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人际心理关系专家、手绘师、工艺师。
历任培训师、公关策划。在长期的交际与公关活动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学与人际学知识与经验,并从生活实践的基础中,细腻体悟诸多宝贵实效的交际互动心得。作者以著述、演讲分享洞察人生的奥妙睿智,剔透道尽生活与生存的根本与技巧。
业余喜欢绘画、手工,喜欢一切自然与美的东西,崇尚匠人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黄志坚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志坚,人际心理关系专家、手绘师、工艺师。 历任培训师、公关策划。在长期的交际与公关活动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学与人际学知识与经验,并从生活实践的基础中,细腻体悟诸多宝贵实效的交际互动心得。作者以著述、演讲分享洞察人生的奥妙睿智,剔透道尽生活与生存的根本与技巧。 业余喜欢绘画、手工,喜欢一切自然与美的东西,崇尚匠人精神。 目录 Part 1 我们身边的那些老好人们 极度敏感,能敏锐洞察他人的需求 有求必应,拒绝别人难为情 害怕和有意避开冲突和竞争 把别人摆在首位,基于别人的期望而行事 不会轻易求人,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凡事都说好,不发表不同意见 认同感来自外部,关注点在自身缺点上 “好好先生”是多种矛盾心理孕育的产物 Part 2 剖开老好人思维逻辑,撕开伪装的人设面具 用委屈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博得他人另眼看待的心理补偿 内心空虚,外求关注填充 处于弱势地位时的生存之道 担心人设崩塌,容易心口不一 同理心过于发达,容易被人利用 太过友善是伪装,太过无私是病态 自卑心理作祟,一切问题的根源 Part 3 为何越想讨好,却越被看不起 从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说起 人人都有取悦他人的心理 自以为“无害”,别人暗骂你别有用心 自以为会做人,别人认为你软弱可欺 自以为与人为善,别人暗地里笑你犯傻 不在意你的人,你付出再多也是廉价的 每一次讨好,都是对自我的践踏和凌辱 违心的代价是委曲求全与内心的煎熬 如果讨好有用,还要努力干什么 Part 4 增强人际关系的边界意识,设置心理底线 八面玲珑不可取,留出两面防御 最易迷失不是丛林,是人群 距离是美,与人交往请保持安全距离 没有绝交就没有至交,平摊温柔不可取 爱心不可透支,善良必须设置密码 量力而行,拒绝被人情套牢 防守隐私的雷区,纵使闺蜜也不可侵犯 建立底线思维:有原则就敢于拒绝 Part 5 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说“不 拒绝是每个人最正当的权利 多少人吃了不懂拒绝的亏 你又不欠别人什么,为何有求必应 不伤面子的拒绝是学问,也是修养 四处救场的“便利贴”做不得 一切拿业绩说话,不必过度迎合老板 违心的应酬,巧妙拒绝别为难自己 最亲近的人,也要敢于拒绝 Part 6 拼命取悦他人不如丰富自己 人以群分:圈子不同,不可强融 为合群而讨好别人,等于浪费生命 享受刚好的孤独,不在无效社交中迷失 收养一种“爱好”做朋友,对抗无聊 倾听内心的召唤,别被外人所左右 不屑取悦别人,就要习惯在孤独中成长 唯有孤独能成全最好的自己 别费心证明自己,也不必违心取悦别人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有力量得多 Part 7 戒除讨好,关键要建立自我轴心 纵是万人迷,也做不到让人人都喜欢 清除心理障碍,你才会活得轻松 你无法左右别人,但可以掌控自己 克服性格缺陷,别让有企图者抓住死穴 做人要有主见,就算权威也不可迷信 高度自省,拒绝自我欺骗的迷醉 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多可悲 掌控人生:拒绝成为别人的影子 Part 8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改变第一步,要有站起来的强烈企图心 找回为自己负责的胆量和勇气 讨好别人,不如提升自尊 收起玻璃心,改掉你的弱者思维 拓宽视野,多与阳光和有格局的人交往 挖掘你的闪光点,强化自身优势 一时强硬不起来,可以先假装“不好惹 你若不坚强,谁替你勇敢 精彩页 用委屈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总是哭闹的小孩子,听到妈妈说:“你如果不哭,我就给你糖吃。”为了吃到这块糖,他忍住心里的千般委屈,擦干眼泪,停止哭闹。 一个经常调皮捣蛋犯错误的孩子,屡屡被妈妈训斥,直到妈妈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为了不被抛弃,他努力管住一颗好动贪玩的心,做个听话的孩子。 一个长期默默长,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偶然发现只要自己每次考试得第一,爸爸就会摸摸他的头,妈妈会冲他笑,夸他真棒。于是,为了经常感受到这种温暖,他拼命学习,每次都考第一。 一块糖、不被父母抛弃、爸爸妈妈的关爱……这些孩子们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需要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和天性,只要按照父母的要求,迎合父母的喜好,去做父母心里希望的那个乖孩子、听话孩子,便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用讨好、取悦父母的模式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至长大成人,自己早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真实地表露自我、靠自己的能力一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这种用“委屈自己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思维模式已经固着,讨好型人格已经形成。 于是,当他内心孤独,自我认同感很弱,渴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的时候,他便竭尽全力去对别人好,放弃自己内心真实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从而在大家眼里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换得别人说一句:我喜欢你,你这个人真是不错。 当他内心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稳固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时候,他便处处宽容、忍让,尽力避免冲突和不愉快,并且事事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哪怕自己心里充满了委屈,也要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他才能换来他需要的人际和谐,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好。 在讨好者这种拿委屈换取心理需求的背后,潜藏着三个错误的信条。 1.我很弱小,没有足够的力量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在讨好者的心里,他们不自知地把自己当作那个需要压抑自己讨好父母的孩子,认定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通过正常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像小时候那样,委屈自己,讨好别人,才可以达到目标。 2.我只有照着别人喜欢的样子去做,才能换来我想要的东西 我对你好,你才会对我好;我想得到你的尊重,我就必须无底线地尊重你;我不和你争,你就也会让着我……他内心越是渴望别人怎样对他,他就会越没有边界地如此去对别人。可现实中却常常是,他掏心掏肺,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并没有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受伤害感层层积累、幽怨重重,也只能在心里弱弱地问对方:“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3.我不能要求别人什么 因为是自己需要的,必须委屈自己去换取,自然不能直截了当地去索要。基于这种信念,讨好型人格的人从不主动提出自己的需要,从不清晰说明自己想得到什么。要他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需求,实在是太难张口了。纵然心里有再多再强烈的渴求,纵然对方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或者伴侣,也只是默默付出,以期用委屈自己,取悦对方的方式来换取。 就像一个对冰淇淋充满渴望的小孩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也不敢直接对父母说,我想吃。只是一味讨好父母,顺从父母,等着他们说:“你这么乖,给你买冰淇淋吧。”可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若不表达,谁会主动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呢? 一个来访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上班时间办公室不能没有人,所以他们同办公室里的三个同事要轮流去吃午饭、午休。每天这个时候,三个人会简单交流一下,谁先去吃饭,谁先去休息。今天同事A很直截了当地说:“我先去吃饭,我都饿死了。” 明天同事B撒着娇说:“哎呀,我今天先去睡一会,头都疼了。”只有她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是那两人定下来自己的时间后,她依据两人的情况被迫安排自己何时吃饭何时休息。很多时候,她是有渴望的,比如也想早点或者晚点,但她说不出口。内心里也有期望,她每次都依着那两位先定,他们是不是也回报她一次,问问她:你想什么时候吃饭?你先来选吧?但一次都没有。他们早就习惯了她怎么都行的外在了,没有人关注过她内心的真实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肯定和喜欢,都希望通过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可是靠委屈自己去换取,非但换不来自己想要的,还会遭受更大的委屈。人的心理是很微妙、很复杂的:我们的第一次讨好会让对方受之不安,想着回报我们一下;但我们多次讨好之后,对方便习以为常,觉得理当如此;若我们停止讨好,反而会换来他的不满:你怎么不对我好了呢?讨好者该如何打破这些错误的逻辑和信念?如何正视和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会有进一步的阐述。 P37-40 导语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中又称为“迎合型人格”。心理学家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讨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黄志坚著的《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全书共8个部分,包括《我们身边的那些老好人们》《剖开老好人思维逻辑,撕开伪装的人设面具》《为何越想讨好,却越被看不起》《增强人际关系的边界意识,设置心理底线》《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说“不”》等。 序言 最近蒋方舟在某节目中提到:“我从没有和任 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所谓“真实的 关系”是指:我们可以和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 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 惮地去做自己,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这是蒋方舟回答好朋友的问题时说的一段话, 那时候她正处于习惯性讨好别人的角色里,不懂得 拒绝,也不懂得反抗。甚至在男朋友打电话骂她的 时候,她持续两个小时不断道歉。可男朋友认为她 的道歉不过是敷衍,并进而怒火升级不断挂掉电话 再重新打过来,蒋方舟都做不到选择道歉之外的其 他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节目播出后,评论如潮,一时间引起太多人的 共鸣。很多人不由得惊呼:“哇,这说的不是我吗 ?”“我就是这样子的啊!”……“讨好型人格” 一下子成为关注度极高的心理学词汇。 这虽是一个新词,但其描述的人格特征早就被 心理学家关注,只是在心理学中,它另有名称—— “取悦症”“圣母型人格”。这些名称无一不恰如 其分地凸显出这类人格的核心特点,那就是“讨好 ”。 让别人高兴,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人们相处 共事谁不希望彼此有个好心情?谁愿意每天跟别人 闹别扭,让别人不开心,自己也难受呢?问题的本 质在于,在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心里只有别人 ,没有自己。为了别人高兴,可以时时处处委屈自 己,牺牲自己的快乐。也就是说,他们每天活在别 人的情绪中,一切围绕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行事。这 种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极力维护人际和谐的行 为模式,显然是不健康的。因为讨好别人是以压抑 和牺牲自己的正常隋绪为代价,说白了,就是让自 己活得憋屈、懦弱,来换得他人的开心、恣意。长 此以往,个体内心必然装满痛苦、焦虑、愤怒、孤 独、无奈等诸多负面情绪,他的内一。何谈健康? 他的人生何谈幸福? 我们有没有特别在意别人是不是不高兴了,是 不是讨厌我们了?有没有违心说着附和别人的话, 内心里却是另一种声音?有没有对别人的请求有求 必应,哪怕自己正忙得焦头烂额,也竭尽全力先把 别人的事做好? 拿这些问题考量一下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不难 发现,这个群体很庞大。一份在线调查显示,有84 .2%的人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存在“讨 好”心理,有61%的人确认自己身边有很多“老好 人”。蒋方舟一言激起千层浪,那些被魔咒禁锢的 人仿佛顷刻间发现:我原来中了“讨好”的毒! 远的不说,就说说最近热映的冯小刚导演的电 影《芳华》中的刘峰,就是一个具有典型“讨好型 人格”的人。他做事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带 着十足的取悦他人的“讨好心理”:每次到北京出 差,都要给战友捎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各种东西, 大包小包地拎回来后,还要不厌其烦地一样样送到 人家手里;大家吃大锅饭,一起吃饺子,他总是把 别人不喜欢吃的破了皮的饺子,都打到自己碗里, 甚至专挑一碗饺子皮吃;平时团里的脏活累活都是 他的,因为他总抢着干,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性 地把这些活扔给他;最让人叹息的是,他用抗洪救 灾受伤换来的上大学的机会,在别人表达了自己也 需要的想法后,就很轻松地拱手让给了人家,自己 情愿继续在团里打杂…… 刘峰如此消耗着自己的内心,去取悦身边的每 一个人,却在对自己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时,被 定性为“耍流氓”,并且那些接受着他各种帮助的 战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从此,他的人 生充斥着窘迫、困顿。 一味地讨好别人,并没有换来自己想要的和谐 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认可,却成为悲剧的根源。这 其中所折射的人之本性以及心理动机,在本书中会 展开详尽的阐述。 正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描绘 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属于他 自己的真我则是空无一物,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某 种角色,被别人的眼光所定义,通过种种外在的文 饰扼杀了原始的本真与素朴。在别人的目光中丢失 自我,以取悦别人为要义的生活,终归与幸福无缘 。 更伤人的现实是,我们把自己放低一尺,别人 就会把我们看低一丈。我们越是放低姿态对别人好 ,别人就越是得寸进尺要求我们更多地付出。心理 学中有一个“蹬门槛效应”和“阿伦森效应”很好 地解释了这种心理机制:我们帮人一次,他很感激 我们。我们帮人十次,他便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倘若哪天我们不帮他了,他就会不高兴了:你怎 么能不帮我了呢?同理,我们一直在放低自己,他 就会觉得,我们本来就应该比他低。张爱玲对胡兰 成低到尘埃里的倾世之恋,似乎是这一心理博弈的 佐证。 正如张爱玲在作品中所言:“女人一旦爱上一 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 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 死度外。”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付出与讨好,完全处 于失衡和无边界状态,对胡兰成的纵容达到无以复 加的程度。甚至在受到胡兰成汉奸之名牵连的时候 ,没有作品可发表,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里,张爱 玲还是省吃俭用,不断给逃亡的胡兰成寄钱,并且 在与胡兰成分手后仍将两部小说的稿费三十万元全 部寄给了逃亡中的他。 “二战”结束后,胡兰成逃亡到温州,但风流 成性的他并没有把张爱玲放在心上,他爱上了一个 又一个女人,而对她从没有感到过一丝愧疚。张爱 玲千里寻夫,想寻回丈夫的心时,看到的却是胡兰 成的又一次背信弃义。 在这场短短三年的婚姻里,张爱玲把自己低到 尘埃里去爱,把自己一生全部的情感都给了有才无 德的胡兰成,而胡兰成带给她的却是一段不堪的初 恋和不幸的婚姻,从此,她从尘埃中开出的这朵花 也永远地枯萎了。 张爱玲为维护对胡兰成卑微到尘土里的爱,百 般讨好与付出,换来的是胡兰成千般的轻视与侮辱 。爱情似乎不讲道理,其实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讨好者之所以老吃亏和受伤,根源在于没有边 界意识,帮忙和付出没底线。善良本是美德,但是 过度善良损害到自身利益就是犯傻了。像生活中最 常见的朋友借钱,不管自己经济能力如何,就满口 应允,最终受伤的只是自己。这在本书的第三章里 ,会有全面的阐述。 如果讨好有用,还要努力和实力干什么?这个 世界上所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靠自己的努 力和实力。如果讨好有用,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多 么可怕和叫人无望啊!有句话说得好,不去追一匹 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 批骏马任我们挑选。 最后,我用陆小曼的一句话与读者共勉吧! 我们不必去讨好所有的人,正如不必铭记所有 昨天。时光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 属于自己的伞,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风 停雨住,美好晴天。 内容推荐 很多人看起来是在生活,但其实只是在讨好世界。“讨好型人格”就是一种放大了自己被别人喜欢的需求的一种个性特质,这类人特点是挖空心思、竭尽所能地去揣测、表现、假装,甚至可以说是卖力表演,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但唯独会委屈和冷落了自己。 黄志坚著的《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通过梳理“讨好型人格”的各种表现,分析“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因素,让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己人生的限制,并且提出改变之道,让读者放弃过于讨好的行为模式,看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从而走上“做自己”的人生道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