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292一公元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赢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童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国、赵国、卫国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缪毒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目录 纪 孟春纪 重己 贵公 仲春纪 情欲 当染 季春纪 先己 论人 孟夏纪 劝学 尊师 仲夏纪 大乐 侈乐 季夏纪 音初 制乐 孟秋纪 荡兵 振乱 怀宠 仲秋纪 论威 决胜 爱士 季秋纪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 安死 异宝 异用 仲冬纪 至忠 忠廉 当务 季冬纪 士节 诚廉 不侵 览 有始览 有始 应同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 孝行览 孝行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慎大览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 先识览 先识 观世 知接 悔过 察微 审分览 审分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审应览 审应 重言 淫辞 具备 恃君览 恃君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论 开春论 开春 察贤 审为 爱类 贵卒 慎行论 慎行 无义 疑似 壹行 察传 贵直论 贵直 直谏 知化 壅塞 原乱 不苟论 不苟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似顺论 似顺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 士容论 士容 务大 上农
精彩页 纪 孟春纪 重己 原文 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l生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 任是手最巧的人了。可是人们不爱护任的手指,而是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缘故。人们不爱护昆山的宝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护自己的一块成色不高的宝石、一颗形状不圆的小珠子,这是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已有用的缘故。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这三个方面,是有道行的人小心的地方。有虽然小心但却造成损害的人,这是没有领悟人性与生命的情理。不领悟人性、生命的情理,小心又有什么用?这就像盲人虽然疼爱儿子,但却免不了让他枕在谷糠上;这就像聋子养育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让他在堂屋里向外观望。这比起不知道小心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道小心的人,对生死存亡、可以不可以,从来没有辨别清楚。没辨别清楚的人,他们所说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所谓的错误也未必是错误的。对的说成不对的,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非常糊涂。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用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衰败,必定灭亡。这种死亡、遭祸、衰败和灭亡不是自动找上门来的,而是糊涂招来的。长寿也常常是这样。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察看导致的结果,而察看引起它的原因,那么达到的结果就是不可遏制的了。这个道理不能不彻底理解。 原文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译文 让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去拉住牛的尾巴,即使尾巴拽断了,人的力气用完了,牛还是不走,这是由于它违背了牛的性子。让五尺高的小孩子去牵住牛鼻子上的环,让牛去哪里牛就去哪里,这是顺从了牛的性子。世上的君主、贵族,不论好坏,没有不想长寿的,却每天都违反自己生命的本性,这对长生有什么好处呢?大凡要想长寿的,就得顺从自己的生命本性;而使生命不顺应的就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会先抑制自己的欲望。 原文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译文 房间大了阴气就重,台子高了阳气就多;阴气重了就会生脚病,阳气多了就会肌肉萎缩。这是阴阳不适宜所造成的害处。于是先代的君主不住大屋子,不建造高台,不吃珍奇的食物,不穿过于保暖的衣服。穿的衣服过厚就会经脉阻塞,经脉阻塞就会气血不流畅;吃珍奇的食物胃里就会不舒服,胃里撑得慌就会肚子胀气,肚子胀气就会不通畅。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吗?以前圣王的院子、池塘,只是够观望和活动而已;他的宫殿亭台,只要避开燥热和阴湿就可以了;他的车马衣服,只是使身体舒服暖和就行了;他的饮食,只是够吃饱就可以了;他的音乐,足够自娱自乐就行了。这五种情况,就是圣王修身养性的方法,不是因为要节俭,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本性。 读解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孟子、荀子甚至告子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但是他们的说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本篇中,作者不再试图解决“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不管人的本性是什么,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就会达到长寿的目的。 生命只有一次,在战国末期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个真理,于是乎, 导语 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精选《吕氏春秋》中的精彩篇章予以精心翻译,同时对所选篇章进行解读,并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对古人的思想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品读这部国学经典巨著。 本书观点杂而不乱,既理性分析了各家所长,又明确指出各家所短,不消极遁世,又能博采众长,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代经典。 序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于公元前239 年左右。该书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合百家 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吕不韦(前292-前235年), 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商人,于赵国经商期间, 结识了流亡在外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当时异人在赵 国处境艰难,得不到重视和尊重,而吕不韦却认为 他“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异人,并帮助他 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异人继承王 位,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 信侯。秦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 相国,吕不韦被称为仲父。吕不韦为相期间,秦国 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 、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 亲理政务后,将吕不韦免职,并使其迁居蜀,后忧 惧饮鸩而亡。 《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 列传》所载,战国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 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 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 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 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 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以为可以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 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 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 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之长,因而自汉代以来一直被 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 书的写作目的是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 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 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 弃的,主要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 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 确。 《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 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被综合进来。 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 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 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 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 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 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吕氏春秋》对先秦各 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 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 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杨生贵 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者, 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的编著者有 这种兼容并包的气度,故能取精用宏,融会百家。 本书精选《吕氏春秋》中的精彩篇章予以精心 翻译,同时对所选篇章进行解读,并列举古今中外 的典型事例,对古人的思想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希 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品读这部国学经典巨 著。
内容推荐 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集合诸子百家杂而不杂之言,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众生之理!全书的内容以儒家、道家的理论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融于一炉,是中国汉代大统一时代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出色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