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浒传(9导读版上下)/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明)施耐庵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水浒传(精)》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施耐庵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目录 引首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全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三十四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三十五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四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四十五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庄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第五十四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五十六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五十七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五十九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夜月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七十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赚萧让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渡燕青射雁 第九十一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九十二回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九十 序言 生死之交一碗酒,梁山同聚四海心 ——走进《水浒传》 谁运椽笔著水浒 英雄原非史载人 读一部小说,读者首先想知道的莫过于这部小 说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它的成书年代,因为这是打 开这部小说大门的钥匙:因为小说家的思想经历, 小说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部小说的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它写成于什么时候? 在古人那里,小说是小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的小言,尤其是通俗小说。因此,许多通俗小说, 多不署作者的真实姓名,甚或连假名也不题上一个 ,《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莫不如此, 《水浒传》也不例外。再加上《水浒传》题材的敏 感性,作者自己不会署名,知情好友,也不便透露 实情,于是《水浒传》的作者,更像是谜一样,自 其问世以来,学术界一直论辩不休。 从早期的《水浒传》刻本中,我们找不出作者 姓名的蛛丝马迹。但高儒的《百川书志》著录过一 种《忠义水浒传》,说它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 编次”。《百川书志》成书于明代嘉靖十九年 (1540),这是今存的记载《水浒传》作者的最早文 献。此后,郎英的《七修类稿》、田汝成的《西湖 游览志馀》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田汝成还指出, 罗贯中是宋人。但胡应麟却不完全同意这种意见, 他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元人武林施某”(这个 施某似即指施耐庵),并且批评上述观点,说:“郎 谓‘此书及《三国》并罗贯中撰’,大谬。”因为 这“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 ” 尔后,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或以为施耐庵 ,或以为罗贯中,或施、罗并举。到明代崇祯年间 ,金圣叹假说他获得了一部古本《水浒传》,只有 七十回(无大聚义以后的文字),作者是施耐庵,而 当时世间所能见到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等《 水浒传》“俗本”,是罗贯中续成的。他还对所谓 的七十回本《水浒传》进行批改,又刻印发行(即所 谓贯华堂本《水浒传》)。由于金圣叹对小说美学及 小说思想有很深的理解,他批点的七十回本《水浒 传》征服了当时的大多数学者和读者,风行天下, 于是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慢慢成了大多数人 的共识。 施耐庵、罗贯中何许人也? 文献证明,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与《录鬼簿 续编》的作者贾仲明是好朋友,“乐府隐语,极为 清新”,著有《三国演义》等书。施耐庵是谁,则 长期以来迷雾重重。著名的戏曲研究家吴梅认为是 曾与人合作《幽闺记》(又名《拜月亭》)传奇的施 惠君美。鲁迅则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施耐庵不过 是一个托名,胡适也认为“‘施耐庵’大概是‘乌 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个假托的名字 。”甚而指出他是曾经为《水浒传》作序的王道昆 的托名,等等等等。一直到一九五二年《文艺报》 第21号发表了刘冬、黄清江《施耐庵与水浒传》及 丁正华、苏从麟《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的文章, 同时公布了在江苏大丰、兴化一带发现的《施耐庵 墓志》《施氏族谱》等一系列有关施耐庵的文史资 料;一九六二年、一九八一年前后在上述两地,又 分别发现了一些与施耐庵有关的文物,如“施让地 照”、《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氏长门谱》等 ,这一团迷雾,方才出现了一些曙光。许多专家认 为,上述这些材料合起来说明:兴化、大丰一带的 施氏始祖叫施彦端,彦端字耐庵,他就是《水浒传 》(亦称《江湖豪客传》)的作者。这个施耐庵祖籍 苏州,后迁今兴化、大丰一带,曾流寓杭州,是元 辛未科进士(或赐进士,或乡贡进士)。 自然,对于这一观点,仍然有反对的意见。但 我以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在没有确凿 证据证明现存文献虚假的情况下,不能轻率否定文 献所载的事实。对待《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 ,大多数学者是如此处理的,对待《水浒传》作者 的问题,我们也应这样处理。直到目前,我们不能 不说,否定《水浒传》作者是兴化、大丰一带施氏 始祖施彦端的“确凿的证据”并没有出现。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那么《水浒传》的成书 自然也在这一时段之内。可《水浒传》的成书,却 跟《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样,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 程。还在宋末元初,画家龚开写过一篇文章,叫《 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到:“宋江事见于 街谈巷语。”还说到有李嵩曾经为宋江等人画过像 。后来,又有一种话本,叫做《宣和遗事》。这个 话本中的一些情节,已经有《水浒传》的雏形了: 《宣和遗事》中三十六天罡的绰号姓名,差不多都 与后来《水浒传》中的人物相同;《水浒传》中的 故事梗概,包括上梁山、受招安、征方腊等,《宣 和遗事》中都已经提及;《水浒传》中的名篇如《 智取生辰纲》《义释晁盖》《宋江杀惜》《杨志卖 刀》《玄女庙获天书》《东岳庙还愿》等情节,也 都在书中出现过。不仅如此,《水浒传》还继承了 《宣和遗事》“常叹贤君务勤俭,深悲庸主事荒淫 。致平端自亲贤哲,稔乱无非近佞臣”的思想主旨 ;《水浒传》前半“官逼民反”的主题,在这部评 话中亦已经基本确定。元人罗烨的《醉翁谈录》, 还记载其时有《青面兽》《石头孙立》《花和尚》 《武行者》等的“说话”名目。这一切说明,在《 水浒传》成书之前,书中的许多故事,既有一段民 间传说的历史,又经历过一个“说话”艺人在“勾 栏瓦舍”中讲说的阶段。而且,我们在今存的《水 浒传》文本中,还能找到许多故事留有“说话”艺 人讲说的痕迹。比如《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 回:“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 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我 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 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便明显 地都是说话人“说话”的口吻。那一回的末了还说 “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唤做…… 特别是在宋江等扫平方腊以后,奸臣于朝廷御 赐的酒中下毒,要毒死宋江。宋江饮酒之后,自知 必死,竟想道:“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 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 ,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连夜使 人往润州唤取李逵星夜到楚州”,要李逵也喝下毒 酒。李逵为了兄弟的“义”,喝了。后来吴用、花 荣得梦,知宋江被朝廷毒死,两个来到楚州,在宋 江、李逵墓前“大哭一场”,亦“双双悬于树上, 自缢而死。”最后的一点火种也熄灭了。 二、重伦理轻法治的倾向 法律和伦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法律 对社会秩序进行管理,违律要受惩处;伦理对人们 的行为进行规范,违理要受谴责。法律虽在参酌伦 理道德的基础上制定,执行法律却不应该受伦理、 情感的干扰。有关这一点,今人是十分清楚的,但 古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常会依违于两者之间, 价值的天平甚至常向伦理一方倾斜。这种情况,古 代的小说,尤其是侠义小说中经常常出现,《水浒 传》中也有不少。举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通奸,被杨雄 的义弟石秀发现,潘巧云反在丈夫面前污蔑石秀调 戏自己,于是石秀用计先杀了裴如海和给裴如海通 风报信的头陀,又与杨雄一起,在翠屏山杀了潘巧 云和丫鬟迎儿。 在我们今日看来,石秀明明是个蓄意杀人犯、 教唆杀人犯,可石秀却被《水浒传》作者写成了“ 报恩的壮士”,俨然英雄;石秀的行为居然被称赞 为“忠义”行为。 对于《水浒传》作者如此称颂石秀,金圣叹也 觉得不可理解,唱出了“石秀可畏,我恶其人”的 反调(金本《水浒传》四十四回)那么,《水浒传》 的作者为什么会在石秀这个人物的判断上,出现古 今人都不认同的错误呢?分析起来,就在于他(他们 )的头脑中,存在着较一般人更浓的重理轻法倾向。 在他(他们)看来,杨雄是石秀的结义兄弟,帮助兄 弟,义不容辞;而潘巧云、裴如海,一个是淫妇, 一个是奸夫,且这奸夫还是个“破戒沙门”。正是 这豪侠的义、儒家万恶淫为首的伦理、佛教戒淫的 律条,使得作者将一个明明违法的罪犯,转化成一 个壮士。这种轻法重理的倾向,今日无论如何得彻 底抛弃了。 三、儒家的仁恕思想常被轻忽 在《水浒传》中,不仅存在重理轻法的倾向, 对待伦理的态度,也常有重此轻彼的情形。比如, 他虽重儒家的忠孝,豪侠的信义,儒家的仁恕思想 ,却不同程度的遭到轻忽,有时甚至为了梁山英豪 的“义”,还会拿无辜平民的血来做祭品。 比如李逵在江州为救哥哥宋江,抡起板斧,排 头砍去,所砍便多是平民。这样的情形,还出现在 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之中。撇开法律不说,单就 道德而言,这也是不顾人道、不讲人权,甚而丧失 人性。《水浒传》的作者们似乎都忘了,儒家的伦 理中还有“仁恕”二字。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看,这 种描写,也会从道德方面失去一批读者对梁山英雄 的同情。过去一些学者,每每称梁山豪侠为盗为贼 ,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今天阅读《水 浒传》,在颂扬英雄的同时,实实不应该再毫无保 留了。 当然,由此就否定梁山,否定《水浒传》,无 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嫌洗澡水脏连小孩一 起倒掉。 导语 施耐庵著的《水浒传》描写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后分成两个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过程,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描写英雄传奇的典范。 精彩页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诗曰: 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付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他日必为后患。”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竖立石碑,不在话下。 再说洪太尉在路上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于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师辞朝,乘鹤驾云,自回龙虎山去了。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才得到此。”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亦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祖皇帝的孙,立帝号日英宗。在位四年,传位与太子神宗天子。在位一十八年,传位与太子哲宗皇帝登基。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在临淮州,因得了赦宥罪犯,思乡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 当时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竟来金梁桥下董生药家,下了这封书。董将士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着得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开封府断配出境的人,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当时只得权且欢天喜地,相留在家宿歇,每日酒食管待。住了十数日,董将士思量出一个缘由,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高俅大喜,谢了董将士。董将士使个人将着书简,引领高俅竟到学士府内。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罢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小王都太尉’,便喜欢这样的人。”当时回了董将士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封书呈,使个干人,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 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一见小苏学士差人驰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忽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般不爱。更兼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当日王都尉府中准备筵宴,水陆俱备。但见: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P15-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