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章 伟大的罗马帝国 第2章 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3章 基督教的黎明 第4章 君士坦丁大帝 第5章 蛮族入侵 第6章 法兰克人崛起 第7章 查理曼大帝 第8章 诺曼人入侵 第9章 封建主义与修道主义 第10章 授职权问题 第11章 早期的十字军东征 第12章 腓力二世时代的法兰西王国 第13章 君权和教权 第14章 中世纪的文化和教会组织 第15章 中世纪的信仰 第16章 两位明君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 第17章 百年战争 第18章 中世纪的西班牙 第19章 中世纪后期的中欧和北欧 第20章 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 第21章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22章 大航海时代 第23章 文艺复兴 专有名词中外对照
精彩页 第1节 古罗马的贸易线路 地中海曾经是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现在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满载谷物的船只从西班牙抵达埃及,供应世界中心c的市场。罗马帝国正如今天的英国,国内谷物种植无法满足本国人口的需要。于是,满载生活必需品的舰队与满载东方奢侈品—丝绸、珠宝、香水的帆船,从锡兰、印度到达红海之滨,然后由骆驼商队运抵亚历山大港。 除地中海外,其他贸易线路像蜘蛛网一样相互交错,形成一张巨大的陆路网,使罗马帝国的每一部分,无论远近都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沿途每六英里设置一个驿站,提供四十多匹马。往返于首都、携带重要消息的信差,可在任一驿站更换马匹,从而一路风驰电掣,保证消息及时送达。 历经19个世纪车流的碾压,罗马的交通道路至今还保持完好,仍在使用,可以想象当时的道路修筑得多么坚固。道路夯实坚固的秘密正是罗马缔造者的伟大之处,他秉持一个理念:任何手工制品不应只存世几年或人的一生,而应该像罗马城一样,他相信是永恒。 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宣称他接收的罗马是一座砖城,但他留下的却是一座大理石城。后世之君就像奥古斯都一样热爱建筑。罗马帝国的遗迹至今依然随处可寻—大排水沟、广场、公共浴场、庄严的柱廊……罗马有著名的罗马竞技场,它目睹了无数角斗士的搏斗与死亡;其他地方如法国南部城市尼姆的小型圆形竞技场;西班牙塞戈维亚的排水沟;英格兰的浴场,还有一个小镇以该浴场命名;罗马帝国边界矗立的高墙。这些建筑工程无一不是出自天才设计师—奥古斯都之手。奥古斯都大胆规划,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耗费巨资和人力。 参观过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的人都知道哈德良长城,它高二十英尺,宽七英尺。建造该长城的目的是抵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入侵,保卫北方的领土。敌人一旦冲上城墙,就会发现面前还有布满尖矛的壕沟。驻守的士兵们以火光为信号,沿着绵延七十英里的长城,通过各个塔楼传递增援的消息。为了让这里固若金汤,罗马帝国不惜动用大量人力。 在中欧的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罗马帝国修筑了同样的防御工事。这些河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们既是罗马帝国第三条重要的贸易线路,也是连接中世纪与近代的桥梁。铁路改变了欧洲的面貌,荒芜之地变成繁荣的工业中心:铁路环绕矿区、港口,穿越隧道,遍布欧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世界没有铁路的样子。在罗马帝国时代,隔海的邻国之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河运成为最早的交通方式。莱茵河向西北流,多瑙河向东南流;它们的流速不急不缓,适合航行,自然成为中欧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是罗马帝国和蛮族之间的天然屏障。 雄伟的边界墙把莱茵河和多瑙河的源头连接起来,并在每一个易攻之处建造坚固的要塞。英明的罗马皇帝希望以此守住罗马文明,防止蛮族染指。 奥古斯都警告他的继任者,要满足于现有疆域,开疆拓土会削弱帝国的实力。数个世纪之后的人们都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若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会像橡皮筋一样突然断裂,戛然而止,而罗马帝国时代的普通人相信罗马的版图可以无限扩大。 罗马的军队自豪地宣称“罗马的旗帜永不降落”。如果有蛮族渡过多瑙河,袭击要塞的前哨,罗马军队不仅要实施相应的报复,惩罚他们,而且要征服蛮族的领地,扩大罗马的疆域。如果征服的领地是沼泽和森林,罗马人就弃之不取;如果是牧场和良田,则必取之。很多罗马人离开喧嚣拥挤的意大利,涌向这些地方建立殖民地。商人也加快了步伐。因为没有河流、山川、大海等天然屏障保护征服的土地和移民,所以罗马政府的负担无形中增加了,比如征服多瑙河北部富饶的达契亚,当时虽然显著增加了罗马的国土面积,却成为罗马未来灭亡的根源。 P2-6 导语 《中世纪欧洲》是理查·威廉·丘奇“中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出版后数十年内,被译成法、丹、瑞、波、西、葡、俄、德等十多个语种,在欧美广泛传播。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华沙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数百所世界名校珍藏。讲述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千年历史。从宏观上看,蛮族入侵、黑暗时代、民族大迁徙、查理曼大帝时代、教皇与教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盛衰、东罗马帝国的兴亡、十字军东征、百年战争、意大利大分裂、西班牙崛起、法兰西王国勃兴、美第奇门阀政治、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从微观上看,列国争霸、君权与教权的斗争、佛兰德斯纺织业对百年战争爆发的影响,讲述细致,观点新颖,开实验主义史学的风气之先。 序言 中世纪欧洲史题材宏大,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 ,必须进行大幅压缩或删减,但这种做法看似有些鲁 莽。 在我之前,许多人做过类似的尝试,如J.H.罗宾 逊所著《西欧史概述》,瑞文顿出版社面向学生推出 的《欧洲史纪》,克拉伦登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欧洲 史》等。 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和借鉴了许多人的著 作和观点。在此,我想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其 中包括家庭大学丛书系列中H.W.D.戴维斯先生对中世 纪历史所作的精彩综述。尽管众多权威涉足这一领域 ,但我认为这本书可以称为“删减”类历史书籍的开 拓者,尽管“删减”的做法有些冒险,但我相信是合 理的。 我创作的初衷不是要罗列大量历史事实,而是希 望让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让对历史一 无所知的人们通过阅读此书,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生 活、社会的阶级状态以及哲学家们的不同思想和固有 偏见。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由于篇幅有限,必 须删减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做的确有些遗憾。 但遗憾的同时,我希望可以真实再现历史、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如果这本书能获得成功,我首先感谢亨 利·奥斯本·泰勒先生,他的作品《中世纪思想(全 二卷)》是我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其次,我感谢我 书中提到的所有作者、著作和研究成果。没有他们, 我的书难以完成,更不用说和读者见面了。 理查·威廉·丘奇
内容推荐 《中世纪欧洲》是理查·威廉·丘奇“中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影响范围和阅读群体极大,极具传承性的一部。本书讲述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千年历史:蛮族入侵、黑暗时代、民族大迁徙、查理曼大帝时代、教皇与教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盛衰、东罗马帝国的兴亡、十字军东征、百年战争、意大利大分裂、西班牙崛起、法兰西王国勃兴、美第奇门阀政治、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言有尽而意无穷开实验主义史学风气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