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故事(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苇著的《中国故事(精)》传承百年中国故事寻根之路,探索中国人的传说与心灵,是一部真正“孩子气”的中国故事集,旨在寻回民间文学失落的天真。书中的故事既有我们童年熟悉的篇章,也有民间流传已久、却从未抵达我们视野的故事。读完全书,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多鲜活而隽永的童话和传说。

内容推荐

《中国故事(精)》是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语文教师一苇历经十年,从上万个中国民间童话故事中,整理重述的第一部。

一苇自小听爷爷讲故事。在给自己的孩子读故事时,发现手上的民间故事大都干瘪无味,很少像她童年听到的那么有趣。

“应该恢复中国故事原来的样子,它们蕴藏着中国人的根与心灵。”。

她的重述,既要完全保持童话故事的原初面貌,又要以今天的儿童观和价值观重新阐释,这是继近百年前的《林兰童话》之后,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发掘历史悠久的中国童心。

“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安徒生的工作,而应该是格林兄弟的工作: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因为它们早已存在,有自己的生命。它们被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渐渐形成自己的内核与灵魂。我觉得,故事是在被讲述这个过程中活着的,如果不再被讲述,它们会死去。”

“我发现了讲述的奇迹:故事以其自身的力量复活,变得鲜活、生动、迷人。故事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我震惊,我愿意向它们臣服,用农夫般的劳作,使它们丰饶。”

目录

1 卖香屁

2 梦神仙

3 周小宝学话得胜

4 射屁股箭

5 音乐山谷

6 巧媳妇

7 狗耕田

8 济公勇救飞来峰

9 蛤蟆孩儿

10 老虎不怕就怕漏

11 十兄弟

12 罗隐的故事

13 卢沟桥的狮子

14 蛤蟆吐金钱

15 聚宝盆

16 小鸡崽报仇

17 那是一定的

18 八哥鸟

19 穷八辈接穷神

20 河伯与樵夫

21 咕咚

22 一个农夫和四个懒汉

23 包老黑智审大青石

24 大雁与青蛙

25 唐伯虎画雀

26 叫蚰子与黄鹂鸟

27 范丹问佛

28 燕子报恩

29 金鸡下蛋

30 云中落绣鞋

31 金水牛

32 复活泉

33 田螺姑娘

34 鱼姑娘

35 秃尾巴老李

36 王勇

37 中山狼

38 智慧鸟

39 悬云寺

40 找姑鸟

41 马头琴

42 龙蚕

43 蜈蚣菩萨

44 老虎向猫学本领

45 小乌龙

46 泉水

47 狼外婆

48 猴子与鳖打老庚

49 人心不足蛇吞象

50 吕纯阳

51 药王孙思邈

54 猎人海力布

53 鲁班借龙宫

54 鲁班造大桥

55 阿凡提的故事

56 茶花公主

57 八仙过海

58 炸海干

59 长发妹

60 阿初王子

61 马生儿

62 憨子嫁女

63 一钱发家

64 从柳树下来的仙女

65 茅金凤

66 董永遇仙

67 三妹与蛇郎

68 牛郎织女

69 梁山伯与祝英台 177

70 白娘子

71 斗谷三升米

72 张掌柜当良心

73 苞米饼子金不换

74 借布机

75 竹王传说

76 布花公主

77 田螺相公

78 三脚猫

79 大泽国的铁匠和雷公

80 庄周·蝴蝶·鱼

81 拈花·一苇·菩提树

试读章节

蛤蟆孩儿

从前有个老妇人,又穷又孤单。有一回,她生病了,独个儿去寺庙烧香拜神。她跪到蒲团上,对着端坐在莲座上的送子菩萨,双掌合十,哭着祈祷说:

“大慈大悲的菩萨啊,请赐给我一个孩儿吧!真希望我有一个小小的孩儿,哪怕他丑得像蛤蟆我也喜欢,我也爱!”

从寺庙回来没多久,有天傍晚,老妇人正缝衣服呢,手指头忽然疼起来,并且越来越厉害,不一会儿,手指头裂开了一道口子,一只小蛤蟆蹦出来,跳到老妇人怀里,响亮地叫唤:”妈妈!妈妈!”

老妇人醒过神来,听见小蛤蟆叫她,高兴得眼泪”哗啦哗啦”地流:”蛤蟆孩儿好,蛤蟆孩儿乖,我有了蛤蟆孩儿好欢喜!只是世上哪里有好姑娘,肯嫁给我的穷孩儿?”

小蛤蟆一蹦跳到屋梁上:”妈妈,莫要操心,我这就去找好姑娘!妈妈在家等着我,蛤蟆孩儿娶好媳妇回来给妈妈看!”

小蛤蟆穿上妈妈做的红布鞋子,蹦着跳着,出门找媳妇去了。

“蹦,蹦,蹦!”小蛤蟆蹦呀蹦,蹦过皇宫的城墙,蹦进皇帝的后花园。后花园里百花开,三位公主正在赏花。三位公主真漂亮,就像三朵芍药花!小蛤蟆看傻了,他瞪大双眼,朝公主三姐妹看了又看,看得眼珠子差点儿不会转了。

“我要娶公主!”他蹦到皇帝面前,大声宣布。

皇帝一看,面前来了个小蛤蟆,个子极小,样貌极丑,更要命的是,全身上下,除了一双红布鞋,连件像样的衣裳也没有。皇帝不高兴了,高声下令:”来人啊,把这丑蛤蟆打出去!”

“哗哗,啦啦,砰砰砰!”四面八方涌出来一群身穿锦衣的侍卫。

他们用刀砍,用剑劈,用枪刺,用箭射……蛤蟆孩儿只是蹦蹦跳跳,忽高忽低,时东时西,纵然所有侍卫都使出绝招,也都打不着他。

皇帝气得干瞪眼,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皇帝不说话,就轮到蛤蟆孩儿说了:”把大公主嫁给我吧。皇帝你再不答应,我就要开始笑啦!”

皇帝说:”你笑就尽管笑吧,公主绝不嫁给你!”

蛤蟆孩儿就”呱啦啦”、”哇哈哈”大笑起来啦!

他越笑越响,皇宫的地板、墙上的砖头、屋顶的金瓦片也跟着笑起来—地板笑得颤抖啦!砖头笑得拱起来啦!金瓦片笑得裂开啦!

蛤蟆孩儿笑弯了腰,笑得捂住肚子,皇宫被笑得晃来晃去,仿佛地震似的,那些地板、那些砖头、那些瓦笑岔了气,笑得喷出火来。

皇帝坐不稳了,像个肉球似的从宝座上滚到地上。侍卫们也站不稳了,一个个举着刀,举着剑,举着弓箭,”呼啦”压过来一片,”轰隆”又滚过去一堆。

“好啦好啦!蛤蟆蛤蟆!我求求你啦!别笑啦!别再笑啦!我把大公主嫁给你,你带她回家吧!”皇帝大声喊着,跪在地上,向蛤蟆孩儿求饶。

皇帝下了圣旨,大公主就穿上了嫁衣。

大公主看着蛤蟆孩儿,那模样真是丑死了。大公主生性骄傲,想到自己貌美如花,竟要嫁给一个蛤蟆,心里老大不乐意。出门时,她顺手从门背后拿过一把扫帚。

蛤蟆孩儿可不知道会有凶险,他乐呵呵带着大公主,要回家啦!

举国上下都围过来看热闹,那小蛤蟆牵着一匹高头大马,高头大马上坐着大公主,大公主手里拿着个大扫帚。

看哪,小蛤蟆才刚刚往前走一步,大公主一扫帚就打过去了。

“打你打你打死你,就是嫁猪嫁狗嫁牛嫁马,大公主也绝不嫁你丑蛤蟆!”

小蛤蟆一声不吭,跳到路边,一手抢过大公主的大扫帚,用大扫帚赶那大马,掉转马头,走回皇宫。

蛤蟆孩儿对皇帝说:”全世界的男人都知道,拿大扫帚打丈夫的女人不能娶。大公主退回给你,你把二公主嫁给我。”

“不行,不行,绝……绝……绝不行!”皇帝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蛤蟆孩儿说:”皇帝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要开始哭啦!”

皇帝说:”你哭就尽管哭吧!二公主绝不能嫁给你。”

蛤蟆孩儿”咕呱呱”、”呜哇哇”大哭起来啦!

他的眼泪像大雨一样洒下来,像山洪一样涌出来。

皇宫马上积了一层水,水涨呀涨,很快淹没了宝座。皇宫里传来一片哭喊声,整座皇宫波涌浪翻,乱成一团。宫女们哭了,公主们哭了,皇帝的妃子们哭了,皇后哭了,太皇太后也哭了。

后来,皇帝也伤心地哭起来。

“呜呜,呜呜呜……别哭了!别哭了!我哭得再也受不了啦!二公主嫁给你啦!你带她回家吧!呜呜……”皇帝哭喊着,跪在地上,向小蛤蟆求饶。

皇帝下了圣旨,二公主就穿上了嫁衣。

那小蛤蟆可神气了,带着二公主回家啦!二公主也不喜欢蛤蟆,出门时,她偷偷从桌上拿起一块砚台。小蛤蟆牵着马,刚刚朝前走一步,二公主的砚台就狠狠砸了过去。小蛤蟆听得风声,急急跳到路边,他低头捡起砚台,用力拍拍马屁股,掉转马头,赶着马儿走回皇宫。

蛤蟆孩儿对皇帝说:”全世界的男人都知道,拿砚台砸丈夫的女人不能娶!二公主我退回给你,你把三公主嫁给我。”

三公主最美丽,最聪明,皇帝最疼爱小女儿,说什么也不肯让三公主嫁给蛤蟆。

蛤蟆孩儿说:”皇帝你再给答应,我就要跳啦!”

“哼,你爱怎么跳就怎么跳吧,小公主绝不能嫁给你!”

“蹦蹦蹦!蹦蹦蹦!”蛤蟆孩儿在地上跳起来啦!

皇宫里的凳子跳起来啦!桌子跳起来啦!桌子上的茶壶、杯子、饭碗、菜碟和汤匙……全都跟着他跳起来啦!

皇帝坐的龙椅也带着皇帝高高跳起来啦!

蛤蟆孩儿越跳越高,家具杂物也越跳越高,眼看着就要把皇宫的屋顶冲破啦。

嗯,那龙椅可跳得欢,皇帝的脑袋眼看就要撞上屋梁啦!

皇帝只得举手投降:”别跳了!别跳了!小公主嫁给你,你带她回家吧!”

小公主坐在骏马上,安安静静,不哭也不闹。蛤蟆孩儿也老老实实,牵着马儿,一步一步往前走。

走着走着,小公主说:”蛤蟆,蛤蟆,你真没劲!我不要骑大马,要骑就骑蛤蟆。”

蛤蟆孩儿一蹦老高:”是哇是哇,小公主好主意,蛤蟆这就给你骑!”

蛤蟆孩儿伏下身子,让小公主骑到他背上。

“你搂住我肩膀,闭上眼睛。”小公主闭上眼,只听到耳边风呼呼响,仿佛在空中飞翔。风停了,小公主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来到蛤蟆孩儿家门口。

蛤蟆孩儿带着小公主,来到老妈妈身旁:”妈妈,妈妈!孩儿娶了好媳妇回来啦!”

妈妈看到儿媳妇,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

就这样,一家人和和美美、欢欢喜喜过了好长一段日子。

不知不觉,春天来了,百花开了,赛马节也到了。蛤蟆孩儿驮着小公主,一边走,一边唱,走走停停,来到一丛野百合跟前。

他停下脚步,对公主说:”蛤蟆和公主,有时要在一起玩耍,有时也要分开,独个儿玩耍。”

听了这话,小公主只好独个儿跑去看赛马。

赛马场上有个骑白马的少年郎呢,他身穿白色短衫,眉眼清秀,风度翩翩,十分漂亮。

那白马少年一味看着小公主,朝她笑。小公主也就看着他,朝他笑。她不认识他的白马,不认识他的白衫,可是那双骨碌骨碌转的蛤蟆眼睛,小公主只要瞄一眼,就能认出来啦!

比赛开始了,骑白马的少年跑得像风一样快。

“嘚嘚嘚!嘚嘚嘚!”比赛结束了,白马少年得了第一名。

整个草原,就连青草,就连野花,就连过路的风,都在为他喝彩。他喜欢这喝彩的声音,他喜欢胜利,可是他四处张望,却找不着小公主。

找不着小公主,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于是乎,这热锅上的蚂蚁骑着白马,跑呀跑,跑呀跑,一路跑回到那丛洁白的野百合前。

美丽的小公主正在野百合花下哩,她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那件皱巴巴的蛤蟆皮衣。

P45-52

序言

我心中的中国故事

要说为什么会对中国故事感兴趣,并立志为中国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

我是中国故事和唐诗喂养长大的。

据说很小的时候,我是一块“扭纹柴”——扭纹柴砍歪刀,总是顽劣不驯服,不能安静乖巧地待在家里,总要哭闹,总要往外头跑。我的祖父眼睛得了白内障,接近于失明,无法到田地劳作,只得在家带孩子。为了把我稳住,祖父说:“阿燕,不要哭,我给你讲故事。”

祖父开始讲故事。故事里另有一个世界,非常神奇。我被迷住了,渐渐安静下来。

我至今记得他讲的故事,他讲的《太阳山》不叫太阳山,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讲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又讲《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他讲罗隐,罗隐很神奇,生成个乞儿身,却长了一张皇帝嘴,金口一开,说什么是什么。有一回,罗隐肚里饥饿,向农夫讨一碗面条吃,一言不合,农夫把一大碗面条倒入水稻田去,罗隐诅咒说:“变牛蜞!变牛蜞!”(牛蜞是故乡芦村的话,即蚂蟥)大碗的面条一下子全变成牛蜞,从此水稻田好多牛蜞。我觉得罗隐有意思,于是乎,有段时间,我一味缠着祖父讲罗隐。

稍稍大一点儿,懂得给祖父捶背,时时牵了祖父的手,带他沿江边的堤坝散步。祖父一路走,一路给我讲《封神榜》,那可是整部的《封神榜》。他讲到姜子牙倒霉,只得去卖咸鱼,咸鱼淋了雨水,竟一条条活过来,扑喇喇顺着雨水跳到河里去。姜子牙亏了本,又去卖豆鼓,豆豉又淋了雨水,竟一颗颗发出芽来。姜子牙又亏了本,一路走一路哭。回到家,他老婆正扫狗屎呢,见他没带钱回家,手举一扫帚狗屎,劈头盖脸打将过来,把那姜子牙赶出家门去。姜子牙没法子,只得顶一头狗屎,去渭水钓鱼。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钓,钓来了周文王。我爱极了姜子牙,每日央求祖父讲他,讲了一遍,又讲一遍。

童年时光丰裕漫长,与祖父相伴的那些日子,我蒙昧混沌,快活无忧,一点儿也不急着长大,甚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长大。

后来,祖父去世了,留给我的,是一本没皮没面的《唐诗三百首》。长大后这些年,我在想,也许我爱文学的根芽,源于我祖父讲的故事,而它得以继续生长,与后来许许多多个夜晚,我独自窝在柴草堆里读唐诗有关。

长大成人后,我结了婚,肚里怀着孩子。那是二〇〇四年的岁末,我上市图书馆借书,顺手借回来一本《中国民间故事选》。我想要重温祖父讲过的故事,置温故事里那些迷人的情景——阿弟拿煮过的谷种播种,整块田只长出来一株巨大水稻,结出来的谷穗非同凡响——每颗谷子长得与大石榴一般大。阿弟看着好欢喜,他在田问搭了个茅棚守着。一天傍晚,突然飞沙走石,天边飞来一只大鹏鸟……我想看这些。我还想读到那个水手神奇的大海奇遇记。我还想看罗隐开金口。

然而,我没能找着那些故事。那本书做得粗糙简陋,故事大多只有个梗概,于巴巴的没有细节,字句读着毫无趣味。孩子的父亲也拿起那书,翻开来读,读到《牛郎织女》,他皱起眉头,狠狠把那书贬损了一顿:“好端端的民间故事,给整成这样,又土又呆,满篇大道理,这样的书怎么能拿给小孩子读,能有什么益处?”

他是工科生,却喜欢文史,又是个地道的“愤青”,脾气素来火暴,说话一向难听,他好为人师,尤其喜欢“教导”我。

我不与他一般见识,只是虚心请教;“那你说该怎么办?”

他把书合上,给我指出了此生的伟大事业:“黄俏燕,你不是写童话吗?我们小人物,浑浑噩噩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但我们总可以做件实事吧——人家德国有格林兄弟,兄弟俩花了几十年时间,整理了一部德国民间故事,到现在你还借来读呢。我们夫妻俩,不如学学他们那样子,花个几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

……

但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并非如此。比如说,我写《梦神仙》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神州大地处处流传,它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我努力找到这个故事的种种艾本——有的故事讲得精彩,有的平淡,故事情节也不完全一致,多数时候枝节蔓生。但是,只要我能看到足够多的故事文本,就能触摸到这个故事的核心,捕捉到它的灵魂。然后,我用自己的语言、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把它述写下来。这类似于捕捉蝴蝶(用蝴蝶比喻故事的灵魂也许不够恰当,它们有时是林中的黄鹂、山野中的鹿、云中的龙)的过程,我把它称为“对一个故事的整理”。

涂志刚先生对我说,我的工作说是“改写”不恰当,说“整理编写”也不适宜,更好的说法也许应该称为“述”。他说:“夫子述而不作。你尊重故事本身的生命,用心捕捉故事的灵魂,用自己的方式述说故事。你不新编它们。这不正是‘述而不作’吗?”

这话说得真好,我也真喜欢夫子。孔老夫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每每感到虚弱难过,总会以这句话勉励自己。所以,我听从涂志刚先生的建议,不再署名“一苇整理编写”,从此署“一苇述”。

这本书得以写成,首先得感谢刘守华老师的帮助,感谢述说故事的民间故事家、辛苦搜集故事的记录者、研究民间故事的专家和学者。没有他们写成的故事文本和研究资料,我根本不可能述写这些故事。

另外,我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我的朋友雨荷,曾寻遍吉林的小书摊,给我寄来厚厚一摞民间故事书。天涯网友画蛇者说,在我艰难跋涉的生病的日子里,给予我温暖智慧的关注与陪伴,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感谢我的孩子,他总是故事的第一个小听众。最后,感谢老郑时常在家烧饭,并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让我拥有难得的时间,用以述写。写到这里,我想说,无限感恩。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一苇女士将改写民间故事的构想概括为延续民间故事自己的生命,将这个工作的特点和价值与个人的立学创作区别开来,我以为是很恰当的。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如果将改写和写定原作相比较,改写所构造的文本面貌或许可以用“似与不似之间”来要求。

所谓“似”,就是它应具有民间故事的特殊韵味,不同于纯粹个人创作的小说之类,所谓“不似”,即它不是简单重述或抄袭那些流行的书面故事文本。这里还存有一个保护故事原创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不郑重对待。我在给一苇的信中提出,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做适当文学加工修饰,应被当作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其目的在于延续每个故事自己的生命,其中还包含尊重和保留原故事所含的习俗信仰根基。可是要做到既不对原作生搬硬套,又保留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编写故事更为繁难的一项工作,须付出创造性劳动才能做好。

——刘守华

儿童文学就是要有趣,一苇很懂这个道理。做到有趣,就是把握住了儿童文学创作的真谛。

这些故事蕴藏着强健的民族生命内涵、真实的想象力,及由此产生的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孩子们在其中获得的体验和满足是那些纯粹为儿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不能给予的。那么,这些故事也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李利安说,孩于阅读这样的故事“就像成年人阅读《战争与和平》或者《李尔王》,总是无法替代的事情”。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营养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定是比较聪明的。即使如林格伦这样标志二十世纪世界儿童文学成就的作家,我们细细去探寻她的创作,也到处可以发现经过她消化的民间文学营养元素。

所以,我国泰斗级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就从自己丰富的文学体会中结晶出了这样一句箴言.“从民间文学到儿童文学是一条金光大道。”

顺着这条大道,一苇一定能走进读者,赢得孩子。

——韦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