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殷若衿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殷若衿著的《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是一本以节气为纲介绍草木风物及时令美食的生活美学之书。具体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应的草木,从植物引申到风物、美食、手艺,倡导遵从自然规律生活,遵从自然中衍生出的生活智慧。由自然风物出发挖掘相关的民俗典故,捕捉匠心民艺、时令雅趣,分享本真的生活方式,书写节气文化传承的智慧与美好。 作者简介 殷若衿,本名殷悦。摩羯座,届住于上海,酷爱旅行。曾做过市场、文案、设计、编辑与4A广告人,在广告公司的日子里整日加班,渐渐迷失自我。某天顿然醒悟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年开始抽出一段时间在世界各地旅行。曾做过《单身女人路上那点事》为主题的在线讲座。也曾在旅行中采集杂货,开了以“世界杂货旅行”为概念的小店。喜爱佛学、同学、中医、古琴、绘画,目前在经营以二十四节气为纲的传统饮食与茶文化品牌。喜欢一个人自由行走,以最随意的状态感受世界。最大的愿望是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泥土里,枝叶触及世界每一个角落。 目录 立春 梅花 菜薹 雨水 兰花 荠菜 惊蛰 杏花 春笋 杨柳 春分 辛夷 香椿 清明 桃花 碧螺春 青团 谷雨 牡丹 蔷薇 刺嫩芽 立夏 芍药 青梅 樱桃 小满 枇杷 荔枝 水蜜桃 芒种 榴花 栀子 艾草 夏至 白兰花 萱草 杨梅 小暑 茉莉 薄荷 菇茑 大暑 荷花 西瓜 酸梅汤 立秋 葡萄 黄瓜 处暑 凤仙花 玉米 白露 牵牛 山核桃 鸡头米 秋分 桂花 秋梨膏 寒露 板栗 石榴 山楂 霜降 菊花 柿子 橘子 立冬 南天竹 香菇 小雪 萝卜 米酒 大雪 山茶 荸荠 冬至 蜡梅 白菜 小寒 松 佛手 大寒 水仙 冻梨 序言 我生长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山城,那里春有百花 ,夏有凉风,秋有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秋叶,冬有 雪。“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儿时,我便把这首 《廿四节气歌》背得滚瓜烂熟。从小喜欢观察四季 的变迁,渐渐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奇妙——立春日, 再严寒的天气里,阳光也有了一丝暖意,冰雪像听 到了口令,一齐开始消融;立秋日,本是酷暑,晚 上却忽然有了凉风;秋分日,城外山栾上的树叶五 彩斑斓最为鲜艳;小寒日,便是我出生时的节气, 一年最严寒的时节,千里冰雪,大地封藏,却又隐 含生机与希望。 姥姥和母亲会跟随二十四节气调整一家人的饮 食起居。大暑节气端上一碗绿豆汤,立秋时节傍晚 添一件寒衣,换上一床加厚的被褥,端午节用艾草 煮水沐浴……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正说明依照二 十四节气调整作息起居,已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根深 蒂固。 2012年我从4A广告公司辞职后,去世界各地旅 行,喜欢上了北欧与日本的杂货,并凭借一腔热情 经营起一家Zakka风格的杂货铺。直到有一天,我忽 然觉得国外的东西再美好,也无法直抵我的内心。 彼时我无法道清究竟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哪一部分 最触动我的心灵,只是冥冥中似有一股强大的引力 ,吸引着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学易经、学 佛、学香道、学古琴、学画、学中医……那时对物 质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开店的盈收花在学费上倒是 一点不心疼。自己也并没有从实用主义角度上去想 过学习这些要做什么,只是觉得有趣而已。如今看 来这些投入过的精力和时间都太值得,所发生的最 大改变,便是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诉求。 后来,我开始做二十四节气饮食,接触了许多 山野乡间的人们。我发现他们谈及耕种收获的时间 ,用的不是月份,不是季节,而是节气。几千年来 ,人们总结出的农作物的成长成熟的时间节点,往 往与节气是相合的。不由感慨节气文化,依然很好 地秉承在山野乡间。 中国人从一而终地信奉自然,在自然面前人们 虔敬、本分,相信土地、天空、四时,相信宇宙万 物生息繁衍、生死枯荣、悲欢离合都是顺应平衡之 道。“天人合一”的大和之境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这个境界令我着迷。而人们追求此境界的一个落 脚点,便是依据四季轮回和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 建立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从农耕活动到民俗、饮食 、养生、诗词、文人雅事,节气与人、天象、花草 果蔬、万物,每一个相连的节点,都令人回味无穷 。 在杭州临安,当地政府规定,白露日当天才可 以开竿上山打核桃。在这之前的几天,只可以捡滚 落在地上的,不许用竹竿打树上的,以此来确保核 桃真正成熟。在陕西富平,那里的农人坚持到霜降 节气才开始做柿饼。霜降以后的柿饼才甘美,才会 挂霜多。这些在田间的寻访与沟通,给了我一个很 好的观察和学习契机,去了解果蔬在四季中的成长 规律。 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说 :“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 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 规律……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 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而我这本小书的观察点,最终放在了我平日最 喜爱的花草和它们带来的生活中的小而有趣的事上 ,这是我观察四季流转最好的角度。儿时老房子背 后的山上的植被,上海的家的楼下花园里的花草树 木,书房、案头的瓶子中的插花,餐桌上的蔬菜、 茶点,盘中的水果,无一不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 。游苏州的可园,看到入口的门楣上刻着“四时风 雅”四个字。当年的园林设计师有心把水榭造在湖 边荷花的下风处,夏日的风吹来,水榭上的赏荷人 便浸身于一片荷香中,颇得四时的精妙意趣。在我 看来,风雅便是抛弃世俗名利之心,以平和细腻之 心去感知自然、感知天地——赏时令风景,吃时令 食物,饮时令茶,折时令花草入室,感受季节流转 之美。 小时候最喜欢看植物图谱,最初的启蒙读物是 《本草纲目》和从老人家手里偶然得到的一本《赤 脚医生手册》。看到里面中草药的名字、图谱,会 格外痴迷,去想象它们长在山林中的样子。长大后 又陆续收集了日本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毛 利梅园的《梅园百花画谱》,更加爱不释手。在习 画过程中,我也最喜欢描画自然界中植物的线条, 因此虽然已经丢下画笔多年,只在近年拣回一星半 点儿工笔和书法基础,我依然选择勇敢地拿起画笔 ,亲自为这本讲述节气的册子配上插图,以解心头 之痒,以传递对待这些花草的诚意。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只是一个平常人在成长 、生活中的个人观察与体验,如若令你从中领略到 些许四时草木之美,并愿意去发掘隐藏在背后关于 “天人合一”的更丰富、更有趣的思考,便不枉我 近一年时光的笔耕不辍。 导语 在《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中,“节气女神”殷若衿带你跟随四季流转,从植物到风物、美食、手艺,顺应物候之道,收获节气智慧,领略趣味盎然、生机勃发的岁月之美。让生活顺应自然、合乎于道,养心、养生、养情,找到回归内心的本真生活之美。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书不仅让我们重温节气的实用美好,也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节气经验。这本书既有知识的 趣味,又有走心的发现。作者能及早及时地把自己 的生活跟时间节气进行链接,本身即是人生的成就 ,是对自身的安顿。 ——学者作家余世存 若衿是个讲究的人,她的讲究内外皆有,内讲 究自身之格局方圆,外讲究事物环境之美感,这样 的人写的东西,没有办法粗糙。 ——诗人巫昂 精彩页 身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名列“松、竹、梅”岁寒三友,梅花已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画的时候免不了对着《芥子园画谱》不厌其烦地勾勒不同形态的梅花;学琴时,《梅花三弄》是必练曲目;学易经时,对《梅花易数》花功夫最多。然而这所有经历,都不如每年立春日站在一棵梅花树下,嗅得梅花香来得直观。 古人赏梅比我们讲究得多,重在一个“探”字。这让我想起儿时很喜欢唱的刘雪庵作词的一首歌《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真是俏皮又雅致的生活。同样是雪天里山野间的叮当铃声,在西方,就是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明晃晃的欢快了。这便是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吧,中国的文化多了一分意境,一分安静,一分小欢喜,一分让你去“探”的理由。这首歌邓丽君、金铭都曾唱过,在我童年那个年代,这样简短的几句歌词,竟然也给了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最早的启蒙。 梅与雪是一对好朋友。宋代的卢梅坡有名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可得老天赐脸儿,才有幸得见。要在开春梅花感知暖意盛放后,赐一场恰如其分的雪——不能太厚重也不能太轻薄,厚重会压落花瓣,轻薄则留不住,唯有不厚不薄,如晶莹的粉霜一样轻轻压在梅花上才好。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我也只是在嘉兴圆通寺见过一回。难得江南落雪,与友人驱车前往拜访住持师父。庭院里,梅花上压着薄薄的晶莹剔透的雪,雪下幽幽传来一股梅香。那雪真是衬托了梅的冷傲气质,格外动人。 除了微雪,古人对赏梅的情境另有总结。宋代的张功甫一部《梅品》,洋洋洒洒写下赏梅的“二十六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细想想,每一个都可以构成一幅画卷了。 也有古人总结,赏梅,要着眼于色、香、形、韵、时。梅之色有红、粉、黄、白、绿、淡墨;梅之香则重神韵,清逸幽雅。王安石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辛弃疾有诗云:“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用文字来讲透彻梅的香气,着实困难,如果硬要比拟,那也许是雪天若隐若现、若浮若潜的一股冷香,使人心脾俱清。梅之形,按古人说法,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屈曲、歪斜,重在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的力度和律感,这在画水墨梅花的时候可以琢磨一二。 关于梅之韵,范成大在《梅谱》中提到过“梅韵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责含不贵开。”所以古代画家笔下的梅与花艺中展现的瓶中梅,更多的是“横、斜、疏、瘦”的姿态。虽然这个论点后来被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驳斥,我却觉得范成大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蔷薇科的花卉,开得繁盛的多不胜数,真的不需要梅来增添欢喜烂漫之姿,横、斜、疏、瘦,无疑更能呈现梅花傲雪凌寒的清高秉性。对此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点评精妙:“幽人花伴,梅实专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另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绿萼更胜,红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 探梅赏梅的时机,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太早,花还未开,迟了,已落英缤纷。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