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可以这样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美国)陈天璇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快读中国历史的三个特殊概念:基数、循环、对立。旁征博引,化繁为简,易记易明,在解读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将各种相关内容割裂为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加以点评,生动有趣,文笔清新。细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把中国历史这面镜子的重心放在了普通读者之手,引导大家以现代人的瞩光、思想去明辨历史是非和真伪,提倡大家以史为鉴,研究探索前人走过或未走过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把中国历史这面镜子的重心放在了普通读者之手,引导大家以现代人的瞩光、思想去明辨历史是非和真伪,提倡大家以史为鉴,研究探索前人走过或未走过之路。

全书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快读中国历史的三个特殊概念:基数、循环、对立。旁征博引,化繁为简,易记易明,在解读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将各种相关内容割裂为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加以点评,生动有趣,文笔清新。

目录

代序:中国历史的轨迹

第1章 基数次序(上古史)

 一、五千年长,上古占半

 二、发展次序,记住基数

 三、一三五七,尽言变化

 四、九流十家,先秦哲学

 五、扼要内容,分章补述

第2章 起源

 一、一个盘古,开天辟地

 二、一个祖先,叫做黄帝

 三、一条大河,就是黄河

 四、一块土地,取名中国

 五、一支文化,龙的象征

第3章 三代(上篇)

 一、神话传说,曾有禅让

 二、启建夏朝,开始世袭

 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四、桀王残暴,终被推翻

 五、夏墟古迹,尚待发掘

第4章 三代(中篇)

 一、造反有理,君权神授

 二、为保江山,刑狱残酷

 三、盘庚迁都,商殷开始

 四、武丁有妇,能征善战

 五、人祭人殉,奴隶遭殃

第5章 三代(下篇)

 一、武王立周,封藩建卫

 二、澄清流言,订宗法制

 三、厉王劣政,国人暴动

 四、烽火游戏,一笑倾国

 五、平王东迁,共主失势

第6章 五霸(上篇)

 一、春秋五霸,两种排名

 二、齐国桓公,尊王攘夷

 三、宋国襄公,仁义丧师

 四、晋国文公,城濮之战

 五、楚国庄王,中原问鼎

第7章 五霸(下篇)

 一、秦国穆公,三度东进

 二、春秋弭兵,因多内乱

 三、阖闾崛起,孙武练兵

 四、吴越争斗,两代仇怨

 五、范蠡辞官,文种伏剑

第8章 七雄(上篇)

 一、卿取代侯,七雄并起

 二、群雄竞起,变法图强

 三、合纵连横,彼此牵制

 四、四大公子,养士成风

 五、孙氏兵法,再次扬威

第9章 七雄(下篇)

 一、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二、毛遂自荐,歃血为盟

 三、侯生献计,如姬盗符

 四、奇货可居,千古之谜

 五、远交近攻,秦灭六国

第10章 九流(上篇)

 一、九流涌现,开宗立派

 二、阴阳五行,五德始终

 三、道家老子,著《道德经》

 四、儒家孔子,有教无类

 五、墨家墨子,行侠仗义

第11章 九流(下篇)

 一、名家诡辩,白马非马

 二、法家人物,主张法治

 三、杂家吕典,变做资料

 四、杨朱为我,一毛不拔

 五、诸子百家,谁与评说

第12章 三大循环

 一、分合前进,盛衰交替

 二、三大循环,这样划分

 三、精于用兵,穷兵黩武

 四、辉煌朝代,威震四夷

 五、改朝换代,如出一辙

第13章 秦

 一、赢政身世,两个假父 

 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三、三公九卿,历朝沿用

 四、苛政坑儒,重用法家

 五、宦官改诏,二世而亡

第14章 汉之建立

 一、布衣平民,独占天下

 二、身边谋士,各有传奇

 三、背后女人,掌权称制

 四、为儿为孙,大杀功臣

 五、长嫡无缘,旁枝继任

第15章 汉之威武

 一、汉之大治,众说文景

 二、汉之威武,共推武帝

 三、汉之政制,多效秦法

 四、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五、汉之文艺,史记立范

第16章 汉之衰亡

 一、汉之大患,外戚弄权

 二、七国之乱,兄弟阋墙

 三、王莽篡汉,中期断代

 四、党锢之祸,宦官得势

 五、农民造反,黄巾倒汉

第17章 三国鼎立

 一、分裂之局,这样形成

 二、魏与曹操,史有争论

 三、蜀与刘备,文献偏袒

 四、吴与孙权,长据江南

 五、重组之局,如此发生

第18章 两晋与十六国(上半段)

 一、八王之乱,权贵内斗

 二、门阀制度,富贵世袭

 三、符坚南下,败于淝水

 四、玄学清谈,佯狂避世

 五、石崇比富,糜烂荒唐

第19章 南朝北朝(下半段)

 一、孙恩造反,卢循变志

 二、刘裕称帝,寒门继起

 三、北朝换代,鲜卑兴起

 四、道佛发展,四派奇辩

 五、北周宏图,未竞之业

第20章 隋

 一、杨坚建隋,带头节俭

 二、杨广弑父,荒淫奢侈

 三、巡游江都,开凿运河

 四、三征高丽,围城不克

 五、稀奇纵乐,叛乱四起

第21章 唐之建立

 一、江山打下,世民功高

 二、两员猛将,封做门神

 三、背后女人,不谋私宠

 四、李渊开国,杀刘文静

 五、长嫡无缘,次子登位

第22章 唐之辉煌

 一、唐之盛世,史誉贞观

 二、唐之威武,亦数太宗

 三、唐之政制,上追奏汉

 四、道佛并起,融儒共存

 五、唐的文学,诗歌一绝

第23章 唐之衰亡

 一、唐的大患,来自叛将

 二、安史之乱,藩镇造反

 三、唐有断代,武曌建周

 四、朝臣派斗,牛李党争

 五、百姓造反,黄巢倒唐

第24章 五代十国

 一、唐亡之后,轮番改朝

 二、后晋割地,称儿皇帝

 三、后周两帝,力图统一

 四、所谓十国,散布东南

 五、柴荣托孤,找错了人

第25章 北宋与辽(上半段)

 一、重文轻武,积弱之源

 二、澶渊之盟,宋纳岁贡

 三、变法反复,民乱频生

 四、皇帝崇道,加封教主

 五、金国兴起,北宋灭亡

第26章 南宋与金(下半段)

 一、帝斩岳飞,忠义同愁

 二、田制不立,农民当灾

 三、南宋偏安,积弱难返

 四、道佛相争,较量升级

 五、逃亡路上,错过九龙

第27章 元

 一、成吉思汗,兴起大漠

 二、忽必烈汗,建立元朝

 三、民族压迫,民分四等

 四、三次西征,世称黄祸

 五、争位内斗,自取灭亡

第28章 明之建立

 一、和尚当兵,做了皇帝

 二、谋士刘基,誉比诸葛

 三、背后女人,品德称颂

 四、大杀功臣,汤和终老

第29章 明之盛世

 一、明有三杨,治绩清明

 二、明之威武,当数永乐

 三、明的政制,大权独揽

 四、明代思潮,三教互借

 五、明的文学,剧与小说

第30章 明之衰亡

 一、明之大患,宦官擅权

 二、宸濠之乱,竞同儿戏

 三、夺门之变,于谦被斩

 四、朋党相争,三大奇案

 五、农民造反,闯王进京

第31章 南明、三藩

 一、明亡之后,乱四十年

 二、南明诸王,历十八年

 三、三藩叛清,帝业未成

 四、郑据台湾,二十二年

 五、洪门纷立,继续反清

第32章 盛清与内乱(上半段)

 一、为巩帝位,自毁长城

 二、兴文字狱,抑制思想

 三、追求享受,乾隆挥霍

 四、官逼民反,白莲教乱

 五、鸦片为害,敲响丧钟

第33章 晚清与列强(下半段)

 一、天京事变,天国梦碎

 二、祺祥政变,慈禧掌权

 三、签约赔款,任人宰割

 四、义和团乱,八国犯京

 五、辛亥革命,帝制结束

试读章节

一、五千年长,上古占半

上古史总是讲起源。

譬如,民族起源,国家起源,文化起源。

中国人的上古史应该由何时开始,我们不必在此多作探究,就留给考古学家研究吧。

我们只要略知一二,就可以应付过去了。

中国人喜欢说,他们有五千年历史。那么,就以五千年为开端。然后,将它一分为二,各二千五百年。前一半是神话传说较多,后一半有史实文字记载。这样区分虽然笼统,却概括简单,而又不脱离实际。

其实,中国上古史的年代分期,专家有繁杂的理论依据。但是,我不打算在这里分别提及。我们要知道的是曾发生了什么。即使粗枝大叶,也应该可以了。

所以,我只希望大家记住,在这五千年历史中,中国上古史大约占一半,就大约是二千五百年吧。

若有谁要探究,去查书,答案也非一种。

二、发展次序,记住基数

我们就姑且这样地推算,上古史约占二千五百年,是中国历史全长的一半。简单容易,谁都记得。在这二千五百年中,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民族,同时有了自身的神话。开天辟地,聚河而居。由氏族社会发展到称王称霸;由草绳记事发展到文字文明。如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历经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历史是如何进展的呢?

答案就是:“基数次序”。

基数,作为一个概念,是一系列数字。亦即“一、三、五、七、九……”也同是它的次序。

记住,中国“上古史”就是这样发展。

真是简单容易。

这不是开玩笑。

三、一三五七,尽言变化

你就需要依次记住:

“一”是“一个祖先”。他曾领导着“一个民族”,聚居在“一条河边”,建立了“一个文化”。

“三”是“三个朝代”。中国人自称在他们最古老的文明中有“三个朝代”,也就是“夏、商、周”。夏朝,作为一个国家,已经有了雏形;商朝,留有文字记录,历史开始可信;周朝,小国林立,具有封建的体制。

“五”是“五个霸主”。他们相继出现于东周时的“春秋时代”,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七”是“七国争雄”。这时中国人已经进入中国“上古史”的最后期;东周灭亡,干戈四起,史称“战国时代”。这“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最后,“秦”胜出,统一天下。“秦”国自此变为“秦朝”;“秦”王自此称做“始皇”。于是,中国有了第一个正式皇帝,亦从此开始了它的“帝制史”。

四、九流十家,先秦哲学

“基数”有“九”。

“九”是“九流”。

“九流”在中国“上古史”非常重要;亦可以说“九流”在中国人的整体历史上发挥过不同影响。

因“九流”是指中国古代的“九类思想流派”。这“九类思想流派”的形成,基本上发生于东周时的“春秋”、“战国”两个特殊历史阶段。它们的具体年代是公元前775年至公元前221年,约共550年。

思想家也就是哲学家。他们这一批人包括了人所熟知的老子、孔子,还有墨子、韩非子、公孙龙等人。

所谓“九流”,其实就是:“道家、墨家、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九个在当时出现的思想流派。

毋庸置疑,他们的思想学说共同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在不同时期,个别某家某流,会压倒性地占据着领导地位,从而使历史朝着一个方向走。

其实,中国古代思想流派本身是一个大题目。而且,在过往传统所开列的“九流”中,并没有把如今世界闻名的“兵家”包括在里面。《孙子兵法》中外流传,各国译本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历史曾有许多遗漏。

或者,换一句话,历史存有许多偏袒。

然而,从“基数”概念的数目出发,中国“上古史”的发展次序结束。只是,“九流”的思想跨越时代界限。代有传人,代有变化,它们继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兴衰。但“基数次序”的作用是进程提示。所以到此为止。少而简单,就是特色。希望从今以后你能记住:中国人的“上古史”是“一、三、五、七、九”。

五、扼要内容,分章补述

当然,中国人的“上古史”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但是,若从发展进程来说,最主要的变化是:

“一”是一个神话。它围绕着一个传说、一个祖先、一个民族、一条河流、发生在一块土地上。

“三”是三个朝代。它们先后叫“夏、商、周”。

“五”是五个霸主。它们的相继崛起标志着独裁专制政治的萌芽出现。这段时期史称“春秋”。

“七”是七国争雄。顾名思义,是七个强大的“封”国在东周的疆域上,互起干戈,角逐争雄,史称“战国”。它同时是“霸道”战胜了“王道’,的历史抉择。

“九”是九流十家。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总称。他们最蓬勃最活跃是从“春秋”到“战国”。周游列国,找寻买主。其中法家为秦王所赏识,因而统一天下。

这就是中国上古史。

以下逐一详加补述。P3-6

序言

中国历史的轨迹——历史曾这样走过来

一、一乱一治话循环

久合必分,久分必合。这是中国历史的传统讲法。因此,长期以来,中国这个地方就是:一乱一治,轮流交替。而且,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开头。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乱,是民不聊生,叛乱四起;治,是天降圣人,助贤称帝。或说,君权神授。意思就是,这皇帝是上天特别派下来的。无论如何,他若是能统一天下,姑且不谈后继的人,他必然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强者。

可是,有了天下,就要巩固。于是,设法集权中央,甚至集权于一身,都是过去各朝统治者的做法。周朝分封宗族,目的是设保护伞。后来各朝皇帝,相信自己族人,不信别姓臣子,也是出于同一心理。皇帝只应自家人当,宁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但是,皇权最终是独占的,所以,各人千方百计,都是为此巧取豪夺。最后,非我莫属。

从理论上讲,君有天下,名义上皇帝拥有全部的土地,同时由他去管理境内万民。但实际上,他都假手于人,就找人做丞相,代他去日理万机。同样,因他有每块土地,也要找人去耕耘。于是,有见识的皇帝,就通过科举制度去找人,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作。这样,文有出路,劳有收成。大家都有好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互惠互利,国泰民安,这叫做“治”。

如果皇帝懒惰,甚至昏庸,国事任人胡为,天下就会出现种种滥权暴政。又或皇帝本身荒淫无度,外戚、骄将、宦官乘机弄权,社会秩序就被打乱。官职或送或买;土地被霸被抢。杂税徭役,贪污横行。朝内,廉正者被排挤;民间,善良者受压迫。情况一旦扩大,又无办法补救,接着就是,民无生计,到处造反,就开始“乱”。

中国人说,祸不单行。除了内乱,还有外侵,如果加上天灾,就更加不可收拾。通常问题会发生在几个方面:一是外族举兵入侵,带来劫杀淫掠;二是土地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农民沦为耕奴,或者到处流亡,或者聚为流寇。随后,总是旧王朝被拖垮,新王朝在动乱中形成。于是,旧去新来,改朝换代,又开始另一次的一乱一治,惯称“循环”。

二、土地问题实是关键

中国以农立国,人民赖耕谋活。在原始公社制时代,土地全是公有,大家公耕而食。然后由公有变私有,人开始有私产,包括奴隶在内。土地自此有了归属。问题亦就由此派生。在上古史时代,君王拥有最多的土地;赐予诸侯,但是,一般平民亦有。只有奴隶是唯一的任人使役。这算是正常的现象。然后,出现兼并。少数人有土地,多数人没土地。问题恶化,动乱遂起。

中国人自商代起,就认为王有天下。从理论上来讲,土地全是他的。不过,他把他的所有土地分给人民来耕。最初用的方法叫做“井田”制度。就是,把一大块土地划成九份,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叫做“私田”;私田分给八个家庭。他们除了自耕私田,还需合力共耕公田。公田收成归公所有;私田收成才是私产。继而天子将之分封皇亲国戚,或者他身边的那些有功之臣,土地的归属便开始有了中层的次地主。遇上英明君主,情况仍可控制。到了昏君权臣上场,合法归属变成强夺。或以加税迫农割让,或以强势巧取豪夺。次地主变成大地主;小地主沦为奴隶农。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绝大多数人民无以谋生,许多铤而走险,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许多朝代末期发生的动乱都是农民起来造反。原因不外是人民没有出路。最基本的生活无法维持下去。土地被人占了,收成一无所有。又或是人祸加上天灾,于是大批农民流亡。倘若有人带头登高一呼,造反的队伍便闻风而聚。所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也就是号召大家另推贤主从头再来的明显实例。仿佛谁都可当皇帝,最要紧是再分土地。中国历朝许多动乱,都以平均土地作为号召。

在农业为主的社会,耕地无疑就是家当,也就是人民赖以生活的资源。在中国历史中,一个朝代崩溃,另一个朝代建立,即使依然有个皇帝高高在上,总会在土地问题上作出改善,有人说这是安抚,或称皇帝在让步。然后,至少专政继续,好坏从头再来。这就是过去农民造反的结果,所谓阶级局限。直至工人取代农民,共和制取代帝制,才开始讲到民主,才选择谁来当家。

三、选贤任能多弯路

得天下易,管天下难。这是中国人过去的讲法。根据传说,一场大乱之后,有人脱颖而出,独得天下,做了皇帝。于是,遂有谋士上前自荐,说将如何助他统治。

对于这番好意,皇帝反问:“我江山打下了,还要你来教么?”谋士这样回驳他:“王马上得天下,能够马下治吗?”意思是说,能带兵打仗是一回事,坐朝管理又是另一回事。不管这话是否有理,遂成文人求职口实。

中周从古代起,贵族才可入学。所以,长期以来,学识是属于统治阶层的东西,是贵族赖以继续权力的专利。周朝实行宗法制度,贵族逐级相延下降。五代之后,变为庶民。于是,渐渐许多贵族流落民间,包括孔子,怀才不遇,亦即大家无官可做,这就出现士的阶层。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放眼殿堂,又或豪门,尽是这些文人四处求职。孔子周游列国,找不着投靠处,最后自办学堂,鼓吹有教无类。就是知识专利从贵族转而公开传授平民的起点。其他纷纷效尤,收徒立说,著书传授,史称“百家争鸣”。

战国流行养士,布衣可以拜相。读书人毕竟有出路,但是用与不用,仍取决于权贵。不过,士开始能与贵族争官做。这情形相持几百年,豪门后代,依然显赫。两晋期间,贵族制定“门阀”制度,规定朝中高官厚禄,一律不用士庶出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意思是说,用人担政,只问出身,不问才能,无疑是一种倒退。两晋先后灭亡。之后,五胡乱华,贵族南迁,那些豪门望族,自此颠沛流离。一如唐代诗人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族子弟都变庶民了。

士的兴起终于取代传统贵族。从此在统治阶层站稳席位。因为隋唐开始科举制度,每三四年举行一次考试,皇帝选贤任能,文人赖此晋升。全国取仕,首榜状元。这是旧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生出路。这种制度历朝沿袭直到清末。当然它实施时亦有不少的流弊。有人借此贪污敛财,譬如,考试时用金钱来行贿。这是一种现象。又或有人恃权包揽羽翼,因而树党立派左右朝纲。这是另一种现象。故此,中国后期各朝派性严重,也并非无因。此外,考试内容,录取标准,都有问题。纯粹以文章来取士,实在无法判断其德。所以,升官发财者多,清官廉洁者少。这是历代文人所留下的诟病。报国忠臣虽有,乱臣奸党更多。到了明代,改制用八股文应试,更加变成文字游戏。考题与甄选,答案与能力,可以毫不相关,可以脱离实际。于是,士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何况,更严重更普遍的就是十之八九,一入官场,营私角逐。所以,越到后来,士与商人地主勾结,士的阶层势力扩大。

四、皇权天授成过去

一旦提到统治问题,总离不开要讲权力。

古时候,强者发号,能者多劳。这是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他们逐渐成为公认的首领。有了特权,就有更好的待遇。再扩大,就是王。先是公推,继而世袭。中国由传说的禅让,过渡到夏朝家天下。一切变成私产,包括战俘奴隶。这种尊荣享受,其实谁都冀望。于是,在位者设法长期拥有,在野者伺机择日接替。彼此挖空心思,都希望最有权。依赖武力是方法之一,当然另有其他的法门。

人类害怕鬼神,普天下都如是。于是,人因自身能力不足,便设法向鬼神靠拢。智者借鬼神来助阵,令其他人相信,他与神有特殊关系。先是巫,可沟通;继是王,可祭祀。后来统治者声称他是上天之子,他代表神来到大地,做起了人的统治者,这就除了他的本身,背后还有一大靠山。那是神,亦是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第一件事是到泰山顶去祭神。其实借题公告天下,他是天的儿子。所以,自此中国人的皇帝都叫“天子”。

汉的朝臣更进一步,为皇帝添了更多神话。除了他是天的代表,还提出了其他根据,所谓“君权神授,五德始终”。即皇帝是上天授权统治万民的,同时,因汉属土德,秦曾是水德,所以,汉能取代秦,是土克制水,说完全是顺乎天理循环。不过这种讲法后来被钻空子。黄巾反汉,曾称木德,取其土能生木,不过却失败了。另外,还有“天命”之说。其实亦离不开“君权神授”。据说,皇帝有德有权,无德就应失权。于是,自此改朝换代也都有了口实。被打倒的,总是无德;抢到了位,都属有德。

其实,都是士的阶层作怪。中国人说,神是他创,鬼亦他创。都不过是出卖才能,在朝谋取一个职位。最终,为王效劳,任王差遣。最初,士入朝,自称臣,呼万岁,能赐座。渐渐要跪,叩头,还可以站。最后,贬叫奴才,长跪。士的尊严到清朝,简直降至猪狗不如。不过为谋朝中一官半职,总要变出别的可用花样。其中,有人回乡发展地方势力,不是造反,却助皇帝,这就开始了另一番局面。曾国藩借外力打败太平天国;李鸿章凭外交协助清朝续命。为己为公?功抑或过,尚未定论。

归根结底,最大的权力依然在人民。

唐太宗早就对儿子训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百姓;舟,是皇帝。他其实讲的是,得民者则昌,失民者则亡。在封建专制的时代,农民往往起来造反,屡次推翻腐朽皇朝。然后,又让新的皇帝登基,寄望新的日子变好。不知失望了多少次,同是这个道理,一旦更加清楚,它产生的作用更大。于是,人民的造反变成了革命,王朝垮了,共和建立。人对人的统治有了新的政制。领袖叫做总统;权力不再是天赋了,他是人民选出来的。虽然产生的过程仍然有争议,但是比较起过去已跨了大步。人们最终发现,团结起来就是力量,可以一起拥护某人上台,亦可一起合力把他推翻。这种制度叫做民主,从此人民当家做主。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个理想。

五、人的问题是平等

另外,应该指出,历史是研究人。中国人对历史的观念很强烈。传统上留下了著名的廿五史。由司马迁开始“史记”到记录最后一个王朝的“清史稿”,史册浩繁,名家辈出。但都只是以着笔帝王将相为主。也有通史,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全都以治问题为本,供历代统治者借鉴。应该知道,尽管如此丰富,其对象可不是百姓。

但是,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平民百姓是大多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他们都是被他人所统治,受他人所驱使。在有限的空间挣扎;在劳动中终其一生。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也是被遗忘的多数。但是由一个家庭到一个国家,每一个人,虽是个体,却是实际而基本的组成分子。而且,大家作为人生活在世上,首要的追求是如何生存。先有生命,才有其他。

生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古往今来都在不断改变。总的来说,人在进步。今胜过昔。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些人希冀复古。古时有孔子;近代有张勋。说穿了不外是悲叹往日某种好处消逝,盼望时光能够倒流,又回到过去的绚烂。其实,这些慨叹背后,不外某类特权,基本的分别是谁人有抑或谁人无。曾有的想复得,没有的希望有。我有你无,又或我无你有,都会带来矛盾。

同时,时代环境不同,人的拥有,亦在变化。过去,主要是土地。以中国历史为例,君王曾是最大的地主。然后,由他分封赐赠,就出现次地主。皇亲国戚,巧取豪夺,农民最终无以为生。于是造反一次又一次,情况逐步获得改善。直到工业时代来临,人民由农转工,遂开另一种局面。但这世界上依然是,有人可以坐享其成,有人始终贫无立锥。有这样的现象,就必存在冲突,亦必需要解决。

所以有个别人提出个别方法。主要就是怎样解决这类矛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才算平等;二是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譬如,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行共产或行资本的制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种理论;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又是另外一种理论。现代人的自由,无疑添加问题的复杂性。

谁该听谁?如何取舍?将仍是未来的抉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