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奥)斯蒂芬·茨威格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精)》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太平世界 第二章 上个世纪的学校 第三章 情窦初开 第四章 大学生活 第五章 巴黎,永葆青春的城市 第六章 我的曲折道路 第七章 走出欧洲 第八章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第十章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第十一章 在欧洲的心脏 第十二章 回到祖国奥地利 第十三章 重又走向世界 第十四章 夕阳西下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六章 和平气息奄奄 译者后记 序言 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 自己一生中的经历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由于我在写 此书之前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 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祸与磨难,所以我才鼓起勇 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 心的书。不过,我让自己站到前边,仅仅是作为一个 放幻灯的解说员,为时代提供的画面作些解释而已, 因此我所讲述的原本不完全是我个人的遭遇,而是我 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 有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如此多舛。我们中 间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 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犹 如火山爆发般的动荡所震撼过;而我知道,在这千千 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这样的优越条件: 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恰好身处世界动荡最剧烈的地方。那 个地方的三次剧烈动荡彻底改变了我的家园和生活, 使我脱离了和过去的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急剧动荡将 我抛入一片空虚,将我抛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 —这样一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但是,我对这些 并不抱怨,因为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会获得一种新 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且只有和一切不再保持任何联系 的人才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我希望我的回忆至少 能符合任何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首 要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由于我脱离了所有的根系,甚至脱离了滋养这些 根系的土地——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真的 非常少见。我于一八八一年出生在一个强大的帝国, 即哈布斯堡皇朝的帝国。不过,人们在今天的地图上 已经找不到它了:它已经被不留痕迹地抹掉了。我是 在维也纳长大的,这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跨国大 都会,然而在维也纳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以前,我就 不得不像一个罪犯似的离开那里。——我用我的母语 所写的文学作品在奥地利被焚为灰烬,但正是在那个 国家,成千上万的读者把我的书籍视为朋友——我离 开了那里,我也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我所到之处,都 不过是作为一个陌路人,或者至多是作为一个过客罢 了;即使在我心中选择作为自己故乡的欧洲,自从它 在第二次同室操戈的战争中自取灭亡地把自己撕裂得 支离破碎以后,欧洲也已经在我心中消失。和我自己 的意愿相反,我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 时代编年史中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从未有过像我 们这样一代人的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 此低下的地步——我指出这一点,绝非出于自豪,而 是深感羞愧。在从我开始长出胡须到胡须开始灰白这 样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亦即半个世纪之内所发生的 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而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变迁也未免太多了 一点!在我的昨日和今天之间,在我的青云直上和式 微衰落之间是如此不同,以致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一生 所度过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几 种,因为我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无意之中 提到“我的人生”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 我的哪一种人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生呢, 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人生,还是今天的人生?同 样,我也不时觉察到:当我说起“我的家”时,我并 不立刻就知道我指的是从前哪一个家,是在巴斯的那 个家呢,还是在萨尔茨堡的那个家?抑或是在维也纳 的我的父母家?或者当我说起“在我们那里”时,我 就不得不惶惶然提醒自己:对我的故乡人来说,我早 已不属于他们中间的一员了,就像我不属于英国人或 美国人一样,我和故土已不再存在任何有机的联系。 而在这里,我又从未完全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我 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 两者之间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 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每当我在谈话中向年轻的朋友们 讲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事情时,我从他们突兀 的发问中发现,有多少事对我来说依旧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而对他们来说却已成为历史或者不可思议。但 隐藏在我内心的一种本能使我觉得他们的发问有道理 ,因为在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 桥梁都已不复存在。连我自己今天也不得不感到惊讶 :我们竟将如此层出不穷的变故挤塞到一代人生活的 短暂时间之内,那当然是一种极其艰难和充满险恶的 生活——尤其是和我的祖先们的生活相比。我的父亲 、我的祖父,他们又见到过什么呢?他们每人都是以 单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自始至终过的是一种生 活,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式微衰落,没有动荡,没有 危险,是一种只有小小的焦虑和令人察觉不到的渐渐 转变的生活,是一种用同样的节奏度过的生活,安逸 而又平静,是时间的波浪将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他 们从生到死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一座城市里, 甚至几乎总是在同一幢住宅内。至于外面世界发生的 事原本仅仅停留在报纸上而已,从未降临到他们的家 门。在他们的一生中,大概在什么地方也发生过战争 ,但是用今天的规模来衡量,那只不过是一场小仗, 而且是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进行。人们听不见隆隆的大 炮声,而且半年之后那场战争也就烟消云散了——已 被人们所忘却,成了枯萎的一页历史。老一套的生活 又重新开始。而我们这一代人所过的生活却都不是重 复的生活,已经过去了的生活不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也不会再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 历史有节制地分别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 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 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馑 ,第五代人遭到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况且,总有一 些幸运的国家,幸运的几代人,根本什么都没有碰上 。而我们今天六十岁的这一代人——不得不还要再活 一段时间的这一代人,什么事情没有见识过呢?什么 苦难没有遭受过呢?什么事情没有一起经历过呢?凡 是能想象得出的一切灾难,我们都从头至尾一一饱尝 过——而且还没有尝尽呢。我自己就经历过人类两次 最大的战争,而且每次都是在不同的战线上。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我站在德国这一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我站在反德国的这一边。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 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但在战后却尝到了数百年 来最大的不自由。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 端排斥过;我曾有过自由,也曾有过不自由;我曾富 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 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 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我曾亲眼目睹 各种群众性的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 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产生和 蔓延,尤其是国家社会主义如同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 了我们欧洲的文化之花。于是我也就势必成为一个手 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我目击了世人不可想象 地倒退到以为早已被人忘却了的野蛮之中——国家社 会主义的野蛮有其自身蓄意违背人性的纲领性信条, 这种野蛮使我们在经过了若干世纪之后重又见到了不 宣而战的战争,见到了集中营、见到了严刑拷打、见 到了大肆抢劫和轰炸不设防的城市。所有这一切兽行 是在我们之前五十个世代的人从未见到过的,但愿我 们的后代人也不会容忍的。不过,与此自相矛盾的是 ,我在这个使我们的世界在道德方面倒退了将近一千 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 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到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 ,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且看:人 类用飞机征服了天空;地面上的话可以在同一秒钟之 内传遍全球,使人类战胜了世界上的空间距离;放射 性的镭战胜了最险恶的癌症。几乎每天都会使那些昨 天还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总之,作为整体的人类 ,在我们之前既没有露出过像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 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 业绩。 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这种令人惊诧的 紧张而又富有戏剧性的生活作见证,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得再重复一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巨 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对我们 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先 辈那样置身于局外;由于时间同步性的新机制,我们 始终和时代休戚相关。如果炸弹在上海摧毁房屋,在 受伤的人尚未被抬出他们的房屋以前,我们在欧洲自 己的房间里就已经知道了。发生在几千海里以外大洋 那边的事,很快就会印成图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犹如 亲临其境。面对这种不断的彼此沟通和彼此介入,也 就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保险地方了。没有一片可以逃 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用钱买得到的安宁。命运之 手会随时随地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命运的永不知 足的戏弄之中。 我们不得不始终服从国家的要求,让自己去充当 最最愚蠢的政治牺牲品,让自己去适应最最离奇的变 化,使自己永远和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们 竭力抵抗,共同的命运还是会将我们卷进去,不容抗 拒。一个从头至尾经历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或者确 切地说,一个被时代驱赶着、追逐着的人——很少有 喘息机会的人——他就会比自己的任何一个祖先具有 更多的阅历。况且,即便到了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也 仍然处在旧的结束和新的开端的转折之中。所以,我 把我自己的生平回忆暂时在一个特定的日期告一段落 ,并不是完全无意,因为一九三九年九月的那一天标 志着造就和教育我们这些六十来岁的人的那个历史时 代彻底结束。不过,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见证为下一 代人留下我们经历过的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情况,哪 怕是一星半点儿,也算是我们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是在战争期间、在客居异乡 和缺乏任何能帮助我记忆的材料的条件下撰写这些回 忆的。——这样的环境对我当然不利,但却极具时代 的特征。我在旅馆的房间里没有一本我自己著作的样 书、没有任何记载、没有一封友人的书信。我也无处 可去询问,因为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在全世界中断 ,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我们每个人 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 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我自己过 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自己脑子里的记忆。至于记忆 之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说已经失去。 好在我们这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去的 一切从不眷恋。或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我的 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并 不是这样一种机制:将这件事纯属偶然地记住和将另 一件事偶然地忘却,而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如何整 理记忆和果断舍弃记忆。从自己一生中被忘却的一切 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 被忘却的。而只有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也正是我 自己要保存的记忆才不会被忘却。所以不妨说,是你 们在这里叙述回忆和选择回忆,而不是我。但这些回 忆至少也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人生! 斯蒂芬·茨威格 导语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精)》是作者生前完成的最后一步散文作品。书中主要不是写他自己的生平,而是写他所认识的人物,写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写他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昨日的世界》的副标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因为书中主观感情的抒发远远超过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书中写的尽是“回忆”,透过这些回忆,展示了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的时代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欧洲社会的动荡,披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铁事,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描绘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穿插着作者自己的各种心迹:欢乐、兴奋、忧愁、哀伤。 后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这位并未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蜚声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的奥 地利著名作家,对中国广大读者而言已相当熟悉。他 于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 富人家庭,在十九世纪生活了十九年,度过了自己对 世界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接受知识最快的青年时代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他悲怆地自尽,离开人 世,时年六十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他在我们这个 人类世界生活得不算太长,但他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人 ,经历了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然而 社会政治十分动荡的时代。他出生在维也纳,当时, 这座奥匈帝国的首都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名流济济, 人才荟萃,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各色流派的不朽诗 人、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 都在那里云集,使斯蒂芬·茨威格自幼处在浓厚的文 化氛围之中。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这使他有条件 博览群书、搜集珍藏、游历世界——他到过印度、俄 国、东南亚和非洲,两次踏上美洲,横越美国东西, 最后寄居巴西;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 英国、意大利,更是常来常往,似同他的第二故乡— —因此他学识渊博,阅历深广。他出身于一个犹太人 家庭,犹太民族的多舛命运使他惆怅、沉思、漂泊… …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年轻时还是一 位世界主义者。他追求人性,渴望和平,梦想成为一 个世界公民。他的和平主义思想势必会遭到纳粹的排 斥。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希特勒政权在报上首 次公布包括有四十四名德语作家在内的禁书名单,其 中就有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他的书籍被纳粹分子 从图书馆和书店抄走,他的家居受到无端搜查。他从 此流亡国外。斯蒂芬·茨威格为人正直、热情好客, 成名又早,朋友遍及世界,几乎认识欧洲所有的各界 名流,不仅有文学家,还有画家、音乐家、演员、医 生,维尔哈伦、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托 斯卡尼尼都是他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聪慧过人, 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当然,最主要的是 他具有非凡的文学天才。凡此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 使斯蒂芬·茨威格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他以 诗人的姿态登上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名于世,以卓 越的传记作家永载史册。 斯蒂芬·茨威格在漫长的黑夜里焦急地自愿先他 人告别人生,距今已近七十五年,逾一个甲子而盛名 不衰。其间,他的著作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且年年重 印再版,但读者仍然有增无减。如果说读者群是最高 的评判,那么广大读者给斯蒂芬·茨威格戴上的桂冠 所放射的光彩,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种文学奖。 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不仅传遍世界,而且他早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来到中国。一九二五年,中国 学者杨人楩在当年《民铎杂志》第六卷第三号上发表 自己的撰文《罗曼·罗兰》,他在文中就已提到了S. 刺外格(即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三年以后,即 一九二八年,《罗曼·罗兰》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封面书名是:《罗曼·罗兰》,刺外格著,杨人 楩译。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 。显然,与其说杨人楩介绍的是斯蒂芬·茨威格,毋 宁说介绍的是罗曼·罗兰。不过,杨人楩当时就已发 现斯蒂芬·茨威格同样是一位文学巨匠。他在该书的 《译者序言》中写道:“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罗曼· 罗兰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笔者按:指斯蒂 芬·茨威格)本身的价值。”话虽只有一句,但这是 斯蒂芬·茨威格在中国获得的最早评价。一九四一年 ,中国《现代文艺》第三卷第一期发表题为《褚威格 及其作品》一文,这可能是在中国发表的最早评述斯 蒂芬·茨威格的文章,但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他的 挚友罗曼·罗兰,译者陈占元。《现代文艺》是我国 抗战时期于一九四○年在福建永安创办的文艺刊物。 早在该刊的创刊号上就载有斯蒂芬·茨威格的文章: 《托尔斯泰的思想》(S.褚威格著,许天虹译)。这 可能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斯蒂芬·茨威格的随笔。 就笔者所见,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斯蒂芬·茨威格的 小说,是他的《马来狂人》(Der Amoklaufer),译 者陈占元,在一九四一年出版的《现代文艺》第三卷 第一至第六期上连载,尔后又作为《现代文艺丛刊》 的第二辑出过单行本(改进出版社出版)。一九五一 年上海海燕书店出版了斯蒂芬·茨威格的《巴尔扎克 传》(署[奥]支魏格著,吴小如、高名凯合译)。应 该说,我国大量介绍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还是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事。在这一时期,相继 出版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书籍有:《斯蒂芬·茨威格 小说四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三人书简 ——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斯· 茨威格小说选》、《同情的罪》、《麦哲伦的功绩》 (范信龙等译)、《茨威格小说集》、《永不安宁的 心》、《爱与同情》、《麦哲伦的功绩》(俞启骧等 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迄至今日,中国翻 译一位德语作家的作品,就其数量和版本之 精彩页 第一章 太平世界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 周围的一切使我们兴趣盎然,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 ——歌德 倘若我今天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如果我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我希望我这样说最为精辟。在我们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像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地永远存在,而国家本身就是这种永远存在的最高保证。国家赋予自己公民的权利是由凭自由的意愿选举出来的代表民众的机构——国会用文书确认的;同时,公民的每项义务也都有详细的规定。我们的货币——奥地利克朗是以闪光发亮的硬金币的形式流通的,因而也就保证了货币的价值不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或有多少收入,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一切都有规范、尺度和分寸。拥有财产的人能够精确计算出每年赢利多少;公职人员和军官能够在日历中可靠地找到哪一年他将擢升和退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预算,知道一家人食住要开销多少,夏季旅行和社交应酬要花费多少,此外还必须留出一小笔钱,以敷生病和意外的急需。自己有住房的人都把一幢房屋看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万无一失的家园。农家院落和商号都是代代相传;当一个乳婴还躺在摇篮里时,就已经为他以后的生活在储蓄罐或储蓄所里存下第一笔钱,这是为未来准备的一笔小小的“储备金”。在奥地利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依靠着国家和至高无上的年迈皇帝。谁都知道——或者这样认为,一旦他去世,就会有另一位皇帝接替,原先安排好的一切丝毫不会改变。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过激的行为——一切暴力行为在一个理性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可能。 这种太平的感觉是千百万人所梦寐以求的财富——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唯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活才有生活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渴望着从这种宝贵的财富中分享自己的一份。最初只有那些有财产的人为自己遇上这样的太平盛世而庆幸,但是后来渐渐扩大到广大民众。于是,这个太平的世纪便成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自己的房屋作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自己的田产作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防意外事故和疾病作了人身保险;为自己的晚年买好终身养老储备券;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合理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仆役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和预先存入一笔自己身后的丧葬费。只有那些看到未来万无一失的人才会尽情享受眼前的生活嘛。 在这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深刻信念中,包含着一种巨大而又危险的自负,尽管人们生活得十分克勤克俭。十九世纪在自由派的理想主义之中真诚地相信自己这个世纪正沿着一条无忧无虑的康庄大道走向“最美好的世界”。人们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从前充满战争、饥馑和动乱的时代,认为那是人类尚未成熟和不够开化的时代;而现如今,只需要再用几十年的工夫,一切邪恶和暴虐就都会被彻底消灭。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所抱的信念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信仰力量;人们信仰这种“进步”已超过信仰《圣经》,而且他们这样的神圣信念似乎正在被每天每日科学技术的新奇迹雄辩地证实。事实上,在那个和平的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照亮夜晚街道的已经不是昏暗的灯光,而是耀眼的电灯。从主要街道到市郊的沿街店铺都散射出迷人的新的光辉。人们已能用电话进行远距离的谈话。人们乘坐的车辆已不再用马匹拖拉,而是以新的速度在飞驰。人们已实现了伊卡洛斯的梦想,能在太空翱翔。舒适方便的设备已从高贵的府邸进入到市民家中:水已经不再需要从水井或者从水渠里去提取;炉灶生火也不再那么费劲,到处讲究卫生,已不再满目肮脏。自从用运动锻炼身体以来,人们变得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强壮、愈来愈健康。畸形残废、甲状腺肿大、断肢缺腿的人在街上已日趋少见,而所有这些奇迹都是科学——“进步”这个天使所创造。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前进:每年都赋予个人以新的权利;司法愈来愈温和与人道;纵然是一切问题的问题,即广大民众的贫困问题也不再显得无法克服。愈来愈广泛的社会阶层获得了选举权,从而有可能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社会学家和教授们为使无产者享有比较健康乃至比较幸福的生活状况而竞相出谋划策——因此,这个十九世纪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不胜自豪,并觉得每隔十年就会更上一层楼,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人们不相信还会有像在欧洲各国之间发生战争这样野蛮的倒退,就像不相信还会有女巫和幽灵一样;我们的父辈们始终不渝地深信宽容与和睦是不可缺少的约束力。他们真心实意地以为,各国和各教派之间的界限与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