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洞庭书/散文公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刚强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潘刚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承担洞庭湖湿地、渔业资源、长江岸线、生态旅游、采砂航运与江豚保护等课题。
后记
思想的麻雀
《与洞庭书》的书稿在我手里也已经沉寂了半
年多。天南地北的旅途之后,每个夜晚,打开一篇
篇美文细读,一次又一次把我带回洞庭湖的腹地。
在那个世界里,芦苇丛生,杨树成片,网阵迷魂,
沟坎纵横,白鹤杳去,鸿雁南行。与刚强老师一起
,在沼泽中寻找麋鹿的蹄印,辨识一堆堆大雁留下
的粪便;在冽风的洞庭湖上,透过模糊的双眼追逐
江豚的踪迹,掠起的鸬鹚划过天际,时聚时散的红
嘴鸥伴飞前后。和渔民唠家常,与樵民理长短,和
农民扯闲谈,与学者论方案……
一路跋涉一路歌。一路乐和一路思索。
此同时,我在惊叹!
我们本来身处水的两岸,隔在之间的是一个需
要艰难蹚过的泥滩。他从纸堆中走来,已然拨开了
芦获的帷幕,惯看自然。而我则在水中,正在为自
然呼喊。二〇〇二年,举办洞庭湖首届观鸟大赛时
,引用国外同行的一句行话——“观鸟,一张走进
大自然的门票”。莫非,刚强老师就这样观着观着
,看懂了自然?否则,为何悄然间,他就已经走到
了我的面前?
国际著名环境教育家珍妮·古道尔博士曾说过
:“唯有关心,始知行动。唯有行动,方能改变”

我相信这个改变的结果。
相信因为关切带来的改变,这也是刚强老师多
年积淀的人文关怀使然。一路上,他从上下求索的
擂鼓声中走来,从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走来,从岳
阳楼上镌刻的忧乐情怀中走来,驻足洞庭湖畔,深
入洞庭湖腹地,从此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之所以说欲罢不能,是因为一旦陷入其中,洞
庭湖的发展演变历史,洞庭湖一长江的新江湖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江豚、麋鹿、候
鸟、鱼类与人的发展就会瞬间交织在了一起,陷入
九龙治水的漩涡,情一团,理一团,麻一团,丝一
团,不理则看似合理,理则越理越乱。非剥茧抽丝
,寻根逐迹,否则均会无功而返。
一晃。已是十年!
俨然已被“护鹤老人”张厚义笑称为“洞庭湖
的老麻雀”。
“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回风浪!”
麻雀,在这句世人熟知的歇后语中真的是指麻
雀吗?这是我要考虑的事啦!
多年的野外工作,其实我们是很少能够看到麻
雀在自然的湖泊里出现的,不论是已知的山麻雀、
树麻雀还是家麻雀。更谈不上在疾风骤雨中穿行啦
!即使看到一些长得很像麻雀的田鹨、水鹨、百灵
等小鸟,经常隐没在苇丛和洲滩草地,但也不至于
用见过风浪来形容。
鉴于古人不像现在这样按照西方自然科学的分
类方式给物种定名,只是泛泛称大类,以至于我们
能够用到的有鸟字旁的字也不到一百个,古代的种
名和当今的叫法相同的也不过百十来种。通常老百
姓称呼白鹭为白鹤,这与学名叫白鹤的白鹤就完全
不是一个种;全球现有十五种鹤,中国有九种,大
部分被叫成了“仙鹤”。大雁、野鸭、野鸡也都是
泛称。麻雀也是一个形似的泛称。
见过风浪的麻雀是什么呢?
我宁可相信是——鸻鹬类的水鸟!
最著名的中文莫过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鹬”字。这同样也是一个泛称,全球有两百一
十八种之多,中国发现了七十七种。即使在洞庭湖
,目前能够看到的鹬类鸟也有近二十余种。英文的
翻译比较形象“shorebird”:水滨鸟,或在潮间带
活动的鸟。它们属于水鸟的范畴,尾脂腺分泌的油
脂能帮它们的羽毛隔离雨水,因此不惧。有大者尺
余,小者不过三寸大小。即使风雨,即使迷雾,也
啸傲江湖。在洞庭湖的冬季,它们的羽毛大都麻麻
色,多类似麻雀的羽毛,当然也有特殊的颜色,渔
民有时也叫它们“麻爪子”。嘴尖眼尖腿快的它们
,经常奔走在泥滩上,把小螺、小贝、泥洞里的蠕
虫找来吃个痛快。一溜风地跑来跑去,根本不担心
陷入泥沼。呼啦啦,成百上千聚合在一起,时起时
落。如云,如烟,尖啸而过,变换万千阵型;也或
单只独处,啾啾一鸣,隐没在苍茫里了……
这是一群能在潮间带泥沼中快速穿行的“麻雀
”。
这是一群能在水天一色空间熟谙风雨的“麻雀
”。
它们知道水在哪儿,岸在哪儿,何时涨潮,何
时潮落。
它们选择了潮间带的生态位,指引它们的是空
间的视角,敏锐的嗅觉和视力,或者还有同伴的呼
唤。
人无法从空中俯瞰大地,如鸟那般。我们的视
角是平的,四公里视距就是不得了的好眼睛啦。在
没有制高点的情况下,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处,不论
那个区域有多宽,我们都会如岳阳楼上悬挂的诗人
李白所题诗句“水天一色”,只能遐想着“风月无
边”,全然无法看清这个中间还隐藏着一个动态的
衔接着水天、水陆之间的域界。
湿地,水陆交界的区域。
潮间带,则是湿地的灵魂所在!
洞庭湖和鄱阳湖都被称为“涨时水一片,落时
水一线”,一个大湖的广袤都成了潮间带。清代袁
枚一冬一春两到洞庭湖,终得其感。“春自生,冬
自槁,须知湖亦如人老”。他是一个亲历者,明白
人。自然涨落成就了大湖的生命,成全了亿万水族
。或站,或游,或潜,或弋,各得其所,各
目录
序:波浪,水皮上的皱纹/刘恪
芦花飘过水云间
岳阳楼诗笺
观鸟谱
洞庭湖水族
一座城市的原点
遗弃的煸舟
夜宿煤炭湾
渔歌互答的春天
何曾与水商量
山河依旧,或许
镇江塔的前世今生
泪水九歌
诗魂
江豚,水中精灵
篙锁斜阳。或鱼鹰
一条泥鳅掀起浪
稻耕,牛哞的绝唱
麋鹿,打开的生命册页
跋:思想的麻雀/蒋勇
精彩页
芦花飘过水云间
舞动的风景
抖起高飘的舞袖,芦花铺天盖地,像云朵一般从水面升腾,精灵游荡水天之间。风的旋律化作金色的箭矢,窸窸窣窣地钻进丛林,来影波翻浪涌,去踪渐渐地隐没。四周雾霭朦胧,和谐的音乐之声,随着风的流动,从苇叶间摩擦发响,弯垂的花穗弹拨起来,细密的小穗如虾须在水中浮游,成群结队涌上来,高高低低形成浅浪,韵律于是有了变奏。不时有鸟儿悠长的啾啾声,鱼儿突促的拨拉声,加入生命的鸣奏曲。一望无际的芦苇,听从风的指挥,铺排团体操,踏歌韵律舞。
芦苇是天地之间的舞者。
舞者的一生,离不开它的舞台,直至生命结束。芦苇属水,离不开水泠泠的舞台,龙腾蛇游的江河,大眼睛扑闪的美丽湖泊,生命丰沛的沼泽,明镜似的池塘,还有那些直的沟渠、弯的港汊,大凡水泽或湿地,芦苇都会捷足先登,以同样的舞姿,将它辟为表演的地盘。
纵观天下舞者,舍我其谁,会有如此气势恢宏的大舞台呢?日月星辰轮流变幻灯光,山川原野布下五彩斑斓的背景,风雨霜雪的造势,荣枯兴衰的跌宕,国家大剧院如何比,维也纳金色大厅又何以比,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也罢,刘三姐的漓江山歌也罢,充其量,不过是对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模仿与学习。
藜蒿满地芦芽短,芦芽从藜蒿叶底钻出来,嫩黄的细叶尖尖儿,沾着一撮亮晶晶的泥沙,挤眉弄眼,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春之歌该从哪一个音符开始。芦苇从来没有独唱或独舞的习惯,生长在同一片土地,沐浴同一片春风,同样的阳光雨露,一齐踏着大自然的韵律,大家手牵手,齐崭崭地登台亮相。
芦芽的顶叶很快散开来,细蒙蒙的春雨,渐渐将嫩黄染成淡绿,芦芽拔节,长成鼓实的苇笋,如同情窦初开的少女,懵懵懂懂喜欢打扮自己,花艳的衣裙迎风招展,搔首弄姿招蜂引蝶。温暖的阳光下,湿气从地面升起,白晃晃地耀眼,光束将苇叶的浅薄射透,照破叶脉与骨子里残留的嫩黄。
亭亭玉立的苇笋,一种危险的诱惑,工业化时代,湖鲜野菜代表绿色、有机、生态、环保,芦笋画上“人参”的脸谱,藜蒿戴上“仙草”的桂冠,炒腊肉,或是煮活鱼,春节前后身价百倍,成为城里人追捧的时鲜。
踏上洲滩,我却迈不开步,不敢动脚,每一步踩下去,淡红或嫩青的苇笋,在我的脚底咔嚓作响,折了。我掐藜蒿尝鲜,更是赏春,俯下身子,右掌翻拨蔸部,拣鲜嫩的紫绿茎条,捏紧了用劲一掐,大拇指甲掐在食指骨节上,青色的浆汁从断口渗出来,两根指头很快被染得黑乎乎的,印痕生生地疼,蒿草特有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讨生活的采蒿人得赶早,天寒水冷,风雨无阻,划船,穿长筒雨裤蹚往水中央的湖洲,长刃弯刀摸地拖舞,撂倒一大片。苇笋混杂其间,一起倒下。
诱惑以生命为代价。
好在芦苇命贱,春风吹又生。
蓝色雨滴借助风势,稍带斜角切入,像一只飞虫啪地打在苇叶上,摔碎了,化作一摊白水,划下一道绿痕。暴风骤雨擅用人海战术,噼噼啪啪密集地发起攻势,雨如瓢泼,与芦苇展开最后的较量。身处风口浪尖,芦苇们挺直身躯相互依靠,抱作一团扎紧屏障,筑起绿色的长墙,狂风袭来,雨如箭矢乱射,芦苇就像太极拳高手,先扎稳了阵脚,伸展左右对生的软绵掌,巧妙地借助风势,将串串雨滴从飘逸的苇叶上抖落,雨的冲刷力,无可奈何地化作水雾消散。
风,成为芦苇的盟军。
P1-3
导语
《与洞庭书》为散文集,近年来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和关注。作者潘刚强身居长江洞庭湖的岸边,对这个情况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于是用文字记录下为了改变洞庭湖的生态情况,那些专家和义工做的不懈的努力。这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独特而美丽的水生态盛宴,可爱的水中精灵呐喊的声音,为同样在洞庭湖繁衍栖息的动植物生存状况敲响警钟。
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字:洞庭湖和流经她的江河,将所有的真挚与诚恳,明明白白地写在河洲浅滩之上呼唤像对待人类自身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追寻流传千古的文脉源流,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序言
波浪,水皮上的皱纹
刘恪
给刚强校改序时,发现文章还是应该有一个标
题,顺手写下了《波浪,水皮上的皱纹》,大抵取
意文似看山不喜平,或对刚强散文的某种隐喻。回
想刚强送来的散文书稿已经有半个月了。迟迟未曾
动笔,其实当天我就可以写了,其间文章都陆陆续
续看过,还有很多是经我手发表的。我一直把握不
准的是从一个理论家角度,还是从一个朋友角度去
写他。刚强一定想我多做一些理论评述,我则偏向
朋友的立场。可偏向朋友立场又会有一种声音出来
,我的说服力何在。
先说刚强散文的社会人文情怀。这本书基本上
围绕洞庭湖来写,各种普遍的事物:芦苇、鱼鹰、
水牛、江豚、麋鹿,尤其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大
白鹭、灰鹤、牛背鹭、凤头麦鸡、黑水鸡、苍鹭,
还有数不胜数的鱼类。如果仅展示它们的样态,有
摄影师就够了。刚强对它们有特别复杂的感情,他
爱从地理学与历史的维度把握这些动植物。从历史
战争、动植物的变迁史来表述,这是众多散文家讨
巧而坐在家里就能成就的工作。刚强把重心放在地
理学、生物学的角度,这样有两件事就是必须要做
的:其一,是地理考察。这样,我也几乎是跟他走
遍了洞庭湖,有了田野调查的工夫,然后我们带着
望远镜,深入洞庭湖的核心地带,细微地看鸟。鸟
的形态、结构(姿势与动态)、羽毛、鸟粪,鸟起
飞时粪便就像一阵大雨,原来鸟要远行,轻装上阵
提前排便。鸟的翅膀撑开天空,虽然受伤,羽毛的
气孔仍能滑翔,从此鸟是心的天空。其二,便是生
物知识的掌握。洞庭湖针嘴鱼的详尽考察,恐怕生
物学家也不过如此。人在解剖生物的时候就如同他
解剖自身,因而对自然的观察也必须在作家的心灵
中进行,然后用心去创造她。巴勒斯的散文虽然是
最终端的产品,但他保持了自然最真实的面貌。“
保持原始材料的真实,但却又是精华所在。”(《
寻归荒野》程虹着,三联出版社2011年版153页)对
生物地理的考察,刚强写了几十个日记本,详尽的
数据,还有生物解剖图。这种详尽常被我批评,他
却认为对生物的严谨也就是对人的严谨。这让我觉
出了自己的渺小。
他是坚定的生物保护主义者。他的生物保护是
身体力行的事。对于江源湖泊的考察提案,他代表
岳阳市政协联合各行业,自行组织考察小组,寻找
各类专家,完成各项工作以后又撰写详尽的考察报
告。这种行为方式迫使许多破坏环境的项目自然落
马,有时他得意地告诉我某个污染项目终止了,露
出了孩子一样的笑容,我这时才暗暗地佩服他的机
智,用正面考察抵环境破坏。他写的江豚文章、麋
鹿文章引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注意,作为国
际会议的参考文献。《森林与人类》与《青年文学
》杂志都很喜欢他的文章。
刚强的散文艺术首先表现在他的描写性上,这
时候的描写意义是整体性的:洞庭湖的诸事物。它
兼指客体对象又指主体的想象,事物发展可能性的
样态。洞庭湖的事物无论客观与微观都是我们书写
方式不可穷尽的,刚强的特点是采用选择、命名、
动态联系等方法。《观鸟谱》把黑水鸡作为飞禽描
写:“黑黑的羽毛,脑壳像鸡,游水的形态像鸭,
游到明亮开阔处,看得见鲜红的嘴额,两肋有白色
细纹组成的线条,尾巴上翘,尾下亦有白色斑块,
越发显得通体黑亮,透出暗绿色的光泽。”再隔两
段又详细地描写了黑水鸡的相貌特征,一只黑水鸡
他花心思写了约两千字。这种类如家禽野鸭的不太
会飞的鸟,他详细地考察它的生物特征与生活方式
及与周边的环境。洞庭湖俗语九鹅十八鸭。常见的
鸡形目雉科里没有黑水鸡,扩大到常见到的雁形目
鸭科也没有。鹳形目鸻科二十种也没有,倒是他写
的凤头麦鸡有。黑水鸡归属鹤形目秧鸡科十九种,
但它并不出名。平常是它的特点,它倒真像个野鸭
子,仅在于它黑一点,故此黑水鸡,像一个俗名。
它生存的环境是水塘、稻田、水库、水沟,倒像是
家养鸟。洞庭湖众多的是鹭、鹤、鹅、鸭,而且鹅
与鹭是佼佼者,刚强选择最平常的,美如家禽的黑
水鸡,这暗示保护鸟类就像爱护家禽一样,离我们
并不遥远。而日常要寻一只天鹅,要进入洞庭湖腹
地,谈何容易。他还特写了一篇鸬鹚的“鸟的地理
学”,鱼鹰本是金鹗驯化而成,是洞庭湖区最常见
的鸟类,可如今在大洞庭湖区域内特别少见,而且
洞庭湖的鱼鹰还要从微山湖或江浙引进,几近灭绝
。可以说真正的鱼鹰比野鸟还要珍贵,刚强用一篇
散文来警示某种生物的灭绝,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
当特别注意的。他还特别具有人类悲悯意识地选择
了麋鹿与江豚,这是洞庭湖水陆最大的两个物种。
江豚生产孩子时居然是从尾巴到头部倒着生产,产
后孩子紧紧贴住母腹喂乳,在水中自由翻腾,父亲
在一旁保驾护航。麋鹿逃亡的路线痕迹是大“C”字
,喜欢迎着风奔跑,它靠气味规避风险。这些生物
经验成为刚强的动态描写,而且是极其人性化的写
作。可见他的描写不仅仅是方法的,还是特别经验
的,这使他的散文有了一种醇厚容积率,别人轻易
不可改变。从梭罗、巴勒斯、普里什文的创作也证
明了一切经验都融合了自我的因素,刚强把自我交
给了一切动物的经验之中,这一点也是一般人难以
做到的。威廉·詹姆斯说,“任何实在的东西必须
能够在某一个地方被经验,而每一种类的被经验了
的事物必须在某一地方是实在的。”刚强长期深入
洞庭湖湿地,和这些动物一同体验生存,为了采访
一个渔民或者猎人,他不惜三顾茅庐获得了一手资
料;考察麋鹿他从湖北顺着鹿群的线索追踪到洞庭
的红旗湖。我也曾三次同他访谈了人工饲养点点母
鹿的生物保护者小杨。所以刚强的生物经验是顺着
地理遗迹追踪而来的。仅这样还不够,他的芦苇植
物经验会变成一种事物过程的叙说。芦苇是静态的
,它的成长变成动态的,它的空间位移又变成了历
史的,然后变成了思想的,真正芦苇的精神便出自
于芦苇的宗教和芦苇的思想,这样才有了帕斯卡尔
那句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真正的独特性
出来了,芦苇是会飞的精灵,它飞翔于天,漫化出
种种姿态,但它却扎根于水,融汇天地之灵气。芦
苇的精魄所含有的全部内蕴,就是芦苇的想象。
刚强文章里有许多琐碎的东西,譬如洞庭湖的
针嘴鱼,他考察到动物学上的“半喙”。众多的浮
游生物,渔民俗称的江鹰子,鸥与鱼的矛盾,如何
捕捉针嘴鱼的细节,如何使用中高渔网,其细部详
尽而琐碎。家养的大水牛也极尽细节,表面看起有
很多没用的东西。其实不然,动植物是靠细节展示
它的特征的,类如野鸭子一样的鸟有千百种,如何
得以区别,全靠它身上的羽毛的细节,嘴的形状,
灰斑鸻和金斑鸻一模一样,仅在于它颜色的斑纹不
同。柳莺和鹟莺也是一样,仅有毛色差别。芦苇有
很多种,仅是叶形和秆质不同。因而细碎不是写作
上的烦琐,而是揭示生物学的科形采用的比较方法
。英国著名散文家约翰逊说,“他们有一些人看不
起细碎的东西,只摘抄一些文字精美或粗糙的碑铭
,古今都有……(他们)书里找不到任何令人目不
转睛或要牢记于心的东西。”(《饥渴的想象》约
翰逊着,三联出版社第234页)这告诉我们散文是不
可以缺少琐碎的细节的,它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东西
,还考察作者的观察能力,那些生物的细部特征不
是看一眼就够了,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甚至和它们
生活在一起。所以刚强写一篇散文要经过很长时间
,有时一年半载才写一篇,我常抱怨他写得太少太
慢,可一旦我看到他的文章时,我明了,这文外的
功夫耗掉了他漫长的时间。为了追踪鸟群,他会几
个冬季都在湖里转,因而有了他的《篙锁斜阳,或
鱼鹰》《洞庭湖水族》,而且一出手,拿到《山花
》《湖南文学》,没有任何周折就发表了。他写麋
鹿,接近两万字的散文,天津《散文海外版》几乎
全选。这一切和他的文字细密、纵情感发有关。
人生有许多不可知的东西,就在他顺风顺水地
写作时,遭遇一场重大的车祸,最糟糕的是撞坏了
大脑,产生思维断裂,记忆失据。我记得是在河南
大学给研究生上课时沈念告诉我的,我当时非常难
过,提早下课,一连几天心里都不舒服。如今虽已
恢复健康,但文字的灵巧到底不如年轻时活泛了。
我想凭他的精神还会创作出很多篇章来的。是以为
序。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胶州、中国国土资源
作协副主席)
内容推荐
《与洞庭书》是一本关于洞庭湖湿地的植物和动物的风物集,作者潘刚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承担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与江豚保护等课题,他生于斯长于斯,和植物动物的各种交集让美好与动容同存;同时此地也是从屈原、杜甫流传文脉至今的文昌之地,作者也写到了对几千年来长存于此的文化源流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多角度描写,文字朴素、美好而真切动人,以具有平视特色的视角,记录了堤垸楼岛、湖草鱼鸟之间的亲密对话,打开水生精灵的诗意册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9: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