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韦娅主编的《香江的孩子》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特邀香港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撰写的新作,体现了当下香港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风貌和水准。作品定位于孩子的成长,将视角对准当下普通香港孩子,书写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帮助内地儿童了解香港儿童,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一座心与心的桥梁。图书主题积极、健康,给予孩子正能量。 每篇作品以短篇儿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香港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故事,各具特色:《我们的杜鹃花》以杜鹃花为寄托,表达了香港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在香港国际学校上学的日子》反映了香港国际学校的校园生活,在这里,孩子们以各种形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神秘的小客人》走进了香港培育学校的孩子,充满对一个无依无靠的孩童的关爱;《投诉》通过图书馆还书的故事,表现出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喜怒哀乐;《夏日记事簿》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孩子的暑假生活为缩影,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妹妹来自星星》关注自闭儿童,全家人真挚的爱战胜了疾病,生病的妹妹病情日趋好转。这些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面对生活中、校园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或喜或悲,但始终乐观面对,积极改变,展现了“香港精神”在下一代中的延续。 作者简介 韦娅,原名左韦,现居香港。曾任香港演艺学院中文导师。至今出版著作50余部,曾多次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香港中文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内地及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多种文学选本中。代表作《长翅膀的夜》《中三女生的心事》《人随月色净》等。 目录 我们的杜鹃花/周蜜蜜 我在国际学校上学的日子/宋诒瑞 神秘的小客人/韦娅 投诉/梁科庆 夏日记事簿/潘金英、潘明珠 妹妹来自星星/黄虹坚
序言 搭建香港与内地的美丽虹桥 孙立川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学术顾问) 春意融融的香江岸边,紫荆绽放,和煦的暖风 吹动着香江水不断奔流向前。这一本小书,就讲述 着这里的孩子的故事,凝聚着以香港儿童文学作家 为代表的香港人浓情的祝福与期待。 我常常会因公事或私事回内地出差或探亲,而 亲友们也常常向在场的小朋友介绍说:“这是香港 来的孙叔叔,孙老师。” 有的小朋友会好奇地问他们的长辈:“香港在 哪里呀?既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又要说 ‘回归祖国’呢?” 因此,我在向小读者们推荐这本书之前,想给 大家讲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香港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香港纳入领土范围,属番禺县 管辖。由此开始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传播 ,香港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在海 上捕鱼为生的客家人,他们与世无争,过着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一百多年以前的一天,一支英国海军强行闯进 了与九龙半岛相隔一道浅浅海湾的“香港仔”。船 坚炮利的英国士兵毫不客气地占据了一个当地人进 口南洋香料、制作并贩卖香烛给各地寺庙和信众的 村落——香港村,并以“香港”命名这个岛屿。 当时已是晚清时期,国家积贫积弱,民生凋敝 。而英国正处于海上军事力量崛起的时代,到处征 掠土地。通过鸦片战争等非正义的战争,包括英国 在内的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香港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20世纪80年 代开始,中英两国政府经过对香港问题的长期谈判 ,最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 复行使主权!考虑到多年来香港与内地不同的社会 体制和发展方式,中国政府决定实行“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香港仍为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生活方 式,拥有高度自治权。 回归后的二十年间,香港飞速发展,东西文化 的交融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极具竞争力 的城市之一。 由于这段历史,许多内地小朋友对香港存在着 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就像开头我提到的那样。这本 小书就是写给内地数以亿计的小读者的。香港的儿 童文学作家们讲述的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香港孩子 中间的,对于内地的小朋友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完 全陌生的世界。而我将带你走近他们,认识一群与 你流着同样的中华血液却又与你不同的小朋友。 提到香港的标志,想必很多人会马上想到紫荆 花。不过在香港,除了紫荆花之外,杜鹃花也深得 大家的喜爱。小朋友们可能很难想象,在高楼林立 的现代化都市香港,其实转个街角,就能发现“绿 野仙踪”。位于香港岛中环的香港礼宾府就以园内 遍植杜鹃花而闻名。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香港礼宾府 是特区政府接待来宾、举办典礼的重要场所,建筑 上糅合了不同的风格,反映出香港历史的变迁。每 年三四月,杜鹃花盛放时,礼宾府会免费对公众开 放,每次均有超过万名市民进去观赏。在作品《我 们的杜鹃花》中,参观礼宾府就成了男孩吴其伟向 同学炫耀的资本。周蜜蜜老师以饱满的赤子之心和 诗意的语言,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杜鹃花真实而 温暖的故事。灿烂绽放的杜鹃花不仅装扮着城市, 更以“思乡、恋乡”的美好花语寓意凝聚着一代代 香港人。 作为中西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香港结合传统 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这座国际化都市的语言 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文字采用中文、英文 并行,日常沟通则普通话、粤语、英语共用。跨文 化交流在香港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情况。现在香港 的总人口有七百多万,其中,不仅有黄皮肤黑头发 的中国人,还有很多肤色不同的外国朋友。在香港 ,除了普通的学校之外,还设立了很多国际学校。 《我在国际学校上学的日子》中的小主人公张天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着一次次考验,也结识 了众多好朋友。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 们在这里共同成长,一路遍布着荆棘与玫瑰:全英 文授课带来的压力、同学间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和成 长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摩擦,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和 脑洞大开的校园活动给成长留下了斑斓的色彩,自 由包容的环境和开阔的视野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 了更多可能。而最有特色的是,许多国际学校开设 了中文课程。《我在国际学校上学的日子》取材于 宋诒瑞老师的亲身经历。相信你和张天泳一样,看 到世界各地的同学对中文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在香港,还有一种被称为“培育学校”的特殊 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都是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或 者是缺少亲情的孤儿。在当今香港社会上有一种错 误的看法,认为在这种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一些有 问题的青少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了“全人教育理 念”,就是为了消除这种社会歧视,呼吁大家给这 些需要关怀与帮助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平等的待遇 。韦娅老师的《神秘的小客人》正是讲述了一个小 学女生在面对一个来自培育学校的中学女生时内心 从不解、矛盾到接纳的变化过程。 香港素来以发达的金融和健全的法律制度闻名 于世。香港特区政府为了给大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 服务,不仅设立了独立运作的消费者委员会调解纷 争,还设立了上千万港元的消费者诉讼基金,在必 要时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及经费支持,直到法院公正 裁决。从政府部门到各行各业,哪怕是鸡毛蒜皮的 小事,遇上纠纷,发个邮件或是打个电话,所有的 投诉意见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反馈。在这 样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因 此,《投诉》中朱婉仪的妈妈遇到公职人员态度傲 慢、女儿蒙受委屈等种种问题,第一种解决办法都 是投诉。然而当这种方式被极端地使用,就会出现 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甚至造成人情的淡漠。 这也是作家梁科庆想要给所有读者的提示。 悠长的暑假是每位小朋友最期待的日子。但我 听说,内地的很多小朋友常因为假期上补习班而叫 苦不迭。有小朋友告诉我,听说香港学校上学特别 轻松。如果我告诉你,香港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比你 还要忙碌,你会相信吗?特别是近年来,香港的“ 补习文化”蔚然成风。据称,香港的高考录取率只 有17%。因此,香港学生面临着与内地学生同样的 甚至更大的学业压力。为了能够脱颖而出,香港家 长们纷纷为孩子报读课外补习班。《夏日记事簿》 中琳琳的遭遇其实是香港很多学生假期补习的真实 写照。据统计,超过一半的香港中小学生会在放学 后上补习班,这就促成了各大补习社如火如荼地各 出奇招,以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招揽学生,补习社 老师被“明星化”,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老师的 宣传照。初次到香港游玩的小朋友,一定会被这些 宣传广告牌吸引。当然,香港孩子的暑假生活不止 有补习,义工活动、乡间劳作、去各地旅游等等都 在他们的暑假生活之列,正如“格林姊妹”潘金英 、潘明珠在故事中讲述的那样紧张、忙碌而又充满 意义。 2016年是内地“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的第一年 ,但在香港,多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多,孩子 们在家中虽然也有争吵,但矛盾并不突出,反而增 加了很多生活趣味。因此,《妹妹来自星星》里的 小主人公许思伦,常羡慕好朋友王中明的弟弟妹妹 多,当他听说自己要当哥哥时,是那么兴奋。而故 事中许思伦与家人在面对妹妹病情时的守望相助, 更将令你动容。 其实,香港离你们并不遥远。数千年以来,香 港与内地同胞始终血脉相连。在1998年水灾之时,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许多香港小朋友拿出自 己的储钱罐中的钱投入捐献箱,表达他们的心意。 我曾在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做过志愿者,该基 金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已募捐三亿多港币,在内地 援建了近六百所希望小学,每年向品学兼优的贫困 中学生发放助学金。除此之外,香港还有许许多多 的团体及个人以各种方式对内地边远地区、贫困地 区的学生们给予无私的资助,赠送各类有益身心发 展的图书、体育用品及文具等。在这一过程中,我 始终感受到香港与内地休戚与共,感受到香港人民 与内地人民始终不变的相互关怀与浓浓深情。我相 信,这种感觉也将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成千上万的小 朋友。 让我们携起手来,迎接新的明天! 2017年6月20日于香港
导语 韦娅主编的《香江的孩子》通过香港与内地孩子面对家庭、校园等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带给所有孩子思考,图书展现了当代香港普通儿童真实的成长经历,塑造了自然而立体的系列形象,点滴小事折射成长背后的时代变迁。 本书为两岸儿童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引导小读者形成“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精彩页 我们的杜鹃花 周蜜蜜 这是一个发生于1986年春天的故事,一个我亲耳听到的故事…… 1.令人羡慕的游览 过了农历新年不久,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 这是个晴朗的星期一。 清晨时分,王倩儿和以往一样,被闹钟叫醒了。 她睁开眼睛,就看见床边有一片悦目的蔚蓝色—— 啊!那是春装校裙,不用问,一定是妈妈为她准备的,春天已经来到啦! 倩儿心头一暖,即刻起床梳洗,换上带着薰衣草香气的、湖水蓝色的春装校裙,只觉神清气爽,真好! 她高高兴兴地走到饭厅,向妈妈道过早安,再进食美味的早餐。坐在旁边的爸爸,笑眯眯地称赞倩儿这一身校裙穿得好看,更令她心中像开了花一般美好。 吃完早餐,王倩儿背上书包去上学,脚步特别轻盈。当她路过人行道旁边的小花圃时,忽然眼前一亮:一丛一丛的杜鹃花开了,橙、红、粉、紫,色彩缤纷,好看极啦!她忍不住停下脚步,喜滋滋地看了一会儿才重新上路,一首赞美杜鹃花的歌,不禁脱口而出: 淡淡的三月天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杜鹃花开在小溪畔 多美丽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 这首歌,是奶奶教会她的。不知为什么,奶奶特别喜欢这首歌,在王倩儿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奶奶在唱这首歌。每当杜鹃花开的季节,奶奶准会带她去赏杜鹃花,并轻轻地吟唱这首歌。在奶奶的感染下,爸爸也经常唱这首歌。有时候王倩儿会想,也许爸爸与妈妈的相爱,就是从杜鹃花开始的吧?这么想着,她不由得抿嘴一笑。 上完第一堂课之后的小憩,照例是教室里最热闹的时候。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讲起了自己周末遇见的各种新奇事。 现在讲得最起劲的,就是声音洪亮的吴其伟了。 王倩儿自然也被吸引过去,只听他说: “嘿,你们都知道的吧,昨天是礼宾府一年一度的开放日,是市民进去参观、看花园里的杜鹃花的大日子呢!我怎么能错过?!星期六就和爸爸妈妈约定好,昨天一大早,准时六点钟,他们就把我和妹妹叫醒了。其实嘛,不用他们叫,我早就醒了——去礼宾府看杜鹃花,这么大的事,我怎么会不记在心里?那一夜,我其实都没怎么睡安稳的。” 一听这话,王倩儿留心了。礼宾府一年一度开放,让市民欣赏杜鹃花,谁不想去看看?!可是人太多了,现场一定是人山人海吧? 一旁的宋家辉深知吴其伟的“底细”,忍不住说了一句:“你呀,要是平日上学也这么‘知醒’、不赖床的话,就不会总是迟到了。” 周围的同学听了,都发出“嘻嘻”的笑声。 “有什么好笑的?闲话休提,精彩的事情还要听我讲!” 吴其伟白了宋家辉一眼,他实在不愿意被人揭“老底”,更怕大家不再听他说,急忙把声音提高了一度,继续绘声绘色地说下去: “你们都知道,我家住在九龙这一边,而礼宾府是在香港岛那边。要坐车过海,必然要花一些时间的。所以,我们全家人连早餐也顾不得吃,只带上几片面包和饮品就匆匆忙忙地搭乘巴士,再转坐地铁,一路赶过去。” 朱永文问:“那你们一家人提早到了礼宾府?” 吴其伟说:“原来以为我们去得很早呢,谁知到了那里一看,我的天!在礼宾府的指定入口处,已经排开了一条‘人龙’了!” 黄志章忍不住说:“哎呀,你这个一贯迟到的‘吴例迟’,到头来还是迟到了。”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