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真实的杜月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叙五//帘外风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由市井之辈,蹿跻到国际知名,由一文不名,阔绰到挥金如土。

他三言两语能使对方信服输诚,一呼百诺而不觉其颐指气使。

所谓文豪名士,明知其胸无点墨,乐与交游。

达官显宦,更因他豪爽过人,深与结纳。

蒋氏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与其结为密友。

他在上海滩可谓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终成一代人豪。

《一个真实的杜月笙》由杜月笙秘书胡叙五等人近身侧写,并汇集与卡十月笙有过深交或资深报人亲历亲闻的文章,有很多事都是信而有征的。

唯有这些信而有征的史料,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杜月笙。

内容推荐

胡叙五、帘外风著的《一个真实的杜月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杜月笙生前秘书胡叙五所著,讲述了杜月笙的传奇经历。第二部分由帘外风所著,以亲身见闻写出居港期间的杜月笙,并细写在杜月笙身边的大将、谋士等人。从这些人物及事件中,将可窥见杜月笙一生的起落浮沉。作者掌握太多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您将可以捕捉到时代的脉动,还原到真实的杜月笙。

目录

上部

序 一本被轻忽的重要传记

第一章 论行藏开端抗战

第二章 明大义悄别申江

第三章 门前依旧车马喧

第四章地下展开龙虎斗

第五章 助反正高陶离沪

第六章 筹饷馈川康运“土” 

第七章 海外援侨举私债

第八章 寄闲情山城玩赌

第九章 谋开发西北远游

第十章 运物资鸿沟无阻

第十一章 章 士钊促请组党

第十二章 李祖永劝买黄金

第十三章 奉密命策反东南

第十四章 回上海变生肘腋

第十五章 高喊打倒恶势力

第十六章 头衔仍是好风光

第十七章 家门有庆展排场

第十八章 师弟同心结恒社

第十九章 风声紧老病离乡

第二十章 朕兆凶饭碗落地

第二十一章 因谵呓补谈身世

第二十二章 论恩怨略溯从头

第二十三章 生死都在中元节

第二十四章 邦国长存任侠名

第二十五章 杜月笙逸事

附一 侧写杜月笙

 我的父亲杜月笙

 过庭录

 杜月笙拒绝赴台定居内幕

 江湖奇人杜月笙(1987) 

附二 杜月笙移灵台湾记

 杜月笙先生遗嘱

 灵榇移台

 安厝经过

 迎月笙先生灵榇归葬国土

下部

序 给您一个真实的杜月笙

第一章 从“三鼎甲”说到“四大金刚” 

第二章 杜门中两个宝贝:吴季玉、李裁法

第三章 杜氏密友徐采丞其人其行

第四章 受杜月笙格外提拔的杨管北

第五章 从杨管北说到唐寿民

第六章 从杜氏的治丧委员会说起

第七章 在香港向杜氏拜门的骆清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论行藏开端抗战

按:杜月笙死已数十年,数其生平:由市井之辈蹿跻到国际知名,由不名一文阔绰到挥金如土;三言两语能使对方信服输诚,一呼百诺而不觉其颐指气使;所谓文豪名士,明知其胸无点墨.乐与交游;若干达官显宦,更因他豪爽过人,深相结纳;平生似与政治无缘,而其潜力所及,也颇能鼓动风云,影响局势。

迨至一棺附身,百事都了。台湾当局曾以“义节聿昭”匾额作为褒扬;共产党论定他为“流氓头子”之后,对于他在祖国大陆的遗属、遗产,仍正常看待,并无其他。身后是非,谁能管得;盖棺定论,自在人心。退一万步言,杜月笙个人的成功是无法加以否认的。

赤手空拳打出新天地

上海宁海路杜月笙住宅第一进大厅上,挂着饶汉祥(黎元洪总统的秘书长)撰赠的一副楹联,黑底金字,髹漆生光。联云:

春申门下三千客

小杜城南尺五天

这短短十四个字,虽不免饰美过情,推崇逾分。但就其半生过程而论,他于这类夸奖,似不须过分谦逊惶愧。所谓“春申门下三千客”,若按杜氏当年在上海的那种作风与气概,较之战国时代的春申君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小杜城南尺五天”这句下联,指的是长安南郊的杜曲地方,为盛唐时期贵族住宅区,由于簪缨世胄,门第高华,才显赫得去尺五的气势(如今西安南门外,仍有杜曲、韦曲,但早已沦为附廓之小村集了);他们都是世族之家,席丰履厚,发扬蹈厉,原不足奇;而月笙的身世,草茅卑末,只是一个破落家庭的穷小子而已。他从小没有受过教育,所接触的多是横眉怒目、挺胸露肚的市井;所体验的只是小赌台、燕子窠、花烟间的生活。打杀挣扎,纯凭赤手空拳打开一片天地。社会上对于这样人原不寄以深期厚望的,可是在他一朝发迹之后,居然气度不凡,自成风格:论养士,虽够不上珠履三千、孤寒八百,但“待臣而举火者”,却是大有其人;论气势,虽够不上“郑杨段薛,炙手可热”,但提到他的尊姓大名,“闲话一句”,自令人另眼相看;论事业,虽够不上焚券市义、夺符救赵,但在抗战时期,以一平民地位,出钱、出力,也曾轰烈地干过一场。

历史是由人写成的。历史不会重演,人物哪有定型?把古人勘照今人,或把今人比拟古人,总嫌貌似神乖,不够真实。月笙自有其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更有其独特的性格。由于他能够掌握着自己的性格,利用和配合当时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他虽出身卑微,而踏人社会以后,成功之门,有开无阖,终于成为民国以来的一个怿杰!

中日甲午之战、义和团运动,在月笙童年里相继发生。昏庸腐朽的清廷,不断地遭受挫折与失败。自从上海有了租界后,其他不论,单就“治外法权”一项,就够利用来培养一切罪恶,只要不危害到租界本身的安全和利益,眼开眼闭,猫鼠同眠,尽让你畅所欲为,烟赌娼妓,犹其小焉者也。这个十里洋场,乃逐渐成为马路英雄的温床。月笙早岁以一孤儿,渡浦而西(杜氏为上海对岸之浦东人),自乏亲朋故旧提携扶助。为了解决眼前三餐一宿,水流湿,火就燥,因而混迹其中,固属于自然趋势。可是开始做白相人(上海方言,指混混),并不是一件易事。月笙在一段悠长的岁月里,龙门要跳、狗洞要钻,自然经历了重重的风波险阻,才能毛羽日丰,门户独辟。终于在上海法租界里,渐渐与黄金荣、张啸林鼎立齐名,同掌着烟、赌两业。及后,时势推移,世情多变,张啸林饮弹而亡,黄金荣佗傺以死;只有杜月笙一枝独秀,屹立不倒,成为此辈中后无继起的唯一人物。

三鼎甲变为一枝独秀

如所周知,黄金荣、张啸林对于月笙的历程都有过影响力。尤其在月笙初出茅庐、筚路蓝缕之际,黄金荣确曾尽其培植扶持之雅。但由于彼此个性不同,能配合于一时,却禁不起时代齿轮的推碾。所以黄、张、杜三人升华到三峰挺立之后,处人处世,各异其趣,因而演成各自不同的结局。

黄金荣以当年上海法租界捕房总探长地位,赫奕一时。退休以后,年事渐高,世情看淡,手里经营几家戏馆、剧场,生意不恶,日进纷纷,尽够他优游卒岁,颐养余年,保持着“黄老太爷”的徽号。不料时代无情,巨流冲击,终于使他由漂浮而沉溺了。张啸林原是杭州人,来沪以后,易地生根,气势之盛,亦是一时无两。怎奈生性傲慢,老气横秋,加之心径狭仄,往往白眼向人。讲出话来,无论什么场合,“三字经”脱口而出,因而人们对他多抱着“敬而远之”的心理。抗战以后,忽在伪组织方面有所活动,给他的随身保镖林怀部一枪毙命。

……

P7-9

序言

一本被轻忽的重要传记

——写在《一个真实的杜月笙》之前

蔡登山

杜月笙(1888—1951),名镛,号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最富传奇性的人物。不仅于他以一个来自乡下的十五岁孤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由一个三餐不继的小混混,在小东门外十六铺水果行当一个小学徒,中年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震上海滩的大亨;还在于他发迹之后的所作所为,俨然已由青帮白相人“脱胎换骨”,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相当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

杜月笙长袖善舞,对前清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社会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无不执礼甚恭,看他恂恂如也、鞠躬如也地周旋于达官显宦群里,揖让于耆老缙绅中间,倾力结交,甚至结拜为把兄弟,或收为门生弟子,给予经济支援,或月奉规银,养为食客。而蒋氏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结为杜氏豪门密友。有这样一张足以操纵政界、工商金融界的关系网,有法租界做靠山,杜月笙在上海滩可谓左右逢源、纵横捭阎,一呼百诺,各方信服,万姓输诚,终成为一代人豪。

刘绍唐先生在谈到《杜月笙传》时说:“杜氏自称‘朴质无文’,因为他出身寒微而未受教育,终其一生没有信函日记等材料遗留下来。中年以后,虽显赫一时,对民国政治及政治人物有极重要的影响,也主持过许多大企业,但正式史料记载则绝无仅有。推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杜氏具有谦冲的美德,许多事情由他出面解决,他却不愿别人在事后提起:另一方面,若干人十受杜氏之惠以后,往往有一种极微妙的心理,即在事后多不愿或不敢,甚至不屑把杜某人的关系坦白地说出来。在这种‘口说为凭’的情形之下写传记,最容易也最困难。容易者可以说‘死无对证’;困难者众说纷纭,各是其是,取舍为艰。”刘绍唐在当时出版由章君毂详细采录杜月笙身边门人、亲属、好友等口述的杜月笙生平行迹而扩展和演绎的《杜月笙传》时,都已经有如此的感慨了,何况其余呢?

因此坊间虽出版了大量的杜月笙传记或传奇,但不少作品都犯了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更有甚者,更以“遗闻”、“逸事”、“揭秘”为名,大肆谩骂、讥诋,遂行其某种政治目的。而其内容往往只是拾缀陈言,辗转传述,甚至以讹传讹,离所谓历史真相,真不可以道里计。

“传记”虽然不全等于“历史”,但它多少必须忠实于“历史”。如果“传记”不忠实于“历史”,那不是“传记”,而是“小说”而已。因此史学大师孟森(心史){兑:“凡作小说,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将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对历史上肆无忌惮,毁记载之信用。事关公德,不可不辩也。”

曾经有本一直被人轻忽的《杜月笙外传》,更有史料价值。《杜月笙外传》原刊登于香港《春秋》杂志,登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出了单行本,作者署名“拾遗”,采“拾遗补缺”之意。他甚至在一开头就故意与杜月笙划清,不让人有任何的联想。后来我从金雄白的文章得知“拾遗”就是胡叙五的笔名,他正是杜月笙的中文秘书之一。杜月笙因不通文墨,后来很相信捏笔杆儿的人,为了做好文字工作,他请了翁佐卿(左青)、邱访陌、王幼棠、胡叙五四个人当秘书。其中翁佐卿是张啸林的门生,由张介绍给杜的;邱访陌由陈群介绍的;王幼棠(曾任淞沪警厅秘书)由刘春圃介绍的;胡叙五由黄炎培介绍(曾在上海地方协会任秘书)。而其中以胡叙五先生做的时间最久,胡叙五甚至一直跟随杜月笙到香港。这事我也求证于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女士。

金雄白说:“我一向认为写像杜月笙这样的一个人,自然不失为极佳题材,但任何人有他的长处,也会有他的缺点,更何况于他。所以为杜氏立传,褒贬之处,下笔颇难得当,而叙五以与他多年宾主之情,知道得多而翔实,评论得生动而中肯,文字的优美,反成余事。”几年前,我在上海见到杜月笙好友杨管北的儿子杨麟,他的书架上也有本《杜月笙外传》,我问他对此书的看法如何?他说真实,尤其写他父亲的那段,真是亲历其境。

胡叙五因长期跟随杜月笙,因此该书有极高的真实性,例如有关“高陶事件”,书中说:“月笙看过字条,深悉寄老(徐寄□)为人,十分谨慎,如非千真万确,落笔不致如此坚定。认为事不宜迟,利在速洽。即于翌晚飞往重庆,一面嘱采丞留港稍候。其时蒋委员长适有桂林之行,原拟小驻,闻此密报,一宿还渝。召见月笙,前席专对。即嘱月笙从速返港秘密进行。月笙返港后,又着采丞从速返沪。才逾十天,溯老(黄溯初)莅港。当将宗武(高宗武)去日经过、密约要点,逐一和月笙细说,并制成笔录,俾月笙不致遗忘,得向当局详陈。于是月笙在同一月内又作第二次重庆之行。”据徐寄□《(敬乡楼诗)跋》回忆:“时杜月笙君在港,与溯初无素,余为介绍,一见如故,爰偕赴陪都,以某事言之于当路。”而据蒋介石1939年12月18日日记云:“下午与俄使谈外交,与月笙谈汪事。”是胡叙五的记载真实不虚。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叫来胡叙五,说是要口述遗嘱。时家人、好友均在室内,拭泪点头。杜月笙这时已是两颊凹陷,脸色白中透灰,说上几句话就要大喘几口气。他缓缓说道:我已病人膏肓,行将离世,兹将所遗财产(包括现金、债券、不动产等),按具体分配方案,留给各位夫人及子女……各位继承人要努力守成,艰苦创业,云云。杜月笙口述后,叫胡叙五重读一遍,然后挣扎着签上自己的名字“杜镛”。老友钱新之、陆京士、顾嘉棠、吴开先、徐采丞五人,应杜之邀请,于遗嘱上副署,监督以后遗嘱的执行。

8月16日杜月笙病逝香港,一代人豪在此画上句点。胡叙五后来则孑身客寄香港,仅靠卖文为生。据金雄白说:“叙五状貌如三家村学究,木讷又如一谦谦君子,对同文中稍有一得的人,即服膺勿替,说话带有浓重的安徽土音,虽讷讷不出于口,但疾恶如仇,极富正义感。他因曾为杜月笙佐笔政,过去时与侠林中人交游,最难得的就是并未沾有此中习气。叙五下笔轻盈,辞意茂博,如以貌取人,不信是出于其手。”1970年他病逝香港,身边没有一个家属,也没有一个亲戚,寥寥十余朋友,为他在殡仪馆草草办妥了临终大典,就送往火葬场安葬。

是《杜月笙外传》其史学意识、其文笔、其阅历,足可作史,不宜等闲以内幕、秘闻之属视之。为此这次重排出版特将书名更名为《一个真实的杜月笙》(因已有徐铸成的《杜月笙正传》在先),并恢复其本名“胡叙五”及职位“杜月笙的秘书”,还其本来面貌,亦希望读者更能重视此书之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