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思考人生,追求幸福,无非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激发生活的热情,而《生活的意义(精装修订版)》就是一本谈生活的通识书,其特点是系统地、有理论性地谈。
作者汪召元是一名生活学研究专家,致力于生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多年。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生活的本质,并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与感悟中,总结出生活的意义,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的意义(精装修订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汪召元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们思考人生,追求幸福,无非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激发生活的热情,而《生活的意义(精装修订版)》就是一本谈生活的通识书,其特点是系统地、有理论性地谈。 作者汪召元是一名生活学研究专家,致力于生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多年。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生活的本质,并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与感悟中,总结出生活的意义,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生活”。 目录 第一章 事物是生活理论的基本概念 事物 事物的意义 递减与递增原理 感觉与思考 经验 生活中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生活是一种感受 感受 感受印象 感受的差异与趋同 情绪化 变异 干扰论 从生存经济、计划经济到感受经济 第三章 比较是普遍性的心理规律 比较的普遍性 机会 比较系数 代价 第四章 生活与追求 生活的实质 美与追求 痛苦 失败 失去 道德 社区与市场 生活的储蓄、周期与人口 后记 生命的意义 序言 我们都在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但就在收入与 社会不断取得进步时,却发现幸福感难以提升。其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太追求完美,总是 以更好的甚至以最成功的人和最美好的事物为标准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比较很难让我们有满足 感;二是生活的富足与随意让人失去了太多真实的 人生体验和理解,由此产生无聊、失意与痛苦就在 所难免。 生活需要思想,更需要理论,否则我们会感到 迷惘、混乱与痛苦。今天,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的 生活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对生活本质 与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生活的意义 与基本规律是什么,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发展方向与最终归宿是什 么。 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一直是大家时 时都在谈论与思考的问题,也对生活进行了各种形 式的分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但这些分析都显得片面与表面化而不能给人们带来 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活有无系统的 基本规律?能否建立一个真实而有效的生活理论而 不是迷茫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中? 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存在形式与变化规律,生 活也一样。但在对生活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很难从 现有的知识中找到答案,因而必须重新静下心来观 察、思考与总结。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至今 困扰着我们,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都在为追求幸 福而生活。 生活是各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感受,而幸福是 人们在这种感受中产生的满足感。研究发现,当一 个人受到不同的物质刺激后,一个被称为“腹侧纹 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活跃,并通过释放多巴胺 等令人兴奋的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 其实,幸福就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刺激让人产生 满足感,如获得财富与地位、体验不同环境与获得 某种启发是大自然对人生的一种激励。 人类是在生命体应对环境变化的激励中进化而 成的:从原始的生命体对环境做出反应求得生存, 到进化为动物积极应对变化来获得满足,再到人类 为获得满足而寻找和创造变化,以及由此形成人类 体验各种事物及意义的情感与思想,我们称之为生 活。 因此,生活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在于感受不 同,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以解释。如安全的需要 ,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享受的机会;对 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人们为了得到更多享受的条 件;生活需要交流,因为人们能从交流中获得更多 感受;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语言 与文字、知识与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于提高人们 获得新事物的能力和手段;我们所说的追求,可理 解为对特定事物的享受需要。 我们要理解生活,就需要探索生活的理论,而 这个理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生活是一种感受 生活是一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感受,它表现为 是什么、会怎么样、该如何等各种意识,我们把这 种意识的内容与对象叫作事物。 事物以其特有的能对人产生影响的意义与多种 意义存在。如水果不仅具有给人营养、还具有味道 与样式等多种意义对人产生影响。显然,若水果没 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去感受它,生活也就不 会存在这样的事物概念了。 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同的意义需要我们去认识, 同时其多样性意义导致不同事物间的相同性,这就 需要我们积累经验来提高生活的效率。比如水果与 面包具有相同的营养,而当我们有了水果,就不要 再执着地追求同样满足该营养的面包了。 生活是一种感受,而决定这种感受的是人的情 感与思想,且当人的情感与思想越丰富,能感受到 的事物及意义就越多,其生活就越有意义,反之则 意义就少。而人的情感与思想复杂多变,这就需要 我们艰难的去把握实质性规律。 …… 比较规律 一个面包对人的作用有多大?从面包本身来看 ,无疑其作用很大:它能人提供宝贵的营养与能量 。但人们却不一定会这么想,道理很简单,如果食 物很充足,即使没有该面包,人们仍可获得充饥食 物与营养,且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可供选择,人们还 会因用面包充饥而感到痛苦,这就是比较的结果。 也许我们正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并不会因此 感到幸福;或者我们正生活在地狱里,但我们也不 会因此感受到痛苦。因为让人产生感受的是变化与 不同,我们在意的是比以前好、比别人强。 幸福与否也没有绝对与客观的标准,它取决于 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条件提出的要求是否得 到了满足。 所谓代价,也就是相对的比较而已。生活中总 有许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事物,人们必然会选择最好 的。而如果人们不得不选择较差的,就会形成一种 痛苦。显然,这种痛苦产生于与最好的选择比较所 形成的机会损失感,即代价。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看成一种劳动,就在于工作 约束了人的自由而使人失去了选择更好的生活的机 会。因而如果工作以外没有更好的生活选择,工作 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即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的代价 付出了。 代价是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去 认真地思考,否则我们的理论离现实生活就远了。 稳定规律 稳定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 的自然原则,并由此决定了事物存在的原因、我们 解释生活的基本理由。 如物体往低处运动是为了找到更稳定的位置; 高能量物质通过裂变与辐射释放能量来获得低能量 的稳定状态;人类通过对话、争吵与战争来化解矛 盾、重建秩序以获得新的平衡和稳定;物种之间与 内部的残酷竞争是为了更强、更能适应环境生存的 物种和个体存活,让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稳定意 义与前途者身上;人类探索未知与追求道德是对不 确定性和无序的恐惧,是稳定的意义体现;我们形 成国家、组成家庭与加入群体,是为了有序与安定 地生活。 生活是为了幸福。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斗争所 获得的激励。显然,离开了大自然的稳定精神与激 励,人的情感与思想就不会形成,生活也就不存在 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生活才能更有意义? 为此,人们百般思考、探索真理,并形成了各种知 识与宗教,其实质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与安全感 的稳定而已。 导语 只要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有足够的高度,就不会为现象所迷惑、为感官所左右,由此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生活就是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感受,因而生活的理论必然是关于人心理活动的分析。 在这丰富而充满个性的生活里,人们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心理习惯:从比较中发现生活的意义,从比较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需要思想,更需要理论,否则就会造成认识的混乱、行为的盲目与选择的痛苦。 汪召元著的《生活的意义(精装修订版)》是一部关于对生活的意义探讨的通识读本,作者结合心理学和哲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生活的本质,并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与感悟中,总结出生活中的几个基本规律,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理解,指导其更好地生活。 后记 如果说生活的意义是为了幸福,那么幸福的意 义又是什么? 不同的事物总有相同的意义让我们产生联想与 思考。以生命体来说,尽管其存在与行为方式各异 ,但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力图以最小的代 价来实现自己的需要,尽管这种代价与需要的形式 和表现各异。 然而,生命也是一种物质存在。那么,物质存 在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呢? 万物都在以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存在。规律就 是有序,其实质就是一种稳定性规律体现。物质的 稳定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为适应环境而 改变,并为求稳定,与不同的物质组合,也因不稳 定而分离,这决定了物质在适应环境中能不断改变 自己,并演变出稳定性更强的新物质。 生命体也是这种稳定性演变的结果,其意义是 能对环境变化做出有效的适应性反应来实现稳定。 而决定生命体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是一种特殊物质 的神经感觉:当环境变化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自 己不能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时就会感到“紧张与痛苦 ”,而在能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时就感到“舒适与幸 福”。这种感觉激励着生命体积极地去应对变化, 也促进了神经的发展,由此进化出能对环境产生更 有效的、预期的适应性反应的,具有丰富情感与思 想的人类。 二是稳定是一种趋势,是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 。每一种物质或者个体都因具有稳定的意义而存在 ,也会因稳定的需要与失去稳定的意义而消亡,这 决定了个体与小的稳定为群体和大的稳定服务乃至 牺牲的精神,也决定了稳定的资源总是向更有稳定 意义和潜力的物质集中,让万物与宇宙变得更稳定 。 稳定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要求,并由此决 定了我们解释事物、理解生活的基本理由。如物体 往低处运动是为了找到更稳定的位置;物质因产生 裂变与辐射来获得低能量的稳定状态;人类通过对 话、争吵与战争来化解矛盾、重建秩序,由此获得 新的平衡和稳定;动物为延续更有生命力的后代而 牺牲自己;物种之间与内部的残酷竞争是为了更强 、更能适应生存的物种和个体的存活,让有限的资 源集中到更有稳定意义与前途者身上;我们追求道 德、形成国家、组成家庭,是为了有序与更稳定的 生活;人类崇拜神灵、探索未知与寻找生活的意义 是对不确定性的危机反应,这也是人类追求安全与 稳定的意义体现。 我们说生活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需要与幸福,而 这种需要与幸福仅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斗争所获得 的激励而已。显然,离开了大自然的稳定精神与激 励,人的情感与思想就不会形成,人类本身也就失 去了意义。 人类产生于稳定性需要,其个性与思想的发展 意义也就在于更有效率的实现稳定,但也可能在日 益复杂的生活中犯错,即偏离大自然的稳定精神而 混乱。如人类可能习惯于表面的生活享受与奢侈的 物质消费,热衷于保守的宗教与文化,在个人主义 的自私冲动中无情地打击对手、寻求不平等权力, 或者盲目地改变环境等,这虽可让人获得满足与幸 福感,也能实现局部与暂时稳定,但会因缺少理性 与科学而带来不稳定的后果。因而像自然灾害、经 济危机、社会混乱与生活的困惑等,从本质上讲就 是这些人类病态行为的反应,也是人类违背自然精 神所受到的惩罚。 相反,我们把人的生活与幸福建立在深刻的稳 定意义之上,在获得幸福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生活的 意义,体会到伟大而美好的自然精神,就能使生活 变得健康而更有激情,幸福也就更容易获得与持续 。 的确,如果我们有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认 识到人与人、人与万物间是一种平等、共存的稳定 关系,人们之间就容易相互理解与包容,在成就与 成功时自然会产生相应的责任感与对他人的尊重而 对死亡与失败也就能平静对待,且因理解到这是把 有限的资源让给有能力的人去实现相同的人生意义 而获得安慰和自豪。这样,生活的许多痛苦与混乱 从根本上也就得以消除。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动物之间的残杀,并 为了繁殖后代而死亡是不是很痛苦。现在看来并不 会,因为这是一种大自然精神。且我们发现这些生 命都体现出这样一种行为规律:不断地把宝贵与分 散的生存与稳定资源集中起来,再交给更有生命力 、更稳定的“强者”,尽管这种移交有时在我们看 来有些“残酷”,但这却是公平、有序与有效的, 是大自然的完美安排。即让有限的生存与稳定资源 为更稳定的强者服务是美好的、会得到激励的,或 者说这是一种激励的结果。何来痛苦?相反,人类 的自私、生活的混乱却是自寻痛苦因而需要我们反 省。 人类虽然是生命体中最有活力与最有前途的物 种,然而要做到永恒还面临许多考验。因此,人们 不仅要有娱乐精神,更应有斗争精神。娱乐是人的 本能要求,斗争则是生活的原则与责任。而斗争不 仅体现在与自然的斗争上,更是一种社会斗争,即 与不平等、腐败和特权等不合理行为的抗争。但遗 憾的是,后者常常被人遗忘,或者被误导,这必须 得纠正。 人类能实现永恒吗?这种永恒又意味着什么? 大自然有稳定的 精彩页 事物首先表现为其物质的存在情况,即是什么,如吃的水果、住的房子、自然界的山水、具有生命的人与动物;其次是物质的变化,即会怎样,如出现与消失、增加与减少、静止与移动等;再者是人的反应,如回避与购买、友好与追求等态度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如想像有什么、各种情况的假设等。这些人们都以一种具体的、某种形式的概念出现,即事物。 我们的生活由各种事物组成,而事物的本质是其具有对人产生影响的功能,即意义,没有这种功能与意义,事物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如数字代表量,水果能充饥和提供营养,语言能表达情感与传递信息,工作的收入能给今后的生活带来方便等。显然,事物如果没有这些特定的能对人生活产生影响的意义,人们就不会形成这些事物的意识,生活也就不存在了。 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特别的、有意义的、反复出现的事情或者思考有了结果时,我们就会形成事物意识,如名称、事件与理论等,其实质是形成一种有效的记忆以方便获得更多感受和选择、思考和交流。 事物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人们在确定生活单位即事物时,是以其生活的需要与方便为依据的。当生活的单位确定得合理、恰当时,人们理解其意义与做出生活安排就容易;反之,生活单位划分得不合理,这些就变得很困难。 如人们常以整数为生活单位,原因就在于这些整数简洁,特别容易感知。相反,非整数就显得烦琐与区分困难了。同样,人们常以特殊与特定的人和事、以特别的物质与物质现象作为生活的事物单位,原因不仅在于其具有特定意义,更在于它们容易被感受、记忆和交流。 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事物又常以可表达、公认的形式出现,如用语言、文字符号、肢体动作与物质形式等来表达。 生活从可感官的物质事物开始,这是由于人类在原始的生活中必须对恶劣的环境做出敏锐反应,且感官意识也容易形成。人们获得感官感受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与思想,由此形成更多抽象的事物意识。 在这种事物意识的形成中,人的内在需要是根本原因。因为没有这种需要,就不会对外在物质刺激产生反应与兴趣,事物与生活的意识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人的需要没有物质环境,其需要就始终是一种抽象的、无法体验与表述的东西,人的大脑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与发展,因此,物质环境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条件。 如刚出生的幼儿在饥饿时只能哭泣,因为他没有具体的与饥饿相关的事物概念可表述,当然他不能表述也是其原因。而只有当他吃奶时才会形成一种食物概念,并在饥饿时想起它,所以当大人多次提到“吃奶”并喂他时,他就会形成奶与吃奶的事物意识。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