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马克·E.威廉姆斯(Mark E.Williams),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系老年医学教授,被全球同倍评为最好的老年医学专家之一。 马克特别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和独立,撰写了10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老年医学文章,包括老年病学评估的开拓性方式、护理团队模式等。 1995年,马克出版了《美国老年病学会老年与健康指南》(The AmericanGeriatrics Society's Complete Guide toAging & Health),这本书被称为“老年人的博士朋友”。2007年10月,他又出版了《老年身体诊断指南》(GeriatricPhysical Diagnosis: A Guide to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老人和关爱老人的人而言,《优雅老去的 科学与艺术》真是一部帮助人们面对衰老的励志之 作! ——《图书馆期刊》 《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中翔实的信息概述 激励人心,向我们展现了面对岁月流逝时我们应怎 样尽可能地适应,以及如何令我们的老年生活尽可 能地充满满足感和意义感。 ——《华尔街日报》 据我所知,没有哪本描述衰老进程的著作体现 出这样深刻的学识和洞见。在《优雅老去的科学与 艺术》见识不凡的文字中,马克以乐观的态度中和 了现实,在押击消极成见的同时提出了应对岁月流 逝的实用方法。本书言简意赅、信息丰富、令人信 服,对于饱受衰老问题困扰的中老年群体而言,大 有裨益。 ——威廉·B.阿普尔盖特 Sticht衰老研究中 心 维克森林大学浸礼会医学中心 马克E.威廉姆斯是美国著名的老年病学专家。 在其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老年人护理,并且为无 数学生做出了护理示范。《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 》是一部难得之作,其中的见解不仅有益,而且实 用。 ——诺丁·哈德勒 《重新思考衰老问题》《 在患者的病榻前》的作者
目录 引言 优雅老去的寓言框架 优雅老去的秘诀1:认清现实 第1章 我们都在老去 第2章 警惕衰老的八大谎言 第3章 人类历史上的衰老观 第4章 我们为什么会变老 优雅老去的秘诀2:锻炼身体 第5章 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老化的 第6章 我们为什么要锻炼 第7章 我们该吃些什么 第8章 锻炼身体的具体方法 优雅老去的秘诀3:激发头脑 第9章 衰老与记忆力 第10章 智力和创造力 第11章 睡眠的价值 第12章 激发头脑的具体方法 优雅老去的秘诀4:管理情绪 第13章 认识衰老带来的精神负担 第14章 自我形象和角色转变 第15章 特定的情感及其管理方式 优雅老去的秘诀5:养精蓄锐 第16章 谁会在乎 第17章 保持平静 第18章 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
精彩页 “降低风险”到底意味着什么 除了认识寿命同环境因素的广义联系之外,通过流行病学,我们还能认清具体死因同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术语来说,这种研究被称为“近因流行病学”(ProximateCauseEpidemiology)。以心血管疾病(亦作心脏病)为例,作为世界头号死亡疾病,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不可谓不广泛。其为人所熟知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和家族病史。你也许会感到意外,但降低这些风险因素(至少那些可控因素)有可能降低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尽管效果不太明显。进一步来说,降低这些风险因素对死亡几乎产生不了影响。换言之,我们可以改变可能导致死亡的因素,却无法确凿地延长寿命。好好想想,对你而言哪个更重要:是死亡证明最终给出的主要死因,还是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许多降低风险因素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仔细地翻看庞杂如山的科学证据,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死亡的绝对降低率仅有0.5%~2%。换言之,为了避免可能不会发生的过早死亡,有50到200人需要延长治疗(大约为期10年)。从现实来说,治疗高血压这样的干预行为也许能把一个正常人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从5%降低到3%,而这2%的降低却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 媒体所灌输的信息容易使我们对风险因素控制心生困惑。绝对危险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即风险底线和以干预获得的风险降低之间的差距才是真正重要的。但是,临床研究和媒体总是鼓吹相对危险减少(Relative Risk Reduction),即你的风险降低的百分比。在上述治疗高血压的例子中,绝对风险从5%降低到3%,可能相当于相对风险降低40%。哪一种说法听上去更有说服力:“我们能够把你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降低40%”还是“我们能把你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绝对危险降低2%(或者1/50)”?在数学意义上,这两种说法是等值的。 你还是不能长生不死 尽管近来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但是死亡率还是亘古不变的100%——每个人都会死亡(千年来保持得极为稳定)。尽管人有机会活到很大年纪,但却不可能长生不老。死亡的宿命无法避免,这也说明生命旅程的本质比其长度更重要。值得庆幸的是,大量科学证据表明,人们可以极大地影响生命的质量,也可以左右自身衰老的速度。 现代预防式保健的目标是通过降低早逝的概率来延长寿命。这对尚有几十年寿命的年轻人而言当然很有道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早逝”的定义就越来越成问题,并且最终会因为难免一死而变得没有意义。我认为,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预防的目的应该从尽可能延长寿命转移到维持功能、减少依赖之上。当我们活得更长、更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威胁我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因素,诸如视力、听力、行动以及记忆力等问题。作为一名老年医学专家,我跟我那些年纪老迈的病人说,我的目标就是尽量延长他们每个人的欢乐时光。迄今为止,尚无人提出异议。 到了今天,长命百岁意味着什么 长命百岁曾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如今却已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命运。这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是能与人类登月、通信进步、原子裂变和解密DNA并肩的成就。但是,人们对此感到庆幸了吗?人类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似乎并没有人感谢这一具划时代意义的人类成就。 在人口形势飞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人还活在过去,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衰老本身和年老之人。这种过时的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许多社会活动。在崇尚青春的文化中,很多人依然认为老人要么身体孱弱,要么注定会迅速衰老。在精神方面,他们也被贴上了健忘或“老小孩”的标签,被认为几乎不再具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至于社交和经济能力,他们则常常被视为负担。有了这些成见,人们怎么能期待和鼓励老人继续发挥能量来丰富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呢? 生理年龄其实已经不再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可靠标志。如今,美国老年人的身体一点儿也不弱。他们之中,真正丧失身体机能的人低于25%,住在疗养院的不超过5%。至于思维,只要能抓住新的机遇学习和成长,老树也能发新芽。在适当的职位上,他们富于激情、努力工作,远不似传统观念上的退休老人。许多人还具备成熟的心态,在历尽沧桑后,闪烁着经岁月沉淀而来的智慧之光。 当然,许多老年人还需要特殊的医疗保健和其他支持。如果大众不摒弃固有成见,不肯更开明地理解老年人口以及他们同社会其他族群的关系,那么就无法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医疗保健和支持。人性化的社会尊重每个年龄段和每个人的特性。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变老这件事,还得重新定义后半生的社会生活。这一至关重要的重新定义必须经过历史纵向的、跨文化的公众讨论,还需要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衰老。当我们能够直面自己的衰老,并且考虑创造未来的时候,这便是讨论的开始。 P15-18 导语 马克·E.威廉姆斯著的《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与精神治愈系心理学)》展现了一幅现实且有所帮助的变老景象,并提供了有助于我们自我提升和有意识进化的实用信息;强调了老年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作为人类的内在价值;相信我们能够随着年龄增长更懂得品质生活,反对过时的“年龄歧视”思想;为即将步入老年和关爱老年人的朋友提出五个不同步骤,提高生活品质;目的是为了促进预防性健康,而不是解说各种症状。 序言 “从头开始吧,”国王郑重地说,“一直读到 最后再停止。” ——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爱 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你只活一次,不过,只要活对了方式,一次便 足够。 ——梅·韦斯特(Mae West) 我们常常受到引导,认为衰老是自然会发生的 事。你也许失忆,也许敏锐如故;也许依旧强健, 也许憔悴赢弱;也许快乐,也许痛苦。诚然,生命 中的许多事情不可控,但若要决定自己晚年的生命 质量,实则选择众多。 我撰写本书是为了描绘一幅关于人类衰老的画 卷,较之于大众媒体、工作场所、广泛的文化以及 你内心的惶恐的描述,它更加准确、现实、有益。 我们正遭遇老年歧视,这是一种无差别地认为老年 人即将日落西山、行将就木的错误观念。一旦相信 这种谬论,就会给个人、社会、经济和医疗带来悲 剧。对青春永驻的执念贬低了老年群体个人及其对 社会的意义,剥夺了年龄增长的诸多乐趣。 本书无意树立典型的晚年生活,亦不至为衰老 提出“新标准”。我所致力的是提出一些实际、豁 达的见解,期望帮助诸君克服对衰老的歧视,找寻 自我提升的机会,乐观甚至欣喜地迎接衰老。通过 观察衰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我惊叹人类的存在价 值,而这种价值是不会随时光消失殆尽的。 由于见过太多人草草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岁月, 我决定撰写本书。我担任老年医学(老年人护理) 执业医师近40年,实际上,该医学专业诞生于20世 纪70年代末,我是美国首批接受该专业正式培训的 人员之一。我的病人平均年龄83岁,他们正经历衰 老带来的生理和情感变化,找我寻求帮助和引导。 我有幸认识了许多励志的长者,他们勇敢地面对生 活,继续工作、玩耍、创造、欢笑,直至生命的最 后时刻。但我也目睹了太多人误解衰老,错失身边 的大好机会,仅仅因为年龄便毫无必要地故步自封 。这是人类潜能和创造力的损失,本无必要,也令 人惊愕。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更多人克服社会偏见, 享受完整而有效率的人生。 在开始阅读之前,也许会有好奇的读者希望更 加了解我。我的家乡在美国南方的乡村,我在一个 很小的社区长大,那里的人会在街上彼此交谈,晚 饭后会坐在前门廊上,或散步很长时间。孩提时的 我仔细研究着我最喜欢的杂志《儿童聚焦》 (Highlights for Children)上的智力游戏,贪 婪地阅读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我小小年纪就迷上了魔术表演,这一爱好延续至今 。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的整个童年都充满了热情 :着迷于悬疑小说以及事物的表象和实质之间的区 别。 在接受了人文科学教育,继而接受医学培训时 ,我再一次发现自己活在这种表象和现实的区别之 中。彼时还是年轻医学生的我开始感到不安,觉得 有些不对劲。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见证了科学和 医学的巨大发展,其成果极有希望减轻人们的病痛 ,然而,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却往往没有效率,尤其 表现在对老年人的治疗方面,我曾目睹太多老年人 遭受非人的对待。 为期两年的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临床 学者的经验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我决 意投身于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护理现状这一事业。我 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对依赖性流行病学的理解:在患 有类似疾病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人进了养老院,有 人却没有?是否存在保持独立性的必备技能?我自 创出一套测试方案,让受测个体执行27项简单的手 动任务,并在执行过程中计时。之所以选择这些任 务,是为了观察受测个体是否具备保持独立的必要 技能。例如,受测人用茶匙将干腰果从一个碗里舀 到另一个碗里,以模拟进食过程;另外还有涉及开 各种锁和门闩的任务。总结我20余年的研究生涯, 一个人完成这些基本任务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同其未 来需要养老院护理的时间息息相关。耗时过长的人 极可能要接受长期护理,而手脚利索又效率高的人 ,就算身患疾病也属低危人群。 在开展这段研究之后,我决定在爱妻(我永远 感激她)的全力支持下开启老年医学生涯。于是, 我成为美国在该领域接受正式研究员培训的首批人 员之一。彼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不止一次 地听到教员、同事和朋友质疑我的判断。“像你这 样的人,研究什么老年医学?”有意思的是,好几 位直言不讳的质疑者后来也进入了老年医学领域。 不到十年,我找到了全国最棒的工作:在我的 母校北卡罗来纳大学研发老年医学专业。更为幸运 的是,我的新办公室紧挨着临床医学巨擎麦克·利 普金博士(Mack Lipkin Sr.)的办公室,他退休后 受聘到北卡罗来纳大学继续教学和写作。我们成为 亲密的朋友,常常分享临床见解,交谈甚欢。当利 普金博士要我担任他的私人医生时,我受宠若惊。 自此,我们的友谊更近了一层,我亦有幸能分享这 样一位睿智明理、能言善道的医生的个人见解。久 而久之,在利普金博士、我那数百位老年病患者以 及我自己身上,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衰老的过程。 那些年是繁忙而多产的岁月。随着个人和专业 的成长,我从患者身上学到了许多。我在改善老年 人护理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已超越我的教学职责和积 极医疗实践,我的理念开始聚合,为全面审视衰老 提供多媒体途径。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本书, 最后还会有重要的系列纪录片。 本书所介绍的五个秘诀是我数十年在个人和专 业经历中从各个途径积累沉淀下来的。因为我的主 职是临床医生,故本书许多素材皆来自我的临床经 验。你还会发现,本书也有大量其他人类知识分支 的观念以及我个人的思考。人无法将头脑和身体分 开,在关注衰老的过程中,我发现生物学、心理学 、历史、文化和精神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本书绝不是探讨衰老的一言堂。它只是我的个 人观点,包含了我的偏见、盲点和局限性。旁人若 有异议,我也不以为意。优雅老去的方法很多,探 讨衰老和健康的书籍也数不胜数。这使我想起暗室 里摸大象的古老寓言。在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之后 ,每个人离开时都坚信自己真正了解了大象。有一 个人摸到了象腿,于是就得出大象像柱子的结论; 另一个人摸到了耳朵,便认为大象就像一片宽阔的 叶子,诸如此类。他们的听众被这些五花八门的描 述和弄得摸不着头脑。这些南辕北辙的看法无法达 成统一,最终只能开灯直接一睹大象的全貌。我希 望本书至少能给出一些启示,让读者能直面衰老这 头“神秘的大象”。 本书不会探讨如何终止或反转衰老过程。它无 关永葆青春,也不宣扬抗衰老的策略,而是介绍关 于我们的身体、思想和情感如何随时间的流逝发生 变化的各种观念,提出一些每个人都可以完成的具 体事项,让大家过得更加健康、幸福。从科学的角 度来审视我们各个系统的生理变化,揭示了衰老如 何以及为什么会给身体和大脑带来变化。同样重要 的还有我们如何解读和应对这些变化,以及为确保 成功,应使用怎样的适应策略。虽然我们每个人都 要面对这些无法回避的变化,但我衷心希望本书能 帮助你形成保持愉快、高效和创造力的观念和方法 。 如今大多数人都可以期望安然活到80余岁,这 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由于人类寿命延长的速度 是如此之迅速(在过去100年中,人类出生时的平均 预期寿命几乎翻了一番),有关衰老和老年人的观 念都已远远地落后于时代。我们其实还活在过去。 与早年奉行的许多成见和猜测相反,如今,我们的 生理衰老同我们具体的生活境遇、态度和观念以及 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之间显然存在巨大的相互作用。 只要在优雅老去方面做出努力,每个人都将受益,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种善因,得善果。每个人都应 该得到最好的结果,难道不是吗? 本书满足了我个人写作的私欲,我也期望它能 激发你对衰老与健康的思考。对衰老的了解越全面 ,你在应对衰老引发的日常变化时就能做得更好。 人人都有眼睛,可即使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事物, 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只眼睛的角度都略有 不同,这让我们的理解角度也有所不同。我的衰老 观可能与诸君有些差异,通过介绍它,我希望我们 能一同深化对衰老和死亡的认识。罗伯特·勃朗宁 (Robert Browning,1812-1889)在其诗作《犹太 拉比本以斯拉》(Rabbi Ben Ezra)的第一节中写 道: 伴我一同老去! 最好的时光未完待续, 生命的尾章,早已在开篇书就: 时光握于上帝之手, 他说:“我给予的全部, 青春仅是半数;相信上帝:有始有终,无以为 惧!”
内容推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翻了一番,而如今许多人都有机会活到八十岁,甚至更为长寿,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晚年生活的延长,人们更加需要科学的知识,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和精神,进而拥有优雅体面的黄昏。 在《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与精神治愈系心理学)》中,老年医学专家马克·E.威廉姆斯博士讨论了医学在老龄化领域取得的显着进步,并且指导人们在面对岁月流逝时要如何看待衰老、如何锻炼身体、如何激发头脑、如何管理情绪以及如何养精蓄锐。书中的实用建议均是根据作者的观察以及最新的医学研究得来的,目的是帮助老年读者以及关爱老人的年轻人享受个人成长,以积极乐观甚至快乐的心态迎接老年生活。 本书符合时代需求,对于即将步入老年、已经处于老年以及关注老年群体的人,以及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相关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