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与贡献概述
一、对中医理论提出开拓性见解
二、规范与创新辨证论治基本模式
三、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
四、力主中医传统科研方法与现代方法并举并重,为传统研究方法争得一席之地
五、一位坚定无畏的中医卫士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一)天地一体观
(二)五脏一体观
(三)人与天地相应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
(一)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二)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三)寒热燥湿,不同其化
(四)之化之变,各归不胜而为化
(五)微者小差,甚者大差
三、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藏象论
(一)藏居于内,象见于外
(二)五脏相通,心为之主
(三)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四、中医学对人体病因和发病的认识——正邪论
(一)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二)高下之理,地势使然
(三)根于中者命日神机,根于外者命日气立
(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中医学对人体病机的认识——求属论
(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二)必先五胜
(三)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六、中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特点——辨证论治
(一)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三)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四)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
(五)上下所主,随其攸利,疏气令调
(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七)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七、中医理论体系产生的物质基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八、结语
……
临床经验
代表论著
学术传承
学术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