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托尔斯泰自述/西学大家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俄)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忠晶,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江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研究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社会思想研究》《西方社会思想史》《尼采自述》《罗素自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述》等。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的尊严首先不是他的品德和知识。而在 于他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论婚姻和妇女的职责》 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他 没有这种愿望,就感受不到自己活着;他无法想象 自己可以过一种不追求幸福的生活。 ——《论生命》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不断深化对真理 的认识,也就是不断地消除谬误。一个人的自由就 在于他承不承认那种十分清楚地展现在他面前、有 待于他承认的真理。 ——《天国就在你心中》 文艺作品特别是戏剧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凑者 或观众心中造成一种幻觉,即让他们感受到作品中 人物的情感。为此,剧作家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人物 应该说什么和做什么,还要知道他们不说什么和不 做什么,为的是避免干扰读者和观众的幻觉。 ——《莎士比亚与戏剧》 目录 前言 一、我的心灵历程 1.我少年时代的信仰 2.我青年时代的信仰 3.给姑妈的信 4.我中年时期的信仰 5.我想自杀 6.知识不能解答生命意义问题 7.在生活中找不到生命问题的答案 8.我因皈依宗教而获救 9.宗教中真理与谬误同在 10.我是一个基督徒 11.要认清自己的位置 12.为什么我给人钱还遭人恨 13.我为什么不能接近穷人 二、我看爱情、婚姻和妇女 1.我对爱情的体验 2.情书 3.我的婚后生活 4.夫妻之间的一次争吵 5.最后只给自己看的日记 6.我最后的出走 7.婚姻和妇女 8.我看妇女的劳动 三、我看人生 1.人生的意义何在 2.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3.生命的矛盾——理性的力量 4.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由地承认真理 5.为什么手工劳动是人生幸福的前提 6.体力劳动与人生 7.我们应该怎样安排一天的劳动 四、我的政治态度 1.不要杀人 2.我不能沉默 3.我反对政府暴力和革命者的暴力 4.个别自由和一般自由 5.我们不应该参加任何暴力 6.人类没有政府能否生活 7.怎样消灭政府 8.致亚历山大三世 9.抗议政府对我的迫害 五、我看当代奴隶制度 1.为什么说存在着当代奴隶制度 2.金钱只是奴役的工具 3.法律是奴隶制度的原因 4.所有权只是一种占有他人劳动的手段 5.生产三要素能够成立吗 6.现代科学是维护奴隶制度的 7.新科学教义是为不劳而获者辩护 8.伪善学说的毒害作用 9.暗示对民众的作用 10.三种剥夺人生命的暴力 11.所有的特权都是建立在鞭笞和屠杀之上 12.为什么在暴行中他们不受良心的谴责 13.士兵为什么愿意去镇压老百姓 六、俄罗斯民族解救之道 1.不能走西方的路 2.俄罗斯变革的两个外因 3.俄罗斯民族应该怎么办 4.没有政权的社会生活是可能的吗 5.农业生活的重要意义 6.日本人胜利和俄罗斯革命运动的意义 7.我看中国人的解救之道 七、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1.现代历史学是怎样回答问题的 2.是什么力量推动各民族前进 3.个人权力与群众意志 4.命令的作用 5.用连续性的观点看历史 6.意志自由是无法否定的——自由与必然(一) 7.两者的限度是怎样变化的——自由与必然(二) 8.两者的结合才有真正的人类生活一自由与必然(三) 八、我看战争 1.一场大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任何人都不会预料到战争的后果 3.统帅不过是战争最不自由的工具 4.战争不是按照统帅的命令进行的 5.统帅的意志总是被士兵群众所支配 6.拿破仑在莫斯科的表现说明什么 7.怎样看待切断法军、活捉拿破仑的说法 8.库图佐夫在战争中的作用 9.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一) 10.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二) 九、我的文学艺术观 1.我写《战争与和平》 2.我看莎士比亚 3.我看莫泊桑 4.我看屠格涅夫 5.由伯伦茨的《农民》所想到的 6.我看瓦格纳的音乐 7.艺术家的社会分工是否合理 8.老百姓需要怎样的出版物 9.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 10.艺术是人们交往的手段 托尔斯泰年表(俄历) 精彩页 一、我的心灵历程 1.我少年时代的信仰 从童年开始,接着是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接受的都是东正教的教育。但在我18岁时.也就是读大学二年级,我开始怀疑所学的这一切。现在想起来,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这些教义,只是单纯地相信那些教我的人,因此这种相信是不可靠的。 记得我11岁时,有个叫沃罗津卡的孩子,是个中学生(后来他很早就去世了),在一个星期天来到我们家,告诉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大新闻:上帝并不存在,我们学的全都是没有根据的东西。我还记得,几个哥哥对此很感兴趣,也把我叫上一起讨论;我们十分兴奋,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 哥哥德米特里上大学时,因为性格的缘故,突然一心信教,参加所有的礼拜和吃斋,生活淡泊。于是家里人包括那些大人都拿这来取笑他,还给他取了一个“诺亚”的绰号。记得喀山大学督学常常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家的舞会;他竭力劝说拒绝跳舞的哥哥,说大卫当年也在方舟前跳过舞。当时我跟大家一样,对哥哥持嘲笑的态度,还得出结论说:教义应该记住,教堂应该去,但不必把这些太当回事。当时我还读过伏尔泰的作品,他对宗教的嘲讽并未引起我的反感,反而让我高兴。 我离开了宗教,就像那些受过类似教育的人的情况一样。我们生活着,但我们的生活原则跟宗教教义不仅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而且与之对立。人们的社会交往跟教义一点关系都没有.在个人生活中也从不根据教义的原则办事。如果说人们还信奉宗教教义,那也是将它高高挂起,远离实际,与生活毫不沾边。 我们无法根据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事业情况来判定他是否信仰宗教。有些人尽管公开宣称信奉东正教,他们大都愚蠢、冷酷、缺德、自负;而那些宣称不信教的人反而大都聪明、坦诚、善良、高尚。 从读小学起,学生们就要学习教义问答,并且去教堂。当地官员还得提供领圣餐的证明。然而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由于不再学习,也不担任公职,几十年来几乎忘记了自己还信奉基督教.而且是东正教的信徒。 因此,宗教教义本来是建立在人们信任并有外力支持的基础上,却由于与之对立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而逐渐式微:然而那些年岁较长的人自以为还保留着童年接受的教义,却不知它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 C先生十分聪明,待人诚恳,他对我说了是怎样不相信宗教的。大约二十六岁时,一次他打猎后宿营,在睡觉前开始做晚祷.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同他一起打猎的哥哥躺在干草上看着,待他做完这一切后问他:“你还一直做这个吗?”他俩没有就此继续谈下去。在这以后,C先生就再也没有做祷告和去教堂了。这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了哥哥的想法并且同意,也不是因为自己有了某种新的决定;而只是因为哥哥的那句问话,就像在一个本来就要倒的墙上再轻轻地推了一下,墙就轰然倒塌了。哥哥的话表明,他的祈祷、画十字、礼拜等都是毫无意义的,而这意思本来就蕴藏在他心中。一旦被点破,他就再也不能继续这样做了。 在我想来,大多数人应该都是这样的,我所说的是像我这样有教养的人,也就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而不是那种把信仰当作牟利手段的人,他们并不是真正相信宗教。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宗教信仰就像一座冰雕的大厦,在知识和生活的阳光照耀下.很快就融化掉了。我们有些人已经发现了这一点,而另一些人则以为这座大厦还存在。 我跟其他人一样,丧失了童年学得的宗教教义;不过有一点区别:由于我开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很早,我对教义的否弃是完全自觉的。从16岁开始,我就不做祷告了,也从不主动去教堂,不做斋戒。我不再相信小时候学到的一切;我仍然有着某种信仰,但说不清楚它是什么。我也相信上帝,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我不否定上帝的存在,然而我并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上帝。我也不否定基督及其学说,但我也不清楚它的实质是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信仰,也就是除了动物本能之外推动我前进的力量,就是相信完善。但这种信仰仍然比较模糊,对于完善的本质和目的,我都是不清楚的。当时我尽力在智力上完善自己.只要做得到的和生活所要求的,我什么都去学。我还通过培养意志来完善自己:制定生活规则,增强体能,做各种体操,锻炼灵活性和耐受力。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完善。当然,最根本的是道德上的完善,然而不久就被所谓的一般完善所代替,那不是在上帝面前表现自己,而是想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最后发展为想要出人头地.也就是要比他人的名气更大,地位更显赫,财产更富有。 ——《忏悔录》P1-3 导语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O)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俄罗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托尔斯泰自述》从托尔斯泰的著作、文集等选取了较为重要、经典的章节来反映他对自身的认知、对政治宗教的认识、对妻子友人的情感与情怀以及他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本身的看法。 序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O) 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俄罗斯最伟大的思想家 和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精神上的完善, 尽管各个时期具体的目标并不相同,正所谓“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少年时代.他 丧失了宗教信仰,却仍然有一种相信完善的模糊信 念。在青年时代.他信仰诗的意义和生命的发展, 尽管不久就开始怀疑这种信仰,却仍然过着十分惬 意的放荡生活,并醉心于写作。人到中年时,他的 信仰转为相信人类和社会进步,然而随着后来他在 巴黎看到执行死刑的场面,以及跟他关系最好的哥 哥之死,他对这一信仰产生了动摇。由于结婚后有 较长一段时间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他也就中断了对 生命总目的的探究.以单纯追求家庭最大幸福代替 了对进步的信仰。在这之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面 临极大危机,他痛感自己生命毫无意义,时时刻刻 想着用自杀来了结这一生。他试图通过探求人类知 识来获得对生命意义问题的解答,结果是一无所获 。他又希望在生活中寻找生命问题的答案,结果也 让他失望。 后来他因皈依宗教而获救。他认为自己的生命 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赋予它意义。同 时他又注意到宗教中真理与谬误同在。他想做的是 把宗教教义中的真理和谬误明晰地区分开来,尽管 这样做难度很大,让他战战兢兢,心怀恐惧。托尔 斯泰认为基督教的全部教义就在于让一个人清楚自 己的位置;如果他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无论怎样追 求自己的幸福都不会有结果。 托尔斯泰早期热心慈善事业,常常施舍给穷人 金钱。却发现这样做反而会遭他们的敌视或仇恨, 在施舍时越是表现出关心就越遭人恨,而且他深深 感受到无法接近这些城市里的穷人。后来在一位农 民的启发下,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实际上不是在 真正的行善和帮助穷人,而是借此避免他们的干扰 和打搅。富人之所以无法接近穷人.是因为在两者 之间有一堵墙,这堵墙就是富人用自己的财富造成 的所谓清洁卫生和教养,等等。为了帮助这些穷人 ,他和其他富人必须首先推倒这堵墙,也就是把穷 人领回自己的家,同自己一起生活。托尔斯泰一生 都在锲而不舍地追求自身完善,敢于直面现实。敢 于否弃昨日的我,毫不自欺,是一个真正坦诚对待 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人。 托尔斯泰还谈到了他对爱情、婚姻以及妇女的 看法。他认为,爱情跟宗教一样,是一种纯洁崇高 的感情。爱情在其诞生之初是完全纯洁和崇高的, 以后的现实才会毁坏它的天真无邪。他一生中有过 多次爱情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埃赛尼耶娃的爱 ,当时他几乎成了她的未婚夫,两人已经到了谈婚 论嫁的地步。托尔斯泰年轻时有过一段放纵的生活 经历,包括沉迷于卑下的情欲、与人通奸,等等, 这里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爱情。不过即使在这一时 期,他仍然具有一种在污泥浊水中追求纯洁的愿望 。 托尔斯泰的婚姻生活较为复杂。一方面,他和 妻子是真心相爱.而且这一爱情持续的时间也是长 久的;另一方面,两人的理想信念不尽相同,彼此 在心灵的沟通上有着一些障碍,从而影响两人的关 系和婚后的生活,由此造成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以 及他和妻子之间的冲突,有时甚至十分激烈。到了 生命的最后时刻,由于无法忍受妻子的状态和作为 ,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家出走,3天后患上肺炎,一星 期后去世。他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一场悲剧。 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是产生后代, 而生育孩子是妇女的天性,也是她们主要的工作。 他坚决反对妇女为了谈情说爱、舒适闲散、文化修 养和社会交际等,而把生育视为令人讨厌之事。只 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生下孩子;认为妇女作为母亲 ,放在首位的事情就是给孩子喂奶,洗衣做饭,教 育孩子,陪孩子睡觉,跟他们说话,等等。正是这 些知道自己职责的妇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造就了社会的风气,由此把握了把人们从种种罪恶 中拯救出来的最高权力。托尔斯泰的观点对于我们 深入探究两性在社会上的合理分工是有启发意义的 。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探究人生的奥秘。他认为, 由于死亡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们的所有 功绩到最后都会化为乌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 肉体的存在,也不在于我们的建功立业。而在于时 时刻刻去做那个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力量要求我 们做的事情.就是效力于天国,让人类在真理的基 础上尽可能地联合起来。 在谈到身体与生命的关系时,托尔斯泰指出. 我们可以利用身体这一生活条件,但不能把它当成 生活的目的:不否弃身体。但否弃身体的幸福,不 再把身体当成生命,这就是一个人为了他的幸福生 活所应该做的。 托尔斯泰还谈到体力劳动在一个人生活中的重 要意义。他认为,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同大自然做 斗争,这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职责,因为这是生命的 法则,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到毁灭 。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他放弃这个最重要的职责 ,马上就会遭到毁灭生命的惩罚。如果他自己放弃 这一职责,同时却强迫他人以毁灭生命为代价来为 他履行这一职责,那么他生活的合理性就被彻底破 坏。只有履行这一职责,他才能让自己种种肉体和 精神需要获得满足。 托尔斯泰的政治态度十分明确,就是反对一切 暴力。他既反对政府的暴力,也反对对抗政府的革 命者的暴力。不过他认为,首先要反对的是政府的 暴力,因为它在程度上要比后者严重得多,在种类 上也比后者多得多;再就是它的目的是保持现状, 而后者是为了变革;而且后者是它的产物,没有政 府的暴力也就不会有反对政府的暴力。 托尔斯泰认为,要想让人们不遭受恶劣的社会 制度的伤害,只有……尔斯泰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从这两人的性格中去找他们独特的天才.也不必把 他们看成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同时也不必用偶然 的机会来解释促使他们行为改变的那些细小的事情 .因为这些小事是必然要发生的。 托尔斯泰本人参加过战争,负过伤,体验过死 亡的威胁,他的有关论述是真正懂得战争的人才可 能讲出来的,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托尔斯泰有着自己十分明确的文学艺术观。在 他看来,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1) 在内容上,作者对于事物具有正确的也就是道德的 态度;(2)在形式上是优美的,也就是作者能够清晰 地表达自己的意思;(3)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事物具有 真诚的爱憎之情。简而言之,也就是必须具有“善 、美、真”的特点。他也是据此来评判那些文艺人 士的作品的。例如他一反人们公认的评价,对英国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持否定态度。认为它 们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品。其理由是,从内容 上看。莎士比亚作品体现了一种庸俗低下的世界观 ;在形式上除了个别场景外,没有任何合情合理的 地方,人物没有自己的语言,也就是缺乏分寸感; 从作者态度上看.其作品都是矫揉造作的,作者不 是认真的,而是在逢场作戏。与此相反,他对一位 名不见经传的德国作家伯伦茨的作品《农民》大加 赞赏,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满足了’一部 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某种神秘观念、美或 上帝的表现,不是人们为消耗多余精力的游戏,不 是令人愉悦的东西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一种享乐, 而是人们互相交往的手段。它把他们相同的感情联 系在一起,从而迈向幸福之路。因此他反对那种“ 艺术可以不被人民大众所理解”的说法,认为好的 艺术品总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的.而有无感染力是 区别真假艺术和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据此他对名 噪一时的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作品持否定态度,认 为其作品并不是真正的音乐,而只是音乐的模仿品 ,只是一些音符堆积在一起,并不能对听众的情感 产生作用。 就托尔斯泰本人的文学活动而言,他是实践了 自己的文艺观.以“善、美、真”的完美结合来要 求自己,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读他的小说 ,给人的感受就像是在读生活本身;尽管跟书中的 人物在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有很 大的不同,读者却能产生十分强烈的共鸣。许多年 前读过高尔基关于托尔斯泰的回忆录,其中有一句 话的大意是:托尔斯泰在他心目中就像一座不可逾 越的高山.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读 托尔斯泰也有同样的感受。 托尔斯泰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十分丰富 ,本书从他的大量作品中选译了那些最能反映其生 活和思想的内容,分为九大主题编排而成,希望能 够满足读者的需要。 内容推荐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著述等身,普通读者很难全部阅读,这就需要例如像《托尔斯泰自述》这样的图书来弥补这一空缺,并由此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托尔斯泰自述》择取作者原著(包括日记、通信等)中之精彩华章,以期达到一种“以点及面”之效果:作者对自身的认知、对政治宗教的认识、对妻子友人的情感与情怀和作者长中短篇小说精髓,甚至作者在于82岁为何离家出走的心路在书中都有所体现。本书为提高读者文化素养,了解西方文化经典提供了很好的读本,因而有着较高的社会效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