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某城纪事/何士光文集
分类
作者 何士光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何士光,1942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在黔北农村任乡村教师,1982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曾以“梨花屯乡场”为背景写作系列文学作品,对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乡情和人情有深切的体察和记述。《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喜悦》《青砖的楼房》和《苦寒行》等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著有《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和《今生:吾谁与归》等作品,对传统文化中的“道”有深入的体悟和表述。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
目录
正文
精彩页
玉君忧心地说:“连哥,别这样吧,这叫人多么……”
当谢仲连说着话的时候,应该说还是比较从容的。他不曾——事实上也当然无法想到,在今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和玉君是不是还会遇到一点什么格外的、出人意料的情形,比方说遇到什么事,或者遇见什么人。要是他能早知道,也许就不会这样谈论春天,而该说另外的一番话了。可是,正是在他们的前面,正有一个人等着要见他们。生活之所以成为生活,好像也就是这样。
他们朝前走。一路上,仲连不停地向人询问路径。受到了许多漠然的面孔的敷衍,但也得到了一些指引。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他们来到了反修路五号。他们要找的这间办公室,不是设在革命委员会的大楼内,而是单独的设在这里。
这是一座青砖建造的宅院。门面普通而狭小;内边呢,却有庭苑,有回廊,有花饰古旧的窗格,还有紫荆树和夹竹桃,显然是一处往昔的遗迹,十分的陈旧、凋零和暗澹了,却也让人生出许多玄想。这里设置的是一间怎样的办公室?人们总是不大能准确地叫出名称。有时叫“疏散遣送办公室”,简称“疏遣办”;有时又叫“安置下放办公室”,简称“安办”;另外,什么“落实政策办公室”啦,“知识青年工作办公室”啦,“审查干部办公室”啦,即“落实办…‘知青办…‘审干办”,从来也都在这儿。有时这一部分又与那一部分合并,有时又撤销,有时又新立,局外人是不大能弄清楚这中间的头绪的。这是一处最吵嚷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这就是说包括深夜在内),都有来访者群集着、守候着。这或许就是办公室要单独设置在这儿的原因。最厉害的时候,还有人孤注一掷地带着匕首进来,逼着工作人员办理登记手续。这里也是大字报、小字报和各种张贴最多的地方。仲连和玉君一进门,就看见所有可以张贴的地方,包括走廊的油漆脱落的圆柱在内,都糊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白纸黑字,好像是全身披挂一样。请求,呼吁,申诉,揭发,抗议,成倍地连在一起的惊叹号和问号,格外加上的黑色和红色的镶边,“三日内不准覆盖”的留言……这一切显得是那样委屈、不平和愤恨,又挣扎着痛苦的希望。但是,不论叙述是多么委婉,呼吁是何等慷慨,愿意一顾的人却似乎不多,人们不过是匆匆地就从那儿走过了……
“啊,缤纷得很呢。玉君,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仲连瞅着那些花花塌塌的张贴说。“可是,这能使人为你一洒同情之泪?能使神为你一施慈悲?大字报这东西倒也真奇怪:在有用的时候是有用的,在无用的时候就不会有用……我们该找谁呢?”
又是一阵打听,他们才找到了一个挤满了人的房间。
刚一跨进门,玉君就一震,好像有什么使得她非常吃惊。她看见坐在办公桌后面的那一个男同志,仿佛是颜宗绪,是她多久不见了的、往时的同伴和朋友。……真是他?不,不会吧,别看错了。她心跳起来,一下子慌张了,连忙拉了一下仲连,悄悄地站到一旁去,再不敢往桌子那边看一眼。
P29-30
导语
何士光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是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其创造的获奖记录贵州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超越。
《某城纪事》是何士光先生的长篇小说,内容各有趣味、意趣丰富,语言平实流畅,讲述了知识青年下乡,在时代变革中的命运转折。
序言
我感谢朋友们为我编辑出版这部《何士光文集
》。一个人要是写下过一点什么,就是这个人的生
命曾经有过的一点痕迹。写作和人们其他的活动一
样,都植根在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生命的追寻里。
谁没有自己的痕迹呢?照说花开花落过后,就是不
用再惦念那些已经散去的风雨的。只是对于有缘的
人们来说,这如果还可能成为一种因缘的话,我似
乎就应该把这些文字的由来,简约地写一些在这里

我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人世上的时候,并不清
楚这生命是怎样一回事情,并且后来也就一直生活
在生命这个久远的谜里。但从此以后,我们就不得
不怀着这一颗满是念头的心,肩负着这一具已经活
着的躯体,踯躅在朝朝暮暮的岁月里。这生命就在
驱使着我们自己,乃至是追逼着我们自己,在日子
里寻寻觅觅。这样的寻觅,是要让这颗心得到满足
。只有满足的心才会是安宁的,不然我们就始终是
不安的,乃至于这样的瞬间即是永恒。而渐渐地我
们也就看见,我们的寻觅,正是朝着生活的、人生
的和生命的,这样三条可能的路径延伸的。在散文
《今生:经受与寻找》里,我就借助了万花筒来比
喻这三条路径。
万花筒摇动出来的景象,不就是五彩缤纷的?
这就像我们说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第一条路径
,是生活的路径。在《城市与孩子》这篇散文里我
就写到,那时候自己就是要去寻找惬意的食品,那
是一块烧饼;也想去看看这个世界,那是这城市里
的一条街道;还想去一处鸽市,那儿有人们带来的
鸽子。如果这些景象能够使我们得到满足,一个人
也就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但是万花筒里的景象,即
便是丰富多彩的,不也是转瞬即逝的和不断重复的
?这就注定了我们的满足是不会有止境的,是要反
复地去追求的。以至于在这样的忙碌之中,我们仿
佛是在行进,其实又一步也没有挪动,就像自己是
假装着在生活似的。一路地走过去的时候,这心里
又有一种五光十色的荒凉,和熙熙攘攘的索漠,内
心深处又仍然是不安的。
我们这样寻找下去,渐渐地就会对这些万花筒
一般的生活景象,有自己的烛照、寻思和比较。于
是就会成为一种见地,一种学识,乃至一种专业。
一个人就会从中为自己选择一种图象,或者是摇动
出一种图象,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让自
己的心思和生命得到一种依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是我们可能找到的第二条路径了。年青的时候,
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生活在一处偏远的乡村
里。在那些匆匆地来去的春风秋雨之中,在那些长
长的白天和夜晚里,我能够怎样来安顿自己呢?应
该说,比看看这个世界更要紧的,是要找到自己的
世界。人们也说生活的方式没有对错,只在于是不
是适合。后来自己就觉察到了,我能够有的让生命
得以依附的方式,就是夜晚在那一盏油灯下阅读和
写作。于是在那一段时日里,我就写下了这部文集
的前半部分,是一些散文和小说,比如《乡场上》
《种包谷的老人》《远行》《草青青》《青砖的楼
房》和《某城纪事》。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
作家,而只是一个在这个尘世间沉浮和寻觅着的芸
芸众生而已。
我后来回到贵阳这座城市的时候,已经四十岁
了。我曾经也以为自己还会在这第二条路径上依旧
地走下去,但渐渐地我就意识到,我不大能够这样
重复地写作下去了。换了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
,也还是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要这样不断地
重复自己,也像假装着在写作似的,就是让人气馁
的。即使是在原来,在我还能够用写作来支撑自己
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中所固有的那种迷茫和哀愁
,也还是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自己的,我们也还是
生活在这个生命之谜里,那么这时候,这生命就在
艰难地追逼着自己,让人要去寻找能够救助自己的
路径。人们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们赋予
生命的。其实人们能赋予这生命的,只是第一和第
二条路径上的意义。这生命有一种根本的意义,则
是这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就是要认识这生命和你自
己。不然我们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在
内,就会缺少终极的依据。不妨说这就是第三条路
径了,即是要直接地拆开万花筒,去寻找这生命的
底细。
要拆开我们手中的万花筒自然很容易,但我们
是不是可以继续用它来比对我们的生命呢?事实上
,古往今来地,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也就是人们
一直在追寻着的事情。而我们的前人的求索的成果
,就留在了我们的文化积存里。后来在我们民族的
传统文化里,我就看到了,“理一而分殊”,我们
仍然是可以借助万花筒来作这样的比对的。这时候
我们去跟踪前人的足迹,就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
是为了找到真相。
一切复杂都源于简单。我们的前人老子在《道
德经》里,就用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我们揭示了世界和生命的根柢。老子的发现,就
在往后的科学的发现之中得到了注释。
道是什么?依照科学的发现,我们的这个世界
是由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经过大爆炸(或者不是大
爆炸)而形成的,老子当年就把这种高密度的“有
物”命名为道。“二”是什么?大爆炸形成的世界
里,开始的时候,只有能量,没有物质,后来质量
从能量之中聚合出来了,这个世界里便有了能量和
物质这样两种根本的存在。这就是老子说的“二”
,老子就把它们命名为无和有,或者是阳和阴。换
成佛陀的命名,就是空和色。“三”是什么?就是
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这生命“负阴而
抱阳”,就是由一具物质构成的躯体,抱载着那种
原初的能量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
灵和肉体。所以我们的一切,包括意识和情感在内
,便都是物理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万花筒的比喻了。正像万
花筒的本相只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玻璃一样,我们的
心灵的本相就是那种原初的无形无象的能量,佛法
里就把它称作心灵的“本来面目”,也称作佛性或
自性。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安宁的和智慧的,如同
《心经》所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的,是不需要用些什么来满足它的。但是这心
灵在和世界的声色交流的时候,信息就会积存起来
,好比万花筒里的染上了颜色的玻璃,就异化为我
们的意识,这样就让我们有了一颗有色的识心。佛
法说“心生则万法生”,当我们再用这颗有色玻璃
一般的识心去和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便陷落在五
彩缤纷的追求之中了。
那么在这里,在前人的引导下,我们就可以看
见,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是有终点的了。这就
是要让我们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回到
这心灵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禅宗要求取的“
明心见性”,即是要明白自己的动摇不定的识心,
见到自己的清明不变的真性。那么就像万花筒能够
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其中生生灭灭,而无色透明的
本相却是始终不变的一样,我们在找回了自己的如
如不动的本相以后,也就能够让万事万物在心里来
来往往,这心境就是不离万物又不住万物的。像这
样,一个人也就会从异化了的自为的状态,还原为
本来的自在的状态。而这种本来的状态,也就是终
极的状态。
我后来就把自己在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觅,写
入了《今生:经受与寻找》《今生:吾谁与归》和
《烦恼与菩提》,留在了这部文集的后半部分里。
那么当然了,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不仅仅是
理念的和话语的,而须得是修证的和实践的,这也
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深刻的特征了。
内容推荐
何士光先生的长篇小说《某城纪事》讲述了在包产到户政策正式执行之前,贵州偏远农村已有包产到户的实际试点,在其时的大背景下,对知识青年下乡这一题材进行铺展,所涉知识青年、官员、农民等人物各有其强烈的时代印迹,有变革中的单纯和矛盾,织成了一幅关涉知识青年命运的世相图。全书基调弥漫忧伤,阳光耀眼,远处却有雾岚浮动,让人觉着如水凉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