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夜光杯》“五颜六色”专栏作家。当过教师,做过记者,现经商,涉足旅游、茶馆、教育、地产等领域。
为人以“经学驾唐宋而上,其人在儒侠之间”一联自勉,处事以“三流人物”自励:“一流实业、一流文章、一流人品。”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著有《食色之惑》《上海市井》《上海生意经》《上海腔调》,多篇文章被《读者》《报刊文摘》选登,甚至成为《读者》的卷首语。
文章特色:以幽默获得老百姓拍手,以睿智获得小白领点赞,以文笔广为读书人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市井(第2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大伟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大伟,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夜光杯》“五颜六色”专栏作家。当过教师,做过记者,现经商,涉足旅游、茶馆、教育、地产等领域。 为人以“经学驾唐宋而上,其人在儒侠之间”一联自勉,处事以“三流人物”自励:“一流实业、一流文章、一流人品。”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著有《食色之惑》《上海市井》《上海生意经》《上海腔调》,多篇文章被《读者》《报刊文摘》选登,甚至成为《读者》的卷首语。 文章特色:以幽默获得老百姓拍手,以睿智获得小白领点赞,以文笔广为读书人欣赏。 目录 自序 市井 拓(te)便宜 “拉讲” 请客 老上海的糯米性格 上海第一戆 上海格言有点儿“黑” 上海话的过敏源 上海的人情味 上海门槛经 上海人的利益观 做上海人的常识 美食 草鸡蛋鉴别法 夏天大麦茶 喝酒 红烧圈子 三年老鸭 说蟹 蟹的贬喻 猪耳朵 上海面 上海的西北面条 阳春面 浇头 男女 比如张培 记忆里的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的细节密码 金白领女性为何多 残酷的旗袍 艳名嫩娘 上海的灵魂人物 上海男人的密码 上海丈夫 背心 朋友 带绰号的朋友 “群”众生活 人以“群”分 同学群 姓“黄”的朋友们 开坏“点赞” 散步“聊”法 嗲文章 世道 狗年说狗 面 拗造型的道具:文化 让心 “大隐于市”的书房 胡老板的治心术 汉字误读 上海休闲 涮医生 听医生说人话 中秋的礼品 性情 六十以后 减肥好比刀削面 穷人思维 学会当穷人 有钱的烦恼 语言:馒头变三明治 鞋子 一字禅 英式段子 英国,傻瓜式的智慧 英国:保守的利润 忆.旧 老街坊 ——老邻居琐忆之一 “马勒公寓” ——老邻居琐忆之二 金邻居 欣赏外滩 漫画大杨浦 童谣之趣:胡说八道 称呼大兴得很 解读黄包车 怀念有点钱的日子 精彩页 过去山东人叫拉呱,现在上海人叫拉讲,拉讲好比拉面,要扯得远,越远越“有劲”。 北方人是高手,奥拓的后窗贴着豪言壮语:“别看我的个子小,我的大哥叫奥迪。”奥拓与奥迪,天之涯、海之角,远开八只脚,浑身不搭界。其间距离,大于“王七的弟弟——王八”,兄弟俩。 上海退休阿姨兜马路,恰遇老同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忽然飘下毛毛雨,甲拉着乙:“走,到车上去讲。”因为上海70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车,免费。啥叫“拉讲”?拉着就讲!拉讲有点像评弹里的“外插花”,偏离主题,及时应景。这几天雾霾很重,早晨赶路,高架封路,到处堵车,待在车里手机聊天。北京传过话:“哥,我在天安门广场看不到毛爷爷。”上海回话:“兄弟拿出百元人民币,看不到毛爷爷啦。”北京人关心政治,上海人关心经济,凑成双城剧的标题:政治经济学。 拉讲的特征:夸张荒诞;结果:引爆笑声。朋友孩子的百日宴,推杯换盏,渐入高潮,朋友忽然站起来,举杯感言:“一秒前,爸爸的儿子;一秒后,儿子的爸爸。” 我也开连锁茶馆,本钱源自我开的李大伟家教,家教的祖师爷是孔子,他之所以傲王侯、能自立,因为有学费收益,雅称“束惰”(腊肉:实物货币,免得周游列国不断换外币而跌价),他传授的课程多达六门,礼、乐、书、射、御、数,前三门是学术传承,后三门是高职技能,故称“六艺”。我的茶馆取名六艺茶馆,也算饮水思源,同时点明传承有序,扯虎皮、作大旗。茶馆是微社会,三教九流熙熙攘攘,社会闲杂人员是常客。一次搓麻将的三缺一,约在茶馆大堂等,闲极无聊,开涮美女经理:“阿拉嘛,既是人精,也是人渣,五毒俱全:吃喝赌嫖偷,捺老板居然叫六艺,册那,手艺比阿拉还多一门,捺老板流氓做得比阿拉大!”当然寻开心,这就叫拉讲。 上海话里,瞎、喝同音,读he,两个“独龙眼”喝酒,甲劝酒:依先喝(瞎);乙推开:侬先喝。甲说:格么依喝(瞎)一半;乙说:要么侬也喝一半。甲急了:“格么讲,侬我全喝(瞎)啦。”双独龙!拉讲又叫瞎讲。 一次在潮州酒家请朋友一家喝早茶,既当早餐,也当午餐,总价很低,腔调很好。朋友的孩子未满周岁,自然不能沾咸味,于是要求来一碗粥,服务小姐说:一锅起算。我说:行!报价:150元一锅。早茶精致,一锅不过一汤碗,居然150元?小姐解释:“水不同。”“什么水”?“依云矿泉水”,法国的。我说:照此逻辑拉讲,应该一万五一锅,理由:法国快递,即时送达。 时下请依吃饭,等于请依吃药。首先,菜,不仅是农业产品,而且是农药产品;其次,油,未必头漕,往往几潜之余,甚至地沟油,不知第几潜。好比二婚、三婚之后的万人骑。从某种意义上讲,赴宴,就是敷衍。所以我吃请,不在乎吃,而在乎听,在座的要会拉讲。有次去会馆吃请,标准:两千元一位。我因惊诧而失口:“两千元,怎么吃?”言外之意:怎么消费得了?对面的大块头开始拉讲:一对一,喂着吃! 先上几道冷幽默,相当于冷盆:“你知道熊瞎子的娘是咋死的?崩(笨)死的!你知道猪八戒的二姨咋死的?愁(丑)死的!”一问一答,自问自答。渐渐地,喝高了,拉讲变成瞎讲,牛皮越吹越大,买卖也越吹越大:“给地球贴瓷砖,给飞机挂倒挡,给蚊子戴避孕套……”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888包间,海鲜席变牛蛙宴了——牛皮哄哄集中营。 拉讲的最佳空间:包房里、餐桌上。宴席的最高境界:不求好吃,但要好听。我的赴宴必备:可以不带嘴巴,不能不带耳朵。宴席最忌大堂里,再精彩的拉讲,也散架了,好比一桶啤酒倒在一缸水里。尤其婚礼,都是婚庆主持程式化的胡说八道,听不清朋友间的拉讲。参加婚礼,最佳姿势:装聋作哑;最佳方式:迟到早退。 拉讲,与段子似是而非,与“三句半”则异曲同工:“充军到边防,见舅如见娘,两人同落泪——三行”,应该四行泪,其中一位独眼龙。换一种说法:“四官端正”,比五官缺一官,这就叫“拉讲”。P10-11 导语 《做上海人的常识》、《美食》、《草鸡蛋鉴别法》、《夏天大麦茶》、《喝酒》、《红烧圈子》、《三年老鸭》、《说蟹》、《蟹的贬喻》、《猪耳朵》、《上海面》、《上海的西北面条》……《上海市井(第2辑)》是作者李大伟在《新民晚报》的专栏文章的结集,以一个上海男人的视角,描绘这个纷繁俗世。 序言 在我,《上海市井》不是第一本书,却是冠以“ 上海”两字的第一部,之后,不紧不慢,狗尾续貂地 结集出版了《上海生意经》《上海腔调》,今天又有 了系列的第四本——《上海市井》第二辑,瓜熟蒂落 ,脱胎而出。前一本《上海市井》就成为第一辑了, 上海话:顶了杠头上! 《上海市井》第一辑出版于2006年,一晃十二年 过去了,不堪回首。第一辑的《上海市井》,定格于 大杨浦,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无 忧无虑地从黑白照片到黑白电视的时代,那是个有阶 层、无阶级的时代,我记不住有菜少肉、有米少油, 只有旧衣服,很少新衣服的短缺时代的不幸,只记住 穷开心的日子:上课看窗外,下课在野外。只记得没 有考试、没有作业,更没有刷题、重复练戆,也没有 学到今天不曾用过的知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 喜欢学的东西,这样的童年是快乐的,所以忍不住一 点一滴、一笔一画镌刻在方格纸上,成就了《上海市 井》第一辑,是上海版的《小屁孩的日记》,是顽童 成长记。 出版第一辑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鞍山六村,迁 入高尚地段,但我忘不了大杨浦,所以在离鞍山六村 一箭之遥的江浦路上,开了一家器宇轩昂的六艺茶馆 。为什么开茶馆,而不是咖啡馆?咖啡馆是上只角的 ,是淮海路的,不属于我。茶馆才属于中国,属于大 杨浦,属于平头百姓。开茶馆不赚钱,但我从未想过 关门,因为茶馆老百姓进得来,隔壁邻居进得来,这 个地段也方便有绰号、有缺点、有不良嗜好的朋友来 往,我可以在此喝茶、采风,感受世俗的率真。 对面蒋家浜里的混混,偶尔也衣帽端正地到我茶 馆,因为女经理很漂亮,他们对着女经理虚张声势地 感慨道:“僚老板流氓做得大呃!”“啥意思?”“ 阿拉‘头上生疮、脚底淌脓’,做人算得上坏到底了 ”,说着张开五指,一一扳屈手指,“依看:吃、喝 、嫖、赌,即便再加上偷,也不过五毒俱全,僚老板 号称t六艺,。,’经理指着他们笑着说:“呶呶, 没有文化了伐。”蒋家浜的马上截断:“哎、哎、哎 ,阿拉懂呃,网上查过了,孔夫子的六个才艺,就是 六只混饭吃的生活(沪语:本事)呀。”自从有了互 联网,知识唾手可得,连流氓也很文化,知识不再奇 货可居,学富五车成为多余,大学生武功废掉,真可 怕。这样的朋友才有真性情,不藏不掖,襟怀坦荡。 在那里,我可以推杯换盏、杯盘狼藉地喝酒聊天:“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诗酒文章才有性情,才 有趣味,才有“同臭同趣味”的读者。这样的读者越 多,我越兴奋,吃瓜群众夸道:“阿Q真能干。”阿Q 干得更起劲。 每个人心中,往往落满昔日尘埃,日常琐事,文 学描写苦难,对象往往是民间、市井,而不是庙堂。 社会是金字塔,底部永远是最大的,这样的读者也是 最多的,知音也最多。我的文艺观:为吃瓜群众写作 ,写社会底层的角角落落,写社会底层的喜怒哀乐, 与底层社会同起博、共心跳。 所以,我从不去曾经的法租界、会所式的文学场 所,那个地段是名利场——解放前出流氓、贩鸦片、 卖大腿,充满了利益熏心的利;今天是“长巾披肩宽 檐帽’’的仕女们发嗲的地方,充满了浮世虚名的名 ,怎么成了文学场所?场所怎么成了会所,会所就脱 离人民、脱离市井,脱离了文学的苦难本色,充其量 是借文学拗造型的舞台。上世纪90年代流行联语式的 招商口号:“商业搭台,文艺唱戏”,这不是二奶小 三的角色吗?丘耻之,在下亦耻之。文学永远是普罗 大众的,不是象牙塔里的工艺品 我这个人还保持了老山东的侉子味:有点直、有 点傻,不会装。看见长巾披肩宽檐帽的,侧目以视, 嗤之以鼻:“帽子党”。咖啡店里有,茶馆店里无。 在茶馆里,我可以隐入市井,与本色在一起,混同一 个普通老百姓。茶馆使我的文章有烟火气,无烟霞气 ,我的文章就是在六艺茶馆一篇篇拟就,经过一段时 间沉淀,再在书房里精雕细琢,加点儿书卷气的雅、 灵光一闪的噱,勾兑成雅俗共赏的李氏随笔,然后刊 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我在其中有个个人专栏 :五颜六色,一写快二十年了。因为我不耻于俗,所 以永远浸泡在市俗场景里,用老朽的文艺观来说:下 基层,有生活。这要感谢大杨浦的六艺茶馆,还要感 谢三教九流的朋友们,尤其七歪八斜的大杨浦的朋友 们。 十二年过去了,我的文章依旧写市井琐事,如果 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除了“放噱头、讲故事、寻开心 ”,还镶嵌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上海话做人的“软硬 筋”。用学术语言概括:比第一辑深刻了。用读者的 语言表述:比第一辑醇厚了。用朋友的话来说:要学 做人,尤其上海人,请读迭呃“胖友”的随笔,那里 充满了人情世故的细节;尤其新上海人,这是一本“ 上海化”的“悦读”教材,值得新上海人睡前翻翻, 但饭前“忌”读,喷饭!当心呛着,它不仅仅是开胃 点心。 相比《上海市井》第一辑,多了些世故,持笔者 好像长胡子了,毕竟持笔者也虚长了十二岁。又到了 本命年,但这只狗,比前只狗,狡猾多了,这也反映 在第二辑中,除了噱,还有些诡异,这就是文章的深 度。 2018年8月3日 内容推荐 《上海市井(第2辑)》作者李大伟,长期混迹于生意场上,到十六铺进过蔬菜,同济大学门口卖过西瓜,泰山底下开过饭店……生意之外,还恋文成癖,在《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写散文随笔,野路子门派,嘻笑怒骂,自成一格。本书是作者在《新民晚报》的专栏文章的结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