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镜头与真相的距离
/海外记者部冯韵娴/
“真主,穆阿迈尔,利比亚!”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绿色广场了,这个被外媒局的人称之为是利比亚人民自由表达想法的地方,也是记者唯一可以拿着相机自由活动的地方。自2011年8月13日反对派攻占扎维耶后,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就再也没有和外媒交换过只字片语,每天开斋饭后的固定活动就是绿色广场一个小时的“自由之旅”。尽管的黎波里已经四面楚歌,然而广场上依然挂满了卡扎菲的肖像和写有挺卡口号的横幅,广场中心的人们依旧夜以继日以几近疯狂的姿态喊着:
“真主,穆阿迈尔(卡扎菲),利比亚!”
“真主,穆阿迈尔(卡扎菲),利比亚!”
这句话从踏进的黎波里那一刻起,便以不亚于北约轰炸的频率长驱直入我的脑袋,从“百万人大游行”到难民收容所,到街边市场,但凡是政府组织去的地方,接受采访的人在说话的最后总要用力地加上这么一句,还有不少人完全忽略记者的问题向镜头丢下这么一句话就走了。
镜头里那些在游行中、在大街上、不论男女老少都在摇旗呐喊的人们,看上去是那么坚定,那么有力量,那么崇敬和爱戴卡扎菲。
“我们会坚持到最后,利比亚人民会和卡扎菲并肩作战,利比亚必胜!”
“这是一场西方的侵略战争,他们不会得逞!”
这些镜头前的表达,每一个画面似乎都印证着卡扎菲还是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利比亚人民厌恶这场西方介入的战争。
可是支持卡扎菲的理由究竟是什么?这个口号的分量又有多重?
一个月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卡扎菲政权捍卫者的酒店,采访了不计其数的卡扎菲支持者。和这些人整晚整晚地交谈,却没有换回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相反,他们所勾勒出的这个英雄形象,却在事实面前一点一点被剥落。
20世纪80年代,卡扎菲禁止了餐馆、律师和整个零售行业。吉哈德告诉我,卡扎菲颁布的所有法令都是他一拍脑门决定的。在他小的时候,卡扎菲曾说禁止利比亚进口国外的巧克力,要自己造巧克力,就这样利比亚的小朋友好几年都没有巧克力吃;好不容易利比亚有了两家制造巧克力的工厂,有了自己巧克力的品牌叫做“扎哈拉”,卡扎菲又说,我们有钱不用自己造东西,全部进口就好了,于是这个叫做“扎哈拉”的利比亚当地品牌瞬间就又销声匿迹了。
利比亚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自己的制造业,就连炼油厂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利比亚虽然有着非洲第一的石油储量和高质油,但是利比亚的汽油等石油产品还是大量依赖进口。42年来,卡扎菲用他的绿皮书构建的乌托邦对于人民来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吉哈德说,他1996年从高中毕业,当时卡扎菲说要给所有高校毕业的学生一套房子,以帮助他们成家立业。他交了数目不多的钱便将自己的名字列入了可以拥有一套房子的名单。2011年,那片原本应该盖起他们小巢的土地却依然只有一块孤零零的牌子立着,上面写着“2000年百万住房计划”。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将自己未来的生活建立在了没有完成的诺言之上。当然,这只是沧海一粟。
这也是我们在和利比亚外媒局朝夕相处一个月后的感受。每次组织出去采访说“十分钟后”,通常就意味着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自己申请出去采访,必须递交纸质采访报告,递交上去的报告却几乎全部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外媒局的人说“等一会,马上来”,大概就是“我走了、你等你就是傻子”的意思。为了作一个采访,你必须花巨大的精力去要求,去催,哪怕仅仅是去一个加油站。他们似乎很享受这样的一种状态,有权势可以发号施令的状态,别人求着他的状态。
但是他们又会反过来说,你们媒体都是骗子。承诺是那么轻易,又是那么轻易可以被打破,以至于包括记者在内没有人再会记得在利比亚有信守承诺这回事。
而这个统治了利比亚42年之久的强人,在国际上以怪异行为出名的国家领袖,若不是这场战争,人们几乎都要遗忘在他身后还有一个叫做利比亚的国家。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外媒局营造出来的卡扎菲世界——百万人大游行,绿色的海洋,数以万计的卡扎菲像,那么多人高喊誓死效忠卡扎菲的口号。我找不到理由,支持卡扎菲的理由,那么解释只有一个,表面的强硬只是为了隐藏背后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你不要相信你的眼睛”,这是一个我来利比亚之前就认识的挚交提醒我的。电话被政府严密监听,他说不了更多。
“当愚昧停止,真相就会出现”,穆罕默德应当是我来利比亚一个月以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他拥有利比亚唯一的一家二手书店,掩盖在绿场一条逼仄的小弄里,和周围卖香水衣物的奢侈品商店极不协调,店里几乎没有顾客。确实,来利比亚这么久,没有看到一个当地人读书。“利比亚人太愚昧,你看到绿场上的那些人那些喊口号的人,太愚昧”,穆罕默德说。这也正是我采访时候感觉到的,那些高喊口号的人,除了口号几乎就无法再表达更多的想法。“一切都很好,百分百”,这是他们最常说的。可是战争已经过去了五个月,的黎波里断水断电,好在哪里呢?
“一切都很好,没问题,物品的价格没变,客人也和往常一样”,这是我们采访时最普遍的回答,这里愿意或是争着要接受采访的人就和利比亚政府一样不惜一切也要将自己显得很强大,说得那么用力,显得很有底气,尽管有时事实明摆在眼前。而更多的人则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甚至不愿意和媒体多说半句话。
我想我这辈子也无法忘记穆罕默德说到反对派就要来的黎波里时那种憧憬的神情,眼睛闪烁着光芒,笑容匍匐在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难以掩藏。
穆罕默德开的这家二手书店有40年的历史,几乎和卡扎菲政府同岁。他说这只是他的兴趣爱好,不靠它挣钱,每天逛书店的人屈指可数。我问他那怎么就一开40年呢,没有顾客,又不挣钱?他说,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愚昧作斗争。
这个固执又可爱的老头儿!我说,你这样很危险,你一定要保重自己。他说,没关系,利比亚用不了多久就会解放了,反对派已经很近了。一个月以后你来,我一定和你做采访。
2011年
P221-225
我们常说跑新闻。电视新闻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跑出来,只有到达新闻现场,才能传回实时画面;只有到达别人的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出,不仅在新闻现场,在编辑机房、在播出线,甚至在食堂,新闻中心的同事常常留下奔跑的身影。因为手上永远有尚未结束、正在进行和急待启动的工作,所以难免急迫焦虑。并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激情四射,在走廊里,也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苦水:
比如累——“累死了,拍个升旗,守在广场上一宿没敢合眼。”
比如惊惧——“我这条命差点儿就交待在那儿了,我离悬崖就两公分啊!”
比如气恼——“新设备太难用了,还不如我使惯了的那套老设备呢!”
比如不值——“哥当初要是去外企,这会儿还跟你们吃盒饭?”
比如伤感——“我还嫁得出去吗?”
比如焦虑,焦虑是这里所有人共同的——“我对世界的认识有价值吗?我的认识有传播意义吗?我是否做到理性公正?我的发现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吗?我的知识储备已经透支了吧?我对美好是否足够敏感?我不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对吗?”
央视新闻中心成立迄今,十年有余,很多多年前就见称“老人儿”的同事现在真的都不年轻了,很多近年新加入的年轻人还在努力但艰难地成长。而社会,行业,人,变化之剧。敏锐者意识到,这对企图生产精神产品的人,是最好的时机;谨慎者则提高了戒备,越是如此,对浮躁浅薄越需防微杜渐。所以倒苦水每每话音未落,就在走廊里,总能收到来自身边同事的安慰、鼓励,当然往往是以冷嘲热讽的形式:
比如累——“你累不死,再过十几年你还得跟孙子显摆呢,瞧见吗?那一天升国旗,爷爷拍的!”
比如惊惧——“离悬崖两公分?去跟你女神吹吧,她就走下神坛走向你了。”
比如气恼——“师傅,别老顽固了行吗?新设备使顺了您绝对如虎添翼!”
比如不值——“哥您当初要是去外企,就凭您这个实心眼儿,金融风暴来了,您一样得吃盒饭。”
比如伤感——“亲,你还没嫁吗?巧了,我在做现代人婚恋问题的节目,来做嘉宾吧!”
但我们的焦虑,这里所有人共同的关于认识、价值、审美、情感的焦虑,却没人知道该往何处寻找安抚和慰藉,更没人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全智全能的答案——唯有我们自己去承受和逐渐习惯。也许这焦虑正是那理想的副作用,那理想竟然这么多年了仍然没有变:用我们的新闻报道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本书是一次回看来时路,所有文字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新闻不断、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得寻机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品味生活、确认使命、远瞻目标。
序
看片会
感动的力量 梁建增
十年·变与不变水均益
两会,我们能改变什么? 张泉灵
《世界周刊》十周岁断想 康辉
“直播死刑”的理智与情感 吴闯
“新闻式解说”从广州到伦敦 王立明
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 杨继红
调查记者的苦难和辉煌——《胶囊里的秘密》记者手记 弓弦
为什么要“克制”? 吴洪林
大地震后日本媒体给我们的启示 战丽萍
在挨骂中调整呼吸——从“你幸福吗?”遭遇的网络暴力说起 杨禹
视频连线≠现场报道≠实况转播——电视新闻直播的三层空间 张鸥
脚踏实地“玩虚的” 范春国
为两个字写出来的两千字——从刚果(金)引发的思考 张森
十年一熊猫 蒋树林
连线记者看在咱是同事的份上请呼叫我的名字 赵普
哪怕并不经常如能改变一点什么——汽车保险“无责不赔”霸王条款系列报道 杨璞玉
思考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白岩松
说说战地记者 杨春
假如北京的暴雨下在香港 徐慨
再遇朱大爷 李小萌
库尔班的后坎儿井时代 李瑞英
采访手记——走近“地下工作者” 郎永淳
两年,台北两重天 柴璐
采访札记 李修平
酒泉,想说爱你不容易 欧阳夏丹
若即若离的爱——我和《每周质量报告》 章伟秋
谈话因人而生动——谈话节目的嘉宾元素探讨 王未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新闻调查》的坚守 白云升
自媒体时代,新闻如何调查? 王志安
当电视遭遇网络——说说西方的社交媒体电视节目 杜毓斌
亲,敢不敢革自己的命 许蓬
关于未来电视新闻的猜想 江平
记者手记
当众声喧哗——《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手记 王晓清
用什么割开铁板 郝俊英
伊战十周年采访手记:Nothing is Impossible 何润锋
利比亚:镜头与真相的距离 冯韵娴
一次马拉松式的采访——《利比亚:梦想照进现实》记者手记 王璇
转战东西两线 杰克·巴顿
马路乡拍摄杂记 徐婵娟
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 王剑锋
高原上的人们 萧津
难以“归真”的熊胆 孙宝印
“美素”奶粉疑云——揭开洋奶粉质量问题之冰山一角 汪君
未知死 焉知生? 闫乃之
海地报道日记 伍辉
战鹰啸去凌霄处苍穹戟指卫国情 赵中良
新闻因人而生动——我见证的航天精神 文为民
蛟龙号:日期变更线上的记忆 周旋
北极那些事儿 朱卫平
穿越“金三角”:湄公河挑战之旅 刘晨
我的八月三十一号 徐丽莉
记录为生命寻找“归宿”的人 徐平
这本该只是一起普通的命案——解密凤凰少女跳楼事件 曾晓蕾
我是一颗活性炭 李彤辉 徐向宇
意外之外南山口 盛云
墨脱归来不言路 陈琴
竹林村调查背后的故事 张文权
挪威爆炸枪击案现场报道实录 刘欣
感受中国救援队永不放弃——日本地震重灾区大船渡采访手记 托尼·陈
分享
南院食堂诔 宣明栋
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王宁
十年之间——纪录者的坚守 邓蕾
“幕后”十年 刘美凤
二○○三,三问新闻频道 孙金岭
《新闻联播》演播室发展变迁趣闻 杨金月
没有你就没有我——致母校 纪萱萱
眼睛起雾的九月——在旧金山采访9·11遇难者家属邓达民 沈忱
直播间也疯狂 刘若欠 陶郎
直播那点事 张柱
给儿子的信——北漂单身男对未来儿子的期望 周明
最忆是南极 任文杰
中国印象——记英语频道驻外机构老外中国行 魏端端
驻外族
纳比尔的“战争” 余鹏
生死之间 王薇薇
关于“云柱”的记忆片段 陶彦召
尼泊尔:雪山下的国度 王建兵
给莫大学生的一封信 宁柯
英国人的“中国印象” 汤晔
我的老婆我的同事我的老师 赵酉龙
随任二三事 赵娜
伊斯兰堡:难以说再见 徐圣益
一条路一个村子42个孩子 何盈
面孔——一个影像工作者的云南印象 孙振涛
跋
每周二,在央视新闻中心的办公区域,很多人手里都会拿着一本杂志,再忙也要抽空埋头一读。他们或者点头暗赞,或者紧紧皱眉,或者交头接耳,或者大乐出声。他们读的是同一本刊物,那是刚刚刊印出的《央视新闻内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多年。虽然这只是一本专业的、局限的、粗糙的内部刊物,但毕竟得诸多勤奋的、多思的、有趣的业余作者细心哺育,所以我们认为它——《央视新闻内刊》,又是一本严肃的、厚重的、丰富的刊物。以至于今,我们竟然冒出一个想法:内刊外读,精选出十年来《央视新闻内刊》中的好文章结集出版,做成一本公开的读物,呈现给央视大楼之外的读者。
这将是一本怎样的书?
内刊编辑部发表于四年前的一篇约稿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央视新闻内刊》将以“业务交流、理念碰撞、新知共享、同业瞭望”为己任,是一本独立制作的内部的简朴读物——简朴而绝不粗陋,内部而绝不封闭,为节目服务而绝不忽略比节目更有价值的:人!
因为内部,所以:它的文体是丰富自由的,它的观点是新锐前卫的,它的表达是轻松直率的,它用丰富、新颖的视角观望团队,真实记录中心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展现中心同人的人性魅力和我们自己觉得不错的精神风貌……它特别欢迎争鸣与辩论,尽管往来一个回合要等一个星期。。
《央视新闻内刊》的编辑思想在稿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按照精品原则,从内刊中严格筛选文章结集出版的这本书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生产的流程,呈现了新闻中心同人们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也解密了诸多新闻背后、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
在内容上,坚持精品原则,从写作质量、稿件角度、报道影响力、内容代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一共收录了84篇文章。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自我检视,也有观点争鸣;既有业务思考,也有生活志趣…如每期内刊封面印刷的宣传语“在这里,分享我们的所有”。
在体例上,延续了《央视新闻内刊》的栏目设置,按照入选文章的内容分为看片会、思考、记者手记、分享与驻外族五大部分。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如何发现和获取新闻?如何挖掘和有效表达新闻的核心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新闻影响力?这些问题在书中以《看片会》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记者手记》还原的新闻现场与背后故事,对工作心路历程与生活志趣的《分享》,对行业前景的《思考》,《驻外族》的客居生活,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开放度的提高,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每一天都在进步,有了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检视、反思、学习,在这本书中,可以捕捉到这种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建构在充分表达与沟通基础之上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份情谊。感谢三联书店愿意帮助这些精选出来的文章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发行,时代发展的脚步在继续,对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探讨也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央视新闻的下一个十年!
每周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办公区域,很多人手里都会拿着一本杂志,再忙也要抽空埋头一读。他们读的是同一本刊物,刚刚刊印出的《央视新闻内刊》。《央视新闻内刊外读》即是从十年《央视新闻内刊》中严格筛选的文章结集,这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自我检视,也有观点争鸣;既有业务思考,也有生活志趣;既有主持人、主播、出镜头记者的发言,也有工作在幕后的编辑、技术人员的体验和感慨……
从内刊中严格筛选文章结集出版的这本《央视新闻内刊外读》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生产的流程,呈现了新闻中心同仁们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也解密了诸多新闻背后、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在内容上,坚持精品原则,从写作质量、稿件角度、报道影响力、内容代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一共收录了84篇文章。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自我检视,也有观点争鸣;既有业务思考,也有生活志趣。在体例上,延续了《央视新闻内刊》的栏目设置,按照入选文章的内容分为看片会、记者手记、分享、思考与驻外族五大部分。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如何发现和获取新闻?如何挖掘和有效表达新闻的核心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新闻影响力?这些问题在书中以《看片会》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记者手记》还原的新闻现场与背后故事,对工作心路历程与生活志趣的《分享》,对行业前景的《思考》,《驻外族》的客居生活,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