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即将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近40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少年儿童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也深有体会。 周莲珊主编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丛书”选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少年成长故事,描述少年儿童的成长风貌,反应时代主旋律。是适合少年儿童和家长、老师共同阅读的作品集。传承了儿童文学真、善、美的精神。 叶雪松著的《同学》讲述改革开放后,在学校和家庭里发生的诸多感人事迹。内容积极向上,适合儿童阅读。 作者简介 叶雪松,原名叶辉,满族,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于辽宁北镇,主要从事小说和剧本创作,1992年写作迄今,已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芙蓉》等文学期刊发表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作品集5部。多篇作品获奖、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本选集及年度排行榜。辽宁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长篇小说《响窑》入选2015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目录 第一章 贾兰亭落水 第二章 疯狂的备考 第三章 浪漫的考试 第四章 水中的月亮 第五章 宫雪花走了 第六章 捡来个女儿 第七章 鹿鸣春贺喜 第八章 劝父圆夙梦 第九章 父女成同学 第十章 灌篮男高手 第十一章 校园角斗士 第十二章 乖女施巧计 第十三章 老爸的秘密 第十四章 险中遇表白 第十五章 沸腾的村庄
导语 周莲珊主编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丛书”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反映近4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成就。本套丛书涉及改革开放的多个方面,如大学生村官、高铁、共享单车、高考改革、淘宝网店、支付宝、乡村生态建设、新时代军队精神等方面。 叶雪松著的《同学》讲述改革开放后,在学校和家庭里发生的诸多感人事迹。 精彩页 第一章 贾兰亭落水 夏日的晌午。 天蓝得晶莹剔透,像倒扣在天上无边无际的大海。广袤的天幕下,悬着棉山般的云朵,微风暖暖地吹拂着,草地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草丛里,不时传来蝈蝈的吟唱和青蛙懒懒的鸣叫。远处,两头生产队的黄牛在不紧不慢地啃着青草。从牛肚子下望去,远处的青山像一条苍龙,横卧在辽西大地。白绸一般蜿蜒流动的黑鱼河从远处静静地流过来。 吴大志身下铺着件破衣裳,枕着一条胳臂躺在草地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嘴里嚼着一根毛毛草,眼睛直直地望着天上幻化的云朵发呆,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这时,前方的一朵云竟然幻化成了一个美丽婀娜的少女的模样,吴大志想,要是从云朵上飘下来一位美丽的仙女,能陪他一起做伴儿放牛该多好啊!他不由得想起了电影《牛郎织女》的故事,自己现在不就是一个牛郎吗?那织女,就在云端吗?那少女般的云朵是不是她?可“少女”很快又幻化成一只“狮子”,从他头顶上飘向了远方。 不知什么时候,两头牛中的一头走过来在吴大志的身边吃草。吴大志扭一下脸儿,他看到温和湛蓝的牛眼和映在牛眼里他的倒影。 牛摆了一下头,把吴大志拱到一边,因为他妨碍了自己吃草。 “死老牛!”他拍了拍屁股下的土,站了起来。 晌午到了,吴大志的肚子里咕咕直叫。牛吃草,他也该吃点儿什么了。 他扒开身边的青草,从草下的土坑里掏出一个带把儿的鼓肚黑陶饭罐和一个花边瓷碗来。碗里有一块他妈腌的芥菜疙瘩。吴大志将芥菜疙瘩叼在嘴里,然后,将稀饭从饭罐里倒进瓷碗里。他一边喝着稀粥,一边啃着咸菜疙瘩。 转眼,吴大志从学校回来,在生产队已经干了整整半个多月了。 队长马大炮见吴大志身材单薄,为了照顾他,将一杆一头儿带着粪叉子一头儿缠着鞭绳的鞭子和一只柳编粪箕子递到他手里,让他把队里的两头牛放好。吴大志当时一愣,马大炮一边卷着旱烟棒,一边说:“牲口拉屎就用粪叉子马上拾起来放到粪箕子里,别不当回事,这些牲口的粪便可是最好的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两头牛可马虎不得,它们可是咱队的大功臣和壮劳力呢!” 吴大志心不在焉地答应着,马大炮哪知道吴大志的心思。他的心压根儿就没收回来,还在那空荡荡的校园里呢。 吴大志所在的辽西某县青堆子公社桃花吐学校,早在一个月前就瘫痪了。随着“文革”之风狂起,“臭老九”其名远扬。老师们先后被批斗,成了“臭老九”,学生们或被批斗,或被劳动改造。他们村地处偏远,前几年,批斗之风并未波及这里,学校基本上保持正常运转,老师肯教,学生肯学,尊师重教之风仍然飘荡在这个古老乡村里的每个角落。可前段时间,县里来了工作组,工作组组长姓季,就是这个季组长打乱了学校的正常运转,非说教师队伍中有走资派。结果,五六个骨干教师被批斗,风云突变,老师们转瞬间就成了“臭老九”。 这让爱学习、身为班长的吴大志不理解,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的老师们怎么就成了走白色道路持反动学说的“臭老九”了呢? 他们的村办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分中小学。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升入初中后再读三年就可以考高中了。十六岁的吴大志刚刚初中毕业,本想考上高中后再考上大学,将来为国家贡献力量,可季组长说,让这些已经是“红卫兵”的学生们回到生产队,学习当时的热点人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到广阔的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深入贯彻“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精神,让火红的青春大放光彩。季组长说的倒也是实情,当时,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他们村就有几十个下放的知青被分在各个生产队里,和社员们一样下地劳动,挣工分。大队为此还建了“青年点”,“青年点”里住不下,就分派到社员家里。吴大志家的西厢房里就住着两个大连的女知青。此时,全国“红卫兵”高举红旗大串联,到省城、北京,甚至到国内任何一个角落,坐车食宿都不花钱。 吴大志所在的第四生产队的“青年点”的墙上挂着《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画,他们家的墙上挂着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离开学校那天,吴大志低着头,像霜打的茄子。被批斗的贾兰亭老师说,不仅仅是他们所在的这个县,全省、全国,从1966年开始,大学已经停招了。他们的学校,可能是因为地处偏远,加上当地的主要领导出面保护,他们学校的教学才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现在,他们这个县的高中已经停招了。升学无望的吴大志只好咬着牙,回到生产队当起了社员,成了一个“懒牛倌”。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