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亮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亮,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编著11部,译著5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研究论文、评论和译文2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30余篇。 后记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 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南京大学积极响应这 一号召,在现有通识课程体系中专门增加了中华传 统文化模块,以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人 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过程。作为南京大学通识教 育的排头兵,南京大学哲学系迅速行动,成立以张 亮教授为负责人的建设团队,开发“走近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慕课,并于2017年9月10日在中国大学 MOOC平台顺利上线,第一次授课选修人数即超过 10000人次,反响热烈。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系根据“走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脚本编写而成。读本由张 亮教授、胡星铭副教授、邵佳德助理研究员、陈琳 副教授、郭明姬讲师共同创作完成,郭明姬讲师协 助张亮教授进行了统稿工作。在慕课创作和读本创 作过程中,助教团队成员张顺、张雪峰、刘翰林、 赵立、王钰涵发挥了积极作用,张雪峰还承担了部 分文献查核、文字校对工作。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和读本的创作 得到南京大学王志林教授,南京大学教务处邵进研 究员、蔡颖蔚副处长,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王守仁教授、施林淼博士、宋晓青老师等领导、同 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致谢忱!《走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出版得到南京大学出版 社金鑫荣社长、施敏博士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张亮 2018年1月 目录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人论中国传统文化 附录 习近平论传统文化(摘编) 第七节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节 精忠报国 第十一节 以民为本 第十二节 天下大同 第十三节 勤俭廉政 第十四节 舍生取义 第十五节 仁爱孝悌 第十六节 和而不同 第十七节 敬业乐群 第十八节 诚实守信 第十九节 自强不息 第二十节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节 尊师重道 后记 精彩页 那么从个人角度而言,应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理念呢?我们从历史传统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应该对师者师道保有崇敬之心。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师者具有崇高的地位,“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抱朴子·勤求》)。由此可见,对于师长,至少要比照侍奉父母的恭敬心来对待。宋代大儒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告诉我们古人对待师长是何等恭敬。 其次,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当在种种细节中表现尊师之道。东汉末年的魏昭意图拜到郭泰门下,在其左右供给洒扫。后来郭泰身体欠安,命魏昭煮粥,魏昭做好后呈给郭泰,不料郭泰将杯扔在地上,说:“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魏昭另做呈上,郭泰又不满意。如是三次魏昭始终没有难看的脸色,郭泰看了说:“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魏昭的故事提醒我们尊师之道不是体现在口号里,而是要在日常实际行动中自然流露,洒扫庭院、煮粥侍病而不见色难,这背后不正是学生尊师重道的拳拳情意吗? 第三,给予教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古代也是学生的义务之一。《论语》就记载孔子收徒时要收取“束惰”(即肉干)作为奉赠的礼物或学费,可见这可能是当时普遍的礼仪。当然,孔子仍是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否则他也不会有颜回、原宪、子路等寒门出身的学生。然而到了当代社会,却有一些师生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进行不正当的利益交换,这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有云泥之别。 第四,师与道从理想层面说应该是统一的,师者自身的表率以及传授的知识都是道的体现,因此尊师与重道理论上也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对师者的要求和对大道的诠释是有所易动的,而且师者的素质会因人而异,因此可能出现师与道不能统一的矛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应当以崇道为准,西谚有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韩愈则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弟子的见解有时超过老师,对于真理的坚守虽然可能不同于某个具体老师的意见,但却在更广泛意义上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 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和实践方式在当下社会必然面临全新的课题。当下社会,有人说,现在的老师不值得尊敬,“大学教授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大学教授学者”;而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有保留地教学,在业余时间通过“家教”去为孩子补课挣钱,让许多家长敢怒不敢言。此外,教师节学生给教师送礼的风气日盛,昔日的师生关系被喻为最纯洁、最高尚、最无私的关系,但如今日益功利化、商业化。教师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都有缺失,为人师者道德失范的案例屡有发生。 与此同时,在追求平等自由的现代教育环境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方面,老师的权威性也受到挑战。有大学校长称,在现今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产业化浪潮下,师生关系退化。在很多学院,学生成了“顾客”,学校成了“供应商”。为了吸纳有能力且愿意缴付高昂学费的家庭,学校把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奉为圭臬。老师顾及自己的“学生评分”,甚至不愿纠正或引导学生的不良行径,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策略,学生也因为老师的冷漠而愈加不满,就这样恶性循环永无止境。学生殴打教师、家长辱骂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教师是高危职业”的论调。 可见,除了发扬传统、以史为鉴,我们在当前弘扬尊师重道的理念必须要有新的作为。首先在教育中要重视德育与技术的平衡,要警惕实用主义和工具价值将教育效果指标化、工具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将师生的关系异化为短视的功利主义模式,一切以升学率、就业率等为标尺,使得尊师的传统慢慢淡化。因此教育仍应强调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一方面师者教学不应忽视学生的人文涵养,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意识到尊师是基本的道德。 其次,教育应注意克服物质享乐的价值取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不仅使得教育过程中学生以就业率、回报率衡量教学专业和水准,也使得不少教师出现了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腐败等现象,这进一步损害了整个教师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习总书记曾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中,师者必须首先有所坚守,做出表率,方能担起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声誉。 P168-170 导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但是,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何以千古不绝?其中又蕴藏了哪些瑰宝精华?几经沉浮,几度沧桑,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它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张亮主编的这本《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着重解答这些问题。 内容推荐 张亮主编的这本《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基本理论”“核心理念”两篇,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等内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