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振郎口述历史(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邢建榕//魏松岩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著名国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振郎,虽人生经历坎坷曲折,却砥砺前行。他出身贫寒,其少年经历,浓缩着旧中国乡村生活的悲惨缩影;他立志求学,其经历的高考映衬着脱颖而出的人生际遇;他1963年入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负责国画组工作,见证海派画坛五十余年的兴衰跌宕;他1974年援藏,感受藏地文化,经历解放初边疆的艰苦岁月;他1986年创办上海首家公助民办黄浦画院至今,助推上海美术界的改革开放。在邢建榕、魏松岩撰稿的《胡振郎口述历史(精)》中,胡振郎的口述如风情写真,娓娓道出一位画家与海上画坛几十年的风云历程。 作者简介 胡振郎,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黄浦画院院长等。本书是胡振郎先生关于家世亲人、学艺经历、师友交往、丹青事业及人生阅历的回顾。虽人生经历坎坷曲折,却砥砺前行。他出身贫寒,其少年经历,浓缩着旧中国乡村生活的悲惨缩影;他立志求学,其经历的高考映衬着脱颖而出的人生际遇;他1963年入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负责国画组工作,见证海派画坛五十余年的兴衰跌宕;他1974年援藏,感受藏地文化,经历解放初边疆的艰苦岁月;他1986年创办上海首家公助民办黄浦画院至今,助推上海美术界的改革开放。虽说永远在路上,坚韧的人一定最终抵达成功。 目录 编撰说明 第一章 故园依稀 一、我有八个妈妈 二、唏嘘不已忆养母 三、阿根叔 四、童趣和野趣 五、工作队来了 第二章 读书立志 一、金华一中 二、难逃铁匠宿命 三、电线杆上的广告 四、谢天谢地的高考之路 五、考场传奇 第三章 丹青引路 一、潘天寿院长 二、重新拎起了铁锤 三、分科,我学人物画 四、延安西路238号 第四章 蹉跎岁月 一、锦年盛时话美协 二、陪林风眠先生写生 三、在“文革”动乱中 四、为沈柔坚“摘帽” 五、我与吕蒙两三事 六、探监林风眠印象记 第五章 求艺不懈 一、从干校到画院 二、去西藏 三、林芝的上海老乡 四、画出藏地风情 第六章 精神家园 一、美协重建 二、张大壮送画 三、创办黄浦画院 四、在日本大获成功 五、加入文史馆 六、回报以歌 附录 胡振郎年表 后记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 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 毅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 任市长共延聘近1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 史、金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 传统医学、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 杰出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 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 经历蕴积的波澜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 有多重价值的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 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 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 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 中心。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 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 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 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 称丛书)编撰项目。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 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 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 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径和开展过程的 规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 据相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 史研究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 议和口述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 人在文字笔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最终由口述者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 “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 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 人在场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 具有历史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 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 入。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 空、事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 ,必要时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 后面附录口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 内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 理外,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 准任意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 史的尊重,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 续解读和分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 述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 画、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 :图片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 该达到刊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 撰述,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 的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 家对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 指正,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5年6月 导语 邢建榕、魏松岩撰稿的《胡振郎口述历史(精)》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其中之一,主要讲述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黄浦画院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国画家胡振郎先生关于家世亲人、学艺经历、师友交往、丹青事业及人生阅历的回顾。 后记 胡振郎先生喟叹: 时光细碎如沙,一转眼人已白发。 其实,何人又能逃过此一路数? 不同的是: 每个人折射历史的投影,有深有浅,有长有短 …… 胡振郎先生的经历,就像自己的一部史书,除 了个人情怀,所历世事无不镌刻着时代印记。 胡老出生于抗战爆发的次年,民族的苦难与不 屈,乡村的凋敝与生气,新中国诞生前后的新气象 ,五十年代末中国高考、艺术院校科班经历,在他 的口述中有独特烙印。 而本书的重点乃是,在海上画坛迈入新时代, 艰难转型之际,胡老入职上海美协,凭借此一平台 ,创作渐入佳境,由人物而山水,终成当代名家。 并参与诸多画坛实务工作,得以结识许多知名画家 ,见证和亲历海上美术界风风雨雨。 古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 感谢上海市文史馆的口述历史项目。 如果没有此举,胡振郎先生的人生经历,以及 依托那些经历所呈现的时代印痕,会随着时间逝去 而湮没。 口述之三亲(亲历、亲见、亲闻)重在细节, 胜在鲜活,可读性强,予人印象深刻,为其他文体 无法替代。 但无法替代,并不等于无懈可击,记忆有误者 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甚而公然捏造者亦有之… …为近年来无数著述所印证。 撰稿者并非当事人,我们的工作一半在案头, 一半在脚头:寻访事发现场,查阅档案资料,研究 时代背景,复原历史语境…… 偶尔悬疑,常常求索,总有欣慰。 职责所系,尽力而已。 总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好、讲完。 祈望胡老海涵、读者教正。 邢建榕魏松岩 2017年秋 精彩页 家里总共只有两亩地种稻,产量不高,仅供糊口,一遇收成不好,日子就难过了。养母性格内向,但为生活所迫,也学着做点微薄生意,打草鞋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的买卖能赚什么钱呢,要送我读书,目标遥不可及。养母绞尽脑汁,再想其他办法贴补生活。 古山镇及附近乡镇集市,一般每五天开场一次,到那一天,大家都去赶集,比较热闹。养母开始辗转周边集镇,做包子、肉饼出售。至今我都记得,七十年前,我和养母在晨曦微露时出门,她挑着担子,我背着一摞草鞋,我们在山路上错落前行,形影相随。她说:“做人要勤奋,如果天上掉下金子,还得起早才能捡到!”山路悠长,母子二人难得欢声笑语,满心希望。养母的这些朴素话语,我谨记终生,奉为圣训,在我心里,比最高指示地位还高。我这辈子,在艺术道路上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曾经为创作一幅画三十个小时不眠不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养母的“训诫”。 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喧天。养母卖包子、馅饼,有肉馅的,雪里红馅的,梅干菜馅的,还有家乡独特的豆腐馅。幼小的我也捧着盘子,走进人群,高声叫卖,招揽生意。我们赶一个又一个集市,往往要付出很多,才能赚取一点点外快。 在养母的坚持下,靠着起早贪黑,辛苦赶集的收入,集拢我读书的学费。我终于进古山镇小学读书。生活本来艰难,她为我读书又额外多吃了许多苦头,我因此从小懂得赚钱的不易。 乡下读书惯例以米粮抵学费,一般一个学期交四十斤大米。四十斤大米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是我们全家一个月的口粮。家里的两亩薄田,精耕细作,一年亩产也仅足二三百斤,基本是生活的全部保障。我们物尽其用,连田里的稻秸也派用场,一部分用作编结草鞋,一部分给家里养的猪作稻草床。这样一来,烧饭的柴禾就要另作谋划。我要去山里砍柴,或捡松毛、枯枝,十三岁时已经能肩挑四、五十斤的柴禾走二十里山路。此时我已经完全摆脱了童年的赢弱,成为一个能干的劳动力。大概因为过早挑担,干体力活,影响了身体的长高。 养母爱我,在我们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她的善良和深情,每每回味,令我唏嘘不已。 因为养父嗜赌,家里欠债越积越多。我读书后,日子更加捉襟见肘,困难时甚至无米下锅。每年二三月份,青黄不接之际,饥荒如影随形,我家常常只能以草头充饥。有时,我早晨没吃东西,空着肚子默默去上学。养母就想方设法,向邻居讨些吃食,送到学校。她在教室外等候我下课,将我拉到僻静处,让我赶快吃掉。我心疼她,知道她要做繁重的体力活儿,更加饥饿,往往不肯吃。 养母说:“我年纪大,不要紧,你快吃了上课去,别耽误课程。” 看我吃完,养母转身赶回家,继续忙碌干活。我们虽然不是亲生母子,却一样母慈子孝,心心相印。大概读书来之不易,我总有一般小孩子不易有的懂事,从不招惹是非,在学校里一门心思读书。 一晃小学毕业,内心很想再继续就读,但却深知,应该到此为止了。在我童年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闭塞的乡村,温饱尚且不足,有条件读书的农家子弟凤毛麟角。即便有开通的父母,竭尽全力让孩子受教育,目标也多停留在认字识数的水平,往往读上两三年,就让孩子辍学劳动去了。养母用不眠不休、昼夜不辍的劳作,以及对养父的低眉顺眼,换来我的读书机会,我能读完小学,已让同龄人羡慕不已。 对于读中学,我是既渴望又忐忑,这种念头养母自然心知肚明。但养母的态度却没有犹豫,她做好了继续艰难供我读中学的准备。我后来想,按照养母内心的规划,如果条件允许,她会愿意一直支持我读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下去。我养母是一个尊重学问,向往有知识的体面生活的人,这也是她的非凡之处。 由于成绩不错,我进入到百年老校——浙江省立金华一中就读。能上金华一中,在当地是极大的荣耀,有多少富家子弟和读书子弟,想进而进不了,我一个穷孩子却考上了。我因此非常骄傲,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养母的脸上似乎也有了光彩,邻居仿佛都客气一些。 P10-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