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安武林 阅读,每天必修的功课 窦晶 希望成年人也喜欢童话 高君 为创作,我愿点灯熬油赴汤蹈火 高维生 读书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郝天晓 用文字给孩子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胡冬林 野生世界是一本大书 江北 阅读开启一个美好的世界 金仁顺 少了书卷气,就少了点睛之笔,少了灵魂 李发锁 不阅读,会成为精神的侏儒 李子燕 右手书籍左手爱 任林举 像走进一本书一样走进生活 桑永海 阅读,能改变一个人 施立学 书里有你需要的全部 苏赫巴鲁 信赖勤奋的人,沙漠上可种花 王长元 文学是一桩做起来让人上瘾的事情 王国华 写作与阅读都是源于热爱 王霆钧 每天都是我的读书日 肖达 此去经年 谢华良 坚守纯朴,纯朴地写下去 薛涛 我的创作向着灵魂深处 杨晓敏 小小说,任重道远 杨子忱 阅读是我生活中的一扇窗 殷健灵 阅读是给你的未来打底子 袁炳发 关注底层一直是我不变的方向 赵培光 一路上有书
精彩页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享受的是自由阅读的快乐,不像今天的孩子们一直被规范着、困扰着。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自己理想的种子悄悄地播撒下去了。 马犇:1988年,您因写作特长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早期的写作特长与大量的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三年级起,经常读二三十万字的作品;小学六年级,写了篇《我想当一名作家》的作文。您在回顾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时常言“庸书毁了我”。讲讲那时的阅读经历吧。 安武林:我是小学三年级读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这本小说的名字叫《海岛女民兵》。这本小说虽然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名著,但在当时的确还算是个名著,而且还被拍成了电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记忆,我们“60后”这批人,对这部长篇并不陌生。 那时,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很多的好书可以供我们选择,但我们的阅读量却比今天的孩子要大得多,一读就是二三十万字的小说。当时,我读了很多小说,像《连心锁》《艳阳天》《金光大道》《林海雪原》《苦菜花》《保卫延安》《红日》等,这些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它们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海岛女民兵》,我觉得它帮我打开了一扇门,推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世界。 其实,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我对好书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解。世界上的好书千千万,你读,它是好书,不读,它还是好书。无论什么名著,什么经典,你读了毫无收获或者收获不大,相对自己而言,它就不是什么好书。我认为的好书,一辈子只可能遇到一两本,对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所以,要广泛阅读,同挖千年老参一样,找到那本好书。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没有一个是仅靠读名著读经典读出来的。阅读的意义有很多,求知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已,甚至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很好奇,对任何一本到手边的书都喜欢翻翻,看看,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 我说的“庸书毁了我”,其实说的是一句反话。正是这些庸书给了我阅读的快乐,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是在讽刺那些唯名著、唯经典论的。我很庆幸,自己从小享受的是自由阅读的快乐,不像今天的孩子们一直被规范着、困扰着。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自己理想的种子悄悄地播撒下去了。这是个意外的收获。我一直鼓励现在的孩子们多读书的意义也在于此。说不定,某一本书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或许,某一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这本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它不一定是名著,也不一定是经典。 那时,我走路看书,吃饭看书,睡觉看书,上厕所看书……被老师起了一个绰号:书呆子!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几乎是同步养成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有几个“书虫”,是我的好朋友,有的和我同龄,有的比我小几岁。我们经常交流书籍。很多年过去了,有的人博士毕业,有的大学都没上过,但现在这几个“书虫”都在事业上很有建树,虽然大家从事的行业不同。我不能不承认,阅读带给人的好处是终生的,阅读与不阅读的人是不一样的。 很遗憾的是,我小学没毕业,就回村里种地去了,去饭店打工去了,很早就开始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但是,阅读的习惯始终保持着。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我的现在。小学六年级,我就想当一个作家,当时我并没有显示出能成为一个作家的苗头,不过是作文比别人写得好一些而已。我的班主任给我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我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个作家,没想到遭到了我的老师的耻笑,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把我狠狠地羞辱和奚落了一番。很多年之后,我并不抱怨和怀恨我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那种未卜先知的本领,大概也不用当什么老师了。 尽管他的小说《草房子》荣获了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阅读他的《青铜葵花》。 马犇:早在曹文轩先生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前,两位就以“曹文轩著、安武林评”的形式推出一套“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10部作品。您认为“曹文轩的作品是经典和具有经典性质的作品”,经常给孩子们推荐。您认为曹氏作品的经典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安武林:我与曹文轩先生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一直关心我的阅读和创作。我们合作出了10本“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系列的丛书,我的阅读,我的评价,我的感受,都在书中。尽管他的小说《草房子》荣获了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阅读他的《青铜葵花》。 他创作的区域很宽泛,几乎在不同年龄层次里,都有可对应的书值得给读者推荐。不同年龄的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即可。关于他的创作特点,我这里就不多谈了,希望大家从这10本书里了解我的评价。这套书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曹文轩著,安武林评,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目前也销售了几百万册,是很有影响力的一套书。 …… P3-5 导语 马犇曾以“大阅读”的视角与理念,围绕阅读文化纵横访谈,访问了省内外学者、作家、编辑家、艺术家、阅读推广人和阅读典型等70余位,有干部也有群众,可谓多层次。他将这些有看点、有深度、有个性的访谈结集成“名家谈阅读”书系。 《像走进一本书一样走进生活》是其中一本。 作者访二十四位读书人,因读书结缘,读书亦为核心话题,淘书,藏书,读书,著书,聊书。 但你我眼前的这本书并不同于读书,每一位受访嘉宾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他的眉宇间,言说中,忧乐里。 有学问,有风月,有人情,有道义…… 序言 以人民为中心凝聚社会智慧 ——序“名家谈阅读”书系 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进步的 文化潮流。全民阅读是党的号召,也是时代的重大 课题。党的十八大号召“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得 民心,顺民意,对推动全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文 化自觉、文化自强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凝聚阅读智慧,必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既 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不断发展。 阅读与人生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生是漫长的, 阅读可以充实人生,丰富人生。婴儿来到世间,从 咿呀学语开始,就进入阅读空间,幼儿培养阅读兴 趣,少年培养阅读能力,青年养成阅读习惯,中年 把阅读作为一种毕生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人生 又是短暂的,阅读可以走进历史的长河,可以神游 世界;阅读经典可以与文人对话,与英雄为伍;阅 读可以走进精神家园,与人民同呼吸,与事业同荣 辱;阅读可以走进未来世界,追逐梦想,憧憬美好 希望。随着科技进步,阅读载体更丰富,阅读空间 更广阔,终身学习不是梦。阅读在行动,路在脚下 ,坚持阅读,人生会无比精彩。 阅读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指出:“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 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 生步入社会的第一环境,家庭阅读是人生第一所学 校的必修课。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 福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家庭阅读是实现这一战略 的基点。父慈母爱在于亲子阅读,子女孝道在于自 觉阅读。阅读是家庭的一种功能、一种追求、一种 珍宝,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融入家庭生活, 靠阅读培养智慧家庭、靠阅读建设道德家庭、靠阅 读创建幸福家庭。当家庭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精神境界必将大大提高。 阅读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李克强号召:“倡 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是 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全 民阅读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的一场 伟大社会变革。书香社会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 社会的基础。全民阅读影响着社会劳动方式、消费 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状态。全民阅读影响着 地域的文化形态、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全民阅读 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心灵境界、社会风貌。全民 阅读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世界进步文化,塑 造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是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法;全民 阅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构建学习型社会,让文化 和经济一样崛起,必须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为中国 梦而奋斗、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阅读与书香社会相辅相成。书香社会是一种状 态,构建书香社会的基础在于全民阅读。全民阅读 的推动在于开展各类活动,只有接地气、聚灵气、 有生气,才能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以新 思想、新方法、新经验推动各项阅读活动的开展, 有活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影响,有影响才有社 会效益。 马犇曾以“大阅读”的视角与理念,围绕阅读 文化纵横访谈,访问了省内外学者、作家、编辑家 、艺术家、阅读推广人和阅读典型等70余位,有干 部也有群众,可谓多层次。他将这些有看点、有深 度、有个性的访谈结集成“名家谈阅读”书系,该 书系对人们提升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习得阅 读方法、加强阅读理论研究、建构一个新的阅读观 都大有裨益。 开卷有益,该书系老、中、青读者均可阅读, 愿它能为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做出贡献。 是为序。 赵家治
内容推荐 马犇编著的《像走进一本书一样走进生活》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围绕大阅读文化,给鲁奖获得者任林举,骏马奖获得者金仁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薛涛、安武林、胡冬林,老作家杨子忱、苏赫巴鲁,文学评论家杨晓敏,小说家高君、肖达、王长元、王可心、李发锁、袁炳发、江北,散文家赵培光、王霆钧、高维生、李子燕,民俗学家施立学,杂文家王国华,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谢华良、窦晶、郝天晓等二十五位文化名人做了深度访谈,内容均经嘉宾本人审定,广受专家肯定、读者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