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感悟流年典藏版季羡林散文精选集)(精)》讲述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流年的感悟,他以自己的心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自己一路走来九十多年的历程,在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同时,亦抒发了自己对过去的日子、人的怀念,可谓是感悟良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感悟流年典藏版季羡林散文精选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感悟流年典藏版季羡林散文精选集)(精)》讲述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流年的感悟,他以自己的心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自己一路走来九十多年的历程,在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同时,亦抒发了自己对过去的日子、人的怀念,可谓是感悟良多。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心作为一面镜子,在《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感悟流年典藏版季羡林散文精选集)(精)》中回忆了自己一路走来九十多年的历程。他在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同时,亦抒发了自己对过去的日子、故人的怀念,可谓是感情良多。 时间点点滴滴地流淌,终有一天,纵然有太多的依恋和不舍,我们也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目录 第一辑 北京忆旧 芝兰之室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我和北大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图书馆 清华颂 清华梦忆 燕园盛夏 春归燕园 清塘荷韵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北京忆旧 汉城忆燕园 黎明前的北京 我爱北京 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温馨的回忆 第二辑 心安即榴地 年 回忆 寂寞 老人 Wala 西谛先生 我写我 做真实的自己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目中无人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回到历史中去 观剧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第三辑 一寸光阴不可轻 时间 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三进宫 十年回顾 谈老年 追忆哈隆教授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天上人间 天竺心影 如何利用时间 梦游21世纪 对未来的悬思 试读章节 我和北大 北大创建于1898年,到明年整整一百年了,称之为“与世纪同龄”,是当之无愧的。我生于1911年,小北大13岁,到明年也达到87岁高龄,称我为“世纪老人”,虽不中亦不远矣。说到我和北大的关系,在我活在世界上的87年中,竟有51年是在北大度过的,称我为“老北大”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北大五十余年中,我走过的并不是一条阳关大道。有光风霁月,也有阴霾漫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后者远远超过前者。在这里,我同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管怎样,不知道有什么无形的力量,把我同北大紧紧缚在一起,不管我在北大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甚至一度曾走到死亡的边缘上,我仍然认为我这一生是幸福的。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在我这仅有的可贵的一生中,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耄耋之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个问题是我必须答复的。 记得前几年,北大曾召开过几次座谈会,探讨的问题是:北大的传统究竟是什么?我个人始终认为,北大的优良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有人主张,北大的优良传统是革命。其实真正的革命还不是为了爱国?不爱国,革命干吗呢?历史上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以暴易暴”的改朝换代,应该排除在“革命”之外。 在古代,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中,传承文化的责任都落在知识分子的肩上。不管工农的贡献多么大,但是传承文化却不是他们所能为。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传承文化的人的身份和称呼,因国而异。在欧洲中世纪,传承者多半是身着黑色长袍的神父,传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后来大学兴起,才接过了一些传承的责任。在印度古代,文化传承者是婆罗门,他们高踞四姓之首。东方一些佛教国家,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是穿披黄色袈裟的佛教僧侣,传承地点是在寺庙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是“士”。士、农、工、商是社会上主要阶层,而士则同印度的婆罗门一样高踞首位。传承的地方是太学、国子监和官办以及私人创办的书院。婆罗门和士的地位,都是他们自定的,这是不是有点过于狂妄自大呢?可能有的;但是,我认为,并不全是这样,而是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不这样也是不行的。 婆罗门、神父、士等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本钱就是知识,而文化与知识又是分不开的。在世界各国文化传承者中,中国的士有其鲜明的特点。早在先秦,《论语》中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们俨然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个传统一直没变,后来发展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又继续发展,一直到了现代,始终未变。 不管历代注疏家怎样解释“弘毅”,怎样解释“任重道远”,我个人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我在上面详细论证的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行为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前面不低头,“威武不能屈”。苏武和文天祥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就是例证。这样一来,这两个特点实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了,其关键还是爱国主义。 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造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大学。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这不是爱国运动又是什么呢? P006-00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