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文月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林文月,台湾彰化人,1933年生于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名师,又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后回台湾大学任教至退休。历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著述有学术论文《澄辉集》、散文《拟古》等约二十种,译有《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古典名著。
目录
代序 文字的魅力
辑一 而今现在
最初的读者
山笑
记《翡冷翠在下雨》
记一张黑白照片——怀念庄慕陵先生
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水势
画布上的文笔
敬悼塞翁
漫谈京都
辑二 落樱平安朝
祝贺老同学的生日礼物
诸行无常 盛者必衰——郑译《平家物语》读后
平安朝文学的中国语译
中国人の立場より見た白氏文集と平安文学
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省思
翻译的再译——读佐復秀樹《ウエイリ一版源氏物语》
译事之局限——谈翻译原始语文的困难
辑三 六朝微雨
八十自述
关于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
潘岳、陆机诗中的“南方”意识
读陶潜《责子》诗
康乐诗的艺术均衡美——以对偶句诗为例
不能忘情吟——白居易与女性
手迹情谊——静农师珍藏的陈独秀先生手迹
《清昼堂诗集》中所显现的诗人的寂寞
我所不认识的刘吶鸥
从《雅堂先生家书》观连雅堂的晚年生活与心境
精彩页
细密起来的心思,令我观看眼前景物,联想过去所读种种。“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退回到六百多年前,在石桥畔等候琵亚特丽切的少年——但丁,就曾经徘徊在这一带的吧?《神曲》遗留下来了,作者和他心仪的女子,还有那虔诚盛美的传说,还有他们所踏印过的无数零乱的足迹,是不是也曾经在这里、在那里,就在我正踏印过的鞋下呢?这种打破古今、传说与想象的迷蒙,就像蒙蒙的雨丝洒下来,洒下来(或者是因为下着微雨而令人无法像晴天时那样专注于观看风景,稍一不小心就会分神联想的缘故吗?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
多年之前,我在京都独居一年,看过许多京都和其附近的名庭与建筑物,古代的东方人所表现的审美观念较偏向含蓄简约,取材以木料为主,而西方人则以坚固的石材为重,展现出力感与宏伟之美。在盛产大理石的这个地方,翡冷翠人的祖先当然会用当地的素材营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艺术文物的。从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空间,我掌握到东方和西方两个不同地方的文化趣旨,在写作的方式上也就不想重复过去的笔调:以前我写京都时采用的是巨细靡遗的铺叙方法;而这次写翡冷翠则试图适度予以割舍和简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或可能与我一度沉醉绘画,曾经向往从事艺术研究的志愿有些关系的吧。在绘画里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其实未必就与画家当时所面对的实景实物一模一样的,为了达成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效果,画家有时候会在画面上强调某些部分或简省某些部分,甚至割舍某些部分。面对着画布时,画家俨然就是一个主宰者,观画的人只能接受他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品好不好,而不能说它对不对。同样的道理,写作者用文字记述景物时,也不可能悉数尽书,总有一些故意略去的部分。这样的安排,常常是为了凸显主题的目的,若是样样都想仔细记下来,其结果可能因为高潮迭起,反而显现不出高潮来了。
站在翡冷翠街头,在那个建构已历时久远的大小巷道,周遭被高大雄伟而又无处不精雕细琢的大理石的屋宇、殿堂、台塔围拢着,面对那种震撼人的美,令人感觉措手不及,不知从何把握,怎样写起。
苍老,但是精致,这是翡冷翠的建筑物给人的印象。譬如说百花圣母玛利亚教堂四周围无数的大理石像,以及不留一片空隙的精雕细琢的图纹,如何来形容才恰当呢?也许只能说“叹为观止”。但“叹为观止”,四个字终嫌抽象,只有你亲自瞻仰过,这个抽象的形容词才始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牢牢保留在记忆里。
文字所能传达的终究是有限,在此用实笔不如用虚笔,我借助于“叹为观止”这个成语,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假如仔细描写那些栉比鳞次的大小建筑物,以及每一个建筑物的每一个细节,势必会显得烦琐累赘而且杂乱无章。在《散文的经营》那篇文章里所讲的:“剪裁与割舍,也是写散文时很重要的一端……因为散文的写作乃是艺术的经营,不是展示日记,也不是向神父告解,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全录。反过来讲,不懂得割舍与剪裁,往往会呈现芜蔓不清,致主题欠彰明之弊病。”上面所举,也许正可以作为我这种观点的一个例子吧。
大理石成为翡冷翠建筑物的主要材料,当然也是西方文化中雕刻艺术所最倚重的质材。即使没有去过意大利或欧洲,一提到雕刻艺术,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白皙坚实的大理石了。
P13-14
导语
台湾学者林文月,手握三支健笔,纵横学术研究、文学翻译、散文写作三大领域。《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精)》分为三辑,主题分别为:散文创作、翻译心得、六朝研究。既是跨越时空的文学交感,复又承载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文辞间展现着典雅、圆融、练达之美。本书见证了一位文学家之大河壮阔,始于不辞涓滴之用功与包容,所收文章完整呈现了林文月作为台湾一代学人之代表的精神风貌。爱文字之人、爱书之人定能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之深刻久远,文学之启示辽阔无穷。
序言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宝。
文字,既无色彩,也无声音气味,更无表情思
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把他们所看到的
形象与颜色,闻到的声音与味道书写下来,把他们
追踪那些文字而再现了他们所经验过的丰富的宇宙
世界生命种种,让后代的我们如亲历其境地经验那
些种种。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当初书写那些文
字的人们都已亡故不存了;然而,借由那些留存下
来的文字,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些喜怒哀乐
爱恶欲;于是,通过文字,当初一个人的想法、感
情,却变成为千百年后、千万人的感动和记忆了。
既不是图画、摄影,也不是唱片、音符,而能够在
白纸黑字之间就传达了无所不包括的极丰饶的内容
;文字的力量岂不神奇!
至于我个人,所认识的文字,是和我的生长背
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我的父母都是台湾人。我们生活在上海的日本
租界。那时候在法律上,台湾人都隶属日本公民,
所以我的母语是日本话、上海话和一点台湾话。而
我初习得的文字是日本文字。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
级,我在日本租界的小学里,和侨居上海市的日本
人子弟一起读书。我的班上,除我以外,都是日籍
儿童(应该说,当时我的籍贯也是日本)。我们所受
的教育,和日本“内地”的教科书完全相同;我们
的老师,无论男女,也都是从“内地”赴上海的日
本老师。当时,幼小的我,浑然不知自己不是日本
人;我的成绩在全班之中,甚至是居前的。但是,
在我读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中曰战争结束了。台
湾光复了。我突然变成全班之中与别的同学不同的
孩子。他们都是战败国者子弟,只有我一个人变成
战胜国者的子弟。战败国的日本同学们先后离开上
海,回到他们的祖国日本去了。而我们家人,则是
回到家乡台湾。
我的兄弟姊妹都出生于上海。台湾虽是我们的
家乡,其实是陌生的。我们甚至于也不会讲完整通
顺的台湾话。令我特别不自在的是,回到台湾以后
,当时读小学六年级的我,却得从注音符号开始学
国语——中文。而教育局规定,在教室内不可使用
日文,所以老师是用台语解释中文的。这两种语文
,是生长于上海日租界的我,所不明白、不习惯的

不过,现实的困难,总得要克服。事实上,处
于这种双语文的过渡期难关,是当时台湾很多人都
遭遇到的。有些人已经中学(或大学)毕业了,甚至
已经很熟练地用日文写作了,还是必须整个地将使
用的语言文字从日文改为中文。我不过是在小学六
年级时,忽然又回到一年级(或幼儿园时期)罢了。
但克服困难的痛苦,却意外地带给我想象不到
的收获。从小学最后的阶段开始学习另一种语文,
其实,并不是太不容易,尤其当大环境、大趋势如
此时,更有不得不然的推力助使,而前面五年的日
本教育,到这个时候也颇具基础,不致随便忘记。
生于这样特殊的时、空里,我倒是反而庆幸自己仿
佛很“自然”地具备着双语的能力了。
一九六九年,我因为具有中、日双语文的能力
,而接受台湾文化管理机构遴选赴日本京都,在人
文科学研究所进修一年,撰写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
《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的影响》。利用京都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内丰富的藏书,以及和日本学者
的意见互研,我完成了计划好的论著,同时也令我
能够在既有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以日文的立场观察
中国文字,又从中文的立场观察日本文字。以前的
我虽具备双语文能力,却只是以单方向思考,即以
日本的立场看日文;或以中国的立场看中文。撰写
唐代与平安朝文化的比较文学论文后,我培养出了
以另一角度去观察两种文字的态度,于是增加了一
种主观而客观、客观而主观的认知思考方式。
日本在中世纪因与中国隋、唐有密切接触,有
意地学习吸收中国文化(遣唐使团内设有遣唐留学生
及遣唐留学僧),而造成其文化(包括文学、艺术、
法律及宗教等)上的一大进步。其中,以文字而言,
即使到今日,日本人所日常使用的文字,就是由直
接取用中国文字的“汉字”、由中国文字的草书演
变而生的“平假名”及取用中国文字一部分的“片
假名”而成。不过,日本文字和中国文字的一大差
别是,中国文字是表义的,一字一义;而日本文字(
除“汉字”之外),“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标
音的,一字只代表一音,绝多数不具独立的意义。
故而一个汉字,有时需由两个或三的书,已经被全
球文学界公认为世界文学里最早的小说,而其书却
明显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尤其白居易的诗篇更
为作者紫式部所喜爱而频频引用;《长恨歌》遂成
为全书第一帖《桐壶》所成立的骨干。
从京都回来以后的第三年,我就开始译注《源
氏物语》,逐月在台大文学院的《中外文学》月刊
连载。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费时五年半,刊载六十
六期,百余万言的中文译注本《源氏物语》终于完
成。前年(二oo八)岁暮,京都大学为了庆祝《源氏
物语》诞生一千年,举办了国际研讨会议“世界之
中的《源氏物语》——其普遍性与现代性”,我受
邀参加了该会议,发表演讲“关于《源氏物语》的
中文翻译”。《源氏物语》的翻译包括中、英、法
、德、意、捷等等,已经有近二十种的外国文字译
本。我在会议中谈到,自己如何把千年前的日本古
文字翻译成现代的中国文字,其困难以及其心得。
也听到其他外国语文翻译此书时的种种问题。日本
与中国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白中世纪以来有极密切
的关系,而两国的文字虽称“同文同种”,实则亦
大有不同。翻译《源氏物语》百万言的巨著,不容
逃避地须要面对其中的一字一句,我深深体会到什
么叫做“同文同种”之中的“不同”;也尽力把自
己所体会辨认的“同”与“不同”,用中国文字传
达出来了。
《源氏物语》之后,我又陆续翻译了《枕草子
》、《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均为千
年或千年以上的日本古典文学重要作品。另有一本
近世著作《十三夜》。作者槌口一叶为明治时代女
作家,虽以二十四岁年华早逝,但日本政府于二oo
四年以其肖像印制于五千罔日币上,以志其百岁冥
诞,表彰其成就。这几本书都是日本文学史上(甚至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有必要介绍给中国
读者,这是我当初翻译之目的;不过,这些书的内
容十分动人,而文字非常有魅力,也是吸引我动笔
的原因。 五种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之中,除《伊势
物语》的作者在原业平为男性之外,余四人皆是女
性作家,但每个人的文章风格不同,设字敷辞有别
。作为译者,我学会了先做一个细腻的读者。不但
那些缀连而成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须得完整掌握,
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要意会。这种阅读的方式
,不只是“看”字、领会其意义而已,同时也是“
听”字,赏识其音。成为作者文字的知己,然后把
体悟所得,转译成为中文;不是自己习惯使用、喜
爱使用的中文,而是衷心地贴近原著的文字。
文字的魅力在文字本身,更是在它们“被使用
”的领域内所展现的特色和功能。以我个人的经验
而言,最常写作的对象有文学研究、文学翻译及散
文创作三种。每一种工作都以文字为基本,然而在
“使用”文字的态度上确有分别的:文学研究的文
字,务求其顺畅达意,避免迂回晦涩,以读者能够
清楚掌握其旨为宗;散文创作的文字,视其内容而
定清约或华饰之匹配准则,不妨彰显作者的个性特
质;文学的翻译,则恰与创作相反,须得看文字且
听文字,尽量抑制自我,唯原著之风格特性是遵循

回首自己的大半生,日日所关心喜爱的无非是
文字的掌握。文字的魅力多么大!
内容推荐
林文月,一生与文字息息相关,她肩挑三职:学者、翻译家、作家。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师从台静农先生的她,对文字敏感、执着。她在学术研究、散文创作和翻译之间,借由文字这个工具,自由起舞,留下了一篇篇闪现灵光的文章。她在书中也说,“文字的魅力在文字本身,更是在它们‘被使用’的领域内所展现的特色和功能。”《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精)》是林文月在学术、翻译、散文三方面的一部精选集,集中了她深耕的这三个领域内的优秀作品,并且是首次在大陆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