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向西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小文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情向西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中,作者丁小文首次公布了许多有关刘曼卿家世、婚姻、教育、宣传抗日、流沛生活等方面的史料,弥足珍贵。作者对刘曼卿进行了细化研究,致力于寻找刘曼卿一生准确的历史信息。如史料档案方面,找寻到刘曼卿去世的时间和原因,让专业的学术研究有了新史料;口述记录方面,找寻到刘曼卿的亲戚后人,让专业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了新内容;文艺作品方面,创作出刘曼卿不畏艰险、西行赴藏的历史场面,在绘画艺术为历史主题表达服务方面作出了新尝试。 作者简介 丁小文,研究馆员。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学专修科,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课程班。三十年来,八赴青藏高原体验生活,用图书、专题展览、电视专题片、学术论文、广播剧、油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研究“民国赴藏女使者”刘曼卿。2014年,所著图书改编成广播剧《雪域彩虹》,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个人画册《藏彝走廊》出版。 目录 序一 喜饶尼玛 序二 才旦卓噶 序三 丁小文 “我们的雍金来了!” 时局动荡 汉藏文化的启蒙教育 迁居大吉岭,赴北平读书 结束短暂婚姻,继续读书深造 关注藏地局势 担任会谈翻译 就职国民政府 融入南京新生活 情感抉择 申请赴藏考察 设计进藏路线 北上与母亲辞别 从上海出发,沿江西行 成都辞别父亲,真情打动刘文辉 走茶马古道 考察康定商情和宗教活动 康定城内寻访外祖母 往雅江,沿途考察土司制度 理塘的迁徙家庭 过毛垭坝草原 考察巴塘教育 芒康的邦达仓家族 获赴昌都通行证 历经艰险,到达昌都 在昌都交涉的日子 三十四天的焦急等待,终获西行 日夜兼程赶往拉萨 到达拉萨,静候谒见 会晤前的风雨 大昭寺谒佛 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晤 会见西藏地方高官 登上布达拉宫 刘曼卿与贡觉仲尼在拉萨会面 拜访龙厦·多吉次杰总司令 南京查寻刘曼卿的行踪 考察兵工厂和色拉寺 再次谒见十三世达赖喇嘛 南下,翻越喜马拉雅山岭 智过海关,回到上海 返回南京,受到国民政府褒奖 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宣传西藏 撰写《康藏轺征》 关注西康建省 投身抗日慰问活动 参加国民党四大和国难会议 申请赴康藏宣慰边民 丽江考察,接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复信 “香格里拉”的见证人 康藏战事后的民众生活 考察南京蒙藏学校 姐妹共勉话生活 《边疆教育》出版 悼念九世班禅 组织抗日慰问团,申请第三次入藏 再过加尔各答,扮“阿佳啦”北上 重返拉萨 会晤摄政和司伦 购置放映机 看大法会,宣传抗日 重见龙厦·多吉次杰 放映抗日爱国电影 重返清真寺 回访东奔法师 返回丽江,途中团员遇难 病中仍关心边地事务 关注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 成为永恒的传奇 刘曼卿生平纪年表 刘曼卿著作表 刘曼卿报道资料表 刘曼卿研究文献表 附录 附录一:刘曼卿赴藏所用经费清册 附录二:派赴西藏书记官刘曼卿、调查员 孔党江村经手赠送康藏各地长官 礼物附属表册 附录三:成都至拉萨路程表 附录四:云南至康藏间路程略表 后记 序言 喜饶尼玛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刘曼卿是一位在国民政府时期,就被人们形容为“五 百年不遇”的女中豪杰,话虽夸张,但也事出有因。她曾 经在所著《康藏轺征》一书中,谈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 “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真正和平统一”“都是中国领土 ,何分尔我”等言论,这段话明确地表达了西藏地方“不 亲英人,不背中央”的意愿。1992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 室发布的《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权威性 地引用了以上内容。2015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 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亦称刘曼卿是“当时 的中央政府代表”。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刘曼卿显然有着 其特殊且重要的历史影响。 今天,除少数历史学研究者外,对她的奇特身世和历 史贡献,知者甚少。我初涉藏族史,即为刘曼卿这一孱弱 女子的事迹所感动。为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民国时期在中 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做出过重 要贡献的女子,我于1990年就在《中国西藏》(冬季号) 上发表了《南京政府的女特使》一文,后又为其《康藏轺 征》再版写过导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也多次对学生谈到 刘曼卿其人其事,引起了诸多人的关注。1995年,本书作 者、江苏省委党校丁小文先生写了一篇名为《国民政府使 藏“女钦差”刘曼卿》的文章,随后又于2013年出版了《 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一书。我作为一直关 注刘曼卿其人其事的藏学研究者,感其热忱与执著,曾应 邀为该书写过序。此次,借中国藏学出版社推出《情向西 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之机,在原序基础上略加修改 增删,突出该书以下几点: 一、在民国赴藏专员研究史料方面有重要突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丁小文先生以图书馆员和藏 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继续通过数据库查寻钩沉大量刘曼 卿的历史资料,包括1930—1940年间,国民政府与西藏地 方之间来往的档案和报道,并进行深度收集和挖掘。其中 ,很多的史料内容是关于刘曼卿本人的专题报道。在本书 中,作者首次公布了许多有关刘曼卿家世、婚姻、教育、 宣传抗日、流沛生活等方面的史料,弥足珍贵。2018年初 ,作者在台湾“国史馆”解密档案中查找到刘曼卿去世的 时间等准确信息,以及她在上海治病、与妹妹刘曼云(又 名巴月照)第二次赴藏区、当时在重庆巴县蒙藏委员会工 作等信息。此外,作者还费心收集了较多1930—1940年间 媒体关于刘曼卿的图书、报纸原始资料,努力从散存的信 息碎片中查寻到更多的史料。这些史料让刘曼卿的形象有 血有肉、更加丰满,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资料。广大读者 包括研究者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并理解,年仅二十三岁的刘 曼卿能成为当时中央政府赴藏代表,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 人物,是不奇怪的。 二、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研究方面有新的开拓 近代,人们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认识,主要 是从1888年和1904年两次感天动地的抗英斗争中感知的。 学界对1912年后军阀混战的年代,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 态度却有不同看法。我们看到,民国初建,对西藏地方一 如既往,继续明确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英国人却 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极尽拉拢之能事,他也曾做过亲者痛仇 者快的事。但他到底对国家民族持何态度,与刘曼卿的对 话,也就是被记录在《康藏轺征》中那段文字是其政治态 度最清楚明确的表达。由此,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的态度 也因为十三世达赖喇嘛与刘的这段话而更加清晰化了。事 实证明,刘曼卿赴藏之行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交流是有成 效的,其有助于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汉藏民族关系,更利 于观察民国时期英国人侵略西藏的一些策略转变。正是因 为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上层政治态度的变化 ,英国人由原来赤裸裸的武装侵略转变为着力培植亲英势 力、策划和支持分裂势力进行“西藏独立”活动,并为以 后的西藏社会发展埋下了祸根。 刘曼卿认为:“英国对于西藏所抱的野心,至今已成 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历来用柔软的笼络手段,以博达赖喇 嘛的好感,而于文化上的侵略,尤不遗余力在拉萨地方” 。而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派员赴藏就是一项 具体措施。这个时期的刘曼卿成了当然人选。有人专门提 到“我们的政府,大概很知道除了女士以外,没有第二个 人再能胜任了,所以便派她充一位康藏调查专员,第二次 向康藏出发”。这话不一定准确,但亦可知其重要影响。 相关的史料内容,可以让我们了解刘曼卿其人,更重要的 是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当时西藏地方的情况,为今人研究 当时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拓宽了视野。 三、在藏族人民参加抗日救亡研究方面注入了新史料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包括西藏人民抗英斗争史的 内容,更体现了广大西藏僧俗民众在抗日救国斗争中的历 史担当。这也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历来有同仇敌忾、共抗外 辱、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本书通过刘曼 卿等人发起组织“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康藏民众 抗敌赴难宣传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等, 并亲赴拉萨宣传抗日及募集财物,高歌藏语版“义勇军进 行曲”等事迹,具体记录了刘曼卿、格桑泽仁等爱国人士 为抗日救国尽职尽力的行为。如“呈为恳再派赴康藏宣慰 边民捭使明了日寇暴行暨政府抗日真查以共卫国圉藉释西 顾之忧”的公函申请;“你们是中华民国的干城,中华民 族的卫士,中华民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血成 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 ……”等的抗日宣言;“自职团到藏与上下各界屡次接触 以后,颇引起官民之兴奋感动,各贵族官员亦多表示同情 。至于一般僧民,素未忘中国威德,自闻中日开战,莫不 祈求中国胜利,各寺曾自动诵经祈祷,自职团说明抗战必 胜之理由以后,尤多表示欣慰”等述职报告;又如在上海 参加各类抗日宣讲活动,并进行募捐;等等,都是重要的 历史资料。 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客观的时代定位 刘曼卿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并付诸实践,是一位真正 的巾帼英雄。她叙述赴藏曲折,阐释独特见解,追求宏伟 抱负,令时人为之一振。当时的舆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你所著的《康藏轺征》,也是你留下的未完成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我们用我们的努力来完成它 。曼卿啊!我们再用‘完成’两个字来纪念你。” 由于刘曼卿去世较早及抗战爆发等原因,人们对于她 的情况了解的不多,对她在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积极投入抗日活动的历史贡献知道的更少,甚至还有误 解。如有的人认为她只是一个“旅游者”“朝圣者”等等 。今天,本书通过刘曼卿赴藏的前因后果,准确定位其国 民政府赴藏女使者的身份。将她从西行康藏的个案中释放 出来,加以深入剖析,以求客观洞察民国初期的西藏事务 ,更加立体地展示民国时期西藏人民的生活与理念,从而 明晰民国时期的藏汉民族关系。 如此,刘曼卿作为近代汉藏民族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 ,积极维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因自不待言。是 故,继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南 京总统府)、南京美术馆、西藏博物馆后,2018年12月,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 办的“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将在 西藏文化博物馆举行。 今读此书,眼前仿佛仍见她“西赴康藏”“宣慰抗日 ”的纤弱身影,让人感慨万千。历史上具有爱国情怀的人 物都值得宣传,他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据悉,这五 年间,丁小文先生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利用绘画、图书 、展览、广播剧、电视专题片、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向社 会各界大力宣传刘曼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无疑,这不 仅仅是对刘曼卿个人的宣传,更是对历史上爱国人士的敬 意和纪念,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书即将出版,我相信一定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补 民国史研究之不足,进一步丰富我国民族史、边疆史研究 ,成为一部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传记。是为序。 2018年11月10日 导语 在近代民国政治活动中,刘曼卿当属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活动家。她三次奔赴藏区进行社会考察活动,作为由国民政府派往西藏的第一位女性视察员,为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的重新恢复,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丁小文著的《情向西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即是刘曼卿西行活动的传记。此书稿于2012年已由21世纪出版社以《国民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为书名出版。此次修订再版,核对并补充了书中所引历史档案资料的出处,订正或删除了原书中的不当之处,增加了作者近几年查找到的学界有关刘曼卿研究的新资料。 后记 我在修订本书过程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感受,特作 为后记内容。 我在1987年至今的三十一年时间里,曾八赴青藏高原 进行田野考察,川藏、青藏和滇藏公路留下了我对高原的 情;雀儿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留下了我对高原 的爱;纳木错、然乌湖、巴松错留下了我对高原的意。我 的心早已投入到青藏高原广阔的怀抱中。我对于青藏高原 的人文情感,远远重于对其他事物的情感。为了研究刘曼 卿其人其事,我与夫人走过不少刘曼卿当年走过的地方。 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康定、雅江 、理塘、邦达、江达、昌都、拉萨、墨竹工卡、大理、丽 江、中旬、木里、九龙等地。当然,印度加尔各答、大吉 岭和缅甸仰光等地,我们俩商定,日后若有时间,一定补 上。 我关注藏学,从业余到准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我有幸于2001年在第三届北京藏学研讨会上 见到了民国“格西”邢肃芝、喜饶尼玛和降边嘉措等藏学 名人;有幸于2012年在第五届北京藏学研讨会上见到了戈 尔斯坦、胡岩和陈践践等藏学界人士;也有幸结识了王川 、孙宏年和黄维忠三位博士;有幸找到了主人公的亲人, 格桑泽仁和刘曼云的儿子格桑耕噶先生、外孙女才旦卓噶 女士。他们提供了一些从来没有面世的照片,讲述了一些 未曾披露的具体情况。这些新考证为研究刘曼卿提供了珍 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不遗余力地运用所学专业技能,查找尘封已久的民 国文献资料。2008年在加拿大、2012年在芬兰,借两次参 加国际图联大会的机会,抽空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资料,居 然找到了为数不多但极其珍贵的旧时西藏照片。另外,ADA 同学,一位就读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数学与统计专业的 大学生,曾在十三岁少年时,与我们翻过唐古拉山口,她 也帮助收集、翻译了一些资料。我迫切地希望有更多的年 轻人学者参与研究。 我要特别感谢李继锋博士,这是一位喜欢用“原初的 历史画面揣度人心”的学者,他对本书撰写一直给予大力 帮助。还有,感谢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共江苏 省委宣传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报送,由笔者原著 改编的广播剧《雪域彩虹》荣获2014年度第十三届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 馆、西藏博物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南京总统府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南京美术馆对刘曼卿生平 事迹展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 出版社予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最后,是对中共江苏省委 党校的大力感谢,学校在人、财、物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 支持。学校原办公地就是民国中央政治学校旧址,一处特 别有古风气息的地方,多少时代岁月在此飘过。 刘曼卿生命定格于三十六岁芳龄,但精神长存。在这 个世上,有些人或许著作等身,身后却寂寂无闻,刘曼卿 仅因一本书,就名垂青史。可谓满天繁星,不如一轮明月 。 大家一起关注研究,可能只是开始,也许未来会有更 多的“卿粉”出现,他们汇集文学、影视、绘画、电影、 微博、游戏等艺术形式,让刘曼卿的英绩与英名,继续发 扬光大。 丁小文 2018年7月22日 精彩页 4 迁居大吉岭,赴北平读书 转眼刘曼卿在学校读书已近一年,藏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父亲仍在驻藏衙门看护大门、整理资料,基本无其他事可做。因为他被顽固的西藏分裂分子定为“坚定的亲汉派”,上了黑名单,常常受到骚扰。1915年8月,在拉萨的住所也被焚毁,一家六口(哥哥已成家)被逼得走投无路,实在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得离开家乡,举家南下迁居到印度大吉岭。 印度语“大吉岭”的意思是“喇嘛教雷神”,大吉岭又被称为“金刚之洲”,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2134米,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也是印度与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交汇的地方。它以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和出产红茶闻名于世。在晴朗的日子,往东北方向望去,可以看见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南侧山脉。站在老虎岭附近,还能看到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八千五百一十六米)、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八千五百九十一米)。这些高耸云端、终年积雪的山峰,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非常雄伟壮观。由于大吉岭海拔高,又位于避风的山坡,夏季凉爽宜人,一直是印度著名的避暑胜地。 在大吉岭安顿下来后,一向以舞文弄墨、翻译见长的刘华轩没了生计,只好恪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传统,在大吉岭开设了一家川味小饭店,靠经营小饭店为生。生意时好时坏,生活充满了艰辛。 对于刘曼卿而言,在大吉岭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她少年时期最为顽皮、最为开心的一段日子。 一开始,小饭店需要人手帮忙。母亲有时就叫女儿管管钱、洗洗碗、择择菜,但调皮的刘曼卿却时常拿小饭店钱箱里的印度银币去街边的马戏团坐转轮车。母亲打她,她就往嫂子身后躲。她不但自己贪玩,还不时地邀请邻家小朋友一起玩,时间一长,她就成了“孩子王”,整天都有许多小朋友围着她转。 当然,逐渐懂事的刘曼卿,有时也做些摆摊卖咸花生和印度花茶的小生意,努力挣些钱补贴家用。 这种本钱小利润低的小买卖,虽然也会给小小的刘曼卿带来成功的喜悦,但这并不是刘曼卿真正的内心向往。事实上,她是一个懂得思考、向往生活的少年。她始终怀念在拉萨汉藏文学校读书时的情景,时不时地会拿出昔日的课本翻一翻。这些,父母都看在眼里。 深知女儿喜欢上学的父母,在家中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后,又将刘曼卿送到一所印度教会学校学习藏语和英语。 这类教会学校校规非常严格,不仅对学生有成绩要求,还对学生有很高的礼仪要求。教会学校中女生居多,女生们都穿校服剪短发,素颜上学。在教会学校里,刘曼卿不但藏语学得好,英语也学得好,还经常用英语与校内的西方传教士交流,学到了不少基督教的礼仪习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说她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夏天晚上纳凉时,刘曼卿和妹妹常常围坐在父母身边,你一句,我一句地问这问那: 阿爸啦,为什么这里的肉没有肉味,只有咖喱味,难道咖喱比肉重要,比肉还好吗? 阿爸啦,这里的天太热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回拉萨啊?那里才凉快呢。 这里离拉萨到底有多远?我们还回去吗?什么时候回拉萨? …… 一家人在海外漂泊的两年时间里,多次谈起这些话题,他们对家乡更思念了。 有一天,姐妹俩异口同声地请求父母亲带她们回拉萨看一看。 望着两个可爱的女儿,刘华轩和妻子答应说,如果有机会一定带她们回拉萨。 时间到了1918年,国内局势已经稳定,刘华轩决定送儿子刘得昌一家赴北平经商,自食其力。这样,全家六口人由印度经香港转道回国,一路辗转来到北平,在东城区一带住下。 P15-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