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身绝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大卫·罗伯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奇般的经历: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在人们心目中是像神一样的存在。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和专注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徒手攀岩大师,没有之一。因为在这项世界上可能是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中,任何技艺不精的人都活不到成为大师的那一天。《孤身绝壁》是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和大卫·罗伯茨合著的自传,也是他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本珍贵传记,讲述他三十年人生历程中,最令人震惊的七次无保护独攀。

内容推荐

《孤身绝壁》是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和大卫·罗伯茨合著的一本人生哲学类文学作品,书中以两位攀岩大师几次惊心动魄的攀岩经历为结索,向读者展示了面对极端生死情境时,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保持高度专注,集中全部精神于眼前在做的事情,心无旁骛,完成人生的一次次挑战。这对于当代年轻人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让读者看到,成功的唯一路径是保持专注,同时对一件事倾注最大热爱,把它做到极致。此外,两位作者提倡环保,热衷公益,尽力消减物欲,把生活过得更加简单而纯粹,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目录

译者序 独自向上,成为更负责任的自己

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推荐序 人类反重力运动的极限

杨向阳序 一个活得非常极致的版本

Part 1 月华拱壁

Part 2 个人苦境

Part 3 拉斯维加斯的爱与惧

Part 4 环游世界的人

Part 5 三连攀

Part 6 速度纪录

Part 7 阿拉斯加与光明之路

Part 8 菲茨罗伊峰

Part 9 超越

作者附识

致谢

译者对谈

译后记

试读章节

2008年3月末,在朋友的小圈子之外,亚历克斯·汉诺尔德(Alex Honnold)还没有什么知名度。7年之后,30岁之际,他也许已经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攀爬者。这并不是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攀爬者。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爬得最好”这回事。因为这项运动已经被细分为很多种类,从喜马拉雅式登山到室内岩馆的抱石,等等。

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声名鹊起的原因,在于他推动了最为极限和危险的攀爬形式,使其远远超过了任何人想象中的极限运动认知。无保护独攀意味着不使用绳索,没有搭档,也没有任何“硬件”(岩钉、岩塞、机械塞)把人连在岩壁上。在这种显而易见的情况下,无论是谁看到这一幕,也会明白这项活动的高风险度:如果你脱落,就死定了。

亚历克斯·汉诺尔德所做的,就是去爬那些前人认为不可能徒手攀爬的路线,它们要么太长,要么难度过大。到目前为止,他都没出什么大问题,虽然他最亲近的一些朋友都害怕他会害死自己。

无保护独攀远不只是个噱头。它相当于将攀岩精简为最本质的挑战:仅仅穿着攀岩鞋,外加为了更好地抓点在指尖抹些镁粉,这样的一个男人(或女人),与悬崖进行对抗。这是完全纯粹的攀爬。

这不是亚历克斯·汉诺尔德进行的唯一一种攀爬形式。他的快速连攀(就是计时连爬两座或三座大岩壁)已经改写了优胜美地的攀爬规则。而从2013年开始,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了登山,并取得了他人没能做到的成就。

简而言之,亚历克斯·汉诺尔德是一位攀登界的先行者,是那种一个时代中也许只会出现一次的人。同时他还聪明有趣,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毫不自大的人。他希望让这世界变得更好,为了那些不像他一样受眷顾或有天赋的人们。几乎所有认识或仅仅看到过亚历克斯的人都喜欢他,正如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所说:“他绝对真诚,一点儿都不虚伪。”

不论什么时候,当亚历克斯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提问两个相同的问题,不论是小孩还是老人。的确,这是关于他在岩壁上所做行为的基本问题:

你不怕自己会死吗?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这在马洛里(Mallory)1923年随口给出的答案中可见一斑:无数记者问他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答道:“因为山在那里。”(虽然看起来像是受够了这问题的人的烦躁回应,但马洛里的俏皮话已经变成了登山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引语。)

对于这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亚历克斯也想出了自己的俏皮话来回答。关于脱落致死:“那将会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四秒钟。”还有:“我确定有一半人会说:‘至少他死的时候正在做他挚爱的事。’而其他人会说:‘这人傻吧!’”

亚历克斯当然是一个有原动力和胜负心的家伙。然而他很谦虚,生来有些害羞,这都赋予他的成就一种极度的轻描淡写,几乎像是自嘲了(就像上面的打趣一样) 。在他最亲近的攀岩伙伴中,他的外号叫作亚历克斯·“没什么大不了”·汉诺尔德。

在过去的40年里,只有少数的攀登者将无保护独攀推向了风险的边缘。他们中半数人都死了。那些无保护独攀者中的一小部分人,则在这种数十年深渊之上的舞蹈中存活了下来。包括皮特·克罗夫特等人。而在1970年往返于世界各地的亨利·巴伯(Henry Barber)则令当地的攀岩者大吃一惊,从威尔士到澳大利亚,他都横扫了那里最难的路线。

其他人则因为发生过的某一个错误而遇难了。在这些人中有从英国移民来美国的德里克·赫西(Derek Hersey),1993年他在优胜美地的斯泰克-萨拉(Steck-Salathé)路线脱落致死,有可能是因为暴雨后手点变滑。丹·奥斯曼(Dan Osman)、查理·福勒(Charlie Fowler)以及迈克尔·里尔登(Michael Reardon)也在追求悬崖或山的极限探索中发生事故致死。最令攀登界震惊的则是约翰·巴沙尔(John Bachar)的死亡。他和皮特·克罗夫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杰出的两名无保护独攀者。经历过35年一条路线接着一条路线的没有绳索的攀爬后,巴沙尔在一条他之前完成过很多次的很短的攀爬中脱落了。那是2009年7月,是在加利福尼亚州他家附近的马麦斯湖(Mammoth Lakes)。

亚历克斯指出,这些精英攀爬者中,没有人是在推动自己无保护独攀的极限时身亡的。赫西和巴沙尔脱落的路线是他们能力之内能够很轻松攀爬的。(有种猜测说可能是巴沙尔当时刚发生不久的一场车祸引起的脊柱问题,造成了他的右臂和肩膀忽然无力,导致了他致命的脱落。)里尔登则是因为在无保护独攀下到爱尔兰一处海岸悬崖底时,被巨浪扫到而致死。福勒在尝试一座中国西部的未登峰时遇到雪崩身亡。奥斯曼的生命终结于一项实际上由他发明的运动,当时他正尝试挑战新的纪录。这种运动叫绳跳,就是主动从悬崖上跳下,然后被身上绑着的绳索拉住。已经创造了从超过1000英尺(约305米)高处跳下的纪录的奥斯曼,在从优胜美地的斜塔岩(Leaning Tower)俯冲时由于绳索断裂而死亡。

这五名极限无保护独攀者死亡之时,仍然是在探险的最前沿。奥斯曼实际上探索了绳跳的界限,并在试验中付出了他的生命。虽然亨利·巴伯健康平安地活到了62岁,但他仍然差一点儿就因为脱落而死亡。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那时他在英国的一条海岸悬崖路线上为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录制无保护独攀。由于旁边一位摄影师的突然移动,巴伯因此分心而失去了平衡。就像他之后描述那个时刻时说的:  那让我犯了错……我那时整个身体都在移动,用双手在推凹槽的边。我推得太用力了,左肩撞在了岩壁上,差点儿要脱落了。肾上腺素从脚趾飙升到大脑。我马上就要脱离岩壁掉下去了。但到达那点之前一直持续的平衡和动作的流畅帮助我渡过了难关,让我待在了岩壁上,继续移动。

拥有敏锐才智的亚历克斯倾向于超级理性地对待生命。他坚持宣称:“我不喜欢冒险。我不喜欢越过双黄线。我不喜欢赌。”他对后果和风险加以严格区分。很显然,无保护独攀时脱落的后果是致命的。但亚历克斯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冒着致命的风险。他是这样说的:“我总是把风险称为实际上脱落的可能性,而后果则是如果你做某事之后一定将会发生的,所以我试着让我的无保护独攀保持低风险——也就是说,我不太可能脱落,如果我脱落,则会有极其严重的后果。”

P8-13

序言

译者序

独自向上,

成为更负责任的自己

在脱落就意味着死亡的风险中独自向上。

本书主人公、作者之一亚历克斯·汉诺尔德,便是这样一个人,也正是在这种频繁直面死神的风险中,他成为了一个更负责任的自己。

他是美国攀岩圈的传奇人物,人生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攀岩这一件事情上,并因为从事着形式最危险的无保护独攀运动而名动全球,常常徒手攀爬高达几百米的天然岩壁。

19岁时,他父亲因为心脏病突发猝死,亚历克斯随后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辍学,买来一辆二手房车,开始了四处攀岩的生活。他一路刷新了各国著名岩壁线路的首次无保护独攀纪录、连攀速度纪录等等,改写了攀岩这项运动的极限。关于他的影片在世界各大户外电影节中斩获了种种大奖,《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他作为封面,CBS为他录制了专访。而这位当之无愧的大师在写作此书的时候,才不过29岁。

攀登不仅仅为年轻的亚历克斯带来了名利和争议,还为他建构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次非洲乍得的攀爬之旅,让他目睹了贫穷对当地人生命选择的限制,开始反思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些什么。于是,他用自己的收入成立了汉诺尔德基金,用以帮助世界上最弱势的人民改善生活条件,致力于支持一些既有益环保又能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项目,比如新能源在贫困地区的使用。与低调地进行跨时代的伟大攀爬不同,亚历克斯选择将自己在公益和环保方面的理念和事业宣讲于众——他希望激励更多人做更多这样的好事,希望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帮助不如自己幸运的他人。声名鹊起会让有些人迷失于荣誉,开始追逐特权,而亚历克斯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所追逐的一直就是简单的“更好”——更好的攀爬,更好的时间,更好的世界。

本书几乎包含了你需要了解的关于攀岩的所有知识。但这仅仅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随着攀岩进入奥运会,这项运动也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而其中没有保护员、绳索和安全带的攀爬,便是本书中所讲述的攀岩方式——无保护独攀。很明显,在无保护独攀中,风险是致命的

——

一个最最微小的失误,甚至是一阵风、一块落石,或者一只突然出现的虫子,都有可能导致攀爬者失去平衡,从几百米的高处跌落身亡。

为何亚历克斯要从事如此危险的活动?有人甘愿为名利碌碌终日,有人舍得为信仰献祭灵魂,而对于亚历克斯来说,人生中没有什么事有攀爬一半有趣,而这件事又带领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面对更深沉的课题,学习成为更负责任的自己。

因为这种危险性,亚历克斯·汉诺尔德一路走来所获得的评价一直都不算“寻常”。有人说他的攀登是自私的、无用的,说他藐视生命;而有人却认为他鼓舞人心,是在真正地尊重生命。有人觉得他伟大,有人却认为他自大——想来每一个曾经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都会招致各种非议和歌颂。而读完本书后,相信你会因为你的生活、你的过往、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对亚历克斯·汉诺尔德的逻辑体系有自己的评判。

我们常常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从最现实的维度而言,你生命的意义往往就是你把最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其中的事。汲汲营营于生存和物质,被生活中的问题和框架推着前进,非我所欲也;可完全不功利不媚俗,硬下心肠去从事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又常常非我所能也。

更有甚者,人们常常只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却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反之,在每一个领域最出众的人,常常都具备一种能力——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并追随其召唤,全心全意。显然,亚历克斯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的强者。

除了亚历克斯的自述部分,本书另外一半内容则出自大卫·罗伯茨的手笔。曾出版多本登山类书籍的罗伯茨在书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论述了汉诺尔德的攀爬成就、人生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当代杰出攀岩运动员的攀爬与生活,详实地记录了他最为惊人的一些无保护独攀以及其他形式的攀爬。这部分与亚历克斯生动有趣的心理独白互为补充,使得本书兼具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极限运动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真正接触到的,但即使是从未也不会接触此类运动的人,在阅读本书时,也一定会有感同身受之处——你是否有过恐惧的时刻?你是否因为放弃和选择而纠结过?你是否曾经为了爱情忐忑不安?你是否有过难以支撑现实生活的理想?你是否考虑过你能够接受哪种死去的方式?你是否真正地感受过——你正在活着?如果你曾经有过,那么,你一定会在这本书中看到你想要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作为恋人、儿子或朋友,亚历克斯无疑是令人担心的。但当剥除所有与他人和外物的关系,只将他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谈论时,他无疑令人尊敬。当你成为一名旁观亚历克斯的读者,也同时剥除了你与外界的关系——把生活放在身后,把自己放在面前,你所面对的仅仅是这本书中的世界和你的内心,此时此刻,相信你一定能够真正地体会,你正在活着,以及,你想要怎样地活着。

后记

乔菁

正如亚历克斯的家人对他的理解与支持一样,我也有最棒的父母。但他们也常常会出于担心忍不住嘟囔几句:“为什么偏偏喜欢这种运动呢……”“身为女孩子,还是要少做些户外活动……”我不喜欢“身为女孩子”这种开头的句子,但我也不是一个逞强的人。我所做的事并不是为了标榜什么、反驳什么,或证明什么,而仅仅是因为我喜欢。

我想,那是和亚历克斯喜欢无保护独攀一样的心情。

第一次知道亚历克斯是在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和伙伴们一起翻译了书中提到的《峡谷攀升》《受虐狂欢Z》等等,当看到《受虐狂欢2》的结尾处,亚历克斯表情认真地为纳瓦霍族老人昏暗的房屋拧上灯泡时,那盏灯好像同时在我的心里也点亮了。于是我自然便去看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彼时尚不知道将来它的中文版译者栏上会是自己的名字。生而为人二十几年,全情投入的事不过几件。而翻译这本书一定是其中之一。

翻译本书的过程里,我的生活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和事故,但好在时间过去,事故也变成了故事。而我仍记得自己带着电脑穿越整个北京城,在各种奇怪的地点和人群中翻译着这些文字,不合时宜而又专心致志。乃至于现在当我读到任何一段的时候,都会出现彼时的场景。作为读者读原版书的初始感受,作为译者细细揣摩微言大义的感受以及完成译本之后重读中文版的感受。当这些全部交织于内心,我已经很难再去追溯这些文字在我心中的原貌。但不论我是第一次还是第十次读到书中的某些文字,我仍然同样地热血沸腾。

除了亚历克斯,我最喜欢的另一位攀爬者是书中提到过的汤米.考德威尔。与亚历克斯相比,汤米鼓舞人心的方式则完全不同。他是我所知的将攀爬理想与家庭平衡结合得最好的人。他会带着家人一起前往自己的攀爬之旅,也曾说过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事比与家人分享自己最爱的景致更令人兴奋。没错,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一起,前往一个少有人知甚至没人去过的地方,一起看壮美的景色,在苍穹之下荒野之上共处,爬山攀岩徒步露营,不被时间和外物所困,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而作为一名译者,对此的共情点则在于,从书中找到自己心中的澎湃所在和安宁所在,并能够有机会与你们分享我最爱的文字,我很难想出比这更美好的事了。走过文字铺就的遥远路途,将此生所见最美的景色带到你面前,这种感受,大概就是作为译者最大的幸福。

感谢在每一个节点带我靠近这本书的兰姐(李兰)、高山师兄、刘洋师兄;感谢在攀登术语方面给予了无私帮助的何川老师;感谢编辑姜珊无比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感谢Kyle Obermann(欧阳凯)在本书翻译全程中给予的帮助,那使得译本得以避免出现令人遗憾的跨文化错误,也由衷希望你在中国环保和摄影领域的梦想能够实现。当然还要感谢本书的另一位译者李赞,翻译本来是件孤独的事,有了战友就多了十分底气,更何况这位战友本身也是一位很棒的攀登者。感谢其他所有为我解惑的专业人士、老师和朋友,不辜负你们的帮助和期待是我全情以对的一大动力。

我希望藉由翻译这本书靠近两个愿景:一、让中国的每一种“小众”变得平常;二、让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再有标准答案。这听起来简直像在灌鸡汤喊口号了,但我接受并深深认同亚历克斯的这种逻辑一一不论一个目标看起来多么宏大,当你把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变得可行。也许这本书只能是一个起步,几十年之内我的两个愿景都仍然会是空想。但诚如本书所说,最难的便是离开地面一一我相信,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会是我们这一代人。

而我也有个小小的私心: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亲爱的父母能够明白。他们的女儿为什么“偏偏”喜欢了“这种运动”。

李赞

翻译完这本书,获得完成一项重要工作的满足感的同时,也有一种看完一部好的电视剧最后一集时怅然若失的感觉。虽然翻译是个艰苦的工作,但感谢亚历克斯与大卫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亚历克斯有趣而不凡的经历,整个过程是愉快而受启发的。

翻译这本书也像在跟主角聊天,就像另一位译者乔菁说的,虽然跟亚历克斯从未接触过,但翻译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之一。听他谈自己的攀登,听他说自己的爱情,听他聊自己的人生,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只是有些事情虽然在他看来稀松平常,但是于我们看来却是命悬一线,遥不可及。半穹顶,月华拱壁,闪亮之墙,菲次连攀,哪一项拿出来几乎都是每一个攀登者毕生追求的梦想。虽然有神一样的心脏,亚历克斯仍然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忐忑不安地等待恋人的电话。

亚历克斯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对无保护独攀的态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无保护独攀,因为就像我们看到的,它不容许有一点点失误,并且除了严格控制我们自身之外,客观方面还有不可控的岩石断裂、虫鸟干扰等因素。在这本书中,亚历克斯不停地诉说他无保护独攀的故事,给出了他开始无保护独攀的理由,以及如何去准备无保护独攀,让你对无保护独攀的看法发生一些改变。由原来的绝对不可能,变成了也许某一天要去尝试下。

其次就是他的生活态度。虽然名气与赞助给他带来的收入已经让他进入社会中的那1%阶层,但是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生活在原来那辆房车中,过着极筒的生活。这种极简的生活也让他可以摆脱物质与琐事的羁绊,专注于自己的攀登,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也可以看出亚历克斯对于攀岩的爱是真诚的、纯粹的。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简单地爱着一件事情,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就是简单的极致统一体。

最后,是亚历克斯的公益心。攀登几乎没有产出,是个极其自我的运动,作为这项运动最出色的人之一,亚历克斯却展现出极强的公益心,把自己在攀登中建立的财富与名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这种反差让人吃惊。除了建立自己的公益基金,他甚至还会考虑自己旅行产生的碳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过着极简的生活,以减少物质的需求与浪费。正像他所倡导的一样,环保整体上看上去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从一点点小事情做起,可能会慢慢得到解决。每个人从小善做起,我们的地球会变得更好,因为亚历克斯,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最后引用亚历克斯的一句话,“如果我的故事能够激励其他人.那我将非常开心”,愿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与进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