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繁华,这里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有小桥流水,有白墙粉黛,有雨巷丁香……总有一些江南的人和事刻在我们记忆之中,成为温暖心底的美好回忆。《江南物事》是一本对江南农村生活回忆的散文集,由一篇篇回忆童年生活和江南物事的散文连缀而成,作者徐玲芬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之中,温馨而有美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南物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玲芬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南自古繁华,这里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有小桥流水,有白墙粉黛,有雨巷丁香……总有一些江南的人和事刻在我们记忆之中,成为温暖心底的美好回忆。《江南物事》是一本对江南农村生活回忆的散文集,由一篇篇回忆童年生活和江南物事的散文连缀而成,作者徐玲芬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把我们带回童年的回忆之中,温馨而有美好。 内容推荐 《江南物事》是一部对江南农村童年深情记忆的散文集。全书分造物好生、草木春秋、百工之需、游戏童年、旧时村庄、港河人家六辑,均由一篇篇回忆童年生活、记录江南种种物事的短文连缀而成,呈现出生长在江南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以及江南农村的独特场景和各种风俗习惯。作者徐玲芬以细腻、动情而又富有立体感的叙述,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美好的童年,仿佛时光倒流,读着读着,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一篇篇散文的情节中去,仿佛自己成了文章中的小主人。 目录 蚕食的江南(自序) 第一辑 造物好生 云片糕 时酒 甜麦塌饼 炒米粉 打送包子 粽子 酱油淘饭 赤豆糯米饭 年糕 放谷花 放泼留 饿杀猫篮 七月半 年祭 办酒 冬莱 臭豆腐干 第二辑 草木春秋 荠菜 春笋 蚕豆 桑葚 花生 黄豆 番薯 芋艿 桃花 冬青 缘树 竹园 竹竿 老羊 采叶 豆棚 第三辑 百工之需 看宝宝 打绵线 丝绵 做丝 骆驼绒 剃头 银项圈 老虎头 鞋子 镜箱 箬帽 摇纱椅子 扁担 板凳 行灶 挖防空洞 出早工 挑田横 烧砻糠灶 第四辑 游戏童年 下乡担 露天电影 网篮 洋伞 小刀 书包 洋蜡烛 香烟簏子 踢毽子 六神牌 年画 戏文 第五辑 旧时村庄 灶间 出市 火车 天井 白场 桥堍 水车 背纤 航船 塘河 畜牧场 第六辑 港河人家 默默马西港 龙吟之地 塘连沙渚 船摇伴我长 母亲的心愿 琴声悠悠 奶奶的铜火炉 外婆做的甜酒酿 我姨如母 安得广厦 鲍先生 太虚大师 阿四 金老师 德明阿哥 盘生 巧生妈妈 万林大伯 永和博雅 后记 文章千古事——记与丰一吟老师关于《江南物事》的交流 附:丰一吟老师的一封信 试读章节 云片糕 曾经,云片糕代表一种很有高度的幸福指数。很稀罕的甜,很有层次的蜜,这甜蜜里尽是盼望和梦想。 小时候,我就是这样盼望和梦想着拥有堆得很高的云片糕,像山,可以随意取之、食之;放嘴里,融了、化了,回过味来,满口生香,浓得化不开。事实上,这种感觉,多半是在梦里。 如今,云片糕是我对旧时江南的一份记忆,偶尔回望那些时刻,捡起曾经的片断,总带着苦涩的甜蜜,超脱现实的想象。这一切是真的吗?那样的过往,是我所经历过的吗? 我一直固执地喜欢“云片糕”这个名字,它常常让我产生许多联想:比如洁白的云,一片一片;或者是飞扬的雪花,也一片一片。 我也喜欢它的包装,很质朴,又很喜气。通常做成十几公分长、五六公分宽的长方形,大小适中,正适合握在手里,很称手。白纸、红字,上书“白糖云片”、“松子云片”、“核桃云片”、“芝麻云片”以及“高桥食品厂出品”、“骑塘食品厂出品”等字样,质地、厂址一目了然,就像乡下的蓝印花布一般,耐看又亲近。 最要紧的是它的内聚力。上好的糯米、纯粹的白糖做主打,松子、核桃、芝麻助阵,再加上祖传秘方调制,方能做成上等的云片糕。若是刚刚出厂,拎到手上,重甸甸,打开包装纸,但见薄如云片,自如丝绵;摸上去柔软又有韧性;吃起来,则细腻如酥,入口即化——云片糕的名字就这样有了名副其实的担当。 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云片糕好看、好吃,但它首先是作为一种礼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江南农村,曾经风行,风行到似乎没有云片糕的新年,不口L{新年;没有拎着云片糕做客,就算不上做客。世间万物皆有存在的理由,云片糕也自有其风行的理由。“糕”,谐音“高”,民间最朴素的信仰与期望,便是日子红火,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好口彩啊。小小云片糕,就大有深意了。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母亲将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八仙桌擦得亮亮。桌上放着长生果、瓜子、番薯糕之类的茶点,静待来客。客人来了,将一包云片糕放到八仙桌上。母亲便客气一声:“来就来,还拿东西?”“没哈啊!”客人一笑,在八仙桌旁落座。母亲即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镬糍糖茶,主客寒喧,其乐融融。 大人闲话之间,小孩便把眼光凑上去看桌上的云片糕,小眼睛一瞄,便确知是何种云片,是高桥食品厂还是骑塘食品厂出的,若是前者,当然比后者更好吃,空自窃喜。高桥糕可是有名的传统糕点品牌,方圆几十里都出名。 客人走了,母亲便收起云片糕,放到房间里的一个大匾中。小孩们探头探脑望一眼,母亲便会意地说:“下次要做客人的,等客人做完了,再给你们吃。”这些礼物,当然不是小孩子可以随便吃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新年,大匾里会收到许多糕点,而母亲永远都不会弄错,每一包糕都来自谁家,最后都由父亲带着小孩一家一家去还礼。眼看着这些好吃的糕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再渴望也是枉然。云片糕只是一种礼节而已。 而在这来去的当中,新年即将结束,匾里留下来的云片糕多半已经面目全非。包装纸因拎来拎去,变得皱巴巴,掂在手里缺少了分量,拆开纸头,糕已经干燥,窸窸窣窣地漏下来。虽然没有了先前的柔软韧性、细腻如酥,但甜香依然。扳一片放进嘴里,或者用热水泡了吃,搅拌成米糊,就像西湖藕粉的味道,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当然,那只是在二三十年前的感觉。 除了过新年做客,糕点先行之外,那时在江南农村,还有许多传统习惯,平时看病人、走亲戚、办喜事必用糕点,小孩子第一天上学校,新人头次上门做客,造新房子上梁,也都离不开糕点。上学称结缘糕、高考称状元糕、造房称上梁糕,各种称谓,名目繁多,好口彩,图顺经,广结缘,好多意味在里头。后来,条件好一点的,做客还加上各种各样的饼干盒,包装好看,也不易碎。 今天,再也不时兴拎着糕饼做客,那近乎寒酸的行头,早已过时。各种大礼包、滋补品登场,一个世纪转身,历史就这样翻了过去。云片糕美好而无奈地定格在了上个世纪。趁父母不注意,我们偷吃云片糕的美好感觉,也彻底成为过去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盼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小时能吃到云片糕,就是天大的幸福。一想起云片糕就嘴馋,那种吃到嘴里甜到心里的感觉,如今的小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甚至听到了会觉得好笑。也难怪,如今什么都有了,还有哪些东西让今天的小孩子去盼望呢? 无疑,云片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今已慢慢远去。幸而在我们老家,还有一家专门制作这种核桃云片糕的手工作坊,成为寂寥的最后守望者,依然在延续着我旧时的梦。也幸而还有少数依然钟情于云片糕的人,特意要到那里定做这样的云片糕来吃。即便那仅仅是怀旧,也足可安慰。 P2-4 序言 蚕食的江南 我人生的最初十多年,是在江南农村度过,见惯了养蚕与种稻的种种。现时早已远离旧时的生活,然而我的心从不曾远离。从小,我听惯了蚕房里“蚕食”的声音。那声音,常常使我惊慌,使我害怕。这是一种束手无策的惊慌;一种什么都会突然消失的害怕。蚕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物事的消亡;蚕食,总像一根鞭子一样,紧逼着我,催促着我,该做点什么,该记录点什么。 很早的时候,我就迷上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漫文,我爱他笔下的江南,也是我的江南。那种种情趣,种种物事,与我的童年世界,全都融合在一起了。尤其是那些深刻着江南烙印的物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消亡了,有的依然故我,有的得到新的发展。顺着丰子恺先生打开的思路,我突然有了写写这些物事的想法。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着手写童年的回忆,起先写了二三十篇,在天涯网上连载,也送给朋友们阅读。远方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再地鼓励,这几年,又陆续写了几十篇。 这百来篇小文章,每一篇都离不开我早年在江南农村的生活;离不开那片我曾经朝夕相处的土地。那些琐细的童年回忆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有贫穷的快乐,有苦涩的甜蜜,有感叹与怀旧,甚至有人世的悲悯,但这些都不是我要写作的出发点。我这么琐细地写童年的回忆,只是为了要将这些曾经沧海的物事收藏起来,不至于事过境迁而遗忘了。我只是要为江南农村留下一点记忆,一点镜像。因为我怕这些东西,会在不经意中被时间“蚕食”掉了。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现在我已经离那种生活很远很远,但一旦进入过去的时空里,才发觉原来那些东西已经深刻于记忆中,不可能再忘掉的,我依然粘在那时的岁月里。这样的叙述,或许,今天很难让读者诸君引起共鸣。但那也不要紧,这是我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承诺。 足感欣慰的是,我身边的亲朋好友给了我极大的支持。我先生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女儿盈盈做了认真的编校;外甥夏啸画了插图(注:再版时插图调整,用丰子恺先生的画)。他们都花了很多心血,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江南忆,最忆是童年。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在此书即将付印之际,马西桥整个村庄拆迁也将启动,此地将建设钱江通道大转盘。因此,也以此书献给马西桥。 2009年春 后记 《江南物事》还会再版,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事。 2009年5月,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江南物事》,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乡土散文近百篇,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自己亲历的江南农村生活,记录那些行走中逐渐消失的物事、人事,幸运地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又陆续出版了《桐乡史话》、《小镇模样》、《行走江南》、《乌镇人物》等散文集。这几年仍有许多读者前来向我要最初出版的《江南物事》,我连自己留箱底的几本书也都割爱送了朋友,许多热心的读者朋友希望能够重印此书。我一直很犹疑,总觉得《江南物事》里的文章大多是十多年前写的,如今看看,似乎太浅显,文字技巧也略显粗拙。但回过头来看,我内心对《江南物事》是有偏爱的,毕竟这是我的处女作,更是我童年生活的深情记录。 这些年来,这本书还得到了丰一吟老师等许多师友的热情鼓励。尤其是丰一吟老师在读了《江南物事》后,对我说了许多肯定与鼓励的话,多次写信给我,让我更受鼓舞。特别需要感谢的是,这次再版,丰一吟老师欣然同意书中用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插图,使本书增色不少,并同意将丰一吟老师与我的交流及她给我的一封信,在书稿后面附上,与大家分享。 说实话,虽然这部作品很幼稚,但它在我心里确实有着不一般的情感。这次《江南物事》再版,其中的许多篇目,再次重读时,仍然使我泪眼蒙咙,或许我可以将其修改得更加完美,但我情愿保留从前的纯朴,除了有些文字不确切稍做修正外,基本上保持原貌。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写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徐玲芬写于2014年3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