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精)/小博集新知文库》是一本从季羡林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汇编而成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多篇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的篇目。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对读书、治学与做人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经历,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做人之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季羡林对学术的真诚与做人的谦逊。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更详细地分享了季羡林的学习方法,给孩子实质性的指导,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心灵受到启迪。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卷一 赏春华秋实
夹竹桃
马缨花
清塘荷韵
神奇的丝瓜
枸杞树
槐花
二月兰
幽径悲剧
一朵红色的石竹花
卷二 忆旧时年华
赋得永久的悔
月是故乡明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怀念母亲
我的童年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寸草心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节选)
梦萦水木清华
我和北大图书馆
卷三 品旅途风情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表的喜剧
马里的芒果城
游唐大招提寺
别加德满都
奇石馆
延吉风情
卷四 论治学作文
开卷有益
做人与处世
作文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漫谈散文
谦虚与虚伪
推荐十种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文章的题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梦游21 世纪
《做人与处世(精)》是一代大师季羡林专为青少年打造的经典散文合集,收录多篇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的篇目,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文学。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预习并复习课堂所学,借鉴写作经验,参考作文体例。
本书包括季羡林对读书、治学、做人、学习等多方面的态度和思考,让青少年领会到一位耋耄老人的人生哲学。
本书意在用阅读滋养孩子的成长,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过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品格。
圆脊精装,精美彩插,进口用纸,环保无味,收藏专属。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988年11月3日写于香港中文大学会友楼
P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