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瘦鹃自编精品集》
1953年3月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周作人著《鲁迅的
故家》里,有一篇《周瘦鹃》的文章,文章不长,全文如
下:
关于鲁迅与周瘦鹃的事情,以前曾经有人在报上说及
。因为周君所译的《欧美小说译丛》三册,由出版书店送
往教育部审定登记,批复甚为赞许,其时鲁迅在社会教育
司任科长,这事就是他所办的。批语当初见过,已记不清
了,大意对于周君采译英美以外的大陆作家的小说一点最
为称赏,只是可惜不多,那时大概是民国六年夏天,《域
外小说集》早已失败,不意在此书中看出类似的倾向,当
不胜有空谷足音之感吧。鲁迅原来很希望他继续译下去,
给新文学增加些力量,不知怎的后来周君不再见有著作出
来了,直至文学研究会接编了《小说月报》,翻译欧陆特
别是弱小民族作品的风气这才大兴,有许多重要的名著都
介绍来到中国,但这已在五六年之后了。鲁迅自己译了很
不少,如《小约翰》与《死魂灵》都很费气力,但有两三
种作品,为他所最珍重,多年说要想翻译的,如芬兰乞食
诗人丕威林太的短篇集,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彖飞的唯一小
说名叫“绞吏之绳”的,都是德国“勒克兰姆”丛刊本,
终于未曾译出,也可以说是他未完的心愿吧(在《域外小说
集》后面预告中似登有目录,哪一位有那两册初印本的可
以一查)。这两种文学都不是欧语统系,实在太难了,中国
如有人想读那些书的,也只好利用德文,英美对于弱小民
族的文学不大注意,译本殆不可得。
在这篇文章里,周作人很明白地说明了当年周瘦鹃出
版《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时,鲁迅对这部作品的看重
,用“空谷足音”来赞美。不久后,周作人在另一篇文章
《鲁迅与清末文坛》里再次提到这个事,说到鲁迅对清末
民初上海文坛的印象:“不重视乃是事实,虽然个别也有
例外,有如周瘦鹃,便相当尊重,因为所译的《欧美小说
丛刊》三册中,有一册是专收英美法以外各国的作品的。
这书在1917年出版,由中华书局送呈教育部审查注册,发
到鲁迅手里去审查,他看了大为惊异。”鲁迅还把书稿“
带回会馆来,同我会拟了一条称赞的评语,用部的名义发
表了出去。据范烟桥的《中国小说史》中所记,那一册中
计收俄国四篇,德国二篇,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
、丹麦、瑞典、匈牙利、塞尔维亚、芬兰各一篇,这在当
时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了”。周作人在文章里所说的《欧美
小说译丛》和《欧美小说丛刊》,就是周瘦鹃那本《欧美
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简称。周瘦鹃的这部翻译作品,能
受到鲁迅的赞誉,固然和鲁迅、周作人早年翻译的小说不
成功有关系,主要的还是鲁迅有一颗公平公正、重视人才
的心。确实,勤奋的周瘦鹃,在他二十多岁年纪就取得如
此大的成就,配得上鲁迅的称赞。后来,他又把多年翻译
的作品,经过整理,于1947年出版了《世界名家短篇小说
全集》(全四册)。
周瘦鹃的写作,一出手就确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即适
合市民大众阶层阅读的通俗文学。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落花怨》(1911年6月11日出版的《妇女时报》创刊号),
就带有浓郁的市井小说的味儿,而同年在著名的《小说月
报》上连载的八幕话剧《爱之花》,同样走的是通俗文学
的路子,迎合了早期上海市民大众的阅读“日感”,同时
也形成了他一生的创作风格。继《爱之花》之后,他的创
作成了“井喷”之势,创作、翻译同时并举,许多大小报
刊上都有他的作品发表,一时成为上海市民文化阶层的“
闻人”,受到几代读者的欢迎。纵观他的小说创作,著名
学者范伯群先生给其大致分为“社会讽喻”“爱国图强”
“言情婚姻”和“家庭伦理’’四大类。“社会讽喻”类
的代表作有《最后之铜元》《血》《十年守寡》《挑夫之
肩》《对邻的小楼》《照相馆前的疯人》《烛影摇红》等
,“爱国图强”类的代表作有《落花怨》《行再相见》《
为国牺牲》《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言情婚姻”类的
代表作有《真假爱情》《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恨绵绵无
绝期》《千钧一发》《良心》《留声机片》《喜相逢》《
两度火车中》《旧恨》《柳色黄》《辛先生的心》等,“
家庭伦理”类的代表作有《噫之尾声》《珠珠日记》《试
探》《九华帐里》《先父的遗像》《大水中》等。他的这
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在大众读者的心目中影响深远,也受
到了鲁迅等人的肯定。1936年10月,鲁迅等人号召成立文
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瘦鹃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也
被鲁迅列名参加。周瘦鹃在《一瓣心香拜鲁迅》中还深情
地说:“抗日战争初起时,鲁迅先生等发起文化工作者联
合战线,共御外侮,曾派人来要我签名参加,听说人选极
严,而居然垂青于我。鲁迅先生对我的看法的确很好,怎
的不使我深深地感激呢?”翻译和创作通俗小说而外,周瘦
鹃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品。他的散文小品题材广泛,行
文驳杂,有花草树木、园艺盆景、编辑手记、序跋题识、
艺界交谊、影评戏评、时评杂感、书信日记等,涉及社会
生活的多个方面。此外,周瘦鹃还是一位成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