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为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刻书家张金吾自订稿。通过编订《文稿》,张金吾对自己的学术进行了总结性的整理。《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前三卷属于经学范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观点;后三卷包括序跋、书信以及传记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
分类 | |
作者 | 张金吾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为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刻书家张金吾自订稿。通过编订《文稿》,张金吾对自己的学术进行了总结性的整理。《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前三卷属于经学范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观点;后三卷包括序跋、书信以及传记等。 内容推荐 中国清代张金吾的藏书室设在张金吾家乡昭文(今江苏常熟市)。嘉庆二十五年(1820)初编成藏书志《爱日精庐文稿/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以木活字印行。六、七年后,藏书续有增加,在旧编藏书志的基础上,重加编次,附入原书序跋,编成《爱日精庐藏书志》36卷,《续志》4卷,于道光七年(1827)刻印问世,今通行有道光七年张金吾家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吴县(今苏州市)徐氏灵芬阁木活字合刊本。 目录 前言 凡例 序 卷一 释冕 释弁 释六服 卷二 六宗说 《麟之耻》说 《相鼠》说 《硕人》说 《木瓜》说 《黍离》说 《扬之水》说 《缁衣》说 《伐檀》说 《无衣》说 《蒹葭》说 《衡门》说 《菁菁者莪》说 殷人贵富说 卷三 《康诰》解 “观颐自求口实”解 贵黍贱稷解 《周礼》“王日一举鼎十有二”与《玉藻》“天子日食少牢”不同解 季冬始渔解 圜丘名稀解 《公羊》稀大于袷解 象箸解 昏礼世俗用马鞍解 《诗》“天命元鸟”不得作元鸟氏辨 《周礼》“共祭祀之好羞”不得作嗜好之物辨 祭地衣服不得同祭天辨 裼衣上不更有袭衣辨 经德秉哲论 卢子斡论 张平子论 卷四 《公羊测义》序 《虞乡续记》序 《兰苕集》序 《丝缀积闻》序 《广释名》序 《释龟》序 《爱日精庐藏书志》序 《爱日精庐藏书志》序 《金文最》序 宋蜀大字本《月令》跋 《三礼疑义》跋 影写元元统刊本《国朝名臣事略》跋 影宋本《营造法式》跋 《稽瑞》跋 影写宋刊本《北山小集》跋 明修撰张止巷先生《待漏图》跋 荻洲张公蒲江《政迹图》跋 自书《金刚经》跋 卷五 覆褚仙根问稀郊宗祖书 上朱虹舫先生书 上受业师黄琴六先生论古文书 覆陈君子孽论五经博士书 与鹿樵从兄求呈进金文书 与周松俦乞代求孙子潇先生撰亡妻季孺人家传书 慰郭古于悼亡书 诒经堂记 重建传望楼记 武康访东野井记 卷六 先府君家传 先太孺人家传 叔父若云府君家传 陈子辈别传 傅锡书传 自赞 亡室季孺人真赞 附录一 张金吾作品拾零 《后村先生大全集》跋 《包氏说文解字补义》跋 《读书敏求记》跋 附录二 张金吾生平及家族相关文献 朝议大夫张君行状(黄廷鉴) 张月霄传(黄廷鉴) 张金吾小传 张月霄传(李兆洛) 张金吾小传(吴晗) 藏书二友记(黄廷鉴) 《读知不足斋赐书图》记(黄廷鉴) 答张月霄论作古文书(黄廷鉴) 诒经堂记(孙原湘) 张氏闻涛轩记(孙原湘) 张月霄妻季孺人传(孙原湘) 虞山张氏诒经堂记(阮元) 《诒经堂图》书后(翁同稣) 附录三 张金吾编纂作品序跋及著录 《丝缀积闻》不分卷(王欣夫) 《切韵指掌图》跋(张海鹏) 《广释名》序(吴慈鹤) 《广释名》序(赵怀玉) 《广释名》序(张大镛) 《广释名》序(黄廷鉴) 《广释名》跋(伍崇曜) 《广释名》(李慈铭) 校刻《吴郡志》跋(黄廷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跋(黄廷鉴) 《释龟》二卷(王欣夫) 《北山小集》跋(黄丕烈) 《金文最》序(阮元) 《金文最》序(英和) 《金文最》序(陈揆) 题张氏新编金文(陈揆) 《金文最》序(黄廷鉴) 《金文最》序(陈澧) 《金文最》序(谭宗浚) 《金文最》跋(黄廷鉴) 《金文最》跋(伍绍棠) 《两汉五经博士考》序(黄廷鉴) 《两汉五经博士考》序(孙原湘) 《两汉五经博士考》序(李兆洛) 征刻《诒经堂续经解》启(孙原湘) 《爱日精庐藏书志》序(黄廷鉴) 张月霄书目序(顾广圻) 《爱日精庐藏书志》四十卷(耿文光)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耿文光) 《爱日精庐藏书志》四卷(长泽规矩也)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长泽规矩也) 《言旧录》序(季景和) 《言旧录》跋(刘承斡) 附录四 张金吾著述编纂总目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冕者,倪也。《释名》:“冕,倪也。”前倪后仰,《白虎通》文。有倪俯之形,《左·桓二年》疏引《世本》宋衷注日:“冕有倪俯之形。”故日冕也。其所以有倪俯之形者何?位弥高者志弥下,以贵下贱也。《左.桓二年》疏:“盖以在上位者失于骄矜,欲令位弥高者志弥下,故制此服,令贵者下贱也。”前倪后仰者,前低一寸二分也。《仪礼·士冠礼》疏:“冕,前低一寸二分。”其广八寸也,其长尺有六寸也。《周礼·弁师》疏引《汉礼器制度》:“冕广八寸,长尺六寸。”一说广七寸,长尺二寸;一说广七寸,长八寸。或日诸侯、卿大夫之冕也。或日随代变易,大小不同也。《礼记·王制》疏:“董巴《舆服志》:广七寸,长尺二寸。皇氏谓诸侯之冕。应劭《汉官仪》:广七寸,长八寸。皇氏以为卿大夫之冕。岂董巴专记诸侯,应劭专记卿大夫?盖随代变易,大小不同也。”凡冕皆上元下朱,《弁师》所谓皆元冕朱里是也。 冕者,覆也,表也,元覆朱里,《周礼·弁师》注文。元表缥里。《礼记·玉藻》注文。以覆以表,易冕也。上元下朱者,绩麻三十升布染之,上以元,下以朱,衣于冕之上下也。《周礼·弁师》疏文。覆在冕上者日延。《周礼·弁师》注:“延冕之覆在上。”《礼记·王制》疏:“以木版为中,以元布衣之于上,谓之延。”以元表覆冕上,《周礼·弁师》疏:“以元表覆之,在冕上。”即上元也。《周礼·弁师》疏:“延即是上元。”为之里者,缯也,《礼记·王制》疏:“以朱为里,以缯为之。”即下朱也。上元下朱者,象天地之色也。《左·桓二年》疏:“上元下朱,取天地之色。”冕之体,版也。《仪礼·士冠礼》疏:“凡冕以木为体。”《周礼·弁师》疏引《汉礼器制度》:“冕以版。”小鼻日纽,在武上,笄所贯也。《周礼·弁师》注:“纽',J、鼻,在武上,笄所贯。”武冠,卷也。《礼记·玉藻》注文。笄,簪也。《仪礼·士冠礼》注:“笄,今时簪也。”天子诸侯皆以玉也。《周礼·弁师》:“王,玉笄;诸侯,玉笄。”屈组以垂为饰者日绒。《仪礼·士冠礼》注:“有笄者,屈组为绂,垂为饰。”朱纺,《周礼·弁师》:“王,朱纺。”以朱组为绂也。注文。天子以朱,诸侯以青也。《礼记·祭义》:“天子冕而朱绂,诸侯冕而青绂。’,塞耳日填。《周礼·弁师》注:“玉填,塞耳者。”《大戴礼》所谓“纬纰塞耳,所以弁聪”也。以五采僚悬填日纰,盖即王后亲织元统之统。《左·昭二十六年》疏:“以一僚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悬玉为填。”又《桓·二年》疏:“统,织线为之,若今之僚,人君五色,《鲁语》独言元者,以元是天色,故特言之。非谓纯元色也。”《诗》之所谓充耳也。《诗·著》笺:“充耳,所以悬填者,或名为纰。” 元冕也,朱里也,延也,纽也,玉笄,玉填也,天子、诸侯同也。《周礼·弁师》疏:“王不言玉填,王与诸侯互见为义。王言元冕、朱里、延纽,明诸侯亦有之。诸公言玉填,明王亦有之。”一日玉填,天子以玉,诸侯以石也。《诗·淇澳》传:“天子玉填,诸侯以石。”以五采缫贯五采玉,垂于延之前后,日邃延。《周礼·弁师》疏引《汉礼器制度》:“以五采缫绳贯五采玉,垂于延前后,谓之邃延。”缫,杂文之名也,合五采丝为之绳也。《周礼·弁师》注文。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天子以五采缫为旒。《礼记·玉藻》注文。长尺二寸,天子则齐肩也。《礼记·玉藻》注:“天子齐肩。”疏:“旒长尺二寸,天子齐肩,诸侯以下各有差降。”朱绿藻者,夏殷之礼也。《礼记·礼器》“朱绿藻”注:“夏殷礼。”五采玉者,青黄赤白黑也。《周礼·弁师》疏:“玉有五色,青黄赤白黑。”初以朱,《易·困》郑注:“朱深日赤。”次白,次苍,《诗·出其东门》疏:“苍即青。”次黄,次元。《夏小正》:“元也者,黑也。”从上而下,周而复始也。《礼记-玉藻》疏文。其问相去,盖一寸也,相去之间日就。《周礼·弁师》注:“每就间盖一寸。”疏:“每玉相去一寸。”就者,成也。《周礼·弁师》注文。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也。 P1-2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