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宛如一曲美妙的四重奏,在这部小说的活力与魅力之下,隐约荡漾着阴郁的回声。透过王公贵族和金融家、政客与禄蠹之间那千丝万缕的特权、令人敬畏的权势,《最后的完美世界(彼得·德鲁克全集)》把我们引入一个业已消逝的世界和时代。 就像四重奏的四个乐章构成一部完整的乐曲,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第一部小说,《最后的完美世界》也由四个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1906年的欧洲——奥地利帝国、法国和英国。在这里,我们邂逅了维也纳驻伦敦大使、睿智世故的索别斯基亲王,他手中不仅掌握着大量地产,还掌握着许多人的命运;我们邂逅了他妩媚动人的妻子,她的英国情人,以及她那位神秘莫测的女伴、举世无双的约瑟法。这四个人遵循着一套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相互虚与委蛇,不过索别斯基认下的私生女亨里埃塔却不在此列,她可是进行感情勒索的行家里手。此外,这些规则——这些约束着行动和情感的规则——在第二部分里也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里,与索别斯基和J.P.摩根都有关系的银行家麦格雷戈·辛顿正进退两难,面对着生平最关键的一个困境。 另一位银行家朱利叶斯·冯·莫森索尔,此时正搭乘着夜间火车,从维也纳赶往伦敦,去参加与辛顿和索别斯基的决定性会见。他一路上都在反复推演最佳的应对策略,但在重抵伦敦之际,他的思绪却从巨额融资转向了他深爱的谢拉——自从当年他俩那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田园生活画上句点,他就再没见过她,再没收到过丝毫她的音讯,可他却从未有一刻忘记过她。他要从这次的英国之行中抽出一天来,专门留给自己和谢拉,然而事与愿违…… 一名恋爱中的年轻女子,一幅令人神魂颠倒的肖像画——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把我们带到乐曲的最后一章。 奢华、生动、性感,《最后的完美世界》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那个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为了即将来临的动荡的现代而不安骚动着的年代。透过引人注目的那一群人的生活和梦想,彼得·德鲁克以优雅老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的画卷。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2005,Peter F.Drucker),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目录 推荐序一 (邵明路) 推荐序二 (赵曙明) 推荐序三 (珍妮·达罗克) 前言 第一篇 索别斯基 第1章 亨里埃塔 第2章 玛吉特 第3章 约瑟法 第4章 欧文爵士 第5章 哥尔多尼故事一则 第二篇 辛顿 第6章 恐惧 第7章 弗雷迪·班克罗夫特 第8章 黎曼的曼特罗 第9章 哥廷根 第10章 梅莉莎 第11章 伊莱恩 第12章 决定 第三篇 莫森索尔 第13章 银行家 第14章 谢拉 第15章 苏西 第16章 回家 第四篇 致音乐 第17章 勒娜特 第18章 珀凯茨家族 第19章 亚瑟 第20章 保罗 第21章 玛丽亚 第22章 《致音乐》 译者后记
序言 在我写的许多本书中,本书是第一部我能够称 之为小说的作品。不过,说它是“小说”,主要是 指它的篇幅,在结构上,它倒更像是一部小型室内 乐,类似于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创作的那些貌似简单的四重奏——他和书中某些人 物恰好来自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创作这些作 品的时间也仅比书中事件略早了几年;抑或像一个 世纪前的交响协奏曲,由同一组乐器的小型协奏贯 穿始终,但每个乐章各自以其中一种乐器的独奏作 为主体。 本书的大多数情节发生在1906年6月,主要地点 在伦敦。那个年代的成年人至此书出版时在世的寥 寥无几,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位耄耋老人,俱已年近 百岁了。而在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眼中,那段岁月、 那个世界早已属于尘封的历史,遥远得不啻法老时 代的埃及,或是身披铠甲的骑士纵横驰骋的比武大 会——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电灯、电话和汽车。然而 ,本书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不会有人高 呼“Egad”穿着缀满褶边的衣服,动辄拔剑出鞘。 书中会涉及一些历史名人,比如俾斯麦、马克思、 迪斯雷利、古斯塔夫·马勒、约翰。皮尔庞特·摩 根等。不过他们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只存在于背 景中,存在于人们的谈话里,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 在交谈时大抵会提到这些名字。书中的人物都是虚 构的,假如说这些人物有任何意义,那么并非因为 他们的“角色”,而是因为他们俱是芸芸众生中的 一员。 这本书的书名实则是一个文字游戏,源自伏尔 泰的《老实人》中“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 个”之语。至于这个书名究竟是影射英王爱德华时 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道日薄西山的余晖,还是 暗指人芳华落尽的垂暮之年,我把它留给读者来判 断。 彼得·德鲁克
导语 彼得·德鲁克著的《最后的完美世界(彼得·德鲁克全集)》更像是一曲四重奏,四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分别构成各个乐章的独奏主线,另有其他人物的故事穿插其中,与之呼应。所有这一切,犹如变幻万端的乐音,或明亮,或沉郁,或高亢,或低婉,最终汇聚成一部精妙无比、引人入胜的协奏曲。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小说未尝不是在阐述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点。书中有极端理性和现实的“经济人”,眼中只有利益;也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依靠夫妻、情侣、亲子、朋友乃至合作伙伴等各种人际关系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所有这些人都在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命运又交织在一起,最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感情。 后记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曾暗自揣测,举世闻名 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创作的小说会是什么样呢? 令我大为意外的是,这部小说从主题到风格,与企 业管理全然不相干。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 ,只有各种思绪,像乐曲般行云流水地铺叙开来, 字里行间散发着一种浪漫和怀旧的气息。这部作品 更像是一曲四重奏,四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分别 构成各个乐章的独奏主线,另有其他人物的故事穿 插其中,与之呼应。所有这一切,犹如变幻万端的 乐音,或明亮,或沉郁,或高亢,或低婉,最终汇 聚成一部精妙无比、引人入胜的协奏曲。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小说未尝不是在阐述现 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点。书中有极端理性和现实 的“经济人”,眼中只有利益;也有形形色色的“ 社会人”,依靠夫妻、情侣、亲子、朋友乃至合作 伙伴等各种人际关系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所有 这些人都在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企图掌握自己 的命运,甚至改变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命运又 交织在一起,最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和思 想感情。 小说设定的时代背景距今已有100多年。由于译 者笔力所限,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叹。此外,20世纪 初,奥匈帝国的一些头衔和职位很难在中文里找到 对应词,翻译中的讹误在所难免,只能留待后来人 斧正了。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吴振阳和祝亚雄老师的大力协助。洪宁 (前言、作品简介、作者简介、第1章、第3章)、 吴振阳(第2章)、祝亚雄(第4章)翻译了初稿。 本书由洪宁负责统稿,对翻译初稿进行全面和反复 的校核。吴振阳、祝亚雄承担了主要的协调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徐淦淦、姚琼瑜 、郑莉丽、钟家齐、陈德宝、章春霞和周波等则承 担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和校稿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第一部小说,令 人拍案叫绝。 ——《天主教前锋报》 故事发生在1906年的伦敦,情节错综复杂,高 潮迭起。读德鲁克的小说仿佛在看著名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的电影,一个个镜头闪回过去,用倒叙手 法展示给读者。 ——米尔顿·莫斯科维茨,《旧金山纪事报》 精彩纷呈,值得一读。《最后的完美世界》为 读者提供了英国爱德华时代特色的视角,刻画出人 物的真情实感,令人沉醉。 ——《芝加哥论坛报》 《最后的完美世界》对德鲁克的背景和性格进 行了完美的描述。书中介绍的欧洲走向大规模工业 化时期的银行及金融专业知识、当时社会的傲慢风 气以及艺术风格,都与我们如今的时代大相径庭。 ——《约翰·巴克汗书评》
精彩页 第1章 亨里埃塔 头天下午,当画商从箱子里取出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新作时,索别斯基亲王(Prince Sobieski)顿时觉得自己被一阵莫大的喜悦和幸福淹没了。这是一幅鲁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的正面画,深浅不一的蓝色喷薄欲出,间以斑驳的褐色以及宏伟的圆花窗那瑰丽的深红色。他每看一眼这幅画——甚至不用看,只需闭着眼睛回味,那种汹涌的喜悦和幸福感就会再次将他淹没。 这样的体验他一生只有过两回,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40年前,他20多岁,初次邂逅了那个年方十一、长着一双长腿的小姑娘。若干年后,女孩成了他的妻子,但彼时她还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她满怀信赖地把自己的小手放到身边这个陌生人手里——一个从没见过甚至从没听说过的远房表哥;她拽着他,沿着那个奥地利边塞小镇上尘土飞扬的街道走了很久,向他倾吐她的寂寞、绝望,以及她那赌鬼父亲和背着人酗酒的怨妇母亲带给她的羞耻。那一刻,他胸口涌动着的是同样的欢喜和柔情。 几年以后,索别斯基年届30岁,在拿破仑第三帝国的宫廷里做一名见习外交官。他在巴黎的情妇为他生了个女儿,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当亲眼见到刚刚出世几分钟的小生命时,同样的欢喜和柔情再一次溢满了他的心扉。 如今老之将至,他居然又重新感受到了那种莫名的欣喜、款款的柔情,那种身心愉悦和谐的感觉。“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呢?”索别斯基在心中自问。 而伟格纳博士(Dr.Wegner)那副狼狈相使索别斯基觉得这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更强烈了——确切地说,是更鲜明了。 当莫奈的这幅作品装上画架后,被收到了楼下的“图书室”里。索别斯基刚被委派到圣詹姆斯宫(St.James's)担任驻英大使那年,曾买下一幢18世纪的宅邸作为他在伦敦的寓所,现在这间办公室兼会客厅就改自原来的舞厅。早上泡完澡、做完按摩,索别斯基一时心血来潮,想再多看看这幅画,便决定把早餐地点从楼上的起居室换到这里;在伦敦寓居27年,这还是他第一次打破惯例呢。他的私人秘书伟格纳通常会在早餐时把当天的报告念给他听,内容包括亲王从早到晚的日程安排,维也纳的外交部连夜送来的急件,英国王室的《宫廷公报》(The Court Circular)、《泰晤士报》(The Times)、《晨报》(The Morning Post)和晚到两天的维也纳《新自由报》(Neue Freie Presse)上的主要新闻和头版社论,为索别斯基打理家族企业和地产的总管每天发来的业务电报,等等。原先在起居室里,伟格纳身前是有讲台挡着的,此刻站在偌大一间图书室的正中央读报告,身前空荡荡的,令他极不自在。于是,往常身为效率典范的伟格纳,这回居然口吃起来,平日里烂熟于心的名字,比如奥地利现任高级外交官、索别斯基名下的木材公司和炼糖厂之类,都被他念得荒腔走板;要不是亲王及时提醒,他甚至连《宫廷公报》都要漏过去了。 这时,索别斯基忽然想起早年学校里流传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位校长极其严厉专横,学生想整整他,就一齐死死地盯着他裤子的前裆部位看,结果那位校长竞紧张得当众摔了个大跟头。索别斯基小时候始终没机会亲自试一试。他从小到大都由私人教师在家辅导,只在16岁和17岁短短两年里上过学,去的是维也纳附近卡尔科斯堡(Kalksburg)的耶稣教会高等贵族学校,学校里的老师都是神父,穿着清一色的教士袍,从头裹到脚,在人前总是神态俨然地端坐着,不是坐在高高的讲坛上,就是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面,从来看不到他们站立或走动的样子,令人无机可乘。想到这里,索别斯基一时玩心大起,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伟格纳那个部位看了片刻——私人秘书顿时老脸通红,连稀疏的淡茶色头发的发根都红透了,他局促不安地挪动着身子,还失手把文件撒了一地。他的痛苦那么真切,可那副样子又实在令人发噱,以至于索别斯基故意装出一副关心的口气问:“伟格纳博士,您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这情形很像几年前索别斯基在海牙的一次皇家晚宴上吃到的东印度巧克力点心。这种点心很甜,厨师在里头洒了些红辣椒粒,辣得要命,吃一口简直满嘴都要喷火,但这种突如其来的灼痛感反而更能衬托出巧克力的甜味。同样的道理,平时高傲自负的伟格纳此刻所忍受的万般煎熬,反倒微妙地衬托出莫奈的画所表现的那种温馨与和谐、那种静谧的完美,而索别斯基沉浸画中时感受到的极致的喜悦,也因为伟格纳而变得更加鲜明起来。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