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多数学习中医者在完成中医系统课程学习,甚至临床工作多年之后,仍有一种面对实际病例,感到中医诊治疾病无从下手、诊断结论恍惚依稀的现象,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更觉得随意无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通常的中医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相互分割,特别是生理病理、四诊病象、辨证纲领与治法方药之间等基本知识不能贯通一气,缺乏一种直接面对实际病症、指导诊断结论的基本方法,即如何综合运用四诊与辨证知识进行鉴别诊断的逻辑规则——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如果说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中药、中医方剂是中医的四大基础知识,而辨证论治方法正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各科技能相互对接的关键桥梁,因此,要彻底完成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各科的过渡、顺利到达实践的彼岸,极有必要补好”辨证论治学”这一课。 刘英锋、黄利兴主编的《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供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级进修生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与思路的专业书籍。本教材在以伤寒学、金匮学、温病学三大经典辨证理论为思想依托,以姚荷生老先生学术经验为实例样板的经典辨证论治学专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中医诊断学学科课程和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编著而成,以期作为中医专业者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临床经历之后,进一步系统研修中医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的辅修资料和提高教材。 本教材主要作为中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临床基础性教材,也可供中医高级进修生选修或自学之用。 目录 第一章 辨证论治原理 第一节 中医学特色观念 一、中医的疾病观 二、中医的诊断观 三、中医的治疗观 第二节 辨证论治的界定 一、何谓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的定义 三、辨治的简约与升华 第三节 辨病与辨证 一、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二、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第二章 辨证论治过程 第一节 临床诊治的一般过程 一、诊断与鉴别 二、“诊、辨、断”三部曲 三、辨病论治一般程序 第二节 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 一、辨证论治七步诌议 二、辨证论治十二式 三、辨证论治步骤的具体阐述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一、诊察的客观全面 二、辨证的完整有据 三、诊辨要紧密联动 四、证病可经常互参 五、法方要贴切对应 六、用药要适材适量 七、煎服的落实保证 八、复诊的动态比较 九、验证的正反经验 第四节 辨证论治的病历设计 一、格式设计 二、书写要求 三、病历示范 第三章 中医辨证规范 第一节 中医诊察操作规范 一、四诊指标分类 二、四诊合参运用 三、病象资料分类 第二节 诊断目标及其体系 一、中医辨证诊断的目标 二、中医的病因分类体系 三、中医的病所分类体系 四、中医的病机分类体系 五、中医的病势分类体系 六、辨证要素整合关系 第三节 中医鉴别诊断方法 一、鉴别诊断之名义 二、症状鉴别方法 三、证候鉴别方法 四、病种鉴别法 第四节 中医的病证分类 一、医学之疾病分类 二、中医疾病分类简史 三、中医病证分类原则与方法 四、中医病证分类框架 五、病证分类的统一与规范 第四章 中医论治规范 第一节 中医治疗原则 一、整体平衡原则——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二、扶正祛邪原则——亢害承制,以通为顺 三、因势利导原则——补偏救弊,以和为贵 四、随证治之原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五、因异制宜原则——知常达变、勿失机宜 六、动态把握原则——分段策略,以变应变 七、治防于先原则——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 八、调护一体原则——辨证施护,医养相贯 第二节 中医治疗大法 一、八法概要 二、十二法概要 三、类方二十四法框架 第三节 中医施治手段 一、内治法类 二、外治法类 第四节 中医立法通则 一、先议病症,后议方药 二、治病求本,依证立法 三、主次标本,先后缓急 四、病有常变,治分直间 第五节 中医立法选方 一、治法与功效的关系 二、立法选方的要领 三、药物加减的配合 四、选方用药的训练 第五章 中医的疗效评价 第一节 疗效有顺逆真伪之分 第二节 疗效有强速稳长之分 第三节 疗效有专项综合之分 第四节 疗效的整体与动态权衡 第六章 辨证论治实训操作 第一节 案例实训示范 实训示范一:猝感暴咳案 实训示范二:阴部湿疹案 第二节 案例实训资料 案例一:哮喘 案例二:感冒后遗症(一) 案例三:头痛 案例四:失眠(一) 案例五:右侧大腿疼痛 案例六:咳嗽(一) 案例七:目刺、胀痛 案例八:感冒后遗症(二) 案例九:胁痛 案例十:咳嗽(二) 案例十一:失眠(二) 案例十二:过敏性鼻炎 案例十三:更年期诸症 案例十四:喉痹 案例十五:汗证 案例十六:产后头痛 案例十七:失眠(三) 案例十八:咳嗽(三) 案例十九:便秘 案例二十:腹痛 案例二十一:纳差 附录 表一 姚荷生“脉学综述”二十八脉体象大概表 表二 姚荷生“脉学综述”二十八脉主病大概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