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对话、书
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
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1472年~1529),幼名
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
生,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
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
仅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
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学说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
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
,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依然历久
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
在。
阳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在日本,阳
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
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
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
。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
,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
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
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
的儒家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
,明正德十三年(1517)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
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十月
,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
下两册,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
,门人钱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
基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
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再付黄梅尹
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
。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传
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
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内容
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
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
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
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
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
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
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
包括王阳明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
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
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
卷下收录的王阳明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
知”。
该书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传习录》进行了全面
而深入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从中获得熏陶和启
迪。
姜杰华,女,1964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市。大学文化,1983年9月参加图书馆工作,1996年6月任昌邑市图书馆业务馆长。1998年晋升馆员职务。发表论文10多篇并多次获奖。其中论文《浅谈农村图书馆(室)的发展策略》荣获文化部组织的首届全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理论研讨会二等奖。2008年11月被山东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全省地方文献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12月被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古籍保护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全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先进个人”、“全民读书月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上卷
徐爱录
门人徐爱书
1.处处有仁爱
2.善乃心之本体
3.万事求心之理
4.人心之孝
5.重视知行合一
6.格物致知
7.博闻与约礼的功夫
8.真“心”本惟一
9.“抄袭”人生无新意
10.莫持功利之心
11.贵在朴实无华
12.传承中华文明
徐爱跋
徐爱问学
薛侃录
1.做人切勿一根筋
2.提高人生涵养
3.见善即迁,提升自我
4.大家风度,肯定他人
5.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6.朱子之悔:及时改过
7.砍去花间草
8.主宰自己的命运
9.坚定心中的信念
10.天君泰然,从容处之
11.沽名钓誉毁人生
12.不宜耿耿于怀
13.做自己该做的事
14.本心不动
15.有心就有力量
16.最适合自己的
17.享受生活的愉悦
18.学习之道,一以贯之
19.分清本末好做事
中卷
钱德洪序
王阳明与《传习录》
答顾东桥书
1.匡正诚意,信守承诺
2.好高骛远难成功
3.知行并进,不分先后
4.实践检验真理
5.于繁华中养心
6.为父母尽孝行
7.思之心体自明
8.偏听偏信之害
9.孝,听父母的话
10.节目时变例子
11.良知与生俱来
答周道通书
1.有“朋”远来
2.立志需真心
3.何思何虑?
4.心通于道,明辨是非
5.事上磨炼之福
6.打破思维定势
7.他人是非少妄言
8.气性一体,心怀天下
钱德洪跋
用点心生活
答欧阳崇一
1.把握事情的关键
2.要有主见地思考
3.量力而行大智慧
4.人生勿要自欺
答罗整庵少宰书
1.不宜捕风捉影
2.自尊无畏走人生
3.毫厘之差不能有
4.勇于突破的头脑
5.心怀感恩之情
下卷
陈九川录
1.循序渐进,多年疑解
2.何为不息正念?
3.告别槁木死灰
4.事上磨炼自制力
5.仔细观察生活
6.心中的良知
7.胸怀自信圣心
8.良知乃人生指南针
9.用到实处方为学
10.知之为不知之智
11.宽待友人
12.身心愉悦亦功夫
黄直录
1.心就是天
2.乐以忘忧就不苦
3.放低姿态
4.不知就要问
5.善固性也
6.心诚则灵
7.修炼自己的道
8.不宜舞文弄墨
9.心平气和能养生
10.有爱“桎梏”也自在
黄修易录
1.生命本无善恶
2.急于求成者自食恶果
3.日久方识人心
4.目标引领人生
5.追求高尚的修养
6.严格要求自己
7.用沉默来对抗诽谤
8.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9.正视自己的过错
10.不虚假才快乐
黄省曾录
1.适时收放,分寸做事
2.“思无邪”的智慧
3.说话的艺术
4.读书不能死记硬背
5.逝者如斯,珍惜时间
6.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
7.出世人世之心
8.活出自我风格
9.与其博不如精
《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阳明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阳明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该书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传习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本书对《传习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从多个视角出发, 阐发蕴藏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 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内容包括: 门人徐爱书 ; 处处有仁爱 ; 万事求心之理 ; 人心之孝 ; 重视知行合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