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西)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是西班牙诗人,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对艺术极为挑剔,创作的时候总是精雕细琢以求完美。他曾影响了加西亚·洛尔迦和其他一些作家,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二次大战期间,他为和平奔走,呼吁人民反战,这时期的代表作就是《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内容推荐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是西班牙著名诗人、作家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一本文集。希梅内斯将它称为“抒情漫画”,书中勾绘了一百多位诗人、政治家、大学者,所写人物包括大散文家阿索林、大画家毕加索、拉美的大诗人鲁文·达里奥、聂鲁达等人。

目录

序言

自序

漫画

 1 古斯塔沃·阿道夫·贝克尔(1870年去世)

 2 爱德华多·罗萨莱斯(1873年去世)

 3 尼古拉斯·萨尔梅隆(1908年去世)

 4 罗萨莉亚·德·卡斯特罗(1885年去世)

 5 贝尔纳多·洛佩斯·加西亚(1870年去世)

 6 何塞·马蒂(1895年去世)

 7 伊萨克·贝拉尔(1895年去世)

 8 鲁文·达里奥(1940年)

 9 弗朗西斯科·希内尔(1915)

 10 曼努埃尔·巴尔托洛梅·克西奥(1915)

 11 伊·卡门(1920)

 12 理查多·卢比奥(1915)

 13 何塞·阿松森·席尔瓦(1896年去世)

 14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1916)

 15 米盖尔·德·乌纳穆诺(1916)

 16 何塞·恩里克·罗多(1917)

 17 费尔南多·德·罗斯·里奥斯(1931)

 18 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1932)

 19 曼努埃尔·德·法雅(1926)

 20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1919)

 21 尼古拉斯·阿丘卡罗(1914)

 22 安东尼奥·马查多(1919)

 23 费德里科·德·奥尼斯(1929)

 24 何塞·古铁雷斯·索拉纳(1930)

 25 何塞·莫莱诺·威亚(1917)

 26 费尔南多·魏亚龙(1930)

 27 哈维尔·德·温特乌森(1920)

 28 佩德罗·萨利纳斯(1923)

 29 阿尔丰索·雷耶斯(1933)

 30 托马斯·梅奥贝(1919)

 31 胡安·德·埃切维利亚(1928)

 32 何塞·玛利亚·伊斯基尔多(1924)

 33 拉蒙·德·巴斯特拉(1924)

 34 胡安·何塞·多门齐纳(1930)

 35 霍尔赫·纪廉(1928)

 36 艾乃斯蒂娜·德·强波尔辛(1930)

 37 本哈明·哈尔内斯(1934)

 38 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1928)

 39 安东尼奥·马里查拉尔(1927)

 40 特蕾莎·德·拉·帕拉(1936)

 41 达马索·阿隆索(1928)

 42 安东尼奥·埃斯比纳(1928)

 43 巴勃罗·聂鲁达(1939)

 44 埃尔内斯托·希梅内斯·卡瓦耶罗(1931)

 45 埃乌赛比亚·柯思梅(1937)

 46 拉法埃尔·阿尔维蒂(1929)

 47 何塞·贝尔卡明(1922)

 48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928)

 49 杜尔塞·玛利亚·罗伊纳斯(1937)

 50 弗朗西斯科·博莱斯(1932)

 51 埃乌赫尼奥·弗洛利特(1939)

 52 诺拉·博尔赫斯(1939)

 53 维森特·阿莱桑德雷(1930)

 54 本哈明·帕伦西亚(1923)

 55 塞拉菲娜·努涅斯(1941)

 56 埃米利奥·布拉多斯(1926)

 57 曼努埃尔·阿尔托拉吉雷(1924)

 58 贡恰·门德斯(1931)

 59 爱德华多·维森特(1930)

 60 罗莎·查塞尔(1931)

 61 路易斯·塞尔努达(1927)

 后记

补遗(一)

 1 逝者还在,生者去又来

 2 漫画

 3 抒情漫画

 4 火焰与激情

 5 前言

 6 后记

 7 通用的安达卢西亚方言(为各类爬行动物画像)

 8 一项已经公布的权利之反面

补遗(二)

 1 伊萨克·阿尔贝尼斯

 2 埃尔梅内希尔多·安克拉达·卡马拉萨

 3 胡里奥·安东尼奥

 4 阿索林(1915)

 5 路易斯·巴卡利亚

 6 梅塞德斯·巴耶斯特罗(1932)

 7 柯尔布斯·巴尔卡

 8 皮奥·巴罗哈

 9 拉蒙·德·巴斯特拉

 10 古斯塔沃·阿道夫·贝克尔(1915)

 11 哈辛托·贝纳文特(1929)

 12 何塞·贝尔卡明(1922)

 13 圣地亚哥·拉蒙·伊·卡哈尔

 14 巴勃罗·卡萨尔斯

 15 费德里科·德·卡斯特罗

 16 何塞菲娜·德·赛贝达

 17 罗莎·查塞尔(1931)(又一篇)

 18 霍阿金·科斯塔

 19 萨尔瓦多·达利

 20 鲁文·达里奥(1940)(又一篇)

 21 艾乃斯蒂娜·德·强波尔辛(又一篇)(1930)

 22 胡安·何塞·多门齐纳(又一篇)(1930)

 23 格列柯

 24 安东尼奥·埃斯比纳(又一篇)(1928)

 25 埃斯普龙塞达

 26 曼努埃尔·德·法雅(又一篇)(1926)

 27 费尔南多·佛尔顿(1890—1914)

 28 何塞·玛利亚·弗兰科(1932)

 29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又一篇)(1928)

 30 加西亚·马洛托

 31 佩德罗·加西亚·莫拉莱斯

 32 贡苏埃罗·希尔·罗埃塞

 33 马尔卡(希尔·罗埃塞)

 34 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又一篇)(1928)

 35 戈雅(1915)

 36 胡安·盖莱罗·路易斯(1929)

 37 霍尔赫·纪廉(又一篇)(1928)

 38 米盖尔·埃尔南德斯(1936)

 39 特奥菲洛·埃尔南多(1930)

 40 伊莎贝尔

 41 意图利诺

 42 露西亚·哈尔(1926)

 43 阿尔贝托-希梅内斯·弗劳德(来来去去)

 44 胡丽雅

 45 哈辛塔·兰达

 46 西尔维尼奥·兰扎(1915)

 47 拉腊

 48 安东尼奥·马查多(又一篇)

 49 麦泽图一家、拉米罗、玛利亚和古斯塔沃(他们来了)(1920)

 50 格雷戈里奥·马拉侬

 51 托马斯·梅奥贝(又一篇)

 52 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又一篇)

 53 菲德尔·美伊·罗森多

 54 霍阿金·米尔

 55 加布里埃尔·米罗

 56 埃乌赫尼奥·蒙特斯

 57 何塞·莫莱诺·威亚(又一篇)

 58 莫冷特

 59 玛利亚·路易莎·德·韦尔瓦

 60 纳达利亚

 61 霍阿金·宁恩

 62 塞拉菲娜·努涅斯(又一篇)

 63 米盖尔·G.奥尔特加·斯波多尔诺

 64 理查多·德·欧鲁埃塔

 65 本哈明·帕伦西亚(又一篇)(1923)

 66 帕洛玛莱斯侯爵(1916)

 67 玛尔卡莉塔·德·佩德罗索

 68 拉蒙·佩雷斯·德·阿亚拉

 69 弗朗西斯科·比·伊·马尔卡尔

 70 巴勃罗·皮费雷尔

 71 阿雷汉德罗·布拉纳

 72 曼努埃尔·雷伊纳

 73 费利西亚诺·罗兰

 74 理查多·卢比奥(又一篇)(1915)

 75 萨尔瓦多·鲁埃达

 76 毕加索

 77 克里斯托瓦尔·鲁伊兹(1916)

 78 圣地亚哥·鲁西诺尔

 79 埃米利奥·萨拉

 80 阿道夫·萨拉萨尔

 81 佩德罗·萨利纳斯(又一篇)(1923)

 82 安赫莱斯·桑托斯

 83 胡利安·桑斯·德尔·里奥

 84 路易斯·席马罗

 85 贝尔塔·辛赫尔曼

 86 索罗亚

 87 米盖尔·德·乌纳穆诺(又一篇)

 88 卡尔梅拉·巴尔德斯

 89 拉蒙·德尔·巴列-因克兰

 90 费尔南多·维拉

 91 弗朗西斯科·威亚艾斯贝萨(1936)

 92 埃乌赫尼奥·道尔斯,绰号蛇牛斯

 93 伊格纳西奥·苏洛阿卡

 94 路易斯·德·苏鲁埃塔

 95 安东尼奥·苏鲁埃塔(路易斯的弟弟)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瞳孔放大的眼睛(清晰对比的结果,巩膜和瞳孔的反差),眼球凸出,目不转睛,炯炯有神。有点儿像异族人的眼睛,优等民族吧,可能是印度人;是最早给我们西班牙拍摄照片的先驱者的眼睛,他们忧国忧民,有觉悟,有“现代化”思想。有人想念尼古拉斯·萨尔梅隆,是因为他那双有磁性的大眼睛,(如今他跑到了邮票上,与他那不宜提及的“后来”共存了!)还因为他是他那个时代具有诗意的实证主义里最专心的西班牙人:一心一意引进德国和法国哲学;进口优质图书;用自己的口语和书面文字改装克劳泽学说、康德学说和一元论学说,这三种学说无论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都迥然不同,改装德语和法语的最新哲学用词,这是非常困难的活计,但是,他要干,而且单干!路易斯·席马罗,那位令人难忘的医生常常对我说:尼古拉斯·萨尔梅隆一开口说话就对自己的思想不停地雕呀、刻呀。(毫无疑问,这很像从前人们说起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的用词,加塞特为人傲慢,他是萨尔梅隆玄学课的接班人。他们雕刻语言,把石块和木头一样死气沉沉的词语投射到西班牙远方,投射到西班牙各地的废墟、草丛和褐色的沙漠里。萨尔梅隆的外貌就是色彩斑斓的,都是反差强烈的。他像奥尔特加一样也对自己展开雕刻,但是他越来越趋向于法国伏尔泰的哲学思想,铅灰色的鼻子和下颌越来越跟此人相似。)

(或者也许是我觉得萨尔梅隆的模样就应该如此,因为我小时候见过他的蜡像,栩栩如生,那是在韦尔瓦山边的一座帆布大棚里。那形象很恐怖,面色惨白,双手惨白。身穿乌黑的长礼服,斜披着三色武装带,左胯上有个花结。眼神威严,情绪平稳,似乎必然如此,如同有生命的光学仪器。大棚的入口处,有一块蓝字木牌,闪出惨淡的蓝光:“西班牙第一共和国陈列室”。但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那“政府首脑、哲学家、演说家”的形象,那是刻在塑像底座上的字眼。是在最后一间展室里,无人问津。我天天夜里跑去看,心情激动,站在他的塑像前面沉思,只有我和他。难道还能有他们?单独给他一章,字迹发黄,是乙炔放射的深绿色、摇曳不定的光线照耀在稿纸上。别的孩子,其中有贝里克·加西亚·莫拉雷斯,早就走了,不感兴趣,或者是害怕。我在蜡像群里,在他们那充满弹性、气味、活力的身影中间,转来转去。为什么要转呢?因为在身穿长礼服的身后与帆布大棚之间,在每两座曾经举国服丧的人物塑像之间,有一条条神秘的窄道啊!我那只被感动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政府首脑、哲学家、演说家”的方方面面,他胸前披戴着有红、黄、紫三色旗的绶带,站在无人问津的帆布大棚的尽头面朝全国人民。那大棚是老百姓的农贸市场,是国家博物馆的活动营地,同时也是可以动的杰出人士公墓。那里有空置的墓穴,有用木头、皮毛或者铁皮建造的大箱子,很像兽窝、蛇窝。从那个混乱的时代开始,尼古拉斯·萨尔梅隆对我来说已经是先人陈列室中最后无人间津的传道者了。那么后人们呢?后来,时间消灭了一切,把一切都简单化了,几乎是庸俗化。这样一来,在遇难者所处的冰冷的海浪上面,仅仅留下一颗美丽的头颅,当然是英勇不屈、紫红色的头颅,饱含高尚思想的头颅……留给了后来的邮票。)

他是语言的雕塑大师,话语的音色已经在灵与肉体的石料中沉默。哲学啊!西班牙!形而上学!是谁把这些板块、这些粗话组装起来的?是谁把这个用奇迹拼凑的开放迷宫组装得如此井井有条?过去我们在塞维利亚大学努力学习的实证主义的理性一元论,今天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它的碎片呢?……我吃完午饭之后,尼古拉斯·萨尔梅隆已经从他那西班牙杰出人士公墓里回到了那充满浪漫气息的工作室,这工作室保存在一个特别秘密的地方,在马德里孤单的午休期间,那座空房子干干净净,发出空空洞洞的声音。他在演说家的礼服外面穿了一件雕塑大师的工作服,在礼服和工作服之间是国旗。他的办公桌依然保持原样,与他离去时相同:摆满了各种刻刀、凿子、錾刀、直角尺、矩尺、曲尺。石料、话语素材、各类木料,尺寸不一、大小有别的木料,未经雕刻的在左边;已经雕刻、打磨的在右边,筒状物、圆锥物、球状物,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色。各类图书也是用木料和石料制造出来的。这位哲学家的远大目光,以其无限的意义而熠熠生辉,照亮了我的心田,照耀着四面八方(人们忙着保持沉默),借助大理石、乌木、橡木、花岗岩,灌输死神珍藏的思想、爱情、奋斗。乌亮的眼睛通过西班牙夕阳的小窗户,注视着自己干净的眼球;乌亮的眼睛借助内省的红色火花,可塑性超过了可视性。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郊野公园,黄昏时分,月光送走阳光,宣布暮色的到来。

P16-19

序言

拙著《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从书中的观点形成到创作全面完成,反映我所处时代的风貌,有这么一本书,足矣。原有六十一幅漫画,现在全书有一百五十幅,分为五部分:《一清二楚的逝者》《1898年一代中粗野和半粗野的及其他》《国际的和孤独的》《洞穴人和魔鬼》以及《净界里的唯美主义者》。马里亚诺·何塞·德·拉腊打头,此公是个天天讲自杀的马德里人,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孤独的安达卢西亚人,通常给他的头衔,最初是《各种西班牙人的肖像和漫画》的第一位,后来列入《各种西班牙英雄》,最后归进《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起初,我想把肖像和漫画与正常人分开,把漫画与风景画分开,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没有必要,所有的肖像都可能是漫画。眼下这个书名对于收入的这么一点点人物来说,显得太大。所以我说:这个集子肯定会显得破碎。但愿有一天我能把这个集子塞得满满的。

现在,缺少的文稿在西班牙呢。一部分在马德里我们单元房被封的房间里,一部分(我不知道其数量以及哪些文稿)在朋友和熟人手中,这些至爱亲朋肯定是欺骗了一位老实妇女,怀着各种企图把文稿拿走了。应该说明的是,一位朋友已经把拿去的东西归还了。我相信总有一天那些偶然临时与我为敌的人们也应该有所觉悟,把文稿归还回来,因为他们和我之间已经没有结怨的理由。我相信今天让某些人兴奋的与人为善的精神一定会成为时尚的。我再补充一句:搜查我家的命令不是什么官方机构下达的,而是西班牙和国外一些作家的个人行为。对于那些居间调停这令人费解的搜查事件的政府官员(他们的名字我怀着敬爱之情记在心间了),我只能说一声“谢谢”。

现在缺少的漫画中,我清楚地记得有这么几位:“费加罗”、费德里科·德·卡斯特罗、埃斯普龙塞达、迪亚斯·米龙、阿尔贝尼斯、卡哈尔、毕加索、特蕾莎·德·拉·克鲁斯、巴勃罗.卡萨尔斯、何塞·德·卡索、马拉卡尔、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巴列一因克兰等人,很想找回来呀。眼下,我不能、也不愿意重新给他们画像了。如果能有另外一些人答复,哪怕有不同看法,就更好了,他们是:乌纳穆诺、鲁文-达里奥、法雅、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莫莱诺·威亚、佩德罗·萨利纳等人。此外,我的笔记本里还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在我拿出的这个系列里,可以看出我长期关注我的同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我反复提倡的准则(对不起,下面要用一条语录了)就是:“鼓励年轻人,严格要求和惩罚中年人,宽容老年人。”霍尔赫·纪廉,哎呀,各路神仙啊!啊呸!在一封丑陋的地下书简中,指责我对青年的关心。他认为这样的关心和文章都是多余的。可是,他的好文章里不是也有一篇吗?留下来的漫画可能还有综合了西班牙天文学家、化学家、语言学家、建筑工程师等等的想象人物,如今我手头上一幅也没有了。关于美洲的作家,我在这里写过几篇。如果将来能认识什么人、我又想起了什么,那就准备写一些。

这些“漫画”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简单的、巴洛克式的、写实的、高高的、斜斜的、旁敲的、乏力的,依据模特的情况而定。我一向认为散文应该像诗歌一样走多样化的道路。我想在我的漫画里(克维多过去也是这么认为的)最好请进巴洛克风格。在很多篇“漫画”里,我都用了巴洛克风格,但总是用抒情性加以完善。在写本书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追求“抒情漫画”。(我的其他著作,例如《我童年的人物和身影》《令人怜悯的肩膀》《长长的故事》等,也有这样的追求。)在本书中,我异想天开地把自己认识的西班牙人都汇集到我想象出来的一座广场上,汇集到我记忆中的一处客厅里。这样一来,那些本不该“流芳百世”的人们,我人为地把他们给救活了,好像还活在客厅里和广场上,在接触生活里那真正永久不变的侧面。对活人,我仅仅是复制我熟悉、交往或者见过的那些人;对逝者,仅限于我在心里或者梦里拿他们当活人一样来往或者见过的人们。在人性和神性价值上不符合一般性质量要求的被画者,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对我有用,因此我感谢他们:用到我需要的一种写作方法上,从而使得我的幽默(也许还有他们的幽默)别具一格。对于每个被画的人,我努力根据他们的性格使之个性化。每个人名字下方的日期指明:在那些不是我直接认识的模特身上,写下那些一清二楚的逝者去世的日期或者出现在世界上的日期,因为这个日期是他亮相的开始;在那些我一度认识或者现在认识的人们下方,我写下多次见到的日期,或者我文章的日期。死者的日期可能有错,因为我手里没有可兹验证的正式文件,我依赖的是自己的记忆力。恳求有证件的人给核实一下吧。这种漫画我收集了几幅,是我的一些朋友保存的复印件。我无法跟我的原稿进行比对,一件也不行,因此可能有改变之处,因为只要重新发表我的文章,我总要变化、变化。我从报刊上抄下来的文章中,里面可能有“印刷错误”。我必须立即纠正之。(佩德罗·萨利纳斯和何塞·贝尔卡明的外形,我把他俩早期作品《兆头、火箭和星星》写成了自然优美的开场白。而何塞·德·卡索说过此事,那显然是指向未来的事物。奇怪的是佩德罗·萨利纳斯,他躲到巴黎铁塔之后,愿意回到正路上来,这是《兆头》一开始正面说的。至于贝尔卡明的侧影,依然在这本宝书里保持原样不动。要是贝尔卡明从来就没有写过长篇的话,那么……)

来到眼前的现实给许多漫画提供了真相或者假象,这让我从不同角度吃了一惊。忠实于我对模特写照的模特不很多。要么是画像不真,要么是模特们作假(读者可以看得出来的)。我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么一个短短的集子里收录这么多画像。西班牙近年来,尤其是1936年以来,情况大变。人和事如此之不同,或者说显得如此不同,要想跟始终如一的我保持半数一致,恐怕都要重写本书以及别的著作了。但是,假如我们从重写的角度看人、看事,那么到了咽气的时候,恐怕就留不下什么著作了,至少我的情况是如此吧。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了明确的评估而后来证明是对的或者不对,那么肖像、漫画都不应该因为肯定或者否定的热情而有所增减,或者消失。一句话,另外再画吧,我就画了。如果说实际上有所纠正,那应该与变化无关,而是与附属美学的形式有关系。是细节差异改善了接受或者书写的质量,而并没有改变可能与我们、与我有关系的人物面貌。修改风格,如同修改诗歌或者别的什么文章一样,我是无法避免的。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应该消失的人,特别是从我们眼前消失的人,是那人自己。修改后的肖像来点小小的报复让我感到荒谬或者幼稚。肖像不能修改,漫画也不能,抒情漫画也不能,依照一个被画者的连续行为进行修改是不行的,因为他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形象了,已经存在于世了。这里说的不是写诗,不是随意创造一个人物,而是对另外一个人的文学性的模仿(即散文),该人不是我们能创造,也不是我们愿意创造出来的人。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1940年10月

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科勒尔盖布尔斯市

后记

2014年1月21日早晨6:30开始翻译《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2014年6月4日上午10:36完成翻译。总共用了135天。中间参加了一次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会。会前看论文时就常常结合《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的翻译问题。答辩会上还举出了这本书中的Busadal为例,说明语用学的关联度理论实在过于模糊和浪漫。Busadal出现的语境是乌纳穆诺用白酒洗脸,以促进血液循环,而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偶尔喝喝啤酒。句号之后就冒出了Busadal和句号。这么孤零零一个单词是什么玩意儿呢?查了几本西班牙语词典都没有这个词。上西班牙语原文网站查询,没有。只好打电话请教一位从事出版工作的资深编审,西班牙人。他说有几种可能:一是印刷错误,二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家乡的地名。按照这个线索,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我提出一种可能:是作者家乡一片烂泥塘的名字。书中在暗示,马查多往往喝得烂醉。那位西班牙朋友答应发电子邮件查证一下。这件小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译者的脑力劳动。应该把译者的心理活动、思维、推理、分析的心路历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翻译开始前的心理准备、翻译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做一些梳理工作,估计对提升翻译工作质量会有好处。于是,我以这次翻译《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的过程为基础,开始照照镜子,洗洗脸,挖掘灵魂深处的问题。截止到今天,初步整理出来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快速看完西班牙原著之后,觉得《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中涉及欧洲历史、文化、社会概貌与基本常识问题,希梅内斯评论西班牙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的根据,是他非常熟悉的作品、为人特点和亲历的事件,而我在上述各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是很不完整的。我的知识和作者的知识不成比例。麻烦的是,我不可能在四五个月里去系统补课。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专家为我一个糟老头子开课,我也没有那样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动手翻译前,我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多查工具书,多上网站,尽量请教行家里手。尽管如此,工作开始后发现:这个未知和已知的矛盾,在我身上始终是对抗性的,因为作者的知识像海洋,我的小破船在短期内不可能游遍这万里海域。

第二,《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的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语言学、美学、伦理学、美术、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作者在短短一篇文章里,能够行云流水般地运用自如,上下贯通。比如,评论诗人除了把作品和人品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能把韵律、音乐感、颜色、光线、气味、修辞糅合起来。更要命的是,他特别喜欢讽刺、幽默、调侃、影射,闹得我真假难辨,一头雾水。他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肯定与遗传有关系,但是,显然与他受的教育关系更为密切,他非常支持希内尔的“个性自由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和多学科交叉,都为“个性自由”发展服务。教会学校之所以害死人,就是不许学生思想自由,实行精神垄断政策,用神学思想束缚人的灵魂,要求人做神的工具和奴隶。这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地阻挠了西班牙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此,希梅内斯们坚决主张教育改革。希梅内斯自己的文风就是自由开放、豪放不拘的。我的文化养成比较单一:从孔子到毛泽东,仅此而已,而且没有学透,只是语录的水平。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美学、心理学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是要加以批判的。1959年我考入北大后,就参加了对马寅初“人口论”的批判大会。后来还批判过“人性论”、人道主义、“唯生产力论”、修正主义的“和平长入论”、刘少奇的“黑修养”、林彪的“克己复礼”、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等等,提倡的是“造反有理”“无产阶级专政”“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其结果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好看”。希梅内斯头脑中的人文科学思想与我头脑中的亮剑精神相遇,该谁让路呢?实际上,这是个文明与野蛮的博弈。要吃掉对方,就需要砍杀精神。但是,砍杀之后,永远“杀!杀!杀!”吗?夺取政权后拿什么巩固政权呢?依然是“杀!杀!杀!”吗?苏联的历史教训做了回答。于是,搞经济建设了。当然需要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而最重要的就是用美德、真诚、善良、文明、礼貌、艺术修养塑造人的灵魂。这一点是世界上许多走向现代化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实现中国梦的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现状和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眼下,缩短这一距离的具体办法就是实行美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全球意识教育。这是和平、和谐、健康之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绕不开,躲不掉,即使以前走了弯路,也不能不补课。如若不信,可以看看《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比较是鉴别真伪的好办法。

赵德明

2014年6月4日燕北园

书评(媒体评论)

希梅内斯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活力。立于他那个时代西班牙散文的光荣顶峰。

——2012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伺塞·曼努埃尔·卡瓦耶罗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是一座瑰丽的宝库。

——翻译家赵德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