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复活(名师精读版)》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本书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命运的安排 第二章 法庭重逢 第三章 忆当年 第四章 意外的结局 第五章 公爵家的宴会 第六章 狱中的人们 第七章 风雨之夜 第八章 探监 第九章 女政治犯薇拉 第十章 命运的转折 第二部 第一章 土地与农民 第二章 彼得堡救赎之行 第三章 第二次开庭 第四章 彼得堡的最后一天 第五章 医院风波 第六章 轻贱的人命 第三部 第一章 同行的人们 第二章 救赎与成全 第三章 复活 对心灵进行救赎 《复活》读后感 知识考点
序言 一部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文学的泰斗”,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 族,其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等。1863年至1877年,他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 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小说为他 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而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 篇小说《复活》则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 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有力的一 部杰作,体现了他“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 《复活》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 小说。故事讲述了出身贵族的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姑妈 家的女仆玛斯洛娃,使其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 玛斯洛娃堕落成妓女,偶然卷入一起谋财害命案接受 审判。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认出了被他糟蹋过的 玛斯洛娃,他开始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忏悔,良心开始 复活。他为她四处奔走伸冤,并请求与她结婚,以赎 罪过。上诉失败后,他放弃了贵族生活,陪玛斯洛娃 一起流放西伯利亚。在为玛斯洛娃的官司四处奔波和 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认识到了俄 国司法制度和监狱的黑暗、贵族的虚伪、底层农民生 活的悲惨、阶级的不平等……他终于觉醒,把土地分 给农民,同贵族阶级决裂,获得了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而玛斯洛娃也最终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打动,找回 了纯洁善良的自我。最后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声 誉和地位,她选择和一位革命者结婚,在自我牺牲和 精神觉醒中完成了人性的复活。 《复活》虽然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展开 情节的,但它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极具批 判性的社会小说。它如实地展现了沙皇俄国时期底层 人民悲惨的生存境况,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 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司法制度的腐败,把农民和 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小说情 节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闪耀着人性的光彩,是 托尔斯泰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无愧于“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导语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O),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艺术的结晶,也是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作品以一起真实的刑事犯罪案为基础,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 精彩页 [从那时起任何事物都会让她心烦意乱,她想回避却又不得不面对即将来临的耻辱。她服侍两位老小姐时再也提不起精神来了,敷衍了事,而且还经常发无名火,顶撞老小姐,事后又懊悔不已。思虑再三,她最终决定离开。两位老小姐早就对她不满意了,便放她走了。 离开老小姐家后,她来到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家里做侍女。但在那里也仅仅待了三个月,因为这位局长虽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却还是对她纠缠不休。有一回,他又来招惹卡秋莎,卡秋莎痛骂了他一顿,并把他推倒在地,为此,她被主人无礼地辞退了。这时她马上就要分娩了,便搬到了乡下的一个接生婆家里待产。她分娩很顺利,可不幸感染上了产褥热,孩子出生不久也死去了。 等卡秋莎身体恢复时,已身无分文了,只得再去找工作。很快,她在林务官家里做了侍女。林务官虽有妻室,但也是个好色之徒,从她做工的第一天起,就对她不怀好意。卡秋莎厌恶他,竭力躲开他。可他满腹心计,而且因为他是主人,可以随意支使她,最终还是制造机会占有了她。这件事被林务官的妻子知道了,结果卡秋莎一分工钱都没拿到,就被驱逐了出来。卡秋莎只好回到城里,寄住到姨妈家。 姨妈经营着一家小洗衣作坊,养活儿女,供养酗酒的丈夫。姨妈让玛斯洛娃到她的作坊里做洗衣女工,但目睹洗衣女工的艰辛生活,玛斯洛娃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决定去俯工介绍所碰碰运气。在那儿,她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戴着钻石戒指、衣着讲究的胖太太。那位太太弄清楚玛斯洛娃的境况后,留下地址,约她上自己家去。 玛斯洛娃应邀来到胖太太家,胖太太热情地招待了她,其问还打发侍女带着一封信到什么地方去了一趟。傍晚就来了一位身材高大,留着白胡子的老男人。这个老男人一进来就挨着玛斯洛娃坐下,满眼含笑地望着她,跟她说笑。女主人把他叫到另外一个房间,玛斯洛娃听见女主人用暖昧的声音说:“刚从乡下来的新鲜货,怎么样?”后来女主人把玛斯洛娃叫去,告诉她老男人是作家,有很多钱,只要她合他的意,他是不会吝啬花钱的。她果然合了他的意。之后,作家不仅给了玛斯洛娃生活费,还给她租了一个单独的寓所。 [玛斯洛娃搬到作家租的寓所里,却爱上了同院住着的一个年轻潇洒的店员。她主动跟作家说清了一切,然后搬到一个更小的寓所去住。那个店员原本答应跟她结婚,最后却不辞而别,将她抛弃。 玛斯洛娃又孤身一人了。很快,玛斯洛娃就用光了全部积蓄,生活陷人了困顿无助的绝望中。这时一个为妓院物色妓女的领家找到了她。此时的玛斯洛娃已经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后来又迷恋上了酒精。酒之所以吸引她,并不是因为她觉得酒好喝,而是因为喝醉了就能忘掉所遭受的一切苦难,获得片刻欢愉。酒能使她得到解脱,只有喝醉时她才会相信自己还有尊严,这在清醒时是办不到的。不喝酒的时候,她的心情总是抑郁消沉。(玛斯洛娃饱受摧残,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她唯有靠酒精才能暂时得以解脱;而即便是在深重的苦难面前,她的心底仍留存着一丝良知,这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领家设宴款待姨妈和玛斯洛娃。席间,领家将玛斯洛娃灌得酩酊大醉,趁机劝她到本城最好的一家妓院去做妓女,并向她列举了这个行当的种种好处。玛斯洛娃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安于女仆的屈辱地位,但这样必然还会受到男人的纠缠,且不得不与人秘密私通;要么索性从事这种合法的、有保障的、安定的职业,专干为法律许可的、有丰厚报酬的、公开的、经常的通奸。她选择了后一种生活。她想借此报复一下诱奸她的公爵、抛弃她的店员和一切欺压过她的人。(简洁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公爵和这个社会对玛斯洛娃的伤害之深。)她交出自己的公民证,领家负责去换黄色执照(当时沙皇俄国政府发给妓女的许可证)。当天傍晚,领家雇来马车把玛斯洛娃送进了著名的基塔耶娃妓院。 从此,玛斯洛娃开始了漫长的、违背上帝和人类戒律的生活。在俄国,有千百万的女人过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不仅得到关心国民福利的政府当局的批准,而且还受到它的保护。过着这种生活的女人,十之八九以染上痛苦的疾病、未老先衰、过早死亡为注定结局。她们夜夜纵情声色,白天沉沉昏睡。周末,她们需要到警察分局去,那里有办理政府公务的官员和医师,他们用轻浮粗野的态度给这些女人检查身体,发给她们许可证,批准她们重复上星期的罪行。下一星期依然如此。总之,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不管平时还是假期,天天如此。 [玛斯洛娃过了七年这样的生活。在她二十六岁那年,也就是她妓院生活的第七年,初次失身的第八年,她出事了,为此进了监狱。在监狱生活了六个月后,眼下正被押解到法院去受审。] ……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