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十六计全解(精)
分类
作者 李明宇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法奇书,集兵家诡道之大成的智慧宝典,共收录三十六个计谋。自问世以来,其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的智慧源泉。
李明宇编著的这本《三十六计全解》以“三十六计”为纲,总领古今经典谋略,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使读者能够既深刻又生动地理解该名著。
作者简介
李明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劳动保障报》记者,文笔精炼,语言生动,曾在媒体上大量发表文章,并有专著问世。
目录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序言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
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一般而言,人
们都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事
实上,很多军事谋略与思想都来自对这两部不朽著
作的阐发。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来源于南北朝,《南齐
书·王敬则传》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此处的“檀公”,即是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
事家檀道济。此后,便有了人们常说的“三十六计
走为上”,意思是如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应当
趁早脱身,保存实力,尽可能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而《三十六计》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已无从考
证。据相关资料记载,1941年,在甘肃邠州(今陕
西邰县)一处旧书摊上,一本注有“秘本兵法”的
抄本被人发现,这就是今天广大读者所看到的《三
十六计》最早版本。
从兵书的角度而言,《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
有规律可循的,诸如国力的强弱,兵将的选择,对
敌方情况的了解,以及战争工事的准备,这些因素
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临阵作战、短兵相接时,
将帅对战场形式的把握与判断,运用恰当的诡诈之
术主导局势走向,使之反败为胜,这就是《三十六
计》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三十六计》具有浓厚的华夏文明的人文气息
。全书共有六套计,每套计又分为六计,共三十六
计,每计名称用通俗易懂的成语来命名。其中,每
计名称后的解说,均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
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
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富有朴
素的军事辩证法色彩。《三十六计》用途之广博达
于社会、军事,乃至人生的各个层面,在这一点上
,即使《孙子兵法》也难以企及,故古书上称:“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本书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在原著文
言文的基础上,保留古文原语、按语的内容,并加
以翻译,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计谋运用实例加以穿插
评点,同时对计谋运用的条件和精髓加以详细精练
的阐述,全面介绍了谋略的来源、精确含义、运用
之妙和计谋心得。
在各行各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形势越来
越严酷的今天,不管我们在哪个行业,从事哪种工
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谋划才能。而这本《三+六计
全解》内容丰富、注解详尽、案例精彩、方法实用
,不失为你奋斗之路上的智囊宝典。
导语
李明宇编著的这本《三十六计全解》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在原著文言文的基础上,保留古文原语、按语的内容,并加以翻译,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计谋运用实例加以穿插评点,同时,对计谋运用的条件和精髓加以详细精练的阐述,全面介绍了谋略的来源、含义、运用之妙和计谋心得。
精彩页
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方面,它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另一方面,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战争本身,当时的政治格局可以说因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变化,直到两百年后的隋朝才重新进入统一的时代。
千百年来,人们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耳熟能详,苻坚的狂傲自大和谢安的镇定,也成为百谈不倦的故事。
淝水之战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前秦军队有近百万之众,反而被不足十万的东晋军队打败,并且指挥这场战争的还是当时前秦赫赫有名的明君苻坚,他率领手下的部队东征西讨,统一了整个北方。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东晋对前秦的胜利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胜利,是历史开的一个小玩笑。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东晋的胜利是否真的具有偶然性呢?前秦苻坚因何而败?要想探讨这场偶然性战争结局背后的必然性,还得从头说起。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统领着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称帝建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其间,苻坚统治的前秦曾先后灭掉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且势力不断扩张,占据了长江以北和汉水上游的地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由此,苻坚踌躇满志,想一鼓作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吞并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中国。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禁卫军三万,共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进军建康,另外,梓潼太守也奉命率领水师七万从巴蜀顺江而下。据史载,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也得意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大敌当前,东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东晋内部也意见不一,最后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赢得了上风,决定奋起抵抗。谢安还因此举荐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先锋。当时的东晋兵力不足,战斗力最强的是八万“北府兵”,全部被派到第一线,迎击秦军主力。另外还有两支部队,一是胡彬率领的五千人的水军前往战略要地寿阳增援,另一支是江州刺史桓冲率领的十万晋军防守在长江中游,阻止前秦由巴蜀顺江东下。
十月十八日,苻坚之弟苻融率领前秦先锋部队攻占寿阳,奉命前往支援的胡彬还没到就得到寿阳沦陷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等待与大军会合。苻融又继续攻打硖石,派部将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固守硖石,很快便粮草用尽,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士兵被前秦捉住,求援信落到了苻融的手中。这样,晋军兵少缺粮的信息很快就被前秦掌握得清清楚楚。
得知了这个情况后,苻坚决定速战速决,以防晋军逃跑或固守不出,损耗前秦军队的实力。于是苻坚将大军留在项城,率领八干骑兵赶往寿阳。
苻坚到了寿阳后,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劝降,希望能兵不血刃地令东晋屈服。心向晋室的朱序一到晋营,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将前秦军队的情况全部提供给谢石,并与谢石交换了作战的意见。原来,谢石认为前秦军实力强大,准备坚守不战,以持久战拖垮敌人后再伺机反攻,这是军事谋略上的“先守后攻”“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朱序却提出了相反的建议:前秦军队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大多是由被前秦征服的各个少数民族组成,与前秦士兵还没有融为一体。并且这么庞大的部队还在行进中,难免有些首尾不继,如果等到集中在一起,恐怕晋军难以抵御。现在可以说是最佳时机,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狠狠地挫一下他们的锐气,对以后的交战是非常有益的。谢石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决定听从朱序的意见,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部将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夜渡洛涧,袭击前秦洛涧大营,拉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进攻之前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前秦军阵的后面,切断了前秦军的后路,自己强渡洛涧,猛攻前秦阵营。措手不及的前秦军腹背受敌,惊慌失措,没有抵抗多久就溃不成军,主将战死,官兵如鸟兽般四散逃命,一万五千人在此战中丧生。
洛涧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于是水陆兼程,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驻寿阳的前秦军隔水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察看晋军,只见晋军布阵齐整,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被他当成了晋兵,不由得有些心惊胆战,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P8-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