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这样评价林鹏编著的这本《咸阳宫》:“那是伟大的书,布衣之怒,圣贤之心,明写吕不韦,暗写中国历史童年时代的另一种发展可能:写士也许可以活下来,暴政也许可以不绵延。”
喜欢看历史小说的读者请看过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咸阳宫(上中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林鹏 |
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读者这样评价林鹏编著的这本《咸阳宫》:“那是伟大的书,布衣之怒,圣贤之心,明写吕不韦,暗写中国历史童年时代的另一种发展可能:写士也许可以活下来,暴政也许可以不绵延。” 喜欢看历史小说的读者请看过来。 内容推荐 《咸阳宫》所描写的只是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举行冠礼前后不到一年的事情。秦王政举行冠礼以前的这段时间,吕不韦忙于编撰《吕氏春秋》,太后和她的面首嫪毐把持朝政,并且有篡弑的阴谋。王弟长安君成蠕得知这一阴谋后在屯留前线举行起义,扬言要打回咸阳,消灭嫪毐。嫪毐在阴谋败露后发动暴乱,企图一举消灭秦王政、成蠕和吕不韦。秦国的宗室大臣们一向认为吕不韦游说异人继承王位是杀嫡立庶,而《吕氏春秋》的公布,使他们认清了吕不韦的真面目。他们暗中支持嫪毐反对吕不韦,并且进而发动了驱逐客士的运动。秦王政多病而且多疑,只怀疑成蠕有篡弑的阴谋,却突然落进了嫪毐的陷阱。秦王政在依靠吕不韦消灭嫪毐之后,为了适应宗室大臣们的需要又下了逐客令。后来逐客令虽已收回,却罢了吕不韦的官,随即又令其自杀。这中间还穿插着蔡泽、朱亥、茅焦、燕太子丹、朱英、樊於期、韩非、李斯、尉缭、赵高等人的活动。他们都是这段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他们的活动加剧了这次历史斗争的激烈程度。如此众多的人物,思想性格各不相同,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其中有轻生死重然诺的侠士,有满腹锦绣口若悬河的策士,有肝胆照人的豪客健夫,有玩弄手腕工于心计的政治家群像。作者林鹏试图把历史学家稽古钩沉的功夫,小说家传神摄魄的艺术手法与政治家的侃侃长谈熔为一炉,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史论小说,群而有像的评传小说。书中有许多评论,比较现代,比较深沉,证明历史小说正在向历史哲学靠拢。 《咸阳宫》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言 主要人物 秦十二爵级表 第一章 刺客来临 第二章 司空先生出处 第三章 蔡孺子卷耳章 第四章 老人的哲学 第五章 未雨绸缪 第六章 有关鱼龙变化的传说 第七章 失踨 第八章 发迹变态 第九章 茅屋的夜晚 第十章 占梦 第十一章 小巷官大夫 第十二章 缪毒的学问 第十三章 方良世道 第十四章 自己的木鞋 第十五章 黄鸟之思 第十六章 咸阳街头 第十七章 “卷耳”续章 第十八章 尉缭亡归 第十九章 燕丹亡归 第二十章 舌在堂的魔鬼们 第二十一章 眼泪与阴谋 第二十二章 潜入祈年宫 第二十三章 秦王政的路 第二十四章 大梁屠户 第二十五章 咸阳宫裹 第二十六章 咸阳宫门前 第二十七章 云阳狱中 第二十八章 攻打祈年宫 第二十九章 战咸阳 第三十章 攻打甘泉宫 第三十一章 四月雪 第三十二章 天上有二十八宿 第三十三章 李斯的性格 第三十四章 屯留卒 第三十五章 成娇之死 第三十六章 茅焦之死 第三十七章 韩非之死 第三十八章 缪毒之死 第三十九章 吕不韦之死 《咸阳宫》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吕不韦很想尽快入睡,但是不能入睡。他觉得老伴说得很对,秦国人始终把他们当做外国人。吕姥提到的范雎入秦时,秦国的贵族们就已经充满了抵制山东六国人的情绪。五十年来,秦国加紧蚕食山东六国。军队越是打胜仗,想不到朝廷和宗室越是变得盲目、愚蠢,越是孤陋寡闻。这大概就是战胜而亡的道理吧。这个道理,一般人很不容易悟透,秦国的贵族们褊狭得很,自然更不容易悟透。这种情况,看来已经无法改变,所以他们现在决定要下毒手了。 他想道:“二十多年来,我吕不韦为了秦国的利益,一心一意,奋不顾身。我亲手消灭了东周,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旧时代。新的时代将从我这里开始。以前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争城夺地,掳掠烧杀,只为眼前利益。是我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伟大目标和详尽的方略。为了统一之后能够出现一个理想的繁荣昌盛的中国,我编撰了真正的建国大纲,这就是综述百家的《吕氏春秋》。天下即将归于一统,这种总的趋势已经确定无疑,谁也无法改变它了。正在这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想不到他们要对我下毒手。这群无赖子弟。你要权,我交出去了;你要利,我决不争。你们还要我怎样呢?我哪一点对不起秦国,现在居然想要我的命,竟然派了刺客前来暗杀我。真是虎狼之国啊!我已经六十九岁了,死而无憾了!” 虽然说是死而无憾,实际不然。理智也有不顶用的时候,它往往无法战胜感情。吕不韦过分地珍惜他的所谓伟大事业,因而他过分地热爱秦国。他不知道,他越是这样,秦国人越是觉得他可怕,甚至可恶。秦国贵族们终日编造各种谣言中伤他,他都忍受了,他却连根柢不正的嫪毐都不敢伤害。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庸俗无聊的小人面前,仿佛解除了武装一样,显得软弱无力,甚至理屈词穷。他准备一死了之。死对他来说倒也并非十分可怕,人总归要死的,何况他已经年近古稀。但是要死在他的事业临近完成的时候,那未免太使人遗憾了。尤其要死在愚昧落后的人的屠刀之下,这太不公平了。他不揽权,不贪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是如此的好名,实在说来,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吕氏春秋》一公布,他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就好像年老的农妇看见她的老母鸡下了一个蛋一样,嘴都合不上啦。他不知道,正是《吕氏春秋》公布以后,秦国的贵族们才迅速地组织起来,展开公开反对吕不韦的活动。吕不韦以为,他把自己生产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他的乳汁,他的血,献给了他过分热爱的秦国,或者说献给统一以后的中华民族。但是,并没有人感谢他,相反却有人限他。恨他太多事,恨他太贪名,恨他用他的乳汁毒害别人的孩子。这一切好像是不可思议,然而这就是社会,这就是历史。 吕不韦心里说着“不怕死”,很有点慷慨激昂,其实,人老了,多半都怕死。因为他们的来日无多,所以也着实地珍惜生命起来。他的心绪,就像赛神的乐舞一样,轰然演奏起来,其中有雄伟壮烈的声音,同时也有哀婉纤柔的音响。当他心中喊着“死而无憾”的时候,他同时又仿佛觉得刺客就藏在那帷幕后边,正在从袜筒中抽出匕首…… 忽然他感到近几年来,忙着编撰什么《春秋》,实在是一件蠢事。编好了这部书,他身旁只剩了一批玩弄笔墨的人,几乎把过去的将军武士们都冷落了。他想起他的好朋友蒙骜,还有王龅,前两年相继死去了。文人们毫无用处,笔墨无论如何不能对付宝剑。想到刺客,就想到武艺,刺客都是武艺高强的人。他于是便想起了熙公。这是一个武艺超群的青年将军,从前在蒙骜手下为将,屡立战功。后来因为受人诬陷,丢了官职,,吕不韦命他担任丞相府的谒者令。真糊涂,正在需要武士的时候,却让鹿公去上党给长安君成蠕送信去了。假如有熙公在吕不韦身边,他或许要胆大得多。现在院里的卫士们,谁也比不上鹿公。方才司空马训斥他们,看来也不顶用,都是混饭吃的。刺客只要到来,他是不会失败的。他会在你熟睡时给你一刀,也许在你出门时突然冲上来…… 心里做着如此这般的猜想,怎么能睡得着呢?吕不韦觉得身上发热,头脑发胀,很不舒服,便坐了起来。这时候他借着白雪映出的微光,仿佛看见旁边的帷幕动了一下,心里一惊。忽然又看见那边窗下墙边趴着一个人……啊,他想起来了,那是一个女仆睡在那里以备呼唤的。转念一想,如果刺客真的已经进来,他也就用不着这么躲躲藏藏的了。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刺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子,是用不着这么多扭捏的。吕不韦想到这里,为了驱散方才的恐惧心理,他决定起床,到院里走走。假定刺客现在正在院里等他,那也没关系,难道躲在被窝里就能摆脱他吗?这样想过以后,他披上一件皮袍子走出了房门。院子里静悄悄的,雪已经停止,夜气清新,凉意逼人。他的心情果然变得开朗起来。 “人生是美好的,”他在心中叹道,“生命是可贵的,现在就死去,未免太仓猝了些。” 他慢慢走下台阶,向东边走去。雪在他的脚下吱吱作响。 突然,从墙脚后边跳出一个手执宝剑的人向他大声喊道: “啊!谁?” 吕不韦这一惊非同小可,心想:“果然来了!” 只见那人躬身施礼,说道:“原来是相爷,怎么还没有睡?” 吕不韦定睛一看,这才看清是司空马。 P8-10 序言 “刘琨一死无奇士,独对荒鸡泪满衣”。幼年读陆游这两句诗,只觉得放翁报国无门,晚景寂寞。将近半个世纪之后,读林鹏兄以毕生知识储备写成的《咸阳宫》,恍然有所悟。若将刘琨英名,换成以自身灭亡象征百家争鸣时代死去的吕不韦更为恰当。吕不韦在林鹏笔下洗去尘垢,恢复了(其实是创造出)思想家政治家的本色。我以为这两句诗很符合作者在漫漫长夜中纵情挥洒,俯仰古今于瞬间的意境。 林鹏有深到骨髓的历史癖,酷爱研究英雄辈出思想界万马奔腾的春秋战国史,如醉如痴,老而弥笃。他以赤子的爱国热忱告诉我们,如果先秦诸子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封建长夜不会延续两千多年,中国将是科学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流强国。听说林鹏兄从前是个小八路,一生坎坷,历尽艰辛,后来发愤读书,三十年如一日。待到花甲之年,忽然写起历史小说来。如此长篇,率尔操觚,洋洋洒洒,居然左右逢源。当我阅读书稿时,我很激动,可以说是思绪万千。吕不韦确实了不起,就把本书题为《吕不韦》,也不为过。吕不韦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各种优点,他有柔的一面,也有刚的一面。他的柔的一面都胜利了;当他发挥刚的一面时,他失败了。后来,张良继承了吕不韦柔的一面,所以成功了。而林鹏兄只得到他的刚的一面,所以林鹏兄在仕途上只好做个失败者。然而在思想上,尤其在文化素质和艺术造诣上,他必将是个胜利者。他的思想常常闪动着罕见的微光。这些微光看上去就像萤火虫的光亮,同繁星相比,自然渺小多了。这些闪动着微光的东西,容或有不甚恰当或说不甚成熟的地方,但也都不是问题。林兄是个急于要倾诉胸襟的人,他终于倾诉了,尽情地倾诉了。我认为,值得珍视的正是这倾诉本身。 无论张良多么伟大,他没有留下片纸只字,而吕不韦却留下来一部完整的《吕氏春秋》。这正是刚的一面在起作用。伟大的理想主义,伟大的原则精神,伟大的阳刚正气,永远激励着世人。而林鹏正是以《周易·乾卦》“终日乾乾”、“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着,默默耕耘着,对于一切无故飞来的迫害、摧折、白眼和冷落,仿佛根本就没在意,终于获得了几乎“旁若无人”的刚强意志。我认为,他这种不务虚荣的艰苦奋斗精神,颇有一股“老醯儿”的韧劲。他在《稿本自序》中写道:进入老年以后,他常常用伍子胥的话激励自己,“日暮途远,吾将倒行逆施”。写作《咸阳宫》时,叫做破坏性试验。这种越老越拼命的毅力,特别令我敬佩。林鹏兄也是从战争年代和历次政治运动中走过来的。他同那些经历相仿的老同志相比,得到了大量的知识,结出了巨大的成果,肯定地说不在于天才,而在于勤奋。 本书所描写的只是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举行冠礼前后不到一年的事情。秦王政举行冠礼以前的这段时间,吕不韦忙于编撰《吕氏春秋》,太后和她的面首嫪毐把持朝政,并且有篡弑的阴谋。王弟长安君成蠕得知这一阴谋后在屯留前线举行起义,扬言要打回咸阳,消灭嫪毐。嫪毐在阴谋败露后发动暴乱,企图一举消灭秦王政、成蠕和吕不韦。秦国的宗室大臣们一向认为吕不韦游说异人继承王位是杀嫡立庶,而《吕氏春秋》的公布,使他们认清了吕不韦的真面目。他们暗中支持嫪毐反对吕不韦,并且进而发动了驱逐客士的运动。秦王政多病而且多疑,只怀疑成蠕有篡弑的阴谋,却突然落进了嫪毐的陷阱。秦王政在依靠吕不韦消灭嫪毐之后,为了适应宗室大臣们的需要又下了逐客令。后来逐客令虽已收回,却罢了吕不韦的官,随即又令其自杀。这中间还穿插着蔡泽、朱亥、茅焦、燕太子丹、朱英、樊於期、韩非、李斯、尉缭、赵高等人的活动。他们都是这段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他们的活动加剧了这次历史斗争的激烈程度。如此众多的人物,思想性格各不相同,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其中有轻生死重然诺的侠士,有满腹锦绣口若悬河的策士,有肝胆照人的豪客健夫,有玩弄手腕工于心计的政治家群像。作者试图把历史学家稽古钩沉的功夫,小说家传神摄魄的艺术手法与政治家的侃侃长谈熔为一炉,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史论小说,群而有像的评传小说。书中有许多评论,比较现代,比较深沉,证明历史小说正在向历史哲学靠拢。 艺术样式本无完则。它随着文艺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倒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自然,有可取之处,便应该受到尊重。创新之作,未必一定成功,所以也就不必求全苛责。本书较为独特,虽然不会使人人感到可贵,却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拓荒之作。极强的理念(是人物,不是概念!)增强了本书的厚度,同时也相对冲淡了形象的塑造。然而这正是本书的特点。它不是鲁迅所说的充满烦琐考据的“教授小说”,却充满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作者似乎不大注意发挥自己所具有的写人造境的超乎一般的能力,似乎不屑于描写琐碎事,气势浩大而笔底粗率。他老爱打破自己辛辛苦苦铸造起来的历史的与艺术的氛围,突然自己跳出来发一通题外的空论,然而仔细阅读这些“空论”,读者会发现在一把豆子里藏着两颗珍珠。不过,我觉得在一把豆子里发现两颗珍珠,那种喜悦的心情比起在满把珍珠里发现两颗豆子要高出不知多少倍。这使我感到,创新之作极容易受到非难,因为她确实存在着缺点或说弱点。然而仔细想来,作者写此书费尽一生精力,编者校完此书也费数月之劳,读者读来不过费两三天时光,难道读者能发现的缺点,作者和编者在长时间的琢磨之中就不能发现吗?当然不是。发现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一本拓荒性的新作,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物。虽然发现了缺点或说弱点,当局者却无法跳出业已固定的思维,只能命定地姑作如是我云。但是我相信,有阅历的读者一定会赏识她。这些人和本书一样,具有常见的缺点和不易遇到的长处,他们完全有条件和本书成为知交。 书中的吕不韦,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太爱秦国了,所以遭到秦国贵族的放逐和杀害。他同时又是一位高度觉醒的哲人。他在死前不久对张良说:“你不要过于钟爱你自己的东西,尤其是你所创造的东西。”这话非常发人深省。然而从吕不韦的悲剧结局来说,有些地方很像屈原。当然这只是相似而已。在才气、地位、见识、文化素养和历史条件上,他们绝不与任何艺术形象雷同。林鹏认为,吕不韦的个人悲剧,不仅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三晋客士们的悲剧,而且从历史的深远影响来说,也是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悲剧。这同从前也有人把屈原——楚国——六国——中国的命运打起等号是一样的问题。当然,作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倒也无可厚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百姓,出现什么样的政权;什么样的政权,造就什么样的黎民。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林鹏对吕不韦是自杀、赐死抑或自然死亡做出了新的解释,我为这种新解释而击节。书中有许多新见解,有许多艺术个性较强的构思。当我读到这种地方时,我很兴奋,同时又感到不满足,觉得怒涛从天而降的高潮没有到来,觉得还有潜力,还有发挥的馀地。这种遗憾的心情无疑是源于对本书的爱。书中不乏精彩段落,可以说都是神来之笔,读者一读便知。书中的主要人物,如秦王政、吕不韦、嫪毐都写得很好。即使一些次要人物,如李斯、韩非等,也很精到。林鹏的叙述,对原有的文献根据,做了自己的解释。如《李斯的性格》一章,把李斯的自私心理写透了。文字不多,点到即可。林兄熟习秦文,对李斯的《谏逐客书》的评价独具慧眼。不过,如果把这些话让书中人说出来就更好了。作家不断发出议论的急风,惊落了自己巧思的蓓蕾。这是由于用笔过疾,沉涩的笔触和细腻的表现显得少了些。这又涉及另一命题:表现与叙述的矛盾,东方伟大的写意传统与西方写实主义表现的矛盾。读者在读林鹏这种文字时,如果心中想着西方文学大师们的写实主义模式,肯定会感到不满足。超脱一点说,遗憾也是一种艺术效果。 表现与叙述,或说咏叹与宣叙,都是叙事文学必备的元素。成功的叙述与表现,都是高级艺术品。二者本无高下之分,但又确实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或说存在着对立。这事情常常使作家为难。中国古代小说,从先秦到汉唐,无一不是以叙述为主。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史传文学。他们不强调在表现中叙述,而善于在叙述中表现。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写意。我想在此着重指出:写意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尤其中国的绘画,那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让白雪和翠荷响起复调二重奏,从根本上打破了时空界限,同时也打破了写实主义的艺术原则。王维的手迹已不可复见,但是我有幸从著名画师宋文治兄家里,借阅过查士标的《荷塘梦雪图卷》。这是真正的抒情杰作,但从西方人的审美观点来看却不真实。这同西方的写实主义是相违背的。西方的文学大师们善于在表现中叙述,却不善于在叙述中表现,单纯的叙述会使他们的文字变得沉闷而松懈。只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长于此道,百馀万言如江河倾泻。他的叙述虽然精妙,但仍是写实的,同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相比,仍然有些逊色。丰富多彩的汉语汉字,特别适于在叙述中表现。那种惟妙惟肖刻肌刻骨的艺术效果,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写意中的笔墨功夫,其表现力不仅是生动而有韵律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西方的艺术家们将来总有一天会认识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的妙处。那时候他们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我不是妄自尊大,但我也不妄自菲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要知道,近代的中国,已经不具备汉唐时代那样消化外来文化的好肠胃,这是毋庸讳言的。从西方传来的新思想新艺术,在中国所起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无需赘述。但这些洋东西、洋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中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渐渐萎缩起来。外来写实主义的小说观,妨害我们公正地对待自己的文化遗产。懂古文古画的人日益减少,新的经学家、史传文学家难以出现。这一切都值得探讨,值得深思。 林鹏兄是中国大地上生长的普普通通的儿子。听说他没有学历,是自学成材的。他读过不少从外国翻译来的文史专著,以及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但他用力最勤的却是中国古代的典籍。虽然算不得什么经学家、史学家,却有许多新的见解。关于这一点,读者一读《咸阳宫》便知。在《咸阳宫》的写作过程中,有东西方一切伟大文学传统可供借鉴,使他终于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民族个性和东方气派。长期的生活实践,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及北方乡土的芬芳,都给他以丰富的养料,使他在艺术创作上绝不比同类小说差。这都是应该肯定的。小说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秦国的生活场景,且不说再现这些生活场景多么困难,单就读者的要求来说,又是各不相同。能够充分理解作者探索艰辛的读者,想来是不会很多的。优点越多的书,其缺点也最明显,而且难以克服。任何作家都不是万能的。有些书要争论许多年,才能达到相对一致的看法。林鹏是十分渺小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成阳宫》的长处与探求精神证明了中国古典的伟大艺术传统并未消亡,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正是我乐于为广大读者指出的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今年,一九九一年三月间,我写了以上这些话。四月初,我同林鹏兄见了面,并且作了长谈。他说:“当时一面工作一面写作,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仿佛要说的话很多,顾不得描写生活琐事。写完以后再一看,粗糙不堪,简直就是一张草图。”我说:“那就增加一个副标题《悲剧草图》,如何?”林兄拍手称善。我写得已经不少了,请读者打开小说正文吧。你已经站在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冲击波的中心,峨冠博带的吕不韦带领他的门客们,正在洞开着的时光之门前迎候着你。 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于北京 后记 要认清现代的中国,就应该首先认清古代的中国。关键是认清人,认清关键的人。现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是毛泽东,古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是秦始皇。秦始皇一生中的关键时刻,是他冠礼前后的一两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王弟长安君成蠕将兵击赵,反,死屯留”,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一连串大事件:嫪毐暴乱,攻打祈年宫,战咸阳,尉缭逃亡,韩非之死,郑国被谗,燕丹亡归,樊於期奔燕,吕不韦罢相并在不久后被赐死,李斯谏逐客令,等等,这些事情不能说是小事情,然而从来的历史学家不予注意,无论通史、专史概不涉及……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情况,这也就是我决心写作《咸阳宫》初衷。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你可以说他伟大,也可以说他渺小,只要他确实干过一些事情,这就有他具有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这些叫做原因和条件的东西,其实也都是偶然凑集起来的,说不上什么必然性和必然规律。后来人给个什么想法,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什么事情铸成了他的个性,进而铸成了他的功劳和罪恶。既然叫做功劳,就是人人都可以有望建立的;只有罪恶,纯属个性。所以我认为,要认清历史,首先应该认清个人,认清他的个l生。功过可以胡乱评说,个性却是确定不移的。这就是个人,这就秦始皇。这就是我的《咸阳宫》的基本主题思想。 在文学上我反对玩弄技巧,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陷没在永远说不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泥沼中……我主张平铺直叙,不留悬念、不卖关子。《咸阳宫》服从基本的历史事实,没有什么叙事技巧可言,在情节上没有武打,没有性爱,没什么吸引人的描写。但是,只要是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只要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就能看得下去。我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作家。友人周宗奇说,关于司空马、黄羊角等人的下落应该交代几句。这个批评很好,我增加了两段文字。此外,有读者反映看不懂,于是才有此修订注释本的产生,对一些人物事件以及重要言语的出处作了注释。如果有读者愿意深入一步,可以循此前去。 《成阳宫》是我二十年前的作品。一九八五年一年间,那年我五十八岁,还在上班。我至少干了二百个通宵。我叫这是“破坏性试验”。我想起伍子胥的话:“吾日暮途远,吾将倒行逆施。”没有计划,不列提纲,写到哪里算哪里,写成啥算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思想仍然非常肤浅,这只不过是对七十年代批林批孔的一个回应而已。北京出版社颇为重视,将《咸阳宫》列入精品系列。有些读者还是看懂了,他们的评论也还公允:“布衣之怒”、“圣贤之心”、“仁者无敌”、“还在木鞋发呆哟”等等。那年在顺义开会时,徐本一先生对我说:“你的黄鸟之思,赛过莎士比亚。”人们在生活中挣扎着,奋斗着,历史在自己的轨道上滚动着,蠕动着……有些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事先绝对想不到的,事后才逐渐认识它的必然性,最后也只有兴一浩叹而已。那年九月六日,我到了北京,我看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我作了一首小诗,现在抄在这里:“两千年下觅狗屠,宋意归来暗呼卢。亲朋好友浑如故,燕京依旧帝王都。”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写此后记,附在新版的《咸阳宫》之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