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周雪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雪林主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精)》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周年院庆图书。目前,该院已成为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商学院。本书记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办二十年来发展的历史,主要课程发展改革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形成,以及社会各界对学院发展的支持、帮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探索者,其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都是中国大陆最早开设的一批管理教育课程。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历史,也可以视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发展史。

内容推荐

建立于1994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仅用二十年时间就办成了一所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商学院,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周雪林主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精)》详细记述了这所中外合作的商学院孕育、创办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管理教育进步、密切中国欧洲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管理教育所走过的道路。

目录

第一章 创业创新二十年

 第一节 高瞻远瞩: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探路人

 第二节 潮生海上:中国第一所国际商学院创建

 第三节 直面市场:中国管理教育的特区

 第四节 叠叠重山:创业者的筚路蓝缕-

 第五节 风生水起:步入发展快车道

 第六节 比肩国际:跻身全球十强

 第七节 承旧启新:从优秀迈向卓越

第二章 蓬勃发展的学院课程

 第一节 中国管理教育的第一方阵

 第二节 全球领先的MBA课程

 第三节 领袖云集的EMBA课程

 第四节 厚积薄发的FMBA课程

 第五节 国际一流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

第三章 国际一流的师资与教研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整合全球资源组建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第二节 融合国际理念与本土实践的学术研究

 第三节 国际标准的中国案例

 第四节 高效的教学与研究支持系统

 第五节 令人流连的美丽校园

第四章 携手并进的伙伴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合作的结晶

 第二节 各方捐赠

 第三节 智力资本回馈社会

 第四节 中欧校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五章 杰出人物

 第一节 李家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二节 张国华:我的梦想是把中欧带入世界前十名

 第三节 雷诺:大师风范,浸润中欧

 第四节 刘吉:匣中剑声铮铮鸣

 第五节 吴敬琏:心怀天下、情系中欧的“中国良知”

 第六节 冯勇明:从严治学,精益求精

 第七节 杨亨:20余年不离不弃

 第八节 朱晓明:永立创新潮头的领跑者

 第九节 张维炯:脚踏实地的平台建设者

 第十节 约翰·奎尔奇:把中欧建成比肩哈佛的顶尖商学院

 第十一节 苏理达:热爱未知的“世界公民”

 第十二节 埃里克·科尼埃尔:欧方办学机构的当家人

 第十三节 翁史烈、谢绳武、张杰:胸襟博大的董事长

第六章 展望未来

 第一节 中欧经验

 第二节 未来挑战

 第三节 中欧愿景

 第四节 未来战略

附录

 附录一 编年纪事

 附录二 历届董事会成员名单

 附录三 管理委员会沿革

 附录四 历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五 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六 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七 长期教授名单

 附录八 部门设置沿革

 附录九 赞助机构名单

 附录十 重要来访

 附录十一 中欧学者优秀学术论文与国际获奖案例目录

 附录十二 中欧学者著作目录

 附录十三 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统计数据与主要客户名单

 附录十四 董事会成员、管理委员会成员与教授获奖一览表

 附录十五 十年服务纪念奖获得者名单

 附录十六 “合之星”员工服务奖获得者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三、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

在CEMI筹备阶段,欧共体委托博思迈(Max Boisot)教授等3位专家就如何在中国尝试开办一个全新的管理教育项目提出方案建议书。198卜1983年,博思迈教授代表欧共体与中方进行项目谈判,并在1984~1989年担任CEMI的欧方教务长。先后继任欧方教务长的有来自英国阿斯顿(Aston)大学商学院的约翰·恰尔德(John(~hild)教授和来自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的冯勇明’(Joachim Frohn)教授,而来自法国INSEAD商学院的温伟德(wilfried Vanhonacker)教授则在CEMI迁至上海之前担任代理教务长。

作为欧共体对华援助项目,欧共体希望CEMI能够体现欧洲管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CEMI设立了以英、法、德、意、荷兰、西班牙等6国的6所欧洲著名商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其职责包括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师的招聘以及MBA学位的授予。后来,学术委员会考虑增加中方成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是唯一被邀请的中方成员。如此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在欧美商学院亦属少见。

欧方和国家经委起初希望能够与北京的高校合作,但走访多家高校后,这些高校普遍要求由中方制订教学大纲,外方派教师配合,这样的方案显然与项目的初衷不符,最后国家经委决定独立创办这个项目。

CEMI在MBA课程中采用了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的做法,包括全英文授课、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法、行动教学法等,这使CEMI不仅成为中国MBA教育的开拓者,更是先进管理教育理念的实践者。

1989年10月5日,CEMI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举办了“新型生产模拟演习”专题讲座,主讲人为西班牙IESE商学院生产管理学教授任杰明(Jaume Ribera),从而成为中国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先行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cEMI为许多国内外企业提供了管理培训课程,学员达540余人。

1990年7月,CEMI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举办了“外向型国营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该培训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会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国际金融、质量管理、国际化战略、谈判技巧等,均由在CEMI任教的外国专家讲授,其中很多课程填补了中国管理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的空白。同年,CEMI开始为国内企业开设公司特设课程(CSP),客户公司包括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招商银行、北京重型机械厂、南京熊猫电子集团、深圳赛格电子集团等著名企业。这也标志着CEMI的教学得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认可。

1990年3月21-22日,CEMI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研究部联合举办了“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实践国际研讨会”。国家经委领导刘鸿儒、张彦宁、沙叶,欧共体驻华代表团团长皮埃尔·杜侠都(Dierre Duchateau),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副主席雷诺出席研讨会。会上发表了CEMI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研究部合作完成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实践》研究报告,一些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或外方经理在会上交流了合资企业管理经验,外经贸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了外商在华投资情况和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近30家中外合资企业的经理、一些外国公司的驻京代表、国内一些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共8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四、前瞻性的教学方式

在办学方案建议书中,博思迈教授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行动教学法(action—learning)。它强调的是,开展与课堂讲授同步的企业实践,让学生不但要听课,还要到实践中去学习,在对企业管理问题的诊断、咨询、改造过程中,理解消化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探索为实际经济社会环境所需要的管理方法。

行动教学法得到了中欧双方办学者的认可。第一届MBA学生被分成6个小组,每组定点联系一家在北京的企业,历时两年,定期下厂,全面剖析企业问题。其间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审计阶段,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第二阶段为咨询阶段,找出企业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最后为实施阶段,帮助企业具体改进提高,并验证提出的方案是否有效可行。

每组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要写出6—8份实习报告,下厂与写报告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学分也占三分之一。毕业后学生再到欧洲实习半年,剖析一家同类型欧洲企业,以便在比较中学习。双方期望在此过程中培养MBA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CEMI和其他培训中心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和教材。

在CEMI~、学的10年里,近30家在京企业为MBA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课程结束后MBA毕业生在欧洲的实习则是由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安排的。十几家欧洲跨国公司接受了CEMI学生的实习,其中有英国的卜内门、德国的博世与大众汽车、荷兰的飞利浦和比利时的贝尔电话等。

全英文授课和海外实习经验使得中国第一代MBA在了解中国实际的同时,更富有国际眼光。CEMI的MBA毕业生在这些欧洲企业颇受重视,不少人后来都被这些企业聘用。

……

P7-9

序言

1994年,一批对管理教育饱含热忱的教育家,缔造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当时,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商学院”,如今,二十岁的中欧已经成为中国商学院的领军者、全球商学院的新锐,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商业精英。

回首我院走过的二十年艰辛创业历程,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1994年9月,中国政府与欧盟签署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并提出了五年把我院办成亚洲一流商学院、二十年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的目标。当时看来,这些目标无一不是雄心勃勃甚至难免令人怀疑的。

如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全日制英文MBA课程(每年招生约200人)、全球规模最大的EMBA课程(每年招生700余人)和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每年培训1万多人次)。我院培养的1万多名优秀校友,已成为中国工商界的中坚力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在1994年成立伊始就把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作为自身使命,非常有预见性地为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做出了贡献。

“国际化”是我院最为鲜明的标签。我院MBA学员中海外学员占比接近40%。我院60多名长期教授中90%以上都拥有海外一流商学院的博士学位。我院是最早获得EQUIS认证的中国大陆商学院,并于2009~:获得AA(;SB认证,我院的国际排名更是连续多年位居亚洲商学院之首。我院不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而且与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西班牙IESE等顶尖学府开设联合课程。甚至连贝聿铭大师领衔的P.C.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校园,在全球商学院的校园中也因其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而别具一格。

在中国政府和欧盟的关怀下,我院取得了比肩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成就,这足以证明,只要我们能够敞开胸怀,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就一定能够在管理教育领域取得不凡成就。

当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竞争,而这一竞争的主体则是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并不为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断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与管理,不断引入管理优秀的外资企业来激发“鲶鱼效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建设一流的管理教育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举。过去二十年里,我院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商业精英,也为引领中国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我院在管理教育领域发挥了类似于当年“经济特区”的功效。“独木不成林”,中国其他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令中欧十分钦佩。我们将认真汲取其他商学院的优秀办学经验,与其携手开启管理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但未来仍面临巨大挑战,管理教育更是任重道远。我们深知,中欧虽然在一些排名上取得不俗成绩,但综合实力、品牌、底蕴和财务基础与世界名校尚有不少差距。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中国与西方文化及制度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国要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必须要有世界级的商学院。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使命,我院无疑已经站在新起点。

在“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指引下,坚持“全球广度、中国深度”的战略定位,中欧将在下一个二十年实现新的超越。第一个二十年,中欧通过知识传播推动了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为中国经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下一个二十年,中欧将更加注重知识创造功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转型升级。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同心协力,总结过去,继续保持创新和创业的勇气,以永不满足的精神创造新的传奇。

后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下称“20周年校史”)一书在2009年出版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09))(下称“15周年校史”)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是两届编写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能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记述她20年成长的光辉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中欧全体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支持中欧发展的各界人士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们深感荣幸。

我们希望本书作为对中欧建院20周年的赞礼,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与全体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共同回顾中欧2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作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管理教育探索创新的不凡历程。

深夜,当我们打开中欧的档案卷宗,翻出已故的李家镐院长、张国华院长在学院创办初期留下的那些手稿,我们如同触摸一个伟大的梦想、重温一段荆棘坎坷的旅程,他们在历史深处凝望着我们,与我们对话。

今天,这些伟大梦想正在化为现实,中欧在迈向百年名校的征途上昂首阔步。

在15周年校史撰写初期,雷诺院长、朱晓明院长和刘吉名誉院长对校史撰写提出了指导意见。院长助理周雪林博士、时任院长办公室副主任杜谦先生和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博士提出了写作的框架,并确定了撰写的体例和标准。

吴敬琏教授接受了15周年校史编写小组的采访;陈德蓉博士提供了cEMI时期的大量资料;杨亨先生接受了书面采访。《中欧商业评论》 高级记者朴抱一先生撰写了15周年中欧校史全书正文初稿;院长办公室档案员徐辰瑶女士通过整理纷繁芜杂的档案资料梳理编写了附录部分;市场与公共关系部美术编辑林云先生承担了所有图片的收集和扫描处理工作;中欧15周年校庆办公室黄凌云博士承担了整个项目的统筹工作。

编写小组的周雪林博士、王建铆教授、杜谦先生、刘胜军博士对初稿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修改。在成稿后,院长朱晓明教授、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副教务长兼EMBA课程主任梁能博士、MBA课程行政主任李瑗瑗女士等学院与部门负责人对稿件进行了审定,核对了大量数据,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着手对15周年校史进行增补修订之初,周雪林博士、杜谦先生和刘胜军博士对20周年校史的框架调整与内容增补修订的原则和重点提出了建议,20周年校史的撰写体例和标准均与15周年校史保持一致。

副院长兼教务长苏理达(Hellmut Schutte)教授、张维炯教授、学院四大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上海校园扩建工程院方项目经理章诚明先生等接受了20周年校史编写小组的采访。编写小组还对院长雷诺(Pedro Nueno)教授,前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教授,中欧董事、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总干事兼CEO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教授进行了书面采访。

《中欧商业评论》资深编辑罗真女士在15周年校史的基础上,完成了20周年校史正文的初步增补与修订,并为附录更新进行了资料收集;原中欧图书馆技术服务经理沈宝顺先生虽已退休,此次也返回学院,协助进行校史附录部分的修订与编辑;负责档案管理的图书馆馆员李丽女士提供了20周年校史所需的大量图片;学院市场与公共关系部高级活动主管徐静雯女士开展了相关协调工作。

此外,20周年校史还将推出英文版本。学院翻译部的高级翻译王燕女士、翻译王晨先生和周伟先生、外聘英语编辑柯如辉(Luke R.Krawec)先生、助理经理兼高级翻译王贵月女士、高级经理兼首席翻译陈颖奇女士、助理主任兼首席翻译赵楠先生已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

20周年校史的初稿审阅工作由周雪林博士、杜谦先生、沈宝顺先生完成。朱晓明教授、张维炯教授、雷诺教授以及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审阅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一书初稿的有关部分。

在15周年校史初稿草成之际,朱晓明院长曾专门邀请部分学院创办的亲历者参与审稿。原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女士,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原上海市政府教卫办主任王生洪教授,上海世博集团总监、原上海外服公司总经理顾家栋先生,张江集团副总经理、原金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朱守淳先生审定了有关章节。

同时,学院也将初稿呈送中方办学单位上海交大参与学院创办并为学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原中共上海交大党委书记王宗光教授,中欧名誉董事长、原上海交大校长翁史烈教授和谢绳武教授。三位教授根据历史资料、工作笔记和回忆对初稿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杨亨董事审阅了15周年校史中第一章和第五章有关部分;原CEMI教务长陈德蓉博士审阅了第一章有关部分;奎尔奇教授和科尼埃尔董事审阅了20周年校史中第五章有关部分。

在编辑出版阶段,朴抱一先生和罗真女士分别承担了15周年年和20周年校史的统稿和编辑工作;“中欧商业评论))美术总监郑亚胜先生、高级美编李湘文女士、前高级美编王红霞女士承担了两书的排版和美术设计工作;中欧出版集团图书出版总监胡峙峰先生承担了两书的出版协调与联络工作;曾参与“辞海))校对工作的王瑞祥先生承担了两书的校对工作。

在15周年与20周年校史撰稿初期,学院各部门的同事为校史编写及时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教务长办公室的谢婷雅(Claudia Schaefer)女士和郑群女士提供并核对了编写历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所需的资料;企业发展部的张明华女士、肖蕾女士和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李晓舟先生、盛瑜女士提供了编写历任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和学院赞助机构名单所需的资料;院长办公室的崔翔女士提供了编写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所需的资料;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的张勇先生提供了研究院赞助机构名单及其公司代表名单;教务长办公室的张娜女士、高蕊女士及其他同事提供并核对了编写教授名单、管理委员会成员与教授获奖一览表、学术专著目录和学术论文目录所需的材料。

人力资源部的寿静文女士提供并核对了编写15周年校史中部门设置沿革和十年服务纪念奖获得者名单所需的材料,人力资源部的董雪君女士、董玮琳女士和张晓云女士提供并核对了编写20周年校史中十年服务纪念奖获得者名单所需的材料;案例研究中心的吕绍华女士、MBAi~部的徐珀女士提供并核对了15周年校史中所有的教学案例信息,案例研究中心的许雷平先生提供并核对了20周年校史中的获奖教学案例列表;沈宝顺先生对学术专著目录著录体例的确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对学术专著目录信息进行了大量查找、核实工作,胡敏女士、姚灵莉女士和计美丽女士查找、核实了学术著作及论文目录信息;高层经理培训部的施静林女士、刘菁女士分别提供并核对了15周年与20周年校史中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统计数据与主要客户名单;北京代表处的高翔先生、孔晨静女士、EMBA课程部的陆莹颖等同事提供了许多来访嘉宾的照片,并协助编写了说明文字;市场及公共关系部的夏敏(Charmaine C1arke)女士为部分外籍人士姓名汉译提供了咨询意见,并在20周年校史的修订过程中协助对雷诺教授、苏理达教授、奎尔奇教授与科尼埃尔董事进行了采访。同时,学院各部门都对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帮助。

对校内外各界人士为本书的问世所做的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需要更多的沉淀。因受学识与能力所限,亦受到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些史实未能叙述周全,一些细节尚无法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疏漏、偏颇甚至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4:45