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林德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散文家,
实际上他在文学界被认为是继查尔斯·兰姆之后优
秀的散文作家。
——安德鲁·博伊德(英国作家、历史学家)
如今世界上没有比一些当代散文更好的读物了
,就像爱·维·卢卡斯先生和罗伯特·林德先生的
散文那样。
——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英国诗人、
小说家、评论家)
罗伯特·林德的散文已经汇集成许多部文集出
版,并且列入了全世界大学英语学生阅读书目之中
。
——《罗伯特·林德:散文家与爱尔兰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知的乐趣(精)/慢读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罗伯特·威尔逊·林德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罗伯特·林德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散文家, 实际上他在文学界被认为是继查尔斯·兰姆之后优 秀的散文作家。 ——安德鲁·博伊德(英国作家、历史学家) 如今世界上没有比一些当代散文更好的读物了 ,就像爱·维·卢卡斯先生和罗伯特·林德先生的 散文那样。 ——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英国诗人、 小说家、评论家) 罗伯特·林德的散文已经汇集成许多部文集出 版,并且列入了全世界大学英语学生阅读书目之中 。 ——《罗伯特·林德:散文家与爱尔兰人》 后记 罗伯特·威尔逊·林德(Robert Wilson Lynd )是英国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与爱·维 ·卢卡斯(E. V. Lucas)都是20世纪初期复兴查 尔斯·兰姆散文体传统的先驱人物。罗伯特·林德 的散文已经汇集成许多部文集出版,并且列入了世 界各地大学英语学生阅读书目之中。然而,罗伯特 ·林德对于我国广大读者包括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 学生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当下在书店和图书 馆还很难找到林德的作品和有关他的著述,网上所 能查找到的他的散文译文也只有一两篇。这样看来 ,把林德的优秀散文翻译成中文,帮助我国读者更 多地了解他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罗伯特·林德1879年4月20日出生于北爱尔兰首 府贝尔法斯特。他的曾祖父是从苏格兰迁往爱尔兰 的移民,父亲约翰·林德是一名基督教长老会教政 组织的首脑,母亲名萨拉·雷特欧尔,母亲家族男 性祖辈中也有些做牧师的。罗伯特在父母的七个孩 子中排行第二。罗伯特·林德曾在贝尔法斯特的女 王学院求学,还在当地担任过记者。1901年林德22 岁时途经曼彻斯特迁居伦敦,和他的好友、后来成 为艺术家的保尔·亨利合用一套房间。林德为《今 日》(Today)杂志写作戏剧评论,杂志的编辑是小 说家、剧作家、幽默小说《三人同舟——不用说五 常有一条狗》的作者杰罗姆·克·杰罗姆(Jerome Klapka Jerome)。林德还为《每日新闻》写稿。 后来该杂志更名为《新闻记事》(News Chronicle ),从1912年至1947年林德担任其文学编辑。 林德成了一名受人欢迎的多产的散文作家、报 刊专栏作家、批评家和诗人。1909年4月林德和西尔 维娅·德莱赫斯特(Sylvia Dryhurst)结婚。西 尔维娅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短篇小说作家。 林德夫妇育有两个女儿梅芮尔和希格尔。自1913年 至1945年,林德使用Y. Y. (Ys或 Wise)的笔名 每周为《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写稿,他 的散文是该杂志上“不能替代的”文章。 文人之间的亲密交往和相互提携历来是文学史 上的佳话。查尔斯·兰姆就曾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 文学家如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 散文家德·昆西以及作家威廉·戈德温、赫兹里特 和利·亨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文人和著名演 员汇聚他家,探讨文学艺术问题,这对兰姆的文学 创作影响甚深。林德夫妇作为文学界“强有力的” 人物也和许多作家交往密切。许多文人都常到林德 夫妇伦敦的家里做客,这中间有J. B.普里斯特利, 还有爱尔兰小说家、意识流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 斯和詹姆斯·斯蒂芬斯。林德夫妇也和休·沃尔浦 尔爵士有着良好的关系。普里斯特利、沃尔浦尔还 和西尔维娅·林德发起成立了读书会。这种交往对 于林德夫妇的文学创作无疑大有裨益。 林德有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意识,反对英国政府 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对爱尔兰人民的剥夺。并利用一 切可能的机会谴责英国政治家在处理爱尔兰问题上 的虚伪欺诈行为。这种情感还延伸到对于遭受英国 殖民统治的其他民族的同情上。他是一位有名的演 说家,1916年曾在爱尔兰共和军人、马克思主义者 詹姆斯·康诺利的葬礼上发表演讲,此后还将其著 作《爱尔兰的工人》《爱尔兰历史上的工人》和《 爱尔兰的再征服》编辑出版。林德还是爱尔兰民族 独立运动领导人罗杰·凯斯门特的朋友。 林德由于文学上的成就,1928年获英国皇家文 学学会银质奖章,1932年获《星期日时报》文学金 质奖章。1947年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授予他荣誉文 学博士称号。林德于1949年10月6日去世。 林德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见解独到, 文字幽默流畅。读林德的《无知的乐趣》,我们不 能不为作者对事物观察的精细,见解的深刻和文体 的生动活泼赞叹。我们许多人对周围自然界的事物 和现象熟视无睹,知道的鸟和花卉的名字也寥寥无 几。还有一些人或不思学习,不求进取,或有了一 星半点知识就沾沾自喜。林德告诉我们无知的乐趣 就是承认自己无知从而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的乐趣。 “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以智慧闻名不是因为他无所 不知,而是因为他70岁上还认识到自己依然一无所 知。”社会和自然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等待我 们去发掘,一点一滴知识的获得增加了我们的智慧 ,这也正是我们的快乐所在。人们有着追寻知识的 好奇心,林德在《最好奇的动物》中赞扬这种好奇 。好奇是驱使人们探索的动力,许多发明创造正是 基于人们的一些奇思怪想。世界之所以有今日,在 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人类的好奇。教条主义者“ 坚持事情应该是本来的样子”,他们和那些逆历史 潮流而动的反动势力污蔑和迫害敢于提出问题勇于 探索的人们,苏格拉底被控以“传播异说,毒害青 年”,由法庭判以死刑;伽利略遭到罗马教廷圣职 部判罪管制。然而,人类的探索和创新永远不会停 止,社会也只会越来越美好。 林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喜爱动物和植物, 他的《野草赞》肯定了野草的价值,要人们“放弃 野草必定是有害的”观念。无节制地开垦荒地使得 野草 目录 无知的乐趣 道德 最好奇的动物 野草赞 等待正式出庭的陪审员 鲱鱼船队 走进春天 昆虫的嗡嗡声 猫 为逃避叫好 改变观点 是失败吗?当然是的 感到欢乐之时 五月 双腿 首次渡过大西洋 最讨人喜欢的动物 天才 不同之处 恐高 寻找熊 我,一个具有危害性的人 失火了 马迷 在场的人 为粉红色辩护 译后记 精彩页 我,一个具有危害性的人(节选) 杰罗姆·克·杰罗姆在小说《三人同舟——不用说还有一条狗》中告诫我们提防阅读有关疾病和它们的症状所带来的危险。一则精心制作的万应灵药广告中的词语可能会很容易让一位富有想象力的读者在自己身上搜寻从未想到过的疾病的症状,并且可能会让他相信在自己身上就有这些症状。生活在医科学生中间和读他们的课本是件痛苦的事,甚至身体非常健康,想象中的阑尾炎、髋关节疾病和医生所知道的其他一半病痛的折磨也会向你袭来。有些人不受万应灵药广告暗示的影响,但这些人一定是少数,否则医药业就不会兴旺发达了。我本人一如既往不会因为广告的魅力而动心。我想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摆脱了广告曾经激起的恐惧和给予的希望。或者这么说可能会更接近真理,那就是恐惧延续,希望就变得渺茫。然而,我想一个神经紧张的人年轻时比晚年想象力更加强烈,能把更多疾病的噩梦滥加给自己。据说,一个胆小鬼要死一千次;年轻时他也要病上一千次。到了中年这些就减少到八百五十次了。 我自己一直总是神经紧张。我是个这样的人:童年路过药铺必须让保姆拉着我匆匆走开,还要警告我绝对不要读万应灵药瓶的包装;青年时应该不让我与医科学生交往,或者至少不准许问他们有关咽喉、胸部和关节处不明显疼痛的问题。可以说,不幸的是,我十几岁时就知道大部分疾病的名字,并且断定我患了至少一半这样的疾病。我认识的医科学生把我看作上天赐给他们的宝贝:他们拿我练习使用听诊器,他们轻轻叩打我的胸膛,他们轻轻拍我的膝关节,他们扭着我的腿往上弯曲往下弯曲以期发现我患了阑尾炎。最后他们通常谨慎行事,确定我缺铁,还开了处方。我吞咽下他们给我的药瓶里的药。这些药总是对我有所裨益,直到新的症状再显现出来。 终于我不再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尽管我还是十分顺从地吞下各种各样的药丸。我认为我已经达到了能够读描述疾病症状的文字而不至于确信我患了这种病的地步。我至少一直这么认为,可是几天以前我无意间弄到了一本一位有名望的医生写的书,把我的满足给打乱了。他并没有让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而是让我相当担心我的心理健康。如果你身心健康,有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如果你甚至出席宴会打错了领带也绝对不感到紧张不安,你或许就可以读这本书而不会战栗。然而我是一个紧张不安的人:在公共汽车上,坐在我对面戴着一顶布帽子的年轻人拿出一把老式剃须刀,拉出刀片向朋友显示它多么漂亮,这让我看见就会感到一阵奇怪的恐惧袭过全身。我想起这样的话:“我坚信……轻度的神经紧张事实上比癌症要悲惨得多,沮丧比奔马痨要可悲得多,慢性精神疲劳比真正的精神病要可怜得多。”那位有名望的医生继续说:“神经紧张、沮丧和无精打采是最悲惨的疾病。……它们比严重的机能紊乱毁掉更多的生命,破坏更多的家庭,造成更多的贫困。它们引起比已经认识到的疾病和死亡更糟糕的问题。”如果我告诉你这三种疾病——神经紧张、沮丧和无精打采就是折磨了我一辈子的疾病,你就会懂得我读到这些话时感到的惊恐。P159-162 导语 罗伯特·威尔逊·林德是风格独特的英国散文大家、文学批评家,20世纪初期复兴查尔斯·兰姆散文体传统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多部文集都被列入世界各地大学英语学生的阅读书目。由于多种原因,国内读者对他并不熟悉,仅有他一篇《无知的乐趣》在竞相传颂,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多年的空白,弥足珍贵。本散文集共精选了26篇佳构,篇篇立意奇特。作者善于联想和借题发挥,结尾常常出人意料,寓意深远;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和感染力,风格生动活泼。林德由衷热爱大自然和动植物,写有《野草赞》《昆虫的嗡嗡声》《走进春天》《五月》《猫》《讨人喜欢的动物》;有很强的环保节能、低碳生活意识,《双腿》一文可见;对知识抱有终身的好奇之心,写了《无知的乐趣》《好奇的动物》;对人间百态、文化差异,都有精细的观察和论说,如《马迷》《鲱鱼船队》《首次渡过大西洋》;对文学和文化问题,从不盲从而独立思考,既超前又质疑,与现代人的思想息息相通;堪称20世纪英国小品的高峰之作。 序言 阅读原本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看电影或是欣 赏音乐相比,当然自由许多,也自在许多。阅读速 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己选择,并不存在快与慢 的问题。才能超常者尽可一目十行,自认愚钝者也 不妨十目一行,反正书在自己手中,不会影响他人 。然而,今日社会宛如一个大赛场,孩子一出生就 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决定着一生的命运, 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读书一旦纳入人生竞赛的项目 ,阅读速度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 ,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读、快读、多读,学校和社 会也在推波助澜,渲染着强化着竞赛的紧张气氛。 这是只有一个目标的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 怪乎孩子们要掐着秒表阅读,看一分钟到底能读多 少单词。有需求就有市场。走进书店,那些铺天盖 地的辅导读物、励志读物、理财读物,无不在争着 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质主义时 代,读书从一开始就直接地和物质利益挂起钩,越 来越成为一种功利化行为。阅读只是知识的填充, 只是应付各种人生考试的手段。我们淡漠了甚至忘 记了还有另一种阅读,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是更为 重要的阅读—_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清风朗月,一卷在手, 心与书从容相对熔融一体,今夕何夕,宠辱皆忘; 或是夜深人静,书在枕旁,情感随书中人物的命运 起伏,喜怒笑哭,无法自已。这样的阅读会使世界 在眼前开阔起来,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使你更 加热爱生活;这样的阅读会在心田种下爱与善的种 子,使你懂得如何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纷繁 喧嚣的世界中站立起来;这样的阅读能使人找到自 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抑或面对种种诱惑, 也不忘记自己是谁。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在 引用陶渊明这段自述时,常常忘记了前面还有“闲 静少言,不慕名利”八个字。阅读状态和生活态度 是紧密相关的。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就会有怎 样的阅读。我们不是生活在梦幻中,谁也不可能完 全离开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读书,那些能够把谋生的 职业与个人兴趣合而为一的人,是上天赐福的幸运 儿,然而,不要仅仅为了生存去读书吧。即使是从 功利的角度出发,目标单一具体的阅读,就像到超 市去买预想的商品,进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则快 矣,少了许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种教育叫 熏陶,有一种成长叫积淀,有一种阅读叫品味。世 界如此广阔,生活如此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翻阅, 一个劲儿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岂不是辜负了身边 的无限风光。总要有流连忘返含英咀华的兴致,总 要有下马看花闲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 是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读,可以从生活 中文字中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乐趣,既享受 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长。慢也是为了快,速度可以 置换成质量,质量就是机遇。君不见森林中的树木 ,生长缓慢的更结实,更有机会成为栋梁之材。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灵的成长需要耐心。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关乎心灵的事,从来都是 有耐心的。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始修建 至1345年建成,历时180多年;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从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个世纪,而教 堂的最后一座铜门直至1965年才被装好;创纪录的 是德国科隆大教堂,从1248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 竟然耗时632年。如果说,最早的倡议者还存有些许 功名之心,经过600多年的岁月淘洗,留下的大约只 是虔诚的信仰。在中国,这样安放心灵的建筑也能 拉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从东汉 至唐,共开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从前秦建元二 年(366)开凿第一个洞窟,一直延续到元代,前后 历时千年;洛阳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年问(477— 499)到北宋,开凿400多年;天水麦积山石窟,始 凿于后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元、明、清,各朝陆续营造,前后长达1400多年… …同样具有耐心的,还有以文字建造心灵殿堂的作 家、学者。“不应该把知识贴在心灵表面,应该注 入心灵里面;不应该拿它来喷洒,应该拿它来浸染 。要是学习不能改变心灵,使之趋向完美,最好还 是就此作罢。”“一个人不学善良做人的知识,其 他一切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话出自法国 作家蒙田(1533—1592)。蒙田在他的后半生把自 己作为思想的对象物,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问讯探 究与之相联系的外部世界,花费整整30年时间,完 成传世之作《随笔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另 一位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1645—1696),一生在 写只有10万字的《品格论》,1688年首版后,每一 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条目增加,他不撒谎,一 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为历史 的见证;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已经著作等身, 还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义,一部拷问灵魂的小说《 复活》整整写了10年;我们的曹雪芹,穷其一生只 留下未完成的《红楼梦》,一代又一代读者受惠于 他的心灵泽被,对他这个人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 确知他的生卒年月。 这些就是人类心灵史上的顿号。我们可以说时 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费物质时代、信息泛滥时代, 变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竞争又是如此 激烈,稍有怠慢,就会落伍,就会和财富和机会失 之交臂,哪里有时间有耐心去关注心灵?然而,物 质越是丰富,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 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则世界会失衡,带来灾难性的 后果。对于个人来说,善良、真诚、理想、友爱、 审美,这些关乎心灵的事,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 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从读 好一本书开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 少一些攀比追风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 自然放松的心态,正像美好的风景让人放慢脚步, 动听的音乐会令人驻足,遇到好书自然会使阅读放 慢速度,细细欣赏,读完之后还会留下长长的记忆 和回味。书和人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相通之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书人之间也讲究因缘聚会 同气相求。敬重书的品质,养成慢读的习惯,好书 自然会向你聚拢而来,这将使你一生受用无穷。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们编辑了这一套“慢读 译丛”,尝试着给期待慢读的读者提供一种选择。 相信流连其中的人不会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门 内容推荐 《无知的乐趣》作者罗伯特·威尔逊·林德在国内首次出版的散文集,是20世纪英国小品的巅峰之作。精选了26篇佳构,篇篇立意奇特,善于联想和借题发挥,结尾常出人意料,寓意深远;语言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其独特的风格展现,不愧是英国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20世纪初期复兴查尔斯·兰姆散文体传统的先驱人物之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