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舞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康正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康正果所著的《诗舞祭》是一部以文学为主的散文集,分说诗、谈色、评书、创意四部分,共计收文37篇,其中既有不少涉及情色话题的旧作,也旁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诸多有趣的现象和中英文畅销佳作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在《万象》、《南方周末》和《上海书评》等报刊上登载,也多被转发到网络上广泛传阅。

内容推荐

康正果所著的《诗舞祭》收集笔者近年来发表在《万象》、《南方周末》、《上海书评》等报刊上的长论短评共37篇,分为说诗、谈色、评书和创意四编。

集中诸文,或详析当今中英文畅销佳作,或抒写移居生活感受,或透视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诸多有趣现象,特别聚焦到情色、性别、身体、旅游、怀旧等时兴话题,对诸如《狼图腾》热、胡兰成现象、健身时尚、阅读症结、美国桂冠诗人、常春藤盟校、乳房美的形成史等热点问题均有深入探讨,极具可读性。

目录

说诗

 我的学诗经历

 诗舞祭

 老威的诗歌躁动

 泛文的性爱诗学

 断缺的哀悼

 默温文章老更成

谈色

 面对乳房

 情色和身体

 裸体像和裸露

 瘦美的重担

 红旗下的情感教育

 魅力的构成及其颓废

 别问我婚否或老少

 后殖民孽债

 耶稣身边的女人

 《色戒》观感男女谈

评书

 症状写作

 生死一囚徒

 沉重的土地

 跌宕自喜历红尘

 祖国的阴影

 重建家园的报告

 阅读省思录

 告别疯狂

 会心的漫游

 狼性与羊性的错乱

 文字交老人缘

创意

 榆树下的省思

 流年知多少

 老孙家

 荒野之美

 花样的年华

 母语之根

 纪实与真实

 人类的叛徒

 海外华人写作的“海外性”

 身体教堂

试读章节

我的学诗经历

我对旧体诗词发生兴趣,大约是在十二三岁大量阅读旧小说的时候。旧小说中常穿插一些比较浅显的诗词,或为整首,或为断句,遇到某些有意思的诗句,我总喜欢反复吟咏,而诵读的多了,心里便慢慢地感应了那种语言的节奏。那时候我才读小学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能认识的字还很有限,更不懂什么典故,只不过喜欢背诵一些对偶的诗句,从中默会某种自己也很难说清楚的阅读快感罢了。现在看来,应该说那是一种受到了召唤的快感,是你的想象被触动得偶尔一亮的喜悦,是思想不经过认识的过程突然就对存在的奥妙有了一点领悟的情境。比如“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好像就是在读“三言”中某篇小说的时候过目记下来的,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这一联出自哪一首诗。举这个例子,倒不是要证明我的记性多么好,而是想以此说明,一个人的记忆底片对那些亮丽的词语自然会有感光的效应,诗性的记忆不同于死记硬背,它多半是在兴趣和感悟的作用下加深了印象的刻痕。雪山高卧和月照林下是多么动人情思的意境,一个雄浑,一个优美,两个晶莹的句子就这样嵌入了我的记忆。

不知道那些天生就有诗才的人到底是在什么状况下开口吟诗的,我以为,对大多数喜欢写诗的普通人来说,所谓诗才,首先就是对所读诗歌的感受能力。而进一步尝试写诗,则是喜欢读诗的自然发展。不是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写诗的材料,不是情感迫使我们非用诗表达不可,而是阅读感染了我们的模仿愿望,是我们所读的诗句诗化了我们的情思和话语,一旦达到了这种语言中魔的地步,你就会制作出与你已经读惯了的诗句相类似的新诗句来。

回顾自己的学诗经历,我觉得我的自发的创造动力并不十分充沛,后来的尝试写诗,可以说完全是受了阅读感染的结果。当我读诗读得也手痒想写的时候,祖父给了我一本陈婉俊注的《唐诗三百首补注》。祖父常对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努。”“努”在关中方言中的意思是,闭住气用力,以至嘴里发出了鼓劲的声音。祖父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把那三百首诗读熟了,他自然就能顺口诌出像样的诗句来。就我当时的阅读水平来说,陈婉俊的补注本身也需要另加注释。所以我就先挑着读那些没有注释或注释较少的诗,特别是后面比较容易读的五七言绝句部分。有时候祖父也给我串讲几首,主要是解释典故和一些常见的诗词用语。那常常是在午饭之后,祖父靠在屋檐下的躺椅上,他拉长了调子吟诗,在他的语气一重一轻的间歇间,偶尔会有一只划着弧线飞过的蜜蜂插入了它嗡嗡的一响。春天的阳光照得人四肢发软,我眯缝着眼睛听祖父的诵读,只觉得阳光的照射像无数针尖在我眼前的虚空处刺下了闪烁的亮点。车前草从台阶下铺地的砖缝间冒出了嫩绿,走在后院的小径上,祖父最爱高吟:“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1958年7月1日,与我们家仅有一墙之隔的兴庆公园正式开放。这是在唐兴庆宫遗址上新建的一个公园,开放的当天,祖父带我去园内游了一圈。我终于找到了可以试一下笔的题目,于是回家就写了十首咏兴庆公园的七言绝句,每一首咏园内的一个景点。这十首绝句算是我小时候学古诗最早的习作。说它是七绝,只是就七字句四句一首而言罢了。我那时还不太懂平仄粘对和韵部等最基本的格律,把自己的诗拿给祖父看的时候,他向我指出了很多音律上的问题,还改了一些措词不当的地方。不管怎么说,能写出来,并写得还有点像那么回事,这毕竟使我多了点自信和兴趣。在一个一般人都按学校的各门功课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聪明的时代,我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热心搞起了这种连祖父也觉得并不值得特别提倡的事情。那一年夏天的兴庆池成了我诗兴初潮的源泉,我咏叹紫薇花的艳丽,摹写喷泉下乘凉的清爽,常常在波光潋滟的日子伫立湖边,一心要在那长久的凝望中打捞出什么朦胧的诗意来。总之,我的确为我那些总不太让自己称心如意的拙劣句子费尽了心思。我硬是让自己陷入一种很不舒服的写作状态,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碰到思如泉涌的时刻,神来之笔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气人的妄想。对我来说,做诗简直成了一件自讨苦吃的差事,一个像母鸡暖蛋一样执拗地坚持下去的劳作。

我的焦虑在于,我做诗的欲望和在写作上的期待远远大于自己有限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常有写诗的冲动,却无写出诗来的灵思;想写出更好的句子,但写出来的往往很差。结果,写作上的碰壁总是把我反弹到阅读中,我所能做的,似乎就是从所读的诗句中去瞎碰出有可能使自己产生什么想法的契机来。读诗不只是学习和欣赏,同时也成了一种启发性的碰撞,好像是在给透不过气的文思输氧。

P3-6

序言

自序

1994年,我与家人从西安移居到美国康州的纽黑文(New Haven),至今已二十年整。haven一词义为港口,同时也隐喻“安全、避难和适宜休养的处所”。这是大西洋海域伸进内陆深处的一个海湾,隔一段狭长的水域,与纽约的长岛隐约相望,自古以来,Quinnipiac部落的原住民即生息栖居在此处。1638年,牧师JohnDavenport带领一批英国清教徒移民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这块土地,始兴土木,殖民建城,遂以“纽黑文”这个新名取代了原地名Quinnipiac。从此以后,这处安静的海湾日益成长得名副其实,经不断增加的殖民者长期经营,的确发展成一个安全、避难和适宜休养的海湾小城。比如在1660年,有两位曾签署英王查理一世死刑处决令的大法官在查理二世复辟后遭到追捕,他们逃至纽黑文,立马获得城主Davenport的庇护,被安排在城外西岩(WestRock)的山洞内安全躲过一劫。一战后大批意大利移民涌人该城。二战中大批犹太人相继移居此地。五十年代这里的教会人士和慈善机构大力救济穷人,又招致大量的黑人远道投奔而来。越战期间,有不少搭载东南亚难民的船只在此登陆,那些难民随后即被安置在这一带居住。小小的城区内,虽因地段不同,学区有别而存在着“好区”或“差区”的区别,但各个社区内的住户皆安分守己,自得其乐,基本上过着平淡闲逸的日常生活。包括我教书的耶鲁大学在内,据说其创建者当年也是嫌哈佛大学所在地波士顿都会繁华,城市嘈杂,相约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选中了偏僻幽静的纽黑文,草创起这所在新英格兰排行老二的大学。

这所学校建校已三百余年,其校历严守建校以来的传统。每学年分春秋两季学期,每学期授课十三周,复课一周,考试一周。春季学期内有两周春假,学期在五月中旬即告结束,在九月初开学前放暑假长达三个半月之久。秋季学期内有一周秋假及感恩节假,学期在十二月中旬结束,在来年一月上旬开学前所放的圣诞节假也有二十来天。学生放假,教师自然随之停课,总括起来,我们教师每学年有差不多五个月都没有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均可安享课外的所有假期。校方尤其重视每个教师的隐私权,不管各人的教职高低不等,所分的房间大小有别,每个教师总是会拥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我们东亚系中文部共有十来位中文教师,大家各去各的教室上课,各回各的办公室做事,门一关即把一切闲杂人员置于局外。每个人均在各自的空间内做自己的事情,自然大大减少了同事间互相干扰的是非和麻烦.教师们多住在离校园较远的郊外住宅区,东西南北,四散开来,各选各习惯喜爱的小镇租房或买房,课后无事即驱车回家,分别去忙各自的事情。一年到头,同事间很少有校外的人际往来。这种恬淡如水的人事关系正好让我这类独来独往者如鱼得水,其松散放逸之况味,恰如庄子所云:“鱼相忘于江湖,麋鹿相忘于林。”因此就我个人的情况来说,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回到家中,都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写作。

我从前在国内教古典文学,写作的方向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主。来到耶鲁当外教,专门教美国学生学习中文。这工作虽与古典文学教学相去甚远,但所融人的生活环境却让我颇有如往而复之感,甚至在二定的程度上增强了我对古典精神的体认。谈诗词者常提到境界的问题,那境界不只显现于文本,同时也涉及接受者的心境及其身外之境。中国今日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后现代化恐怕已远甚于欧美,而生活在美国的大学城及其郊外住宅区,在我看来,反而有不少方面让人联想到前现代中国的山林和乡野。对比起故国今日红尘万丈的都市,目睹这异域的草木烟云,很多失之东隅的经验,如今的我,竟意外地获取了得之桑榆的欣喜。这样看来,阅读和书写就不只是完全陷于文本层面的操作了,潜沉涵养式的玩味和领会,也可充实阅读和书写,别有其日常活动中的乐趣。总的来说,这里的人情是冷调子的,饮食起居是慢节奏的,社会状况稳定少变,生活习俗守成念旧,二十年来,除了物价上涨,路上的车辆增多以外,整个的市容和街景都维持着与旧为新的面貌。人与人相见,大都和颜悦色,善意问好,但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不可逾越的距离。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环境以及在其中涵养的心境,构成了我写这本随笔评论集的文化氛围和情意资源。

我从前在国内出版过几本文学研究论著,大都涉及有关情色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话题。来美初期,仍沿袭原有的方向,曾一度贪读不少相关的英文论著,也写过一些评介西方性别理论的文章。这几年来,间或有出版社来信索稿,问我是否还有类似于那本《身体和情欲》的新作可供出版。我说我早已兴趣转向,多年来都在专注百年中国文化谱系的研读和论述,有关情色方面的话题,虽断断续续应约写过几篇评论,但远不足以凑够清一色的专题结集出版。收在这本集子内的几十篇长论短评,既有不少涉及情色话题的旧作,也旁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诸多有趣的现象和中英文畅销佳作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在《万象》、《南方周末》和《上海书评》等报刊上登载,也多被转发到网络上广泛传阅。现将这些文章分编为说诗、谈色、评书和创意四类,合为一集,定名为《诗舞祭》出版。取这个书名,是按近来书市上流行的做法,从集中抽取一篇文章的篇名来命名全书。它即使未必能涵盖全书的内容,至少也足以突显高光,聚焦出一个切中肯綮的亮点。

我练习写作始于写诗,硕士论文专攻唐宋诗词,出版的第一部专著即论述古典诗词。用《诗舞祭》这篇旧文的篇名做本文集的书名,也意在怀念一位逝去的诗人故友,祭奠我们生于四五十年代的一代人在八十年代初期为歌舞娱乐的正常化而付出的代价。读完此文,读者将会发现,本人不只曾一度热衷论述情色书写,也因介入某些娱乐场合而招惹过有伤风化的嫌疑。该文多年前曾在文学期刊《红豆》上发表,有位陌生的诗人阅读后惊恐万状,曾激动到夜不能寐的地步。他写了首长诗贴在网上,我现在把该诗节录如下,权充当我这篇短序的结尾:

凌晨 大概是两点钟 我放下书

光着身子 我要去厨房 抽一颗烟

为了平息康正果先生带给我的激动

《红豆》上有我的诗 我读不下去

也不愿意去读 写下就完了 便和过去彻底

划清界限

我翻检着目录上的字符 在《诗舞祭》三个字

上停住

很好,够形而上,说谁呢,胡宽

他好像也是一个写诗的人 大学快毕业的时 候我知道的

但他死掉了,猝死,“命运扼住了他的喉咙”

所以有了这篇激烈的悼文 写得真好

首先我回到了那个年代 传说中恐怖的年代

但这些人却活得快活 无所事事 东游西荡

画画 搞艺术 跳舞同样跳到太阳扶山而立

他们同样付出了代价 “转型期的痛苦” 一 个姓马的女人 他们固定的舞伴

被处以死刑 罪名是耍流氓和聚众跳舞有伤 风化

这是真的吗 读到这里 我毛骨悚然

我想到了一个词:革命的先驱

伟大 英勇 永垂不朽 但没有一个是适合 她的

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个可怜的人儿

后来的文字 多是评论 ……

我只看到一些容易做到的优点:认真 真诚 不骑墙 不沽名钓誉

他看到的是一个诗人的死亡 一个诗人作品 背后的世事乱相

他画出了一幅诗人以诗歌抗争的灰色草图

他的目的不是要争夺话语权 他不屑

争夺一个死者的诗歌遗产……

康正果

2015年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