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越踪集/蠹鱼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雁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越踪集》是图书馆学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的游记散文的结集。作者曾多次赴浙江访书,寻找藏书楼的遗迹,踪迹遍及浙江各地,将丰富的见闻梳理归纳起来,用个人行踪串联起对浙江各地藏书文化的介绍,对全省的书业进行了鸟瞰。 目录 “楷模天一阁” 宁波一杭州两地访书记 “南周北马” 秀州书香纪行 甲申暖冬杭州、嘉兴、宁波、永康一周记 丙成晚秋宁波、湖州行记 丁亥夏日杭州沈氏旧书店纪行 高诵芬女士回忆录《山居杂忆》 丁亥晚秋湖州“百百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纪行 徐桢基先生的《潜园遗事》 戊子早春杭州、萧山行记 戊子夏日杭州、福州、温州行记 朱月瑜先生小说集《大屋的丫环们》 戊子夏秋间海宁、安吉、杭州行记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集》 戊子冬日杭州归去来记 己丑春雨中的新碶之旅 己丑初夏浙东、西行记 浅斟一杯杨梅酒——致上林书社的文友们 己丑岁尾嘉兴行记 甲午春日的金华、衢州行记 乙未春日的杭州、台州阅读推广行记 丙申冬日的宁波阅读推广之行 丁酉春夏走南行北的阅读推广之旅 德清一周记 “圆满的自亮”——解读北京大学教授赵萝蕤女史的才学人生 序言 我在二十三岁那年的9月,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 机关的公差,首次踏上杭州的土地,下榻位于松木场 的杭州大学外事招待所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此后 的岁月里,我竟与浙江地域结下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缘 分。到如今,大概知道我的浙江人,已经比江苏本省 人要多得多了。 且说三十余年来,无论炎夏,还是寒冬,更多的 是阳春和金秋,因了参会、讲座的关系,对浙东、浙 西,多有涉足。而行走山水之间,阅读无字之书,于 我是一种基于心性的兴趣。体验感悟之余,不免雁过 留影,随兴涂鸦,于是先后有《雁斋书事录》《秋禾 行旅记》的问世,而集内集外,有关浙江一域的文字 亦颇为书友瞩目。 去冬今春,应桐乡小友夏春锦、诸暨女史周音莹 两君的提议,着手编选这部以“越踪”为主题的随笔 文集。近日竣事,其中以“行记”“纪行”为主题的 文章有26篇。可以说,本书得以入选浙江古籍出版社 的“蠹鱼文丛”,是我这个生在苏州,长在吴地者, 所始料未及的;但转念一想,这是我多年来惜缘浙山 越水,纳福文脉书香的结果。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钟毓龙先生(1880- 1970)在《说杭州》一书中谓:“北宋时,杭城中繁 盛之地,惟在盐仓桥之沙河一带……杭州之成为‘天 堂’,自南宋始。”其实,杭、苏两州由唐时的“江 南名郡”,进而享“人间天堂”的美誉,与当年“诗 人市长”白居易(772-846)的治水方略大有关系。自 此以后,“白堤”所在的杭州与“山塘街”所在的苏 州,被白氏的惠民德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还被赋予 无穷的诗情画意。 “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 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围,兴入笙 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这 是白居易和嘉兴诗人殷尧藩(780-855年)的诗。到了 元代,据赵善庆(?-1345)在《水仙子》散曲中所写 的唱词“六桥锦绣,十里图画,二月西湖”,可知杭 州西湖早已是为世人所艳羡的华夏名区。 诚然,唐以来的千余年间,“丽且康”的杭州与 “富而庶”的苏州,早已如影随形,是芳邻,更如佳 偶,在口碑上形成了一种“双城记”的状态。尽管20 世纪30年代前期,郁达夫(1896-1945)在一篇文章中 ,对于杭州的人情世俗大有微词,但文豪的责难,似 未能稍减杭城的魅力。 记得1986年冬日的一天,我们夫妇就是乘坐被商 家命名为“天堂号”的游船,开始婚后旅行的。当日 下午从苏州南门码头出发,美美地欣赏了一回晚霞映 照下的“宝带桥”美景。次日凌晨,在运河上观赏过 初升旭日后,杭州武林门码头就在眼前了。 尽管《越踪集》这部新的“雁斋出品”,已近20 万字,但我还是不能不以“抱憾”一词,来表达自己 对浙江一域的真情。 众所周知,诗文之道,当求“锦绣”。“锦绣” 者,汉语本义是指精美鲜丽的丝织品,后来成为比喻 美丽的形容词。刘禹锡(772-842)在酬谢白居易赠物 的诗中云:“珍重和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 而我这里所谓的“愧无锦绣报两浙”,是说对于浙江 佳山丽水、和风嘉土的美韵,尤其是先贤往哲、文人 学士的懿行,自己实在缺乏生花之笔、如金之墨,从 而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几篇锦绣文章来,为两浙的山 水、人文稍增其色。 此外一层的羞愧在于,即使我的文笔是如此的乏 善可陈,但如浙东之慈城、庆元、平阳、苍南、景宁 ,浙西之平湖等地,虽也曾有过一二回的涉足,但终 因种种限制,本书尚未涉及。 1935年春,林语堂(1895-1976)曾对其浙江富阳 好友郁达夫等表白说:“在我,总是书上太常看见的 地名,必想到一到……以后读书时心中才有个大略山 川形势。”这也就是“行万里路,读无字书”“万物 皆书卷,天地阅览室”的意思了。我以邻近浙江之便 ,想来缘分尚多,屐声到处寻学问,目接有暇做文章 ,因此期待着,在今后的行旅中,能够把文章努力做 好一点,以免“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观我何浅陋” 也。 是为序。时在金陵雁斋山居,黄梅雨过大暑中。 导语 徐雁著的这本《越踪集》是“蠹鱼文丛”系列丛书其中一本。 本书以“行记”“纪行”为主题的文章有26篇。本书得以入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蠹鱼文丛”。 本书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专业指导,分享了读书的快乐。本书包含了“秀州书香纪行”、“戊子冬日杭州归去来记”等内容。 精彩页 宁波——杭州两地访书记 十多年前,基于对中国藏书史的浓厚兴趣,我陆续写出过一些文章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没想到,获得了天一阁博物馆藏书史专家骆兆平先生的关注,遂得以于1996年冬和1997年春两度到浙汀宁波参加有关会议。 1996年12月,天一阁博物馆主办了“天一阁与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我得以与众多久已闻名而无缘相识的学者在此间聚首。而宁波出版社编辑马玉娟女士也随缘乐助,发愿策划一部百万字规模的《中国藏书通史》,此事在此间也有所谋划,这就有了今年四月该书编委会会议在宁波的召开。而且开会和住宿地点都还是老地方,据说招待所是在马廉(字隅卿,1893—1955)故居基础上拆建而成的。短短半年之内,两度甬城之行,当地的书店是不能不逛的,但行程匆匆,也只许惊鸿一瞥,我也就只能写些粗浅的“印象记”。要真正写出其间的风情风貌来,则非当地的淘书客和藏书家不可。 《宁波日报·读书版》编辑李磊明君前来采访会议,我得到了他赠送的几份“读书版”。《宁波日报·读书版》创刊至今已出60余期,其版式和内容均很大气,“写书人语”“书人杂谈”等几个专栏,时有佳作,其组稿和编辑品位,同宁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是相称的。因为该版设有“甬城书市”这个栏目,而“市新华书店双周畅销图书”和“新江厦书店双周书榜”则是其定期刊出的内容,虽说当今的宁波城里已经分布着众多大小书店,但我首先想去造访的便是这两家。 去冬的会后,我在宁波城中的老城隍庙品尝过富有地方特色的百叶裹肉和芝麻汤团后,便同与会的《书与人》杂志主编江树廉先生一起,步行到位于中山路的宁波市新华书店大楼。听说它是在1995年搬迁到此地的,并按类分解成为若干个专业书店。果不其然,我进去以后,便见到一楼有生活书店、少儿书店、教育书店、艺术书店、科技书店等指示牌,尽可按图索骥。 据熟悉内情的朋友讲,凡是用灯箱做店招的,均是市立各专业店,否则便是集体和个体性质的书店——可这“行业秘密”叫初来宁波的外地淘书客怎能看得出来?譬如说,我这次到达这书店不久,正待施展多年养成的淘书功夫,将店里的图书逐一过目,便听到了一片逐客声——原来书店所在的这一片区停电了,一时还供不上,营业员们便纷纷停业,外出的外出,关门的关门。我也就分辨不出哪位是在“灯箱店招”下工作的国营书店的店员,哪位是集体或个体书店的工作人员。反正我刚挑了一册书,便随人流遗憾地告别了这“书店城”,连二楼是什么模样也未知道。 今春我为《中国藏书通史》编纂事宜又至宁波,夜间同武汉大学谢灼华教授一起到江滨公园散步,为“甬州三桥”的灿烂夜景吸引,无意中踱步过桥,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坐落在中山东路301号的新江厦商城中一家书店的指示牌! 我乘电梯到楼上,发现这是一家规模可观的商场书店,或者说是“图书超市”。据说这家书店针对市新华书店业务而制定的经营策略是,积极同全国各家出版社建立“直销”联系,在店面里设立专柜。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