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名相。 晏婴著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目录 卷一 内篇谏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欲废逋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游寒途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卷二 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 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 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第七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 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说晏子谏章第十八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 卷三 内篇问上第三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第一 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 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景公伐斄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 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 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 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雠第二十五 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以报以德第二十八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卷四 内篇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第十四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叔向问齐德衰 序言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晏子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 ,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 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 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 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 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 、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 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 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获得齐国历史上 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 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 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但是我 们不能把它划人后起的儒家学派中。不然,晏子就 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晏子春秋》表现出来 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 、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人墨家学派 中。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 ,它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与墨家有着本质的 区别。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8卷 ,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外篇 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 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 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当作信史看待, 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 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 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短篇小说集。 对于《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前人争议颇大 :《四库全书》归其为史部传记类。新中国成立后 ,人们普遍视其为“记叙文学类”作品;但对于具 体属性仍有不同意见:董治安认为是“一部接近历 史小说的散文著作”,谭家健认为属于“传记文学 或历史故事一类”,孙绿怡则认为是“最早的人物 传说故事集”。笔者认为:全面考察著作材料,努 力探寻人们记录事件、传播人物逸事的动机,或许 是判定《晏子春秋》著作性质的关键。 《晏子春秋》并非子书,其著作的主要内容和 作者的编写动机都并非在阐发系统的思想,而是在 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逸事,塑造其形象,进而体现 其历史作用。在全书共8卷215章中,记述晏婴劝谏 景公、与记言体子书相近的内容不超过90章,仅占 全部著作的大约40%篇幅;而更大量的内容却是记 述晏婴的生活逸事,表现其道德修养、政事和外交 中的卓越才干,体现其政治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记 ”的内容。且即使从晏子与景公对话的所谓“论” 的内容看,也只是涉及他处理日常政务和规劝引导 君王修身的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家思想,所 以仍可以将它看作是记述晏子言行逸事中的“言” 的内容,仍属于“记”的范围。所以,《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述重要人物言行逸事,体现其历史作用 的记叙类著作。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 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 ,就会有不少收获。为此特译注了《晏子春秋》以 飨读者。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其中不足之处也敬 请谅解。
导语 晏婴著的《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精彩页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 晏子谏第一 【本经】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①。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②,故晏子见公。公日:“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日:“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③,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④,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⑤。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注释】 【1】庄公:齐国国君,姓姜名光,为景公的异母兄。奋:矜夸。行义:品行道义。 【2】逼迩:亲近,指近臣。引过:这里是“正过”的意思。 【3】汤武:商汤和周武王,曾分别起兵灭掉夏桀和商纣,史称“汤武革命”。 【4】替:废弃。《尔雅·释言》:“替,废也。” 【5】匹夫:当作“大夫”。家:大夫的封邑。 【6】推侈、大戏:都是夏桀的力土,后为商汤所擒。费仲、恶来:都是商纣的力士,后为周武王所杀。 【译文】 庄公夸耀勇武有力,不注重品德道义。勇武有力的士人在国内横行不法,亲族不进献忠言,近臣不纠正过错,因而晏子进见庄公。庄公说:“古时候也有只凭勇武有力在世上建功立业的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不惧怕死亡去实践礼义称为勇武,诛杀残暴不畏避强悍称为有力。所以勇武有力能够建功立业,是因为实践礼义啊。商汤、周武王动用军队却不算逆乱,兼并别国却不算贪婪,是合乎仁义的道理啊。诛杀残暴不畏避强悍,废弃有罪不畏避人多,是勇武有力的表现。古时候讲求勇武有力的人,是实践礼义;现在朝廷上没有合乎仁义的法则,朝廷外没有废弃有罪、诛杀残暴的行为,却只凭勇武有力在世上建功立业,那么诸侯这样做国家就会危险,大夫这样做封邑就会残破。从前夏朝衰亡有推侈、大戏,商朝衰亡有费仲、恶来,徒步奔跑千里,空手撕裂犀牛猛虎,凭着他们的力气,蹂躏天下,威胁杀害无辜,崇尚勇武有力,不注重道义法则,所以夏桀、商纣因此灭亡,商朝、夏朝因此衰败。现在您亲自夸耀勇武有力,不注重品德道义,勇武有力的士人在国内横行不法,自身倡导威武强悍,行为基于荒淫残暴,亲族不进献忠言,近臣不纠正过错,违反圣王的道德,而追随亡国之君的行径,凭借这种做法长治久安的,我还没听说有过。”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 晏子谏第二 【本经】 景公饮酒酣①,日:“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日:“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②,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③!’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人”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日:“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日:“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公日:“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