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吴海伦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吴海伦,女,湖北随州人,美学博士,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现主要从事美学及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旅游审美观照的哲学阐释》《旅游审美观照发生条件的哲学分析》《旅游审美过程中的时空观照》《环境美学视域中的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维度研究》《老子(道德经)中“观”的本体认知及其美学意义》《“大音希声”与“道”的观审方式》等多篇学术论文。并编写旅游方面的教材,与人合著著作《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从“观”到审美观照 第一节 “观”和“观照”的语义分析 一 “观”的语义分析 二 “观照”的语义分析 三 “观”的哲学历史考察 第二节 “观”和“观照”的关学阐释 一 西方的审美观照理论 二 中国的审美观照理论 三 中西审美观照理论比较 第二章 “观”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周易》哲学中的“观” 一 “贞观” 二 “观”卦 三 观物取象 第二节 儒家哲学中的“观” 一 观物比德 二 以物观物 第三节 道家哲学中的“观” 一 老子的“观” 二 庄子的“观” 第四节 佛教哲学中的“观” 一 观自在 二 观空 三 禅观 第五节 “观”的哲学内涵 一 中国哲学中“观”的异同 二 “观”的时空观的思想基础 三 “观”的一般哲学意义 第三章 “观”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观”的基本类型 一 静观 二 流观 第二节 “观”的发生机制 一 “观”与“心” 二 “观”的前提和过程 第三节 “观”的审美特性 一 意向性 二 知觉性 三 情感性 四 体验性 第四章 “观”与中国艺术美学 第一节 “观”与中国文学美学 一 《楚辞》中的“观” 二 《世说新语》中的“观” 三 《文心雕龙》中的“观” 四 《人间词话》中的“观” 第二节 “观”与中国绘画美学 一 《画山水序》中的“观” 二 《林泉高致》中的“观” 三 《梦溪笔谈》中的“观” 第三节 “观”与中国园林美学 一 《园冶》中的“观” 二 《闲情偶寄》中的“观” 第五章 “观”与日常生活美学 第一节 “观”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一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 二 视觉文化的困境 三 审美文化的困境 四 审美观照的回归 第二节 “观”与旅游活动中的审美 一 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二 旅游与审美观照 三 旅游凝视与审美观照 四 旅游审美观照的特性 五 旅游审美观照与精神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研究》由吴海伦著。 “观”作为一个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观”这个词出自中国哲学,“观”有多重含义,“观”在美学中的应用是指审美观照,作为审美观照的“观”在中国美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观”的词源学意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观”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洞见,此洞见不同于一般的“视”、“见”,它虽具有“视”、“见”的动作,却同时具有洞察本质的意义。“观”与“照”在观察事物、照见本质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因此“观”与“照”可以通用,共同组合在一起,作为动词,它们都与视觉相关,但又超越视觉,并且从美学角度看,均可表示审美活动的进行和过程,可以将“观”分为静观与流观,静观主要指的是心灵虚静状态下的审美观照,流观的审美角度不固定,可以仰观俯察于天地,亦可以周流六虚观于古今,是在无限时空中的审美观照。从美学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或曰审美观照具有意向性、知觉性、体验性、情感性等审美特征,审美观照的意向性是指审美主体的观照必定是指向某一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的。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研究》由吴海伦著。 “观”作为一个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观”这个词出自中国哲学,“观”有多重含义,“观”在美学中的应用是指审美观照,作为审美观照的“观”在中国美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观”的词源学意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观”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洞见,此洞见不同于一般的“视”“见”,它虽具有“视”“见”的动作,却同时具有洞察本质的意义。“观”与“照”在观察事物、照见本质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因此,“观”与“照”可以通用,共同组合在一起,作为动词,它们都与视觉相关,但又超越视觉,并且从美学角度看,均可表示审美活动的进行和过程。 在先秦典籍中,最早提到“观”的包括《周易》和《左传》。《周易》提出“观”卦,《左传》有“季札观乐”的说法。此后,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提出“兴、观、群、怨”“观物比德”,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提出“涤除玄鉴”“以道观之”,作为儒家理学代表的邵雍提出“以物观物”的观点,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以《易》观人事”,在佛教典籍中,“观”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概念,“止观”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天台宗提出了“圆观”“观心”,禅宗提出禅观的重要观点。相比之下,西方的审美观照理论主要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黑格尔、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为代表,审美静观成为当时西方美学审美观照理论的一个普遍性范畴。对比分析西方的审美观照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观”或日审美观照建立在主客合一的基础上,并不执着于对具体客观物象的外观,而更注重内在的视象,注重对主体世界的返本归原,并且强调由观照而得的形而上的视域或日境界。 我们的审美观照活动总是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进行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观照活动总是以现实时空为基础,以主体心灵感悟无限时空,并超越现实的藩篱,使精神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往来,而又在无限中与宇宙为一,审美观照其实就是对生命的观照,我们的艺术其实也是艺术家以充满情韵的目光观照宇宙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具有艺术生命的作品。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成为审美观照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主体也在气运流通的生命观照中与整个宇宙空间融为一体,无限的时空观也为“观”或日审美观照的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考察“观”的哲学历史,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儒家的“观”,抑或是道家的“观”,还是佛教的“观”,其“观”虽由于哲学理论背景的不同而稍微有些差异,而且所强调的“观”的重点有异,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一种体认真理的方法而非宗教信仰。“观”在哲学上具有本体认知的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生存论意义。“观”的观照本体的意义是指“观”作为证显本体的方式,是本体论高度的“观”,以“观”可以洞见事物的本源、本体。所谓“观”的方法论意义,是指“观”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观”具有宽广的认识论视野。“观”的生存论意义是指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观”的理论都归于对人当下生存活动及生命本质的反思,并以一种理想性的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为旨归。 从审美方式的角度可以将“观”分为静观与流观,静观主要指的是心灵虚静状态下的审美观照;流观的审美角度不固定,可以仰观俯察于天地,亦可以周流六虚观于古今,是在无限时空中的审美观照。既然审美观照可以把握无限时空,那么此“观”就不只是与视觉感官相联系了,其必定与具有知觉能力的“心”相联系,既然与“心”相联系,则审美观照的审美境界必然会指向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在“心”的作用下,审美观照的心理机制就建立了,此时在主体虚静的状态下,当主体观照丰富的具有美的潜能的审美对象的时候,审美观照就发生了,也就是说,审美观照的发生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人心,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审美观照就发生了。 从美学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或日审美观照具有意向性、知觉性、体验性、情感性等审美特征,审美观照的意向性是指,审美主体的观照必定是指向某一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其知觉性主要强调审美观照中“心”的功能,正是因为其知觉性,“观”指的是理性直观。而知觉性的深化便表现为情感性,人们在对美的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必定是带着情感的,这种情感也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审美观照的体验,即为直觉体验,也是人们对于生命的体验。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或日审美观照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与美学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这主要表现在艺术美学中。比如,在《楚辞》中提出了天地“流观”,《世说新语》中主要关注观人审美,《文心雕龙》提出情与物相融、“神与物游”的审美观照及境界,王国维在邵雍“以物观物”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观”被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