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物茂人丰,人杰地灵;泉城济南,川丽湖秀,人才辈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6000多年前的远古居民,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建设自己的家园。从济南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见证,他们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济南这座南倚东岳、北濒黄河的美丽城市,不仅以川泉、山湖闻名遐迩,而且以孕育秀成的文人、雅士扬名华夏。
吴汝连的《济南历代名士选传》在106篇的作品中,遴选撰写的120位历史人物,就是众多名士、清官、贤吏的代表。他们为齐鲁的兴达、泉城的发展,绘制蓝图,谱赋篇章,在济南和齐鲁大地的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足迹,为历代传诵。
吴汝连的《济南历代名士选传》全书内容浩繁、横跨五千多年历史。本书采用传记的文学形式,讲述了从远古的舜帝到春秋时代的齐国大夫鲍叔牙,再到历朝历代的济南名人雅士共120位。这些历代名士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千秋济南的璀璨文化。出生在济南的文化名人有耳熟能详的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邹衍、顾炎武;名留青史的将军有秦琼、段志玄、罗士信;为世代称赞的名相有房玄龄、范仲淹等。正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中国好故事,是一席文化大餐。济南以七十二泉名满天下,七十二泉不仅养育了济南人,汩汩的泉水和源远流长的泉水文化更是济南人世代分享的精神财富。
前言
序
济南名士第一人——远古圣君大舜
功标青史贤大夫——春秋名士鲍叔牙
中医鼻祖秦越人——战国神医扁鹊
尽言天事“谈天衍”——战国哲学家邹衍
服膺儒学治《尚书》——秦博士伏生
觐见高祖献“三策”——汉初谋士娄敬 024.
弱冠请缨美名扬——汉代卓尔不群外交家终军
历汉四世天下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
建新代汉机谋多——西汉济南籍皇帝王莽
机警侠顽称枭雄——汉魏济南国相曹操
光照千秋《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编纂《魏书》展英才——北魏史学家、齐州刺史魏收
智勇双全两虎将——唐代大将秦琼、程咬金
勇武再现“飞将军”——唐朝名将、褒国公段志玄
神飞花枪逞英豪——唐朝名将罗士信
任总百司称贤相——唐代政治家房玄龄
济南有个“唐三藏”——唐代译经家义净
“北海三绝”书法家——唐代文学家李邕
安邦治国股肱才——唐代中国第一个“武状元”员半千
初唐撰诏“一支笔”——济南文学家崔融
泛舟鹊湖“谪仙人”——“诗仙”李白在济南
赞咏“济南名士多”——唐代“诗圣”杜甫的齐鲁情
唐代父子文学家——宰相段文昌及其子段成式
一身正气上谏疏——宋代范讽及其父范正辞
喜在草丛作诗文——宋代教育家田诰
忧国爱民政治家——宋代清官范仲淹
“南丰先生”在齐州——北宋济南太守曾巩
文豪莅济诵泉城——宋代文化巨人苏轼
赋诗齐州掌书记——宋代文学家苏辙
元事占诗人游历山——宋代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
文坛宗师赋舜泉——北宋文豪欧阳修
独辟门径闺房秀——宋代永恒词星李清照
人中之杰词中龙——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
才气飘逸为知州——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及其从弟们 l:
“溪亭泉”畔有名医——北宋医学家徐遁
“一言止杀”龙门派——金、元代道教大师丘处机
祖孙四代为将帅——元代秦国公刘伯林及其子孙
父子“称藩”造“乐土”——元代政治家严实及其嗣子
一代宗工蔚为奇——金元大诗人元好问
妙趣“善谑”散曲家——金元散人杜仁杰
豪门华宗扬齐鲁——元朝济南公张荣
“草窗”词文传千古——南宋华不注山人、词人周密
绣江河畔散曲家——元代齐国公、山东宣慰使刘敏中
风调才情名公辈——元代杂剧作家武汉臣
《鹊华秋色》纵神笔——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渊奥昭朗”作诗文——元代滨国公、散曲作家张养浩
“推挹备至”《齐乘》篇——元代学者于钦
忠烈豪气铁公祠——明代山东参政铁铉
仕宦剀切四十春——元代左榜状元张起岩
华山脚下“华泉子”——明代户部尚书边贡
曲有三千调转高——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
白雪楼上传佳话——明代诗人李攀龙
吟诗作赋“瞻泰楼”——明代“历下四诗人”之一许邦才
万竹园里“殷天官”——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殷士儋
历仕三世帝王师——明代诗人、礼部尚书于慎行
题咏名泉神韵笔——明代学者晏璧
徜徉山泉有《齐音》——明代“绝才异骨”诗人王象春
蒿庵研经心自乐——明清之际经学家张尔岐
著《日知录》历卅年——清代儒师、经学家顾炎武
体仁为本“施佛子”——清代山东提督学政施闰章
“浙西词派”开创者——清初词人朱彝尊
会友赋诗“秋柳园”——清代诗宗王士祯
“趵突泉歌”唱济南——清初诗坛“齐鲁二贤”之一田雯
“短篇之王”鬼狐篇——清代作家蒲松龄
望水泉畔一“怪杰”——清代诗人王苹
百鸟群中“孤凤凰”——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蒋士铨
父女诗人赛“两蔡”——清代女诗人赵慈及其父赵执信
终生力创“儒藏说”——清代藏书家周永年
首倡诗论“肌理说”——清代山东学政翁方纲
恪尽职守为民生——清代山东巡抚铁保
汇诗“鸥社”在济南——清代辑佚家马国翰
悬肘墨翰看蝯翁——清代诗书大家何绍基
驻居济南看老残——清代“通才”作家刘鹗
附《齐鲁贤臣良吏选传》
历代宰相为楷模——商代政治家、历任五朝丞相伊尹 3:
安邦治国将相才——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钜野泽里出将军——汉代梁王彭越
主爵都尉社稷臣——汉代位列九卿的汲黯
一代“威侯”美名扬——三国魏文学家、政治家吴质 3:
执法严明俭孝官——晋代尚书左丞郤诜
为官清正尚书令——东晋政治家、成阳公卞壶
惩贪治顽良能人——晋代廉吏吴隐之
军国文翰大才士——北魏文学家、政治家温子舁
三朝勋臣写华章——唐代英国公徐世勣
“神童”入仕做清官——唐代左仆射刘晏
一代帝师传经义——宋代经学家、礼部尚书邢呙
秉公执法驱邪恶——宋代名臣张咏
为国利民献忠谋——宋代名相张齐贤
“为民翰林”诗文家——宋代政治家王禹偁
兄弟同朝掌礼部——宋代礼部尚书任中正及胞弟任中师
祖孙画就“燕龙图”
——宋代科学家、礼部侍郎燕肃及其子孙
父子两任枢密院——宋代同知枢密院事王博文及其子王畴
直言切谏耿介风——宋代政治家、颖国公庞籍
戍边卫国智为先——宋代太子中允李师中
刚直不阿谏天廷——宋代户部侍郎马默
文韬武略显奇才——元代重臣、军事战略家商挺
“铁面尚书”传佳话——明代左都御史李秉
历史“能臣”铸辉煌——明代“文武兼资”尚书秦紘
贤臣父子五进士——明代清官王珣及其嗣子
“雪斋”“咸六”爱民篇
——明代良吏石巍和他的玄孙、学者石续
有勇知兵斗顽敌——明代副都御史陈九畴
执法不阿除邪佞——明代刑部尚书王时中
为官清廉四十年——明代军事家、户部尚书曹邦辅
高才良吏执法严——明代文学家李先芳
弱冠人仕尚国学——明代翰林冯琦
廉洁清正主考官——清代翰林魏希征
父子宰相美名扬——清代名臣刘统勋及“驼子”刘墉
功标青史贤大夫——春秋名士鲍叔牙
济南东郊有个王舍人镇,镇东南有座鲍山,山脚下有个鲍山村(济钢南)。春秋时代,这里出了一位名士——鲍叔牙。作为齐国大夫,他礼让荐相于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
经商交友识贤才“管鲍分金”传佳话
据历史记载:西周初,武王封大禹后人东楼公于杞。到了春秋时代,杞公之子敬叔在齐国为大夫,因功食采于鲍,敬叔之子叔牙以邑为姓即鲍叔牙。
鲍叔牙知人善交,他与管仲关系密切。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安徽颖上人。自幼刻苦自学、知识渊博,武艺高强,有安邦治国的抱负。鲍叔牙与他交往,认定他是贤才。可是管仲家中贫寒,有入室行窃、当兵“开小差”、人仕不得第等“过节”。而鲍叔牙对这些另有看法。认为他“行窃”是穷困所迫;当兵出逃是为赡养高堂老母;入仕不第是运气不济,这不为耻。他与管仲一起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要多分一些。叔牙认为,他这不算贪便宜,他家贫多分点,我家富少分点是情理中事。于是就有了“管鲍分金”的故事,传为美谈。对这些管仲深表感激,对叔牙同样感情至深。《初学记》引《韩诗外传》日:昔鲍叔牙有疾,管仲为之不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士为知己者死,马为知己者良。……虽为之死,亦何伤哉!”
齐僖公晚年(约公元前700年),鲍叔牙与管仲同时在齐国入仕。当时僖公长子诸儿已立为太子,次子纠、三子小白尚无人辅导。僖公命管仲、召忽当公子纠的老师,由鲍叔牙辅导小白。管、召从命,而叔牙不上任。管仲为他分析情势说:太子品行不端,将一事无成;公子纠由母恃宠而骄,难有出息;公子小白稳重大气,有望成器。叔牙听后方允诺上任。
公元前698年,在位33年的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他荒淫无道,与同父异母之妹文姜有染。文姜为鲁桓公夫人。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齐、鲁二君会盟于泺邑(今济南洛口)。文姜随夫同行。齐襄公又与文姜私会,并密谋派大力士彭生杀害了鲁桓公。齐襄公对两个兄弟也多猜疑。由此齐襄公众叛亲离。鲍叔牙对小白分析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就是说,国君的行动不合常理,百姓就会轻慢放纵,祸乱必将发生。于是他护卫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莒县)。管夷吾、召忽亦护卫公子纠逃往鲁国。不出叔牙所料,内乱终于发生了。据《左传·庄公八》载:齐僖公同母兄弟夷仲年之子公孙无知。僖公待之如出,襄公继位后受冷落了。无知恨之。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着大臣连称、管至父杀襄公,自立为君。公孙无知虐于渠丘大夫雍廪。次年(公元前685年)无知出游时,雍廪杀无知。
机智救君承大位屈己让贤荐敬仲
公孙无知被杀,齐国无君,朝阁呈现真空。于是,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问展开了君位之争。
鲁庄公得知齐国内乱,与齐“保纠派”取得联络。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由管仲率一支鲁军设下埋伏以袭击小白。这时莒国亦派兵与鲍叔牙一起护送公子小白回国。途中遭管仲伏击。双方血战,管仲箭中小白衣带钩。小白顺势倒下,管仲误认为小白身亡,率兵返鲁。鲍叔牙护小白星夜至齐。叔牙与齐上卿高蹊(文公赤生公子高之孙)等拥立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为桓公元年。当年秋鲁庄公伐齐,被叔牙击败于乾时(齐南境)。齐桓公欲立鲍叔牙为相。叔牙婉拒说:“君若惠我,有口饭吃即可。为相者非管仲莫属。”桓公怒日:有一箭之仇,他焉能为相。叔牙说,箭射君,各为其主,不为有过。并说:“我与管仲相比有五不如:宽惠爱民,深得民心,我不如他;治国有方、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诚恳,善与诸侯结交,我不如他;治定礼仪,昭示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整军善战,我不如他。管夷吾相才也。”桓公闻之叹服。遂派叔牙去鲁国。叔牙对鲁庄公言:公子纠为齐主兄,桓公不忍杀之,请贵国裁处。庄公杀纠,召忽自刎。叔牙又说:管仲乃齐仇人,请交齐。庄公欲杀仲。叔牙说:齐杀齐犯,鲁杀鲁犯。我要活人回去杀。鲁庄公遂将管仲交叔牙绑赴囚车,引渡回齐。至两国交界处棠阜(蒙阴西北),放管仲沐浴更衣。齐桓公迎到齐都郊外,举行隆重仪式,拜管仲为相。
……
P5-7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一批活跃在齐鲁大地和济南的有名气、领风骚的历史人物。他们或生于齐鲁,或在济为官,或与济南有千丝万缕的情缘。他们中大多是清官、廉吏或文人骚客。这些名士以民为本,赞颂齐鲁、咏歌济南,留下了许多诗文名篇,生动呈现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齐鲁大地的灿烂文明。为弘扬齐鲁文化的精华,笔者有了系统写作这些人物的想法。写作中依据《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对照许多史料,从中选择生动事例,力求真实地再现这些卓越垂范人物的形象。一批作品在《齐鲁新视听》发表,并得到众多专家、读者的鼓励。在此向《齐鲁新视听》和热心读者致谢。在整个写作和成书过程中,得到了济南广播电视台领导和台上离退休老干部处的大力鼓励和支持,在此深表谢意。书中收入的部分图片、图画,因联系不便,或因作者不详,恕不周知,表示感谢。写作中得到夫人王宇的支持,她帮助查找资料,协助勘讹。
笔者是新闻工作者,从事历史人物的写作,因才疏学浅,讹误疏漏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指正。
作者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