写作专业的临时讲师,正因如此,我才对他有所耳闻。翌年,也就是2005年,我也恰巧担任了同样的职位。(在学校里,大家开始把这个职位戏称为“吉尔伯特教授席”。)我在那间曾属于杰克·吉尔伯特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他写的书。整间屋子仿佛还留存着他的余温。我读了他的诗,并被作品的宏伟以及与惠特曼诗作的神似折服。(“我们要为欢乐而冒险,”他写道,“我们必须固执地接受世上这残酷熔炉中的喜悦。”) 我俩都姓“吉尔伯特”,职位相同,使用同一间办公室,教过许多相同的学生,而现在,我又爱上了他的文字。自然而然地,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四处询问:杰克.吉尔伯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们告诉我,杰克是他们见过的最与众不同的人,他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惊喜状态之中,并且鼓励他的学生也这样做。他们说,他并没有着重教他们如何写诗,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写诗的原因上:为了喜悦而写,为了固执之乐而写。他告诉学生,务必将生活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利用起来,抵抗这个残酷熔炉般的世界。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